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定位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找准弱点及症结所在是根本,寻求突破问题的策略是关键。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说明其存在的问题更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更需要找准“弱因”,有的放矢地去解决问题。
一、 解决认识问题,为开展校本教研打下思想基础
为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积极性,首先要提高他们改变学校薄弱面貌的信心。为此,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地认识校本教研问题。
1. 正确认识薄弱学校的后进生问题。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有其规律,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就是要遵循“全心全意依靠教师”这个一般规律。建立管理机制与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精神和利益需求,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是共性。然而,薄弱学校在发挥教师作用的过程中又有自身的特点,即个性。
我们开展一年多的课题《薄弱学校校本教研策略研究》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在薄弱学校管理中,要做到依靠教师的关键是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地看待教育对象和教育结果,就会产生认识偏差和消极情绪。比如,拿后进生与优秀生比,越比越没有信心,却不拿后进生的现在与过去相比,看到其进步;对后进生的缺点越看越多,优点越看越少,从而失去耐心;对后进生只盼其快些进步拿到好成绩,为自己争得名气和面子,但现实又往往使得越盼越没有信心……教师的这些观念和做法,一方面会影响学生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使教师逐渐产生负面心理阴影,即认为“后进生难以炼成正果”,何必枉费心机。因此,薄弱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积极地引导教师树立“转变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和有价值”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研究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首要前提”等基本理念,然后将这些认识和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2. 明确转变后进生的基本途径。薄弱学校后进生多是其特点,最大限度地促进后进生进步是学校努力的方向。因此,在遵循教育活动共同规律的同时,找到后进生的特殊教育规律,是转变薄弱的核心所在。实践证明,薄弱学校的教育必须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要帮助后进生走上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追求的健康人生之路,让他们知道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怎样做这样的人等。后进生一旦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他们的学习便有了方向和动力。另外,后进生之所以后进,主要还不是智力原因,而是他们缺乏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明显的进步。
3. 要正视现实,敢于改革,善于改革。薄弱就是差距,只有正视现实,科学对待差距,改变薄弱面貌才能对症下药,产生效果。不敢承认薄弱,越遮掩就会越被动,越走向薄弱。可见,承认薄弱是转化薄弱的开始,对薄弱点认识越深刻,加强的措施就会越正确越有力。
看清了差距之后,敢不敢改革,是否善于改革更是重要的问题。
现实中,不少薄弱学校由于牵涉到教师利益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出现不敢改革的现象。有个别校长甚至担心改革失败,遭人耻笑,只是在小圈子里小打小闹,形式上应付一下。他们没有认识到,即使改革失败也比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更有价值,因而错过了学校的发展时机。
善于改革主要是方法策略问题。正确的方法策略,一要符合学校工作的规律和有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二要有利于凝聚人心,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三要结合实际,便于操作。
4. 认识薄弱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农村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许多教师对校本教研认识有偏差或不到位。最突出的一点是,他们认为教育科研是科研部门的事,自己的责任是教好书育好人,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搞什么科研。其实,从实际出发,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校本教研就是一种科学研究,而不一定要搞什么大课题,做多高深的大学问才是科学研究。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更多,在实施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更尖锐,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更多更复杂,不去研究,这些问题又怎么能解决?实际上,我们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如教学反思、案例研讨、教学随笔、专家引领和借鉴吸收外地经验等都是具有可操作性和行之有效的。 “问题就是课题”,“解决问题就是校本教研”,这是对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最基本的认识和定位。
二、学习先进经验,为开展校本教研找到努力方向
薄弱学校在其形成过程中积累了比较多的矛盾。在这些矛盾中,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同人民群众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提高是主要矛盾。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突破口。
薄弱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件异常艰苦、不易见效的工作。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一些新崛起学校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提高后进生相对集中的学校的教学质量,必须解决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育理念问题。后进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相对的,是在其自身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这是教师能够树立起对后进生教育信心的思想基础。
2. 集中力量问题。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排除干扰,把主要的时间、力量和智慧集中用来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不要分散和削弱教育教学力量,更不能因意见不一而搞内耗,这是提高后进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力量保证。
3. 教育教学方法问题。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学生健康成长缺什么,教师就要教什么,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教师怎样教,教师就要怎样教,不要追求按部就班的“规范”教法。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是后进生教育的有效方法。
