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习是日常教学绕不开的话题。如何提高历史单元复习的效率呢?从授课理念、史料运用、调动学生主动性等方面着手,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单元复习;授课理念;史料运用;主动性
课从类型上可分为新授课和复习课,而复习课难度大是公认的。它既要囊括多个知识点,又要突出主干和线索,是对执教者教学能力的一次考验。笔者有幸执教了八上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课,在备课、上课及评课过程中感触颇多。
一、复习课≠新授课
新授课是将新知识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重基础。而复习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大量知识基础上的一种提升,重线索和联系。假如复习课只是对已学知识的罗列和堆砌,无异于炒冷饭,起不到复习的效果。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课为例,在第一稿教案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子目:(1)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2)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3)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笔者就犯了把复习课当成新授课的毛病。这三个子目的标题恰好对应的就是第18、19、20课的标题,仅仅是对已学知识的再现。尽管通篇穿插了抗战家书,但是知识仍过于琐碎,从本质上来讲这不是一节合格的复习课。在潜心研究了整个单元的线索后,更改如下:(1)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两条线索并进,一方面是日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另一方面是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其用意,一是突出与第一子目的联系,正是因为民族危机加深和国内矛盾的变化,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前提。二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说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经过。(3)抗日战争的胜利,涉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不难看出二稿和一稿相比,线索更清晰,视野更广阔,试上课效果也好很多。
二、兼顾“大”“小”
復习课应重点突出主题,抓住主线,即抓“大”。是不是就要放“小”?舍弃基础知识?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就如一串糖葫芦,中间那根竹签就是单元的线索,那一个个山楂就是基础知识。没有那根竹签或者一个个山楂,这串糖葫芦就没那么形神兼备、酸甜可口。因而,复习课难就难在要兼顾“大”“小”上。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二稿教学设计中,笔者多多少少就忽略了一些基础知识,例如,“抗日战争前后持续了多少年?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哪个更准确?”“抗日战争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局部抗战、全面抗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分别是什么?”虽然整节课也顺利完成了,听评课老师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仍然留有缺憾。
三、注意不同角度史料的运用
梁启超认为史料是历史研究的组织和细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在精选史料的基础上,应注意不同角度史料的运用,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例如,关于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地位问题,罗斯福的一段话成为经典。
“假如没有中国抗战,假如中国被打败,你想有多少个日本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罗斯福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首脑,高度评价中国人民的抗战,足见中国战场的重要性。这是不是只是一家之言呢?同属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员国的苏联能否能提供佐证呢?笔者发现了下面一则史料。
“美国和英国政府竭力催促国民党领导人采取积极的军事行动,尽可能多地钳制日军,以便减轻日军进攻盟国军队的压力。美国人比谁都更关心中国军队的积极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开始向蒋介石提供军事援助,强烈关注中国战线的积极抗战。”
——【苏】瓦·伊·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
这两则史料虽出处不同,但互相佐证,共同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复习课,顾名思义即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学生很容易掉以轻心。不少教师在执教复习课时不约而同选择讲授法,形成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课堂气氛沉闷枯燥。笔者在第一次试上课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课后反思,之所以选择讲授法还是没有“底气”,万一放手发动学生,像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就麻烦了。的确,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不仅与教学理念有关系,而且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丰富,课堂驾驭能力随之增强。但是对于刚踏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出路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正因为青年教师刚走出校门不久,与学生年龄差较小,要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必将出现欢声笑语。例如,回顾抗战进程时,笔者要求学生用时间轴的形式呈现,完成后同桌互换批改。对于优秀的,推荐至展台展示。初中生的好胜心很强,为了不至于“丢脸”,很多同学改了又改,画的时间轴比平时课后作业工整许多。再比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经过是一个较难的问题,笔者要求分组讨论,表现突出的小组可获得小礼品。学生讨论热烈,答案虽不至于那么完备,但绝大部分学生能充分参与课堂,历史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所以不管是新授课还是难度较大的复习课,千万不要怕,既是一次磨炼,也是一次成长。
