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筑业高度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过去的10多年中竣工的建筑面积保持在年平均增长率为15%的高水平。以相关的数据为依据:一个相同密集的城市别墅与一个同等面积的农居相比,建筑成本前者是后者的15倍,其中综合能耗成本前者是后者的55倍。专家预测,到2020年,中国还将新建200亿平方米建筑。所以说,在当今能源日益紧张的社会,十分有必要提倡建筑的节能性和环保性。本文就节能建筑进行相应的必要性分析和策略探讨。
[关键词] 节能建筑 环保 能耗
在今年4月28日盛大开园的西安世园会上,又涌现出了一大批节能建筑。西安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古都,现而今又以一种绿色时尚的姿态展现在国际舞台上。世园会秉着“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倡导“简单而不奢侈,低碳告别高耗,回归自然,不事雕饰,绿色生活成为追求的时尚”,在开园当天就吸引了4.6万游客游园,成为继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又一大型国际盛会。
西安世园会在努力打造国际、多元和科技园林的同时,还着重在各大建筑物中融入节能环保的元素。下面我们就此具体论述。
一、世园会主要建筑全部采用地源热泵作为空调系统冷热源。地表向下30-130米左右,一年四季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一般在12℃-20℃左右。地源热泵正是利用地能这一特性,通过输入少量的电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温,实现由低温位向高温位或由高温位向低温位的转换。所以,地源热泵的能效比很高,夏季制冷时,每输入1KW电能,可产生5KW左右的冷量;冬季制热时,每输入1KW电能,可产生4KW左右的热量,摆脱了传统空调耗能大的弊端。另外,地源热泵无污染,无排烟,无废弃物,十分契合世园会“绿色引领时尚”的理念。
二、世园会标志性建筑长安塔、创意馆和自然馆等建筑物均采用了透光率高的超白玻璃,玻璃中空,可以降低能量通过辐射形式散逸到室外。据统计,世园会这种中空玻璃使用面积达1.66万平方米,极大地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三、建筑废料的科学使用。近年来,建筑废料随意丢放、占用公路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而西安世园会则巧妙地利用建筑废料铺砌园区路面,一方面解决了建筑废料无处倾倒的同时,还充分体现了世园会经济、节约、“变废为宝”的宗旨。
综合看来,西安世园会通过各种节能环保技术的使用,给中国的建筑行业开了一个好头。
消费者如果选择绿色建筑,则可以享受到良好的居住环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对于建筑师来说,设计绿色建筑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潜力,而且其中的技术创新也吸引着他们为之努力。而对于开发商来说,虽然在建筑中采用节能技术有可能带来高成本的问题,但是从长远角度看,则会吸引更多的客户群,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绿色品牌,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节能建筑的意义极为深远。它体现在:
一、节能建筑贯彻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部署。在当代建造一批高质量、低能耗的建筑,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能源压力,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二、节能建筑可节省大量的能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四分之一以上,并且保持持续高长的趋势。正所谓节约就是最高效的生产,节能建筑也将开创出我国能源的崭新前景。
三、节能建筑契合了我国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当前环境恶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节能建筑的出现会降低人们对建筑原材料的过度开发,从而缓解社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在我们欣喜地看到西安世园会在节能建筑领域开创的新局面的同时,我们还应意识到,建筑领域取得的成绩并不能代表建筑节能的实现,建筑节能的实现实际上是一个市场经济的过程,单纯的技术革新很难实现中国城乡建筑物的普遍节能,只有依靠政府、建筑商以及老百姓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才能实现这个目的。
一、政府的领导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供热计量收费制度,对能耗高的家庭收取多的费用,对能耗低的家庭收取少的费用甚至对其进行奖励,有效地利用法律的手段来提高老百姓的节能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应对新兴建筑设定一个最低能耗标准,控制耗能大的建筑物流入市场,从源头处解决建筑耗能大的问题。
二、建筑商的积极配合。可以看到,在我国,房屋的使用寿命也就三十多年,而欧美国家的建筑寿命通常是一两百年之久。原因就在于我国建筑在材料、制造和维护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建筑商应充分意识到,虽然在前期会增加一些成本,但是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建筑节能的长期效益,拥有建筑节能的建筑物的整体效益已经超过传统建筑材料、生产、设备、工艺的效益。
三、老百姓节能意识的提高。老百姓在面对种类繁多的房屋时,不仅要考虑房屋的价格、地理位置等因素,还应从长远的角度来更多地关注节能建筑,选择节能建筑。当前节能建筑价格相对偏高就在于其数目在市场中所占比例偏小,如果大部分的老百姓青睐节能建筑,那么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节能建筑的价格势必会有所降低。