4. 管理问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管理、学生学习和行为规范管理等都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来进行,不能为管理而管理,这是提高后进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
除有这些共同的规律外,这些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兵’教‘兵’、在‘做’中学”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 ,东庐中学的“集教案、学案、笔记为一体的讲学稿”等。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经验,推进我们的学校管理和校本教研。
三、 真抓实干苦干,确保校本教研真正取得成效
一年多来,我们从抓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入手,脚踏实地地开展校本教研,取得了一些成效,有关课题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阶段性成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以 “七课一反思”实现校本教研常态化。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营造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我们以课改理念为指导,盯住课堂教学抓教研,抓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尊重、解放学生为前提,以充分发挥学生智慧为基础,以激活生机为追求组织课堂教学。通过一年多的实践,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即以“七课一反思”——备课、说课、点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反思等为主要内容,集“教、研、训”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以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骨干引领”的进修培训模式,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2. 以 “三课并举”实现校本教研有序化。“三课”即常态课、展示课、听评课。做法是:关注常态课,以其作为发现问题的着眼点,每天抽取一些学科和班级组织随机听课,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推举展示课,让其成为展现教研成果的亮点,每月轮流推选教师代表上课,学校、教研组写出评估报告,让教师观摩交流后移植;研究听评课,以听评课作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切入点,对常态课、展示课,及时组织教师评议、研讨,并要求教师撰写教学反思、课堂案例分析等,每月收集教师的反思、案例分析进行评比。
3. 用“磨课”促使青年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加快成长步伐。借助“公开课”、“竞赛课”等,让备课组成员一起参与“磨课”,能让青年教师较快地深刻理解教材,精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使他们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总之,农村薄弱学校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在认识和定位正确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对症下药,大胆改革,在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的同时,努力探索以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为突破口的有效途径。近两个学期来,我们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有的学科进入了全市前列,教师参加各级教课比赛获得一等奖的人数也逐步增多,有近两百篇论文参加各级评比,获一等奖的有近百篇。
(此论文为玉林市级课题《薄弱学校校本教研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编 王学军)
一、 解决认识问题,为开展校本教研打下思想基础
为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积极性,首先要提高他们改变学校薄弱面貌的信心。为此,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地认识校本教研问题。
1. 正确认识薄弱学校的后进生问题。任何一所学校的发展都有其规律,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就是要遵循“全心全意依靠教师”这个一般规律。建立管理机制与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教师的精神和利益需求,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是共性。然而,薄弱学校在发挥教师作用的过程中又有自身的特点,即个性。
我们开展一年多的课题《薄弱学校校本教研策略研究》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在薄弱学校管理中,要做到依靠教师的关键是要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地看待教育对象和教育结果,就会产生认识偏差和消极情绪。比如,拿后进生与优秀生比,越比越没有信心,却不拿后进生的现在与过去相比,看到其进步;对后进生的缺点越看越多,优点越看越少,从而失去耐心;对后进生只盼其快些进步拿到好成绩,为自己争得名气和面子,但现实又往往使得越盼越没有信心……教师的这些观念和做法,一方面会影响学生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使教师逐渐产生负面心理阴影,即认为“后进生难以炼成正果”,何必枉费心机。因此,薄弱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积极地引导教师树立“转变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和有价值”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研究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首要前提”等基本理念,然后将这些认识和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2. 明确转变后进生的基本途径。薄弱学校后进生多是其特点,最大限度地促进后进生进步是学校努力的方向。因此,在遵循教育活动共同规律的同时,找到后进生的特殊教育规律,是转变薄弱的核心所在。实践证明,薄弱学校的教育必须把做人教育放在首位,要帮助后进生走上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追求的健康人生之路,让他们知道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人,怎样做这样的人等。后进生一旦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他们的学习便有了方向和动力。另外,后进生之所以后进,主要还不是智力原因,而是他们缺乏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所以,帮助他们学会学习,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明显的进步。
3. 要正视现实,敢于改革,善于改革。薄弱就是差距,只有正视现实,科学对待差距,改变薄弱面貌才能对症下药,产生效果。不敢承认薄弱,越遮掩就会越被动,越走向薄弱。可见,承认薄弱是转化薄弱的开始,对薄弱点认识越深刻,加强的措施就会越正确越有力。
看清了差距之后,敢不敢改革,是否善于改革更是重要的问题。
