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扬琴伴随着东西方的海上贸易往来传入我国,历经数百年的演化流变,形成了今天中国扬琴的独特制式和音乐风格。本文浅析了扬琴传入我国的历史背景,梳理了扬琴中国化的演变脉络和弹奏风格的变迁。
【关键词】扬琴;传入;流变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东方与西方有着悠久的经济、文化交流史,自从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以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为代表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就源源不绝。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作为音乐重要载体和基本工具的乐器也随着贸易路线来往于东方与西方之间。扬琴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入我国的,这件舶来的乐器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流变,已经成为中华乐器大家庭之中的一员,广为大众喜爱。梳理扬琴传入我国的历史脉络,探寻扬琴与历史、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扬琴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规律,也有助于拓展我国传统乐器的研究领域。
一、 扬琴的传入
扬琴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历史阶段能够跨越千山万水,从遥远的西方传入我国,既有西方的经济文化发展背景,也有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背景,可以说正是整个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风云际会,才成就了扬琴世界性乐器的地位。
(一) 国外背景
就西方的经济文化发展背景而言,肇始于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工业文明大大拓展了西欧各国的商贸活动范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呼唤着更为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以探险者、冒险家为先锋的陆上、海上商队络绎不绝地朝着世界各地进发。对西欧列国而言,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华不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无限的价值。于是,以“学术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们充当了西欧国家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使者,传教士们的行为不论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促成了“西学东渐”,加强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为扬琴的传入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 国内背景
在东方,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正是明朝的中后期,在生产力的缓慢进步之中,封建小农经济内部逐渐孕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从十六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的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愈加繁荣,贵金属货币流通十分频繁。随着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渐渐不能满足富商巨贾们对高额利润的追求,于是商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对外贸易兴盛起来,为了开拓财源,明朝政府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将明朝前期闭关锁国的政策调整为适度开放海禁,为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贸易频繁起来,东西方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也更加深入,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扬琴传入了我国。
二、 扬琴的流变
(一) 洋琴—扬琴
扬琴传入我国以后,最初流转于民间音乐艺人手中,并未传入宫廷,也没有引起官府机构的注意,因此早期在官修正史中不见记载,只有一些民间志书中零星可见只言片语的提及。由于扬琴出身于西洋,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民众又把一切舶来品冠以“洋”字,所以扬琴最初在中国民间被称为“洋琴”。不同地方的人们又根据扬琴的形制和演奏特点,将扬琴称为“洋琴”、“蝴蝶琴”、“打琴”、“铜丝琴”等等。在1920年出版发行的由丘鹤俦编写的《琴学新编》一书中提到“初出于扬州,故名曰扬琴”,文中把“洋”字改为“扬”字,于是扬琴在我国总算有了规范的学名。
(二) 扬琴形制的本土化
中国民间音乐艺人根据传统音乐审美倾向和乐理理论,对扬琴的形制进行了适度的修改,以便扬琴能更好地融入到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之中。其一体现在扬琴的琴体上,最初传入我国的扬琴琴体较小,音域也比较窄,我国民间音乐艺人将琴体横向加长,使其更适合演奏五音性乐曲;其二体现在琴槌上,欧洲的扬琴琴槌是木制的,粗硬而缺乏弹性,槌头包裹毡,传入我国以后,民间音乐艺人将木槌改为竹槌,竹子的特性使得中国扬琴的琴槌弹性十足,同时槌头垫一层橡皮,这就使得中国扬琴弹奏时的音色与欧洲扬琴大不相同。
(三) 扬琴弹奏风格的流变
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体现在音乐领域,则表现为不论是音乐理论还是音乐审美情趣,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扬琴传入我国以后,最初立足于广东沿海,后来渐渐传入内地,如今大江南北都有扬琴的身影。扬琴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广东、四川、东北和江南丝竹四大流派。广东扬琴流派的风格是节奏活跃轻快,旋律清新,音色华丽,尽显南国音乐情调;四川扬琴流派有鲜明的巴蜀风格,演奏时集自打自唱于一体,注重表现音乐的张力,节奏明快,变化多端,给人以听觉的震撼;东北扬琴流派受皮影戏、当地民乐的影响,在演奏风格上跌宕起伏,余音处理变化多端,突出了北方音乐的古朴沧桑之美;江南扬琴流派依附于丝竹音乐,所以称之为丝竹扬琴,该流派的扬琴弹奏细腻绵长,婉转曲折,优雅动听,以其柔和的音色独树一帜。
三、 结束语
扬琴起源于欧洲,传入我国以后,根植于博大厚重的中華音乐文化之中,经过几代民间音乐艺人的探索和改良,逐渐成为了我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一份子,具有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味道。扬琴是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和象征,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动西方音乐精华与东方音乐的融合,为中国音乐艺术的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晓琳402型扬琴对现代中国扬琴艺术发展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
[2]杨佳.扬琴中国化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6.
