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肩负着国家富强与民族昌盛的一支政治力量,其政治社會化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与中国未来的政治走向。网络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领域,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只有正视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才能使大学生的成长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建设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政治社会化 应对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特征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政治态度等方面采用已形成的政治标准来衡量并约束自己,使自己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并外化为政治行为的模式。王卓君结合我国特点,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界定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较为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履行政治权利与义务,最终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政治要求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大学生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方式也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路径来完成的,但随着网络政治社会化形式的发展以及正处于政治态度和政治观念趋于形成与成熟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也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公民群体的特点。
1.通过网络政治社会化过程使大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政治信息,但他们也无法摆脱缺乏深刻的鉴别能力的缺陷。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个体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的获得和内化主要是在政治信息传播基础上完成的。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新观念和各种知识的追求热情高,有着迫切获得新知识的欲望,而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有效、便捷的信息获得方式。网络以其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传播迅速、开放等特点,为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政治信息。然而大学生在思想上幼稚和不成熟的一面,使其在接受众多政治信息的同时难以把握正确的方向,缺乏深刻的鉴别能力。
2.网络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自我主体意识,但也存在着严重的自我迷失现象。大学生在接受社会政治影响和改造的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影响社会政治生活,在影响与被影响的互动中形成自己的政治角色,这一过程反映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个特征。现实社会中的规范、规则、道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被曲解、被扭曲的现象十分普遍,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出自我主体意识很增强的一面,同时又表现出容易迷失自我的一面,虚拟的网络世界给“80龄后”、 “90龄后”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同时也成为部分大学生放纵自我的平台,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迷失自我,偏离主流社会的轨道,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效果。
3.网络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反向社会化趋势明显,易发生导向错误。反向社会化是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化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变化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网络的加速发展,走向一个由年轻人向中老年人进行知识和信息传递的时代。网络为青年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中,大学生奋发创新的改革精神,民主平等的参与意识和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念得到充分展现,成为社会政治发展变革中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拥护者,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大学生成为“胶囊式人”,陷入了“现代孤独”;大量信息的泛滥使得一些青年力不从心、不辨良莠,从而出现角色认同错误和反社会的情绪;青年人一方面表现出他们“楷模”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文化创造中的盲目性和任意性,在引领文化潮流的过程中,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产生不良的后果。
4.网络政治社会化拓宽了施化者的范围,但具体施化功能呈减弱趋势。传统的社会教化主要是通过家庭和学校等途径进行的。在网络出现之前,政治社会化使政治文化从家长传递给子女,从教师传递给学生,从社会团体传递给个体,从政治机构传递给政治体系的成员,从而实现了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和人际传递。而网络的发展在传统政治信息传承方式上又增添了新的路径,由组织化向个体化发展。社会公共权威以及教育者的权威在弱化,使得传统的社会调控功能不向过去相对单一,施化功能的多元化容易使传统的政治文化在传递过程中难于把握,容易发生偏离和扭曲,背离社会主流政治文化。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应对
1.确立网上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念。应开发和扶植更多的主流宣传文化机构进入网络,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主流文化,弘扬主旋律,提高大学生对主旋律政治的认知与理解,激发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大学生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抵御反动言论和腐朽思想的能力,使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2.通过网络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技能,同时也要在现实中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实践。直接获得政治社会化的路径,就是个体参加政治生活的经历。政治知识不仅以一定的形式存在于某种信息载体中,而且隐含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活动过程中,人们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去获得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要把传统政治实践中适合的内容适当移植到网络中,通过网络实践(投票、发贴、开发新软件等形式)加强大学生实际政治参与和政治实践的广度、深度和效应,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提高政治素质和政治技能。只有通过不懈的网络与实践中的训练,才能使大学生不断从中获得政治知识、提高政治技能、积累政治经验、增强政治鉴别力,进而保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3.增强网络管制,维护网络安全,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网络社会价值多元,把握主流价值观将青年政治社会化引向正确轨道,关键是增强大学生对是非、正误、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虚拟的网络社会道德的约束差,吸纳什么,认同什么,在一定程度上要靠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而判断、选择、自律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道德教育。因此,在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强对网络的管制,维护网络安全,同时帮助大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判断、选择能力,进而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教育,规范青年网络道德行为。
