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积极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法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启发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革评价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要让学生积极主动,主动求知,培养其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 创新思维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鼓励和引导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参与,主动求知,让创新的火花不断在课堂中闪烁。
一、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宽松、合作、愉悦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地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如一教师在教学李白《静夜思》一课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有的同学擅长朗诵,就让其朗诵;有的同学愿意说,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说出来;有的同学擅长画画,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画下来,给诗配画。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且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比平时大大提高了。
二、教法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心理学告诫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因此激发
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如一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挺拔”一词时说:“这么多的松树,数也数不清,谁来扮演一下挺拔的小松树?”话音刚落,一名学生站了起来,他抬起头,挺直腰,两腿紧紧合并,两手打开摆成树枝的样子,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老师,好像在问:“我像不像松树?”见此情景,教师连忙问:“你为什么这样站呢?”学生回答:“因为挺拔的松树就是直直的、高高的。”教师马上表扬他:“对,这就是挺拔的小松树,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听到老师的鼓励,只见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强烈地要求:“老师,我来,我来……”就这样,不露痕迹地让学生理解了“挺拔”一词。
三、启发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驰骋想像的广阔空间,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进行创新思维。如《狼和小羊》这一篇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过去。”按常理推断,小羊肯定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一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的时候,并没有给出结论,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羊有没有被狼吃掉呢?请同学们续编故事。”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纷纷把自己的想像和除恶保善相联系,给小羊创设了种种化险为夷、勇斗恶狼的情景。有的说:“狼扑得太用劲,一下子扑到一块大石头上,头破血流地死掉了。”有的说:“小羊的角正好抵到了狼的喉咙里,狼只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猎人赶来了……”就这样,由于老师并不要求有统一的答案,学生的创新思维相当活跃。又如在学习《插秧》一课时,一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想像的: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它还会映照出什么?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有的说“美丽的彩虹”,有的说“太阳的笑脸”,有的说“天空中的雄鹰和白鸽”,有的说“山上的鲜花”,还有的说“闪烁的小星星”……学生在此过程中展开了想像的翅膀,勾画出一幅幅让人陶醉的美景图。
四、改革评价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赞美。”“这句子你读得多好呀!”“你说得太精彩了!”“老师为你感到骄傲!”……这样的激励性评价,能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如:一教师在教学《雨铃铛》一课的时候,除了在朗读指导中给学生“雨铃铛”的奖励外,还给予了学生体现人文关怀的细致具体的即时性评价。在学习“珠”这个生字的时候,一学生说:“这个字,是‘宝莲珠’的‘珠’。”该教师一听,马上评价:“你能把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真了不起!”在该教师的激发引导下,另一学生举起了手:“我还知道‘招’也是‘招商银行’的‘招’,还可以用换偏旁的办法记住它。把‘展昭’的‘昭’日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这个字。”该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出了“昭”这个与本课无关的新字,继而评价:“从人名也能认字,真棒!谢谢你帮助我们多认识了一个新字。”
这样的即时评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体现了评价的学科性、针对性和导向性,也更具有可持续性,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生成了新的更有价值的因素。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互动性评价方式,如同桌互评、小组评议、全班评议等,使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全面发展、自觉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随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语文 创新思维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鼓励和引导他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参与,主动求知,让创新的火花不断在课堂中闪烁。
一、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宽松、合作、愉悦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地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如一教师在教学李白《静夜思》一课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有的同学擅长朗诵,就让其朗诵;有的同学愿意说,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说出来;有的同学擅长画画,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画下来,给诗配画。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且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比平时大大提高了。
二、教法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
心理学告诫我们: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主动思考、主动创新,因此激发
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如一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挺拔”一词时说:“这么多的松树,数也数不清,谁来扮演一下挺拔的小松树?”话音刚落,一名学生站了起来,他抬起头,挺直腰,两腿紧紧合并,两手打开摆成树枝的样子,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老师,好像在问:“我像不像松树?”见此情景,教师连忙问:“你为什么这样站呢?”学生回答:“因为挺拔的松树就是直直的、高高的。”教师马上表扬他:“对,这就是挺拔的小松树,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听到老师的鼓励,只见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强烈地要求:“老师,我来,我来……”就这样,不露痕迹地让学生理解了“挺拔”一词。
三、启发想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驰骋想像的广阔空间,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进行创新思维。如《狼和小羊》这一篇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过去。”按常理推断,小羊肯定成了狼的腹中之物。一教师在教学这一内容的时候,并没有给出结论,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羊有没有被狼吃掉呢?请同学们续编故事。”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纷纷把自己的想像和除恶保善相联系,给小羊创设了种种化险为夷、勇斗恶狼的情景。有的说:“狼扑得太用劲,一下子扑到一块大石头上,头破血流地死掉了。”有的说:“小羊的角正好抵到了狼的喉咙里,狼只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猎人赶来了……”就这样,由于老师并不要求有统一的答案,学生的创新思维相当活跃。又如在学习《插秧》一课时,一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想像的:水田是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它还会映照出什么?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有的说“美丽的彩虹”,有的说“太阳的笑脸”,有的说“天空中的雄鹰和白鸽”,有的说“山上的鲜花”,还有的说“闪烁的小星星”……学生在此过程中展开了想像的翅膀,勾画出一幅幅让人陶醉的美景图。
四、改革评价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赞美。”“这句子你读得多好呀!”“你说得太精彩了!”“老师为你感到骄傲!”……这样的激励性评价,能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如:一教师在教学《雨铃铛》一课的时候,除了在朗读指导中给学生“雨铃铛”的奖励外,还给予了学生体现人文关怀的细致具体的即时性评价。在学习“珠”这个生字的时候,一学生说:“这个字,是‘宝莲珠’的‘珠’。”该教师一听,马上评价:“你能把识字与生活联系起来,真了不起!”在该教师的激发引导下,另一学生举起了手:“我还知道‘招’也是‘招商银行’的‘招’,还可以用换偏旁的办法记住它。把‘展昭’的‘昭’日字旁换成提手旁就是这个字。”该教师不失时机地在黑板上写出了“昭”这个与本课无关的新字,继而评价:“从人名也能认字,真棒!谢谢你帮助我们多认识了一个新字。”
这样的即时评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体现了评价的学科性、针对性和导向性,也更具有可持续性,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生成了新的更有价值的因素。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可以引导学生采取互动性评价方式,如同桌互评、小组评议、全班评议等,使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全面发展、自觉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随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