作者简介:徐治,运城学院音乐系任教,器乐教研室主任,讲师,西北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在读研究生。担任扬琴和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工作。
【关键词】扬琴;传入;流变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东方与西方有着悠久的经济、文化交流史,自从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以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为代表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就源源不绝。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作为音乐重要载体和基本工具的乐器也随着贸易路线来往于东方与西方之间。扬琴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传入我国的,这件舶来的乐器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和流变,已经成为中华乐器大家庭之中的一员,广为大众喜爱。梳理扬琴传入我国的历史脉络,探寻扬琴与历史、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扬琴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规律,也有助于拓展我国传统乐器的研究领域。
一、 扬琴的传入
扬琴在古代交通极不发达的历史阶段能够跨越千山万水,从遥远的西方传入我国,既有西方的经济文化发展背景,也有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背景,可以说正是整个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风云际会,才成就了扬琴世界性乐器的地位。
(一) 国外背景
就西方的经济文化发展背景而言,肇始于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的工业文明大大拓展了西欧各国的商贸活动范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呼唤着更为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以探险者、冒险家为先锋的陆上、海上商队络绎不绝地朝着世界各地进发。对西欧列国而言,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华不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无限的价值。于是,以“学术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们充当了西欧国家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使者,传教士们的行为不论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促成了“西学东渐”,加强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也为扬琴的传入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 国内背景
在东方,十六世纪中叶到十七世纪初,正是明朝的中后期,在生产力的缓慢进步之中,封建小农经济内部逐渐孕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从十六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的生产力有了明显提高,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愈加繁荣,贵金属货币流通十分频繁。随着全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渐渐不能满足富商巨贾们对高额利润的追求,于是商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对外贸易兴盛起来,为了开拓财源,明朝政府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将明朝前期闭关锁国的政策调整为适度开放海禁,为海上贸易提供了便利。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与欧洲之间的海上贸易频繁起来,东西方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也更加深入,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扬琴传入了我国。
二、 扬琴的流变
(一) 洋琴—扬琴
扬琴传入我国以后,最初流转于民间音乐艺人手中,并未传入宫廷,也没有引起官府机构的注意,因此早期在官修正史中不见记载,只有一些民间志书中零星可见只言片语的提及。由于扬琴出身于西洋,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民众又把一切舶来品冠以“洋”字,所以扬琴最初在中国民间被称为“洋琴”。不同地方的人们又根据扬琴的形制和演奏特点,将扬琴称为“洋琴”、“蝴蝶琴”、“打琴”、“铜丝琴”等等。在1920年出版发行的由丘鹤俦编写的《琴学新编》一书中提到“初出于扬州,故名曰扬琴”,文中把“洋”字改为“扬”字,于是扬琴在我国总算有了规范的学名。
(二) 扬琴形制的本土化
中国民间音乐艺人根据传统音乐审美倾向和乐理理论,对扬琴的形制进行了适度的修改,以便扬琴能更好地融入到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之中。其一体现在扬琴的琴体上,最初传入我国的扬琴琴体较小,音域也比较窄,我国民间音乐艺人将琴体横向加长,使其更适合演奏五音性乐曲;其二体现在琴槌上,欧洲的扬琴琴槌是木制的,粗硬而缺乏弹性,槌头包裹毡,传入我国以后,民间音乐艺人将木槌改为竹槌,竹子的特性使得中国扬琴的琴槌弹性十足,同时槌头垫一层橡皮,这就使得中国扬琴弹奏时的音色与欧洲扬琴大不相同。
(三) 扬琴弹奏风格的流变
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根本性的差异,文化的差异体现在音乐领域,则表现为不论是音乐理论还是音乐审美情趣,都有着巨大的差别。扬琴传入我国以后,最初立足于广东沿海,后来渐渐传入内地,如今大江南北都有扬琴的身影。扬琴经过几百年的演变,经过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广东、四川、东北和江南丝竹四大流派。广东扬琴流派的风格是节奏活跃轻快,旋律清新,音色华丽,尽显南国音乐情调;四川扬琴流派有鲜明的巴蜀风格,演奏时集自打自唱于一体,注重表现音乐的张力,节奏明快,变化多端,给人以听觉的震撼;东北扬琴流派受皮影戏、当地民乐的影响,在演奏风格上跌宕起伏,余音处理变化多端,突出了北方音乐的古朴沧桑之美;江南扬琴流派依附于丝竹音乐,所以称之为丝竹扬琴,该流派的扬琴弹奏细腻绵长,婉转曲折,优雅动听,以其柔和的音色独树一帜。
三、 结束语
扬琴起源于欧洲,传入我国以后,根植于博大厚重的中華音乐文化之中,经过几代民间音乐艺人的探索和改良,逐渐成为了我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一份子,具有了地地道道的中国味道。扬琴是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和象征,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动西方音乐精华与东方音乐的融合,为中国音乐艺术的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晓琳402型扬琴对现代中国扬琴艺术发展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
[2]杨佳.扬琴中国化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6.
作者简介:徐治,运城学院音乐系任教,器乐教研室主任,讲师,西北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在读研究生。担任扬琴和中国民族音乐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