4.转变教育模式,重视网络功能的开发。随着信息的单向传播被信息双向和多向交流所替代,社会化主体地位及其教化方式都应该随之改变。作为政治社会化主体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水平,认识网络,了解网络,操作网络,引导网络,利用网络更好地为青年政治社会化开展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政治社会化 应对
一、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特征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政治态度等方面采用已形成的政治标准来衡量并约束自己,使自己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并外化为政治行为的模式。王卓君结合我国特点,将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界定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较为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履行政治权利与义务,最终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政治要求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大学生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方式也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路径来完成的,但随着网络政治社会化形式的发展以及正处于政治态度和政治观念趋于形成与成熟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也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公民群体的特点。
1.通过网络政治社会化过程使大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政治信息,但他们也无法摆脱缺乏深刻的鉴别能力的缺陷。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个体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的获得和内化主要是在政治信息传播基础上完成的。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新观念和各种知识的追求热情高,有着迫切获得新知识的欲望,而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有效、便捷的信息获得方式。网络以其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传播迅速、开放等特点,为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政治信息。然而大学生在思想上幼稚和不成熟的一面,使其在接受众多政治信息的同时难以把握正确的方向,缺乏深刻的鉴别能力。
2.网络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自我主体意识,但也存在着严重的自我迷失现象。大学生在接受社会政治影响和改造的同时又以自己独特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影响社会政治生活,在影响与被影响的互动中形成自己的政治角色,这一过程反映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一个特征。现实社会中的规范、规则、道德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被曲解、被扭曲的现象十分普遍,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出自我主体意识很增强的一面,同时又表现出容易迷失自我的一面,虚拟的网络世界给“80龄后”、 “90龄后”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同时也成为部分大学生放纵自我的平台,在表现自我的同时,迷失自我,偏离主流社会的轨道,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效果。
3.网络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大学生反向社会化趋势明显,易发生导向错误。反向社会化是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化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变化的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网络的加速发展,走向一个由年轻人向中老年人进行知识和信息传递的时代。网络为青年提供了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中,大学生奋发创新的改革精神,民主平等的参与意识和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念得到充分展现,成为社会政治发展变革中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拥护者,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一些大学生成为“胶囊式人”,陷入了“现代孤独”;大量信息的泛滥使得一些青年力不从心、不辨良莠,从而出现角色认同错误和反社会的情绪;青年人一方面表现出他们“楷模”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文化创造中的盲目性和任意性,在引领文化潮流的过程中,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产生不良的后果。
4.网络政治社会化拓宽了施化者的范围,但具体施化功能呈减弱趋势。传统的社会教化主要是通过家庭和学校等途径进行的。在网络出现之前,政治社会化使政治文化从家长传递给子女,从教师传递给学生,从社会团体传递给个体,从政治机构传递给政治体系的成员,从而实现了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和人际传递。而网络的发展在传统政治信息传承方式上又增添了新的路径,由组织化向个体化发展。社会公共权威以及教育者的权威在弱化,使得传统的社会调控功能不向过去相对单一,施化功能的多元化容易使传统的政治文化在传递过程中难于把握,容易发生偏离和扭曲,背离社会主流政治文化。
二、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应对
1.确立网上主流文化的核心地位,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价值观念。应开发和扶植更多的主流宣传文化机构进入网络,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主流文化,弘扬主旋律,提高大学生对主旋律政治的认知与理解,激发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大学生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增强抵御反动言论和腐朽思想的能力,使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2.通过网络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技能,同时也要在现实中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实践。直接获得政治社会化的路径,就是个体参加政治生活的经历。政治知识不仅以一定的形式存在于某种信息载体中,而且隐含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活动过程中,人们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去获得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要把传统政治实践中适合的内容适当移植到网络中,通过网络实践(投票、发贴、开发新软件等形式)加强大学生实际政治参与和政治实践的广度、深度和效应,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提高政治素质和政治技能。只有通过不懈的网络与实践中的训练,才能使大学生不断从中获得政治知识、提高政治技能、积累政治经验、增强政治鉴别力,进而保证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3.增强网络管制,维护网络安全,规范网络道德行为。网络社会价值多元,把握主流价值观将青年政治社会化引向正确轨道,关键是增强大学生对是非、正误、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虚拟的网络社会道德的约束差,吸纳什么,认同什么,在一定程度上要靠大学生的自主选择,而判断、选择、自律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又有赖于道德教育。因此,在大学生网络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强对网络的管制,维护网络安全,同时帮助大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判断、选择能力,进而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教育,规范青年网络道德行为。
4.转变教育模式,重视网络功能的开发。随着信息的单向传播被信息双向和多向交流所替代,社会化主体地位及其教化方式都应该随之改变。作为政治社会化主体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对网络的认识和使用水平,认识网络,了解网络,操作网络,引导网络,利用网络更好地为青年政治社会化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