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时代的公务员考试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曹操二十岁就做了公安局长
  曹操做官很早,刚成年就被地方官举荐为“孝廉”,做了“洛阳北部尉”。在洛阳干了三年,任期一满,升官挪窝,调到河南省清丰县当县长(顿丘令)。刚当上县长,他的仕途就遇到了危机——他的一个堂妹嫁给了一个国舅,而这个国舅犯了罪,要株连九族,一查,曹操是该国舅的老婆的堂哥,也在株连之列,于是朝廷就免了他的县长,让他回老家凉快去了。曹操老家在安徽,回到安徽后,他在城郊盖了一所房子,在里面勤奋读书,“宅”了好几年。
  26岁那年,曹操东山再起,被朝廷从老家召唤出来,做了“议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曹操被封为高级军官“骑都尉”,跟随中央部队去打黄巾军,很快立了功,升做“济南相”,相当于现在济南市的市长。再后来董卓作乱,曹操拿出家产招兵买马,参加联军讨伐董卓,又攻灭袁术、袁绍等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官做得越来越大:38岁成为省长(兖州牧),42岁做了事实上的丞相(大将军兼司隶校尉兼录尚书事),54岁做了真正的丞相。虽然直到去世,他都在丞相的位置上没动弹,但真正的权势却远远超过了皇帝。
  很明显,曹操戴的第一顶乌纱帽是“洛阳北部尉”,这个官职负责河南孟津一带的社会治安,兼管地方防卫和征兵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兼武装部部长。那一年,他才20岁。
  不用考试就能当公务员
  20岁就当官,现在很少见;不用考试就能当公务员,现在更少见——虽然说现在基层公务员选拔有太多舞弊环节,但至少在程序上还是少不了一两场考试的,对不对?曹操20岁就做了官,而且没有经过任何考试,放到今天,这绝对是个大新闻。
  在汉朝却算不上新闻。汉朝的公务员选拔程序分两大类:一类叫“策试”,跟今天的公务员考试接近;一类叫“察举”,用不着考试,直接由地方官向上级政府推荐,再由上级政府安排去做官。
  理论上说,地方官愿意推荐的人有两种,一种是道德品质特别好的人,一种是工作才能特别突出的人。一经推荐上去,前一种人会获得“孝廉”的称号,后一种人会获得“秀才”的称号。为了避东汉第一代皇帝刘秀的讳,在曹操那个时代,“秀才”通常叫做“茂才”。有了孝廉或者茂才的称号,也就等于具备了做公务员的资格,等着国家分配工作就是了。
  曹操做公务员,走的是察举路子,换句话说,他没参加公务员考试,是被安徽老家的官员作为孝廉推荐做官的。不光曹操,曹操的父亲曹嵩也没参加公务员考试,也是被安徽老家的官员作为孝廉推荐做官的。朝廷给曹嵩分配的第一份工作是“荥阳令”,相当于现在河南省荥阳市的市长,那时候曹嵩刚满22岁,跟儿子一样,都属于年轻干部。包括后来跟曹魏三足鼎立的东吴首领孙权,年轻时也曾经被地方官举荐为孝廉。再扯远点儿,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爷爷陶侃,也是先被荐为孝廉然后才进入公务员系统的。
  在曹操那个时代,孝廉的数量要比茂才多得多。因为道德品质这东西不容易衡量,是好是坏地方官说了算,很容易造假,而工作才能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冒充的,你地方官把某人夸成一朵花,说他如何如何能力超群,皇帝试着给他个官做,发现不行,举荐人指定要受处分。为了保险起见,地方官更热衷于推荐孝廉,而不太热衷于推荐茂才。不过也有爱才如命的地方官愿意冒险,譬如说刘备任豫州牧时,就曾经大力举荐一个叫袁涣的人做了茂才,后来这个袁涣被分配到吕布手下做官,很受吕布敬重。
  五花八门的考试内容
  那位说了:假如一个人具备做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地方官却没有发现他或者不愿意推荐他,那他岂不永远也做不了公务员吗?
