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精彩 让生命狂欢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ing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江苏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我所在的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命名为“新课程实施样本校”。所谓“样本”,就是要做出样子,让别人学习。如不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革新,还是“穿新鞋走老路”,“用旧瓶装新醋”,恐怕就行不通了。于是从2009年起,我在语文教研组提出了“五生课堂”的教学理念。所谓“五生课堂”,即生动课堂、生活课堂、生本课堂、生成课堂、生命课堂的总称。经过从高一到高三两个教学轮回的尝试,效果比较明显,现在基本已经定型,成为全校推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抓手。现在到处流行“生成课堂”,我认为课堂固然要生成,尤其是语文课,但“生成”并不是语文课的全部,毕竟教学是一门严谨的艺术,如果每节课都以“生成”为唯一目标,恐怕有些文本解读永远得不到相对一致的共性的看法。也有学校单纯地推进生活课堂、生本课堂等,但都是相对单一的,都不能代表语文课堂的全部。
  我理想中的“五生课堂”的教学境界是学生上课前充满期待,课堂上激情投入,老师随机点拨,行云流水,它是“学生活动”的场所。语文即生活,生活含语文。一节让学生觉得有意义的语文课,应是与学生的生活和视角密切相连的,所以我追求“生活”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动建构者,课堂上不仅要重视老师的教,更要注重学生的学,还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所以我追求“生本”课堂,遵循规律,把准学情,将“以学定教”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每个人能学有所长(每个人在原先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当作教学的归宿点,因此,在我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自由的提问,平等的交流,个性的张扬,情感的交融。教学固然要预设,但预设太多的程式化教学往往会破坏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美感,也不能激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因此,我追求课堂在预设基础上的相机生成,以此打造未经预约的精彩,是为“生成课堂”。每节语文课后,学生与文本作者一起历经喜怒哀乐,不仅掌握了文本内容,更能理解隐藏在文本背后的思想,不仅体验着成功的快乐,也磨炼了不折不挠的解决问题的意志,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生命的历程,提升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因为我追求“生命”课堂——注重对激情的引发,珍爱对生命的呼唤,倾心于将课堂打造成一个流动着老师和学生智慧生命的长河,一个从灵魂深处流淌丝丝甘泉滋润情操的乐园,把课堂演绎成师生生命的一场狂欢。
  生动课堂——让学生活动起来
  “生动”一词在词典上的解释是“具有活力、能感动人的”。传统意义上的“生动”课堂通常是对老师讲的精彩程度而言的,意为老师课上得精彩,能吸引学生。与之相对的是课上得枯燥无味。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是学堂,不是教师的表演场所。高效的课堂,要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看老师是否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这里的“动”既要有学生的听、说、读、写等方面显性的活动,也要有学生思维方面隐性的活动。“生动” 课堂应该是师生围绕某个文本进行对话交流的一个“场”。这个“场” 涉及教与学双方的表现,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和谐统一体。课堂能否生动,主要取决于课前教者有效的学法指导和学生充分的预学、课上情境的设置以及民主教学氛围的营造等,老师要想方设法借助文本让学生在这个“场”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智,以达到师生思维的共振和情感的共鸣。
  课前充分预学,让学生“能动”——课堂离不开老师充分的预设,但并不是老师充分备课,然后讲得天花乱坠的课就生动,那样只是展示教者自己的能力,而把学生当道具、玩具。好的语文课应当是学生借助教材、资料、网络等平台充分预学,对文本有足够的把握,然后才能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生动”活泼。如上《雨霖铃》时,我让学生小组分工查阅相关资料,有的组查找柳永的身世资料,有的组查找名家诵读视频,有的组查找赏析文章,有的组出巩固练习……这些事情都交给学生去进行准备,课堂上让各组进行汇报交流,就呈现出多方互动的精彩局面了。
  设置问题探究,让学生“会动”——高效课堂中,学生的“动”不是盲目的、随便的,而是有目的、有秩序的,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教师想方设法地引领。老师引领生“动”的最基本而又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设置问题探究。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能为学生思考与讨论提供较好的平台。有了这样的引领,学生就“会动”了。当然,这里的“问题”不是一般记忆性的问题,最好是具有思维含量,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做到跳一跳,摘得到。如上孟浩然《宿建德江》,在学生读了诗歌之后,我循序渐进地提了三个问题:从文本层面看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从作者层面看,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从读者层面看,这首诗对你有什么样的人生启发?本来学生认为诗歌短小,会背就行了。如此一来,觉得诗歌还可以如此学习,兴趣大增。甚至有学生依此类推,主动从这三个层面演绎了小学时学过的《静夜思》,这样课内得法,课外延伸,使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愿动”——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小学生在语文课上发言踊跃,有的为了发言甚至能爬到椅子上举手,而高中语文课上学生主动发言者寥寥无几。这里除了学生的心理原因外,与一些老师的课堂关注也有很大的关系。有时学生举手了,老师却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学生当然就没有了自我表现的积极性。而同样的班级,有时仅仅是换了一位老师,学生的课堂反应就截然不同,显然这与老师的积极调动是分不开的。因此,每当学生展示后,我们都要对学生的成果及时点评,对于其中正确的成分要恰当地而不是虚假地肯定。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愿意动了。
  生活课堂——让学生体验进去
  情境创设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易让学生有亲切感,以此为载体的教学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所追求的“生活课堂”不仅体现在情境创设一环,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生活化——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力求以教材为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将教材与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氛围生活化——侧重于创设生活情境,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使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的学习融于生活,使师生基于各自的生活体验进行对话。如我每节课前都有课前5分钟语文活动,这个语文活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有学生个人介绍的演讲,有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现象的正反辩论,有古诗文诵读,有写作训练等,由于内容贴近生活,学生乐闻乐做,参与之后感觉收获很大,目前即使上了高三也欲罢不能。