现实中,不少薄弱学校由于牵涉到教师利益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出现不敢改革的现象。有个别校长甚至担心改革失败,遭人耻笑,只是在小圈子里小打小闹,形式上应付一下。他们没有认识到,即使改革失败也比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更有价值,因而错过了学校的发展时机。
善于改革主要是方法策略问题。正确的方法策略,一要符合学校工作的规律和有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二要有利于凝聚人心,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三要结合实际,便于操作。
4. 认识薄弱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农村学校,尤其是薄弱学校,许多教师对校本教研认识有偏差或不到位。最突出的一点是,他们认为教育科研是科研部门的事,自己的责任是教好书育好人,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搞什么科研。其实,从实际出发,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校本教研就是一种科学研究,而不一定要搞什么大课题,做多高深的大学问才是科学研究。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更多,在实施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更尖锐,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更多更复杂,不去研究,这些问题又怎么能解决?实际上,我们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如教学反思、案例研讨、教学随笔、专家引领和借鉴吸收外地经验等都是具有可操作性和行之有效的。 “问题就是课题”,“解决问题就是校本教研”,这是对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最基本的认识和定位。
二、学习先进经验,为开展校本教研找到努力方向
薄弱学校在其形成过程中积累了比较多的矛盾。在这些矛盾中,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同人民群众对学校教育的需求提高是主要矛盾。因此,提高教学质量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突破口。
薄弱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件异常艰苦、不易见效的工作。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一些新崛起学校的成功经验表明,要提高后进生相对集中的学校的教学质量,必须解决好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教育理念问题。后进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相对的,是在其自身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这是教师能够树立起对后进生教育信心的思想基础。
2. 集中力量问题。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排除干扰,把主要的时间、力量和智慧集中用来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不要分散和削弱教育教学力量,更不能因意见不一而搞内耗,这是提高后进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力量保证。
3. 教育教学方法问题。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学生健康成长缺什么,教师就要教什么,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教师怎样教,教师就要怎样教,不要追求按部就班的“规范”教法。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是后进生教育的有效方法。
4. 管理问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管理、学生学习和行为规范管理等都要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来进行,不能为管理而管理,这是提高后进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
除有这些共同的规律外,这些学校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兵’教‘兵’、在‘做’中学”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 ,东庐中学的“集教案、学案、笔记为一体的讲学稿”等。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经验,推进我们的学校管理和校本教研。
三、 真抓实干苦干,确保校本教研真正取得成效
一年多来,我们从抓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入手,脚踏实地地开展校本教研,取得了一些成效,有关课题研究取得了较理想的阶段性成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以 “七课一反思”实现校本教研常态化。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营造务实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我们以课改理念为指导,盯住课堂教学抓教研,抓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尊重、解放学生为前提,以充分发挥学生智慧为基础,以激活生机为追求组织课堂教学。通过一年多的实践,逐渐摸索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即以“七课一反思”——备课、说课、点课、上课、听课、评课、改课、反思等为主要内容,集“教、研、训”为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以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骨干引领”的进修培训模式,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2. 以 “三课并举”实现校本教研有序化。“三课”即常态课、展示课、听评课。做法是:关注常态课,以其作为发现问题的着眼点,每天抽取一些学科和班级组织随机听课,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反馈;推举展示课,让其成为展现教研成果的亮点,每月轮流推选教师代表上课,学校、教研组写出评估报告,让教师观摩交流后移植;研究听评课,以听评课作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切入点,对常态课、展示课,及时组织教师评议、研讨,并要求教师撰写教学反思、课堂案例分析等,每月收集教师的反思、案例分析进行评比。
3. 用“磨课”促使青年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加快成长步伐。借助“公开课”、“竞赛课”等,让备课组成员一起参与“磨课”,能让青年教师较快地深刻理解教材,精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使他们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总之,农村薄弱学校要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在认识和定位正确的基础上,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对症下药,大胆改革,在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的同时,努力探索以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为突破口的有效途径。近两个学期来,我们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有的学科进入了全市前列,教师参加各级教课比赛获得一等奖的人数也逐步增多,有近两百篇论文参加各级评比,获一等奖的有近百篇。
(此论文为玉林市级课题《薄弱学校校本教研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编 王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