西安世园会现在正以现代、绿色和时尚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宾,同时也给节能建筑领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国节能建筑的广泛普及仍有待各届人士的共同努力。政府作为企业的引导者,应充分调动各个有关部门,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加大力度限定高能耗的建筑出现,建立一系列奖惩制度,从而引导建筑商和老百姓更多地支持节能建筑。这样,我们才有信心期待一个节能环保的新型社会。■
[关键词] 节能建筑 环保 能耗
在今年4月28日盛大开园的西安世园会上,又涌现出了一大批节能建筑。西安作为享誉世界的文化古都,现而今又以一种绿色时尚的姿态展现在国际舞台上。世园会秉着“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倡导“简单而不奢侈,低碳告别高耗,回归自然,不事雕饰,绿色生活成为追求的时尚”,在开园当天就吸引了4.6万游客游园,成为继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又一大型国际盛会。
西安世园会在努力打造国际、多元和科技园林的同时,还着重在各大建筑物中融入节能环保的元素。下面我们就此具体论述。
一、世园会主要建筑全部采用地源热泵作为空调系统冷热源。地表向下30-130米左右,一年四季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一般在12℃-20℃左右。地源热泵正是利用地能这一特性,通过输入少量的电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地温,实现由低温位向高温位或由高温位向低温位的转换。所以,地源热泵的能效比很高,夏季制冷时,每输入1KW电能,可产生5KW左右的冷量;冬季制热时,每输入1KW电能,可产生4KW左右的热量,摆脱了传统空调耗能大的弊端。另外,地源热泵无污染,无排烟,无废弃物,十分契合世园会“绿色引领时尚”的理念。
二、世园会标志性建筑长安塔、创意馆和自然馆等建筑物均采用了透光率高的超白玻璃,玻璃中空,可以降低能量通过辐射形式散逸到室外。据统计,世园会这种中空玻璃使用面积达1.66万平方米,极大地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三、建筑废料的科学使用。近年来,建筑废料随意丢放、占用公路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而西安世园会则巧妙地利用建筑废料铺砌园区路面,一方面解决了建筑废料无处倾倒的同时,还充分体现了世园会经济、节约、“变废为宝”的宗旨。
综合看来,西安世园会通过各种节能环保技术的使用,给中国的建筑行业开了一个好头。
消费者如果选择绿色建筑,则可以享受到良好的居住环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对于建筑师来说,设计绿色建筑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潜力,而且其中的技术创新也吸引着他们为之努力。而对于开发商来说,虽然在建筑中采用节能技术有可能带来高成本的问题,但是从长远角度看,则会吸引更多的客户群,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绿色品牌,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节能建筑的意义极为深远。它体现在:
一、节能建筑贯彻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部署。在当代建造一批高质量、低能耗的建筑,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能源压力,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二、节能建筑可节省大量的能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四分之一以上,并且保持持续高长的趋势。正所谓节约就是最高效的生产,节能建筑也将开创出我国能源的崭新前景。
三、节能建筑契合了我国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题。当前环境恶化问题已经迫在眉睫,节能建筑的出现会降低人们对建筑原材料的过度开发,从而缓解社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在我们欣喜地看到西安世园会在节能建筑领域开创的新局面的同时,我们还应意识到,建筑领域取得的成绩并不能代表建筑节能的实现,建筑节能的实现实际上是一个市场经济的过程,单纯的技术革新很难实现中国城乡建筑物的普遍节能,只有依靠政府、建筑商以及老百姓的共同努力,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才能实现这个目的。
一、政府的领导作用。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供热计量收费制度,对能耗高的家庭收取多的费用,对能耗低的家庭收取少的费用甚至对其进行奖励,有效地利用法律的手段来提高老百姓的节能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应对新兴建筑设定一个最低能耗标准,控制耗能大的建筑物流入市场,从源头处解决建筑耗能大的问题。
二、建筑商的积极配合。可以看到,在我国,房屋的使用寿命也就三十多年,而欧美国家的建筑寿命通常是一两百年之久。原因就在于我国建筑在材料、制造和维护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建筑商应充分意识到,虽然在前期会增加一些成本,但是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建筑节能的长期效益,拥有建筑节能的建筑物的整体效益已经超过传统建筑材料、生产、设备、工艺的效益。
三、老百姓节能意识的提高。老百姓在面对种类繁多的房屋时,不仅要考虑房屋的价格、地理位置等因素,还应从长远的角度来更多地关注节能建筑,选择节能建筑。当前节能建筑价格相对偏高就在于其数目在市场中所占比例偏小,如果大部分的老百姓青睐节能建筑,那么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节能建筑的价格势必会有所降低。
西安世园会现在正以现代、绿色和时尚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宾,同时也给节能建筑领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国节能建筑的广泛普及仍有待各届人士的共同努力。政府作为企业的引导者,应充分调动各个有关部门,联系当地实际情况,加大力度限定高能耗的建筑出现,建立一系列奖惩制度,从而引导建筑商和老百姓更多地支持节能建筑。这样,我们才有信心期待一个节能环保的新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