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当代社会价值及传承路径分析

来源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类型丰富,具有地域性、集体性、豐富性、娱乐性等特点。深入挖掘侗族传统节日蕴含的积极因素,对增强人们的生命意识、团结友爱、婚恋道德、生态理念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入挖掘和阐释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的当代社会价值,需要进一步革新侗族传统节日观念,建立节日文化交流创新机制,优化传统节日的发展环境,丰富传统节日的传播载体。
  关键词:侗族;节日文化;社会价值;传承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3.008
  [中图分类号]K892.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3-004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维系少数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需要挖掘和阐释、传承和弘扬。本文以贵州黔东南侗族为例,探讨少数民族节日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及传承路径。
  一、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概况
  目前,贵州、湖南、广西、湖北等地都有侗族分布,其中又以黔东南侗族最为集中和典型。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历史悠久、类型丰富、特点各异,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起源
  侗族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朱辅的《溪蛮丛笑》等史书中就有侗族“多耶”“赛芦笙”“祭萨”等节日的记载[2]。明朝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黎平府·风俗》卷7、嘉靖《贵州通志·黎平府·风俗》卷3、郭子章《黔记》等,都详细记载了黎平府属“洞蛮”即”峒(侗)人”的社会组织、生活习俗等情况[3]255。从这些史料记载中可知,侗族节日文化来源于人们对祖先、神灵的崇拜,与侗族的各种风俗和原始宗教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黔东南地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独特的山水、气候环境使得黔东南侗族地区的民众一直保持着原生态的风俗习惯。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彼此交往密切,因而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侗族传统节日也融入了其他兄弟民族的文化元素。如“三月三”这一节日的起源在汉族、壮族、侗族等民族中有不同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和体现。
  侗族节日古朴自然、绚丽多彩、独具一格,集中展现出侗族人民特有的风土人情,蕴含着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传承载体。
  (二)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类型
  1. 生产劳动节日。侗族人民勤劳朴实、热爱劳动,期盼能有好的收成,因此很多节日都与农业生产有关,如赶春社、扳跤节、采桑节、祭牛节、杀龙节等。以“祭牛节”为例,农历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当天,侗族百姓会让牛休息,喂以精料,牵到水里洗澡以除净污泥,还以鸡鸭肉等摆在牛栏门前,焚香烧纸,举行敬祭,对牛常年辛劳表示谢意,祝牛清吉平安、为人造福 [3]347 。
  2. 神灵祭祀节日。侗族人民认为祖先神威巨大,能赋予人们强大的力量,并保佑村寨安乐、人畜兴旺,因此对祖先、神灵非常崇拜和敬仰,如萨玛节、祖宗节、拜社节等。“萨玛”侗语意即“圣母”“大祖母”,每逢萨玛节,榕江三宝侗族地区9个行政村侗族百姓聚集于古榕群萨玛祠联合祭祀萨玛,祈福村寨平安和谐、风调雨顺,气氛古朴热烈,场面宏大壮观。
  3. 人际交往节日。在黔东南侗族的节日中,大部分是通过歌舞、聚会等形式来进行社交活动,如土王节、月也、油茶节、花炮节、赶社节等。“月也”意为集体聚会,实际上是吃百家饭,即主寨各户分别从自己家中带来美味的食物,集中于鼓楼,招待好各方来的客人。赶社已经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重要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三)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特点
  1. 节日分布的地域性。侗族村寨多依山傍水,村寨多由几个家庭或几个姓氏组成,因而侗族人民居住较为分散。在交通不便的时代,各村寨之间有一定的封闭性,因而每个村寨举行节日的时间、方式、内容都有一定差异,这使得侗族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2. 节日参与的集体性。侗族人民的居住虽然较为分散,但长期以来在抵御自然灾害和外敌入侵的过程中,形成了极为强烈的集体意识,这体现在侗族传统节日中则是民众的广泛参与性。每逢“多耶祭萨”“八月十五赛芦笙”“吃新节”等大型节日,侗族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都投入到节日的喜庆中,营造出极为浓烈的节日氛围。
  3. 节日内涵的丰富性。侗族传统节日包含生产、祭祖、爱情、英雄、体育等内容,这与侗族的原始宗教、多神信仰有关。以祭祀为例,侗族传统节日的祭祀对象不仅有祖先、图腾神,还有英雄人物等神灵。此外,有的节日虽是祭祀性的,但同时也包含着人际交往、祈福五谷丰登的愿望等多重性质。
  4. 节日气氛的娱乐性。侗族地区的经济生产在历史上长期较为落后,人们整日为温饱而劳作,精神文化生活在平时非常匮乏和单调,因而压抑、积聚的苦闷需要以传统节日为依托进行宣泄,这使得侗族的传统节日大多具有强烈的娱乐属性。例如斗牛节当天,侗族百姓总是把斗牛场围得水泄不通,比赛时气氛紧张热烈,比赛结束则会以歌舞饮宴庆祝。
  二、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的当代社会价值
  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4]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的内涵非常丰富,挖掘并利用好其中所蕴含的积极的精神资源,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生命意识
  黔东南侗族民众崇尚自然,认为世间万物皆源于自然,都是上天给予的恩赐,都应尊重和热爱。黔东南侗族的传统节日如朝龙节、洗澡节等,都体现出民众对生命的珍惜和敬畏。流行于剑河县一带的朝龙节,节日当天侗寨的人们聚集到“龙脉”所在地举行朝龙仪式,次日晚上正式出龙,龙灯队前往本寨和邻村送“龙子”,祈福来年添儿孙后代。除此之外,侗族还时兴“打三朝”,以庆祝生育喜事,迎接新生命。在侗族人民的观念意识里,凡是有生命的事物都非常珍贵并需要加以保护,认为只有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才能让心灵回归澄明。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很多人的生命意识淡薄,或者自杀轻生,或者伤人性命,对家庭、社会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些悲剧都源于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不清或否定。人们只有珍惜、爱护生命才能为个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和意义。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中蕴含着人们对生命的敬仰、尊重和热爱,具有极强的精神抚慰价值。充分挖掘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中所蕴藏的生命观内容,对人们进行生命意识教育,可以助推社会的文明和谐发展。
