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世界各地的马铃薯产区中频繁出现马铃薯病虫害这一现象,马铃薯病虫害的危害性极大,尤其在我国西南地区出现的频率比较严重,由于西南地区的多雨年份较多,因此,造成了该产地的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其马铃薯主要虫害种类繁多,危害性极强,使该地对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措施的关注与日增强,加强了对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以使马铃薯的种植发展得到提高,并且提升预防技术,使马铃薯病虫害的传播范围可以缩减。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
前言
马铃薯是茄科1年生草本植物,其块茎可供使用,是重要的粮食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北方地区通常称之为土豆、山药、馍馍蛋等。其马铃薯的出现是17世纪由国外引进而来,由于马铃薯生长快、适应力强、种植成本低、收益效果高且拥有极高的营养等许多优点,使得它成为了全球粮食种类生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1 马铃薯病虫害的主要几种
1.1 早疫病 早疫病在马铃薯幼苗其到成株期均有可能发作,主要特点是使叶片和叶柄发生感染,并有可能使塊茎发生侵染,病株率在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六十之间。其由下而上发病,特征为叶片早期呈黄褐色斑点,在后期逐渐变成卵圆形,使叶片在最后时期脱落,在块茎受害特征为病斑颜色加深,皮内组织为浅褐色,病原体为半知菌亚门真菌,一般在阴雨天发展较快。
1.2 晚疫病 晚疫病是马铃薯病害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其每年发生病发症为百分之五十左右,严重时甚至达到百分之百。其病发时使马铃薯全部部位都会受害,一般情况下在开花时引发,最早是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的暗绿色病斑,后期为加大褐色形态,其后蔓延至整个叶片上,由根茎传播至块茎,在最下方的薯肉由内而外呈现褐色,逐渐向四周扩大,使最后马铃薯整个烂掉,并伴随着恶臭味的出现。其晚疫病病原体为鞭毛菌亚门真菌,在多雨年份或多雾高温时发生概率高。
1.3 环腐病 其环腐病是感染马铃薯根茎和块茎,在初发期间,叶片逐步萎蔫,严重时会使幼苗死亡,在开花之后,症状逐步加深,在叶片上产生黄色斑点,最后可导致马铃薯整株枯死。在薯肉中可见其维管为乳黄色,同时表皮易脱落。其病菌传播途径主要由切刀带菌传染。
1.4 蚜虫
蚜虫主要是通过吸食马铃薯叶片汁液而危害马铃薯的成长,同时也是传播马铃薯病菌最多的昆虫,其蚜虫主要为吸食叶背汁液,使叶片发生萎缩,由于蚜虫繁殖力强,且生存程度高,成为了马铃薯生长的最大虫害。
1.5 地下虫害 对马铃薯具有危害的地下害虫主要是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等,该危害主要体现在可以咬食马铃薯的地下根茎和块茎,使地上的植物缺乏供应营养的渠道而枯萎,并且钻入块茎中,导致马铃薯的品质变差,极易造成腐烂现象,使马铃薯的产量下降[1]。
2 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在现代马铃薯的生产中,对其引发的病害通常采用化学农药来防治,这容易产生病虫害的抗体,并且造成马铃薯对人体有害及破坏环境等问题。对于治疗马铃薯病虫害的最有效办法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主,多种防治手段共存的方式来对马铃薯的种植进行预防。这样才能保证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2]。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作为马铃薯防治的主要措施,其在病虫害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应选用最佳抗体品种,这是防止病虫害的基础措施;其次,根据环境选择优越的地理位置,配置相应的优良品种,以逐渐减少病种为基础,达到对病虫害的防治;对田地的管理需要加强,在种植马铃薯期间,应多次对马铃薯植被进行检查,并且在马铃薯成熟和播种期间多次翻耕地面,这样可以有效的消灭一部分害虫,从而使马铃薯受害虫的威胁降低[3]。
2.2 生物防治 多采用将害虫天敌引入和对马铃薯的种植使用生物农药,如利用七星瓢虫等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对马铃薯造成的危害;使用新型植物毒素等生物农药对马铃薯病虫害中病菌的防治。
2.3 物理防治 掌握病虫害的趋性,对各种病虫害的趋性相应采用方法来防治。例如:对蚜虫就要采用其对银灰色有趋性的特点,在蚜虫病发期使用银灰色的膜来驱虫;而在夜间采用频振式灯光来杀死地下的害虫等,使用这些办法可以有效的让马铃薯的害虫基数降低,从而防止了马铃薯病虫害的威胁。
结语:对于西南地区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措施需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理念,根据当地自身情况及环境因素,合理的运用科学技术来对马铃薯种植,需要做到栽培抗性好的品种,并且对种植户进行专业培训,使种植户们懂得对马铃薯种植期间应做到的防护措施。在预防方面就需要栽培管理工作提高,及时发布预防信息,使种植户们能做好综合防治工作,减轻马铃薯病虫害的恶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敏.无公害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8(12):18-20.