  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过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
  练习设计生活化——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如汪曾祺先生的《葡萄月令》写得很有个性,很有温情,但学生没有体验,走不进文本。我便带学生走进果农的葡萄园,让他们直观地感受葡萄生长特点,向果农了解葡萄的生长规律。由于有了生活的体验,再理解文章时就容易多了。学了课文后,有学生触类旁通,模仿文章写法,对家中养的各种花卉也写起了《玫瑰月令》《睡莲月令》《蜜橘月令》等,由文本到生活,再由生活到写作,充分体现了生活课堂的魅力。
  生本课堂——让学生发展起来
  不少老师的教学是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为了完成所谓的既定教学任务而展开的,很少依据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殊不知,对学生的了解、分析和研究,是教学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前提。我认为,只有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所谓“生本课堂”,强调的正是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本。课堂上,通过合作、互动、探究等学习方式,充分拓展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每位学生的学习素养。而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往往因人而异,这就预示着教学难度的增加。要使课堂做到以生为本,就要熟悉学生,了解他们每个人的最近发展区。如本人曾在广西崇左市借班执教《金岳霖先生》时,让该班语文科代表组织教学。由于科代表熟悉班级学生各自的学习习惯,知道他们的特长及能力,于是谁来读课文,谁分析课文,谁板书合适,谁质疑最有质量,谁有课外资料的补充等,在她的调度下井井有条,学习效果非常好。这样使我认识到教学只有充分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能力,以生为本,关注其最近发展区,靠船插篙,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借班上课这样玩一下可以,平时上课怎样呢?照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我们细心批改学生的预学成果,根据预学的内容重新制订教学目标及实践程序。如上《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生在预学过程中提出孙权、刘裕二例用得是否重复的疑问。对此,我没有按既定方案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把它当成教学的一个难点,引领他们在课上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他们一为贵族,一为平民,作者用这二典,旨在说明英雄不问出身;一个被动抗曹,一个主动北伐,成名的方式不同;他们同是英雄,但用意不同,不为重复的结论。这个结论集众生智慧而来,还是令人信服的。
  生成课堂——让精彩超出预期
  “生成课堂”是指在课堂中不是机械地按部就班,而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对话、摩擦甚至碰撞,现场生成超出教师预设的新问题、新情况。在这里,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学生不再是一味地被告知、被灌输,而是知识开发的参与者。在这种教学中,课堂不再是一个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的计划课堂,而是一个动态的、成长的、变化的、有生命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这样的课堂不可复制,因而上得好能具有无穷的魅力,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文本的研读。这是一种“生成”状态,往往适用于某一节课,不宜每节课都用。大多情况下的生成,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如柳永的《八声甘州》,让学生分析“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的情感时,大多数学生想到了怀人之情,这时,有位同学说“教材编者将想佳人的词选给我们读,不会是教我们谈恋爱的吧?有没有其他内涵?”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便随即点拨,从文化层面让学生了解“佳人”的意象。从屈原“楚辞”开始,历代诗歌中“美人、佳人”意象的情感基调,是怨愤忧愁的,而且“佳人”有不少指向男性或君主。如曹植《美女篇》“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中的“佳人”喻指君王;曹丕《秋胡行》“朝与佳人期,日夕殊不来”之“佳人”,也应指贤人或知己。这首词的上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指出了这个白衣卿相的无奈,那么,排遣无奈的希望显然是想得到君王的重用。因此,下句中的“佳人”,自然是对君王的寄寓之词。这样的生成探究,就能更好地读出词中的“愁”滋味了。
  生命课堂——让学生精神永恒
  在课堂教学中,生命课堂的境界有三:一是关注文本及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陈述,这一层意思在语文所选的文本中多有体现,有许多文本如《我与地坛》《鸟啼》《沁园春·长沙》等;二是对学生生命状态的尊重与关注;三是对课堂生命力的关注。一节课不是上完就忘了的,理想的课堂是每节课都能让学生长久地记忆、回味,并不断地在以后生活中呈现、升华。这样的课堂本身就“活”起来了,就有了生命力。课堂不仅仅是为了知识和技能而教学,更是为了学生生命意义的提升而教学,它呼唤对生命的尊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善待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善待有抵触和不快情绪的学生。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的过程,是唤醒学生生命意识、开发学生生命潜能、增强学生生命活力、提升学生生命境界、实现学生生命价值的过程。它是一种理念,贯穿于每节课中,它不是刻意地展示某个环节,而是润物细无声地熏陶。
  总之,“五生课堂”是一个立体的流动过程,要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优化的过程,必须遵循和谐的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五生”之间的和谐统一、问题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课堂活动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五生课堂”与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等。而“五生”之间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又可侧重实施,其实质是追求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高效教学和持续发展。它是师生实现真正意义上“教学相长”的过程。   倪同刚老师《金岳霖先生》教学片段与简析: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汪曾祺写的《金岳霖先生》。课前将文章读过1遍的同学请举手。2遍呢?3遍?
