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校教学任务的重点。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现状不容乐观,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途径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成功解决这些问题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1.思想政治教育不够全面,无法解决学生问题
目前高校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缺乏全面性,导致无法成功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他们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经济困难加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心理不平衡,自卑心理严重;部分学生缺乏自立意识,依赖心理严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些学生健全人格的树立。然而,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法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性格差异,导致对于他们的心理动机判断不足。在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疏导的时候,往往会片面化地为他们提供思路,导致无法成功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影响了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成熟和价值观的养成。
2.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单一化
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单一化,也是目前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就目前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方式上来看,基本上是激励教育法,仅停留在纯理论的层面,很少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充分地把握和认识,这就很难从根本上来实现真正的教育;此外,由于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传统说教与灌输的层面,不注重受教育者内心的情感因素,那么老师提供出来的解决思路就很难与学生的心理动态相契合,不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3.缺乏有效的经济困难学生教育途径
缺乏有效的经济困难学生教育途径,也是目前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第一,教育方式过于老套和形式化,一般而言,行政式及教条式灌输的方式将理论灌输给经济困难学生已经成为所有教育通用的方式,这中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无法真正发挥效用。第二,及时有的高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通过一些比较灵活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但是都仅仅局限于于校内的实践活动,对镜面还是太狭隘,不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
二、如何实现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要实现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资助制度、学生的心理诉求、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等方面来进行完善,不断地完善教育体系,为真正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提供途径。
1.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工作的结合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工作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在资助体系方面,为突出教育特色,可以实现国家、学校资助与社会资助、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的有机结合,并积极加强法制建设,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在这个基础之上,还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感恩的心理,不断地奋发图强,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工作的结合,其实就是要通过制度的保证,来实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结合,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在接受了资助之后,以更加健全、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去,不断地促进自我的成长,为今后的发展和进步创造坚实的基础。
2.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其心理压力
针对目前很多经济困难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压力过大、自卑心理严重等问题,应该积极地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其心理压力。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老师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抽出一定的时间,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心里不平衡的问题。此外,可以在高校成立学生心理疏导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应该重点地对他们进行观察,充分地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机和性格特点,找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谈话,不断地帮助学生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以更加积极地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不涉及家庭生活条件等敏感性的话题,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顾虑,促进他们能够踏实地学习。
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生自立能力的提升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生自立能力的提升是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步骤。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自立意识是实现他们人生路上成功地第一步。首先,要通过自我修养法、自我管理法、内心反省、检查对照等方法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知识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与磨练,由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其次,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参观敬老院和孤儿院等,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流,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明确自立自强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拼搏精神、道德观念等素质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总之,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也是教育的根本使命。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
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高校教学任务的重点。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现状不容乐观,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途径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成功解决这些问题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
1.思想政治教育不够全面,无法解决学生问题
目前高校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缺乏全面性,导致无法成功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他们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经济困难加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心理不平衡,自卑心理严重;部分学生缺乏自立意识,依赖心理严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这些学生健全人格的树立。然而,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无法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性格差异,导致对于他们的心理动机判断不足。在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疏导的时候,往往会片面化地为他们提供思路,导致无法成功地解决他们的问题,影响了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的成熟和价值观的养成。
2.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单一化
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单一化,也是目前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就目前对于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方式上来看,基本上是激励教育法,仅停留在纯理论的层面,很少通过实例分析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没有对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充分地把握和认识,这就很难从根本上来实现真正的教育;此外,由于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仅仅停留在传统说教与灌输的层面,不注重受教育者内心的情感因素,那么老师提供出来的解决思路就很难与学生的心理动态相契合,不利于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3.缺乏有效的经济困难学生教育途径
缺乏有效的经济困难学生教育途径,也是目前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第一,教育方式过于老套和形式化,一般而言,行政式及教条式灌输的方式将理论灌输给经济困难学生已经成为所有教育通用的方式,这中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无法真正发挥效用。第二,及时有的高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通过一些比较灵活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但是都仅仅局限于于校内的实践活动,对镜面还是太狭隘,不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
二、如何实现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要实现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资助制度、学生的心理诉求、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等方面来进行完善,不断地完善教育体系,为真正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提供途径。
1.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工作的结合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工作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在资助体系方面,为突出教育特色,可以实现国家、学校资助与社会资助、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的有机结合,并积极加强法制建设,使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在这个基础之上,还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感恩的心理,不断地奋发图强,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工作的结合,其实就是要通过制度的保证,来实现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结合,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在接受了资助之后,以更加健全、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具体的学习中去,不断地促进自我的成长,为今后的发展和进步创造坚实的基础。
2.积极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其心理压力
针对目前很多经济困难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压力过大、自卑心理严重等问题,应该积极地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其心理压力。首先,高校的思想政治老师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抽出一定的时间,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心里不平衡的问题。此外,可以在高校成立学生心理疏导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特别是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应该重点地对他们进行观察,充分地把握他们的心理动机和性格特点,找他们进行一对一的谈话,不断地帮助学生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以更加积极地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不涉及家庭生活条件等敏感性的话题,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顾虑,促进他们能够踏实地学习。
3.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生自立能力的提升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生自立能力的提升是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步骤。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提升他们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自立意识是实现他们人生路上成功地第一步。首先,要通过自我修养法、自我管理法、内心反省、检查对照等方法在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知识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与磨练,由此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其次,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加志愿者活动、参观敬老院和孤儿院等,与各种各样的人进行交流,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明确自立自强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这对于提高他们的拼搏精神、道德观念等素质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总之,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也是教育的根本使命。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