  也不是,他可以参加策试。策试是公开的,很多人可以报名参加,而且还分地方策试和中央策试,就像现在公务员考试分全国公务员考试和地方公务员考试一样。策试的考题又分好几种:有“贤良”策试,主要考处理公务的才能;有“明经”策试,主要考对先秦典籍的掌握程度;有“文学”策试,考文字表达能力;有“直言”策试,考对国家政策和社会问题的熟悉程度和应对之道;还有“有道”策试,考天文星象周易占卜之类的学问。这些不同类型的策试并不是都要参加,你只要参加一门并且通过考试,就能做公务员。当然,如果能通过一门以上更好,做官会更有把握。
  我们熟悉的一些历史名人都是通过策试走上仕途的,例如那位发明地动仪的大科学家张衡曾经通过“文学”策试,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哲学家董仲舒曾经通过“贤良”策试,《三国演义》上有位“辽东王”公孙度,曾经通过“有道”策试。
  其实不光汉朝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公务员,早在秦朝就已经这么干了,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当年在秦朝之所以能做上亭长,也是先“试”而后“吏”。秦朝规矩,选拔高级公务员是“选贤”任命,选拔基层公务员则一般需要通过考试,亭长是基层公务员,十里一亭,十亭一乡,那时候的一个亭,也就相当于现在一个行政村,所谓亭长就是村官,刘邦参加的考试在等级上类似今天的大学生村官选拔。当然,我这么打比方是离谱了些,打住。
  推荐率和录取率都不高
  在曹操那个时代,一个普通人做公务员的难度是不亚于现代人的。譬如说察举,它有指标限制,一个60万人以上的郡国每年只能推荐3名孝廉,不到60万人但超过40万人的郡国每年只能推荐两名孝廉,不到40万人但超过20万人的郡国每年只能推荐1名孝廉,低于20万人但超过10万人的郡国每两年才能推荐1名孝廉,而低于10万人的郡国每3年才能推荐1名孝廉。
  汉朝末年的人口比现在少得多,60万以上的郡国没几个,像曹操的籍贯所在地沛国,总共才25万人,地方官那年推荐了一个曹操,就再也不能推荐其他人了。25万比1,多么吓人的比例,一个平头百姓要想做孝廉,比登天都难。
  再说策试,地方官举办的“贤良”策试录取率一般是150:1,过关者再参加中央的“贤良”策试,录取率一般是100:1。也就是说,假如你成绩中等,连过两关最后胜出的概率只有一万五千分之一。
  曹操父子都走了后门
  既然通过率如此之低,曹操父子是怎样顺利当上公务员的呢?很简单,凭关系。
  您知道,曹操的爷爷是个太监,名叫曹腾,他侍候过四个皇帝,其中有个汉桓帝还是他拥立的。汉桓帝很敬重他,让他做“大长秋”。大长秋不是大长今,是东汉宫廷里的一个职位,负责掌管宫中大小事务,外戚谒见皇帝,大臣递送奏章,都得通过大长秋。论级别,皇帝是老大,三公是老二,大长秋就是老三。论实际职权,大长秋还在三公之上。所以曹操的爷爷曹腾的权力,很像后来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魏忠贤、满清的李莲英。俗话说得好,朝里有人好做官,曹腾手握大权,曹腾的养子曹嵩去从政自然一帆风顺水到渠成。曹嵩做过司隶校尉、大司农、大鸿胪,最后又做了太尉,相当于国防部长。爸爸是国防部长,曹操去从政当然也是水到渠成。
  我有一个最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曹操父子都走了后门,那就是他们的年龄。曹操23岁当县长时说过:“年纪尚少,顾视同列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意思是自己做官非常早,上班之后发现跟自己同一品级的官员很多都已经五十多岁了,就那还算是“年轻干部”呢。其实东汉后期屡有严令,孝廉不能低于40岁,而曹操被推荐为孝廉时仅20岁,曹嵩被推荐为孝廉时仅22岁,假如不是虚报了年龄,就是地方官为了巴结曹腾而帮他们瞒天过海。
其他文献
春秋时代,齐国出现了两名伟大的政治家,一个是管仲,另一个是晏婴。  其中,孔子曾经这样夸晏子:“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而有这么一次,晏子真不愧如孔子所说:既解救了百姓,又帮助自己的君主弥补了过失。  齐景公在位期间,景公强令民工造大台,强拉壮丁,此时的齐国上下一片混乱,民不聊生。  正巧晏子出使回来,目睹了这些被强行拉来做苦力的百姓都苦不堪言。他二话不说,不顾旅途劳累就往
期刊
好像曹雪芹还嫌大观园不够热闹,在第四十九回中又安排了五人登场,这五人分别是:薛蝌、薛宝琴兄妹,李纨的两个侄女李玟、李绮,邢夫人的娘家侄女邢岫烟。在这四位女性中,薛宝琴最为光彩照人,无论相貌、才情如红花一般,其他三位女性则如绿叶陪衬。由于八十回后文字丢失的缘故,致使薛宝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她的身份之谜,她的怀古诗之谜,她的结局之谜,以及没有进入十二钗之谜等等,都困扰着红学家和读者,让大家争论不休