  (二)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团结友爱
  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一直为黔东南侗族群众所倡导和追求,这一思想观念在“芦笙节”中体现得最为充分。“芦笙节”是侗族最热闹的节日之一,每次参赛的芦笙队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每个芦笙队都代表着一个村寨或一个家族,方圆几十里的侗寨前来观看的男女老少达数万人。芦笙节既是各个村寨侗族芦笙手精英的比武会战,也是各村寨老百姓交朋结友的平台。可以说芦笙节是一个团结的盛会、友谊的盛会、欢乐的盛会,在这样一场盛会中,侗族村寨之间团结友爱、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和价值理念得以不断地增强、巩固和发展[5]。
  传统节日就像一根线,把民族成员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让人们从中找到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和幸福感。今天我们无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抑或是在乡村振兴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都需要挖掘和传承侗族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和谐友爱观念。
  (三)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婚恋道德感
  黔东南侗族的传统节日大部分都具有娱乐和社交等功能,特别是给青年男女提供了很多恋爱择偶的机会,如土王节、赶坡节、油茶节、花炮节、舞春节等。此外,在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中还有一些是专门关于婚恋的,被称为侗族的“情人节”。如镇远报京侗族的播种节,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侗寨的人们身着盛装欢聚一堂,举行祭祀、对歌、踩歌堂、提篮讨葱、下田捕虾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青年男女互相交流、互送竹篮以表爱意,然后建立恋爱关系。借助这些节日,侗族青年男女自由交往、充分了解,选择值得托付一生的伴侣,体现出对爱情、婚姻的忠贞不渝和积极审慎。
  受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如今一些人对爱情婚姻显得越来越随意,对爱情和婚姻的认识较为肤浅,出现“拜金主义”“纵欲主义”“颜值控”等错误的价值观。黔东南侗族节日中蕴含着富有时代价值的婚恋道德观,如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承担责任、相亲相爱等,这对新时代促进人们的婚姻幸福、家庭和睦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生态理念
  黔东南侗族人民依山傍水而居,大自然在他们心中是神圣、崇高的伟大形象,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深入他们的灵魂。在侗族古歌中多有对侗族居住环境的描述,如“刹仰好,好地方,冬天暖来夏天凉,寨前小河水长流,寨后青山气势壮,晚蝉叫起很幽静,这里人间胜天堂”“这里土熟地好,满山密林是百鸟栖身的地方。青山绵延不断,绿水环抱山旁,溪边那块小坝,田中禾杆粗得像大腿一样。林中的青菜有甑子粗,张张菜叶似蒲扇”[6]。
  在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活动中,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家国平安,无不表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流行于肇兴侗族的泥人节,人们以泥土取乐的方式表达对养育人类土地的无比热爱和深厚情感。此外,侗族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开阔的户外举行,使人们更好地亲近和融入自然,有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与侗族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朴素生态文明观念高度契合。今天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依然需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三、传承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的路径
  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7]这对深入挖掘和阐释黔东南侗族传统节日的当代社会价值提供了根本指南和方法遵循。
  (一)进一步革新传统节日观念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8]侗族传统节日与农耕文明相伴随,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往往伴随着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如封建迷信、铺张浪费等,这与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相适应,因而侗族传统节日也需要与时俱进、自我革新。例如清明祭扫,既应秉承祭奠亡人、缅怀先人的传统,也应以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式取代焚香、烧纸、放鞭炮等影響环境、存在安全隐患的习俗。对待侗族传统节日,我们要有清醒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侗族传统节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始终贴合时代要求,永葆生机活力。
  (二)建立节日文化交流创新机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有自身长处和特色,因而需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首先,可以建立国内传统节日文化交流基地,以展示不同民族节日文化的风情特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侗族节日文化,同时也推动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完善、创新。其次,可以定期举办国内少数民族文化节。这不仅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可以推动不同民族节日文化的交流互鉴。再次,积极推动侗族传统节日文化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促使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包容、进取的姿态,让侗族节日文化吸取更多有益的时代元素。   (三)优化传统节日的发展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转型,传统节日的生存环境面临“水土流失”的风险,因而必须从多方面固本培元。首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日常生活。家庭是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基本场所,父母要积极运用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培养子女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本民族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其次,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开设民族文化课程,引入乡土教材,加入侗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人物传记等内容,开展一系列侗族节日文化的教育活动。再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变侗族地区公共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和节日活动场所较少的状况,为侗族人民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提供便利条件。