关键词:单元复习;授课理念;史料运用;主动性
课从类型上可分为新授课和复习课,而复习课难度大是公认的。它既要囊括多个知识点,又要突出主干和线索,是对执教者教学能力的一次考验。笔者有幸执教了八上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课,在备课、上课及评课过程中感触颇多。
一、复习课≠新授课
新授课是将新知识结合多种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重基础。而复习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大量知识基础上的一种提升,重线索和联系。假如复习课只是对已学知识的罗列和堆砌,无异于炒冷饭,起不到复习的效果。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课为例,在第一稿教案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子目:(1)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2)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3)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心的读者不难发现,笔者就犯了把复习课当成新授课的毛病。这三个子目的标题恰好对应的就是第18、19、20课的标题,仅仅是对已学知识的再现。尽管通篇穿插了抗战家书,但是知识仍过于琐碎,从本质上来讲这不是一节合格的复习课。在潜心研究了整个单元的线索后,更改如下:(1)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两条线索并进,一方面是日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另一方面是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其用意,一是突出与第一子目的联系,正是因为民族危机加深和国内矛盾的变化,才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创造了前提。二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说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经过。(3)抗日战争的胜利,涉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不难看出二稿和一稿相比,线索更清晰,视野更广阔,试上课效果也好很多。
二、兼顾“大”“小”
復习课应重点突出主题,抓住主线,即抓“大”。是不是就要放“小”?舍弃基础知识?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就如一串糖葫芦,中间那根竹签就是单元的线索,那一个个山楂就是基础知识。没有那根竹签或者一个个山楂,这串糖葫芦就没那么形神兼备、酸甜可口。因而,复习课难就难在要兼顾“大”“小”上。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二稿教学设计中,笔者多多少少就忽略了一些基础知识,例如,“抗日战争前后持续了多少年?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哪个更准确?”“抗日战争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局部抗战、全面抗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分别是什么?”虽然整节课也顺利完成了,听评课老师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仍然留有缺憾。
三、注意不同角度史料的运用
梁启超认为史料是历史研究的组织和细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在精选史料的基础上,应注意不同角度史料的运用,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例如,关于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的地位问题,罗斯福的一段话成为经典。
“假如没有中国抗战,假如中国被打败,你想有多少个日本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罗斯福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首脑,高度评价中国人民的抗战,足见中国战场的重要性。这是不是只是一家之言呢?同属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员国的苏联能否能提供佐证呢?笔者发现了下面一则史料。
“美国和英国政府竭力催促国民党领导人采取积极的军事行动,尽可能多地钳制日军,以便减轻日军进攻盟国军队的压力。美国人比谁都更关心中国军队的积极抗战。……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开始向蒋介石提供军事援助,强烈关注中国战线的积极抗战。”
——【苏】瓦·伊·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
这两则史料虽出处不同,但互相佐证,共同说明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复习课,顾名思义即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学生很容易掉以轻心。不少教师在执教复习课时不约而同选择讲授法,形成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课堂气氛沉闷枯燥。笔者在第一次试上课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课后反思,之所以选择讲授法还是没有“底气”,万一放手发动学生,像脱缰的野马一发不可收拾,就麻烦了。的确,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不仅与教学理念有关系,而且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经验的丰富,课堂驾驭能力随之增强。但是对于刚踏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出路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正因为青年教师刚走出校门不久,与学生年龄差较小,要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必将出现欢声笑语。例如,回顾抗战进程时,笔者要求学生用时间轴的形式呈现,完成后同桌互换批改。对于优秀的,推荐至展台展示。初中生的好胜心很强,为了不至于“丢脸”,很多同学改了又改,画的时间轴比平时课后作业工整许多。再比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经过是一个较难的问题,笔者要求分组讨论,表现突出的小组可获得小礼品。学生讨论热烈,答案虽不至于那么完备,但绝大部分学生能充分参与课堂,历史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所以不管是新授课还是难度较大的复习课,千万不要怕,既是一次磨炼,也是一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