期刊
水族主要生息于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贵州省黔南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为主要居住区,在广西北部的河池、南丹、环江、融水等县市以及云南省富源县也有水族村落分布。  赛马是水族端节的一种喜庆活动,每年农历八月到十月在各村寨轮流举行。端节赛马的场地称为“端坡”,端坡上专门设有马道,平时不用,只有赛马时才使用。  赛马场地一般设在高坡陡岭、密林荆棘、道路崎岖的山地上,这对骑手的技
期刊
更年期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却给人带来很多不适,尤其是女性朋友。进入更年期后,女性要从饮食营养方面调理饮食结构,合理“偏食”对安度更年期大有裨益。  ?笠豆腐 豆腐含有大量雌激素,常食对于缓解更年期潮热、心情烦躁、排尿疼痛等症状很有帮助。  ?笠木耳 木耳有黑木耳和白木耳之分,白木耳含有丰富的胶质,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丰富微量元素。中医认为白木耳有润肺止咳、生津滋阴、益气和血、补脑强心及补肾的作
期刊
真正的静,是生命里寂然涤思;真正的动,是世路上毅然向前。真正的退,是处世时自然低调;真正的进,是做事中泰然担当。在“动”中体验,于“静”中感悟。让脚步承载目光,于平常中发现,用心看清自己,探寻今后路的方向,如何行走。静与动的结合,退与进的有度,我想是生命中最好的状态。  一个人站在窗前看了一夜雨,谁也没告诉,这是诗; 一个人站在窗前看了一夜雨,只告诉了一个人,这是爱; 一个人站在窗前看了一夜雨,发
期刊
有些忠言往往因为“逆耳”,人们根本听不进去。忠言因为逆耳不被采纳,也就根本谈不上“利于行”了。那么,怎样才能使忠言被人所接受,那就要讲究点语言艺术了。  《说苑》中记载着一桩史实: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进谏者死。”有一位叫少孺子的大臣“欲进不敢”。于是,他采取了迂回战术,“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见他连续三天游于后园,衣服都被露水湿了,很不理解,于是问他:“何苦沾衣如
期刊
作为当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人类的希望在东方,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汤因比也直言不讳地预言:未来最有资格和最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开创新文明的是中国,中国文明将一统世界。  阿诺德·汤因比堪称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试图以其皇皇巨著《历史研究》,揭开文明兴衰的谜题,启发人类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直到1973年,时已暮年的汤因比依旧没有停止为
期刊
展眼教师节又到,静坐怀想诸师,其磊落风采如在目前,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想我今日虽犹是三尺微命,无尺寸之功名可告慰恩师,但若当初不曾受教,则今日之我,又将何其昏昏然而蒙昧无知,浑浑噩噩,懵懂野蛮。呜呼哀哉,无法可想。  本期国学,谨以“万世师表”为专题向天下教师致敬——唯尊师重道,能薪火相传。
期刊
江南的两张面孔,具体到书而言,“一张”是刘士林先生所著的《忆江南》,“另一张”是万宇女士所著的《夜雨寄北》。书的前言里有这样一句话,“用一种现代性的中国话语去建构一个有生命的古典人文江南”,不妨提取出两个词,“现代”与“古典”。这是关于江南的第一组反义词。  ?筠 现代与古典  “忆江南”语出白居易的诗《忆江南》,但白居易的“忆”,是空间上的忆,隔着千里,而作者的“忆”则是时间上的“忆”,隔着千年
期刊
我们常说“数九寒冬”,人们对“冬九九”比较熟悉。其实,在我国古代还有“夏九九”一说。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作为头九的第一天,每九天为一九,顺次称为一九、二九……直到九九。在这81天里,是一年由较热到最热又到较冷的日子。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  有关“夏九九”的谚语在明代就有记载。明代谢肇淛《五杂俎》曰:“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出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