  (学生由纷纷举手到只剩下1人。)
  师:好,请放下。全体同学都作了预习,这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很好的习惯,有了它,咱们今天的交流就有了基础。老师尤其要表扬读3遍的同学,因为他践行了苏东坡的读书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对文本的理解一定超出了其余的同学。××,老师说得对吗?
  生(羞涩地):应该还好吧。
  师:什么叫应该还好?你应该大胆地说“是”。请你说说看,这篇文章是什么体裁?
  生:散文。
  师:哪一种类型的散文?
  生:写人散文。
  师:不错,请坐。写人散文我们以前也接触过不少,同学们还有印象吗?
  生(七嘴八舌):《记念刘和珍君》《藤野先生》《我的母亲》《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老王》……
  师:很好。同学们刚才说的有初中的,也有高中学过的篇目,都是写人的散文。今天我们一起用以前掌握的知识与能力来学习《金岳霖先生》,好吗?
  生(众):好!
  师:老师知道你们平时是用导学案教学的,我们那也是。不过今天我更想知道大家在没有导学案、没有参考资料的情况下学习语文的原生态,所以我复印了苏教版必修二模块中的这篇文章带过来。老师昨晚刚到,住的地方离这也远,没来看你们,对你们的学情也不了解,因此我想请一个助手帮我一起完成这节课,好吗?
  生(兴奋):好!
  师:那就有请咱们的科代表,(一女生站了起来)请你上讲台来。好,请你帮老师做两件事:1.按平时你们老师教的学习流程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本文。2.将老师、同学的发言摘要进行板书。有没有信心?
  科代表:有。
  师:那咱们就开始吧。一般情况下,新学一篇写人散文,你们怎么做?
  科代表:老师一般先让我们找出写了什么人,结合文本分析这个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师:好。那就按这样的思路先进行。请你模拟一下你们的老师,向下面的同学提问。
  科代表(笑):这篇课文写的是谁标题上有,就不问了。××,请你说说金岳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有趣的人。
  (生答完后,欲坐未坐,望着老师,科代表也望着老师。)
  师:这就完了?我们阅读文章要善于从文本中找依据,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是针对问题而答的,并且答得很干脆,也正确,但太过简单,缺乏依据,这个情况下科代表就要学会追问,一路地问下去,这样就会逐渐接近问题的实质。这里老师不妨替你追问一句,你将刚才学生的回答摘要写在黑板上。——你是从哪看出他有趣的?
  生:他的样子有点怪。
  科代表(板书完“有趣”后转向该生):怎么个怪法?
  (师颔首。)
  生:文章第二节中写他“常年戴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眼镜一只镜片是白的,一只镜片是黑的”,“微仰着脑袋”。
  师:很好,科代表有了追问,同学回答也有了依据。我们交流问题就应该这么做。他刚才所说的在写人方法上叫什么描写?
  科代表:外貌描写。
  师:对,你在板书时要总结一下。
  (科代表完善板书。)
  科代表:还从哪些地方写他的怪?
  师(打断即将发言的同学):慢。我们学习文章要善于品出文本字里行间的信息,不能简单放过。比如刚才这位同学分析的,你们再思考一下:“怪”是什么词性?一般感情色彩怎样?
  生:形容词,“古怪,怪异”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是贬义词。
  师:对。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的师叔,汪氏不可能对他含有贬义的吧?那么这个“怪”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确定):独特?