[2]包仁发.马铃薯栽培模式及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11(9):22-25.
[3]叶世兰.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0(12):8-9.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
前言
马铃薯是茄科1年生草本植物,其块茎可供使用,是重要的粮食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北方地区通常称之为土豆、山药、馍馍蛋等。其马铃薯的出现是17世纪由国外引进而来,由于马铃薯生长快、适应力强、种植成本低、收益效果高且拥有极高的营养等许多优点,使得它成为了全球粮食种类生产中重要的一部分。
1 马铃薯病虫害的主要几种
1.1 早疫病 早疫病在马铃薯幼苗其到成株期均有可能发作,主要特点是使叶片和叶柄发生感染,并有可能使塊茎发生侵染,病株率在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六十之间。其由下而上发病,特征为叶片早期呈黄褐色斑点,在后期逐渐变成卵圆形,使叶片在最后时期脱落,在块茎受害特征为病斑颜色加深,皮内组织为浅褐色,病原体为半知菌亚门真菌,一般在阴雨天发展较快。
1.2 晚疫病 晚疫病是马铃薯病害发生频率最高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其每年发生病发症为百分之五十左右,严重时甚至达到百分之百。其病发时使马铃薯全部部位都会受害,一般情况下在开花时引发,最早是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圆形的暗绿色病斑,后期为加大褐色形态,其后蔓延至整个叶片上,由根茎传播至块茎,在最下方的薯肉由内而外呈现褐色,逐渐向四周扩大,使最后马铃薯整个烂掉,并伴随着恶臭味的出现。其晚疫病病原体为鞭毛菌亚门真菌,在多雨年份或多雾高温时发生概率高。
1.3 环腐病 其环腐病是感染马铃薯根茎和块茎,在初发期间,叶片逐步萎蔫,严重时会使幼苗死亡,在开花之后,症状逐步加深,在叶片上产生黄色斑点,最后可导致马铃薯整株枯死。在薯肉中可见其维管为乳黄色,同时表皮易脱落。其病菌传播途径主要由切刀带菌传染。
1.4 蚜虫
蚜虫主要是通过吸食马铃薯叶片汁液而危害马铃薯的成长,同时也是传播马铃薯病菌最多的昆虫,其蚜虫主要为吸食叶背汁液,使叶片发生萎缩,由于蚜虫繁殖力强,且生存程度高,成为了马铃薯生长的最大虫害。
1.5 地下虫害 对马铃薯具有危害的地下害虫主要是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等,该危害主要体现在可以咬食马铃薯的地下根茎和块茎,使地上的植物缺乏供应营养的渠道而枯萎,并且钻入块茎中,导致马铃薯的品质变差,极易造成腐烂现象,使马铃薯的产量下降[1]。
2 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在现代马铃薯的生产中,对其引发的病害通常采用化学农药来防治,这容易产生病虫害的抗体,并且造成马铃薯对人体有害及破坏环境等问题。对于治疗马铃薯病虫害的最有效办法为“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为主,多种防治手段共存的方式来对马铃薯的种植进行预防。这样才能保证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2]。
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作为马铃薯防治的主要措施,其在病虫害的防治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应选用最佳抗体品种,这是防止病虫害的基础措施;其次,根据环境选择优越的地理位置,配置相应的优良品种,以逐渐减少病种为基础,达到对病虫害的防治;对田地的管理需要加强,在种植马铃薯期间,应多次对马铃薯植被进行检查,并且在马铃薯成熟和播种期间多次翻耕地面,这样可以有效的消灭一部分害虫,从而使马铃薯受害虫的威胁降低[3]。
2.2 生物防治 多采用将害虫天敌引入和对马铃薯的种植使用生物农药,如利用七星瓢虫等害虫的天敌来防治对马铃薯造成的危害;使用新型植物毒素等生物农药对马铃薯病虫害中病菌的防治。
2.3 物理防治 掌握病虫害的趋性,对各种病虫害的趋性相应采用方法来防治。例如:对蚜虫就要采用其对银灰色有趋性的特点,在蚜虫病发期使用银灰色的膜来驱虫;而在夜间采用频振式灯光来杀死地下的害虫等,使用这些办法可以有效的让马铃薯的害虫基数降低,从而防止了马铃薯病虫害的威胁。
结语:对于西南地区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措施需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理念,根据当地自身情况及环境因素,合理的运用科学技术来对马铃薯种植,需要做到栽培抗性好的品种,并且对种植户进行专业培训,使种植户们懂得对马铃薯种植期间应做到的防护措施。在预防方面就需要栽培管理工作提高,及时发布预防信息,使种植户们能做好综合防治工作,减轻马铃薯病虫害的恶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敏.无公害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8(12):18-20.
[2]包仁发.马铃薯栽培模式及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11(9):22-25.
[3]叶世兰.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0(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