  师:不要怕,你要相信自己的感觉,这个“怪”就是“独特、不从众,不随俗”的意思,是贬词褒用,富有感情,写出了金岳霖先生的与众不同。他常年戴帽子与众不同,但从他解释的理由中更可以看出与众不同来。请一位同学品读品读。
  简析:
  这是本人在广西崇左市新课程培训会上上的一节公开课《金岳霖先生》的教学片段。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学生又没有预习,因此它完全是在“生成”状况下上出的一堂原生态的课。这是课的开始部分,老师试图根据“生本”课堂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学情,循循善诱地提出让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学习的要求,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大家兴致很高,整节课都处在学生兴奋的“活动”中。学生自己根据文本提出问题、相互答疑、交流总结,甚至自己板书归纳,推进得比较自如。在分析中联系旧学(如《记念刘和珍君》《藤野先生》《我的母亲》),贴近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放手,而是在该点的时候点,该导的时候导,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文本阅读进行提炼升华。如此一来,语文课也充满了语文味,这样就把课堂变成了有“生命”的载体,而不是简单的45分钟的时间与四五十人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分析品读,感受联大学人可贵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生命质量。总之,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五生课堂”的内涵,崇左市教研室黄元甫主任称之为“目前为止是我所听过的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节课”。(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中学)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特级教师余映潮独创的“板块式”教学,板块之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关系处理恰当,课堂波澜起伏,抑扬合理,动静分明,充满生机和活力。其《白杨礼赞》教学“板块”依据文本体类特征,遵循学理规律,创设着板块内部的独特风景:板块既有理性特征,又有诗意手法;既激发指向体验,又引发助力探究;既让学习活动开展充分,又使学习结果积累丰厚。  教学板块:《白杨礼赞》一文中品读白杨象征意蕴的象征之美。
期刊
2015年11月4日至6日,全省中小学(幼儿园)优秀课例现场展示活动(高中数学)在上饶中学举行,笔者受委托,对这次数学优秀课例现场展示活动,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小结。  笔者认为,“智慧先行,激情引导,打造高效课堂”是本次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主旋律,“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带着真诚与爱心走进学生,带着敏锐与智慧走进课堂,做到给学生以心灵和智慧的启迪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激情
期刊
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七届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一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猜谜语游戏入手,借助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性与趣味性。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动手操作、师生交流、生生辩论中理解策略、应用策略。让“真”“实”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现撷取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共
期刊
“数据分析观念”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键词之一,要求学生“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对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能真正领会其内涵,并自觉在课堂实施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执教的“折线统计图”这节课给
期刊
一、“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培训模式的基本理念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开展教师培训是推动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在很多时候却不如人意。不少中小学教师反映,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培训,如带班、课堂教学示范,看起来容易模仿,但是真正运用到自身的教育实践时,却总感觉“形似而神不似”。而纯粹的理论培训,往往又过于高深,云里雾里地让教师们听完后只余“隔岸观火”“
期刊
主持人(黄瑞香):刚才熊慧芳老师围绕讲座主要观点进行了课例实践,究竟实践得如何?学生是否“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让我们进入“主题引领·五段互动”式辩课现场,听听正反双方见仁见智的阐述。有请正方一辩立论陈词。  正方一辩(吴小玲):谢谢主持人,对方辩友,老师们。在听课的过程中,我由衷地感到,熊老师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讲座理念,用实践演绎了我们今天的主题——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具体有三:  1.情境创
期刊
《少年王冕》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目。重点讲了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王冕小时候,虽家境贫寒,从小替人家放牛,但仍不忘读书学习,刻苦学画,终于成为“画荷花的高手”的故事。全文脉络分明,语言虽然朴实无华,但细读之下,一言一语蕴含着脉脉文情,感染力强,赞颂了少年王冕孝敬母亲、励志好学的内在精神,对广大青少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何能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提高认识?本文以《少年王冕
期刊
“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主体参与”是这节课的重要核心理念。  本课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由生活问题“我们身边的日产车里有什么的奥秘”创情景于教学并贯穿课堂始末。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学由客观的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到直观的形象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发展。  教学中处处关注学生主体参与,通过“我思考”“我分析”“我决策”“我寻找”“我关
期刊
以课例研究的形式行走美术课堂,是青山湖区教研室美术学科近年来提升课堂效率、锻炼青年教师的一个思考方向。相较于平时的“磨课”,这种教研形式,其目的不是教学水平的“亮相”、教学技能的“示范”或者教学研究成果的“展示”,课例研究的终端不是教学比赛“获奖”,当然也不是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而是为不断解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教师依靠群体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快成长、更好发展。①  在小学阶段,青山湖区组建
期刊
在现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是第九个基本事实,课程标准把这一基本事实作为证明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的逻辑起点。因此,这一结论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标准提出“掌握”要求,主要指的是能运用其推论的结论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基本事实(公理)不需要证明,但需要让学生体会其合理性。  不同于其他八个基本事实,该基本事实对于初学者并不那么显而易见。“四条线段成比例”很难凭直观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