  (四)丰富传统节日的传播载体
  侗族传统节日的当代社会价值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媒介才能得以充分实现和广泛传播。一方面,要丰富、扩展其物质载体,实现创造性转化。如增加文化广场、鼓楼、戏台等标志建筑和活动场所;传承好侗族银饰品手工制作、手工刺绣和织染布料的传统技艺,重点培养下一代传承者;进一步丰富传统手工艺品的种类,避免过度同质化,根据节日活动和不同人群的需要提供富有特色的节日产品服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另一方面,要重视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宣传推广。运用新媒体平台,积极推广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地方政府可以联合新媒体平台做好营销策划,同时善于培养一批能够为侗族传统节日文化代言的“网络红人”,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传播,让侗族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丰富人文价值走进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話[N].人民日报,2013-03-03(02).
  [2] 石佳能.侗族节日文化简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3).
  [3] 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民族志(上)[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4]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9-25(02).
  [5] 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省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5:134—137.
  [6] 余达忠.和谐:侗族村落环境的文化意蕴[N].黔东南日报,2009-05-31(08).
  [7]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1(02).
  [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
  责任编辑:潘宏纹
其他文献
摘 要:《评皇券牒》是瑶族社会中历史最古久、流传面最广、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民族文献。通过运用族谱学、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方面资料,与《评皇券牒》互勘互证,得出结论:4500年前,瑶族起源于山东泰安,“涿鹿之战”结束后,一部分瑶族离开鲁西南,来到河南信阳居住。在“信阳之战”结束后,瑶族南移到武昌,再迁至南京。这四个地方,在瑶族心中记忆深刻,是瑶族起源迁徙发展的圣地。  关键词:《评皇券牒》
期刊
摘 要: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是国家符号,是国家象征。人民币自发行以来,经历了五套体系演变,民族团结主题贯穿始终。人民币在发行之初,充分兼顾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币面文字的选取,传播了民族语言文化。币面图案的设计,展现了民族风情地貌。人民币发行演变展现了国家符号语境下的民族关系互动,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体现了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期刊
摘 要:地处边疆石漠化特困地区的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白裤瑶是广西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直过民族”,长期以来其经济社会发展极为缓慢,贫困问题极为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就在南丹白裤瑶地区开展扶贫工作,但脱贫任务仍然艰巨。研究里湖白裤瑶地区的贫困现象和原因,做好精准脱贫工作,对边疆少数民族石漠化特困地区的精准脱贫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边疆石漠化;特困地区;白裤瑶;精准脱贫  
期刊
摘 要:海南省现存铜鼓有三种类型,即石寨山型、灵山型和北流型。其中,北流型和灵山型,与两广南部铜鼓相类似,同属于东汉至南朝时期乌浒——俚人铜鼓。通过考察海南岛铜鼓历史文献和现存古代铜鼓实体后发现,海南岛铜鼓来源,除了从大陆传入外,海南岛各族先民也能铸造极富地方特色的大型铜釜,铜釜的铸造工艺与铜鼓相同。因而,海南本身也能铸造铜鼓,部分铜鼓是海南自己铸造的。  关键词:铜鼓;铜釜;海南铸造  doi:
期刊
摘 要:统一战线作为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安排,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邵阳市统一战线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形成了书院模式、康养模式、产业园区模式、院落自治模式,产生了较好的成效。统一战线要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从激发主体作用、提升制度化水平、优化外部环境、平衡利益关系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统一战线;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安排  doi:10.3969/j.
期刊
摘 要:历史上,骆越族不仅有本民族的语言,而且还曾有过文字的萌芽。新石器时代是骆越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以《越人歌》为代表的骆越歌谣,无论在音韵、格律还是喻意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骆越文字萌芽于新石器时代,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当骆越文字逐步形成之际,秦始皇派兵统一岭南,设置郡县,推行“书同文”政策,骆越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统一使用汉文字。  关键词:骆越;语言;文字  do
期刊
摘 要:据考古发现,在岭南地区发现的广东博罗县横岭山墓群,被认为是商周时期骆越建立的缚娄国文化遗迹。由于史书中有关骆越记载非常少,该墓葬的发现,对于了解先秦时期骆越人的历史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商周时期;骆越;缚娄国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3.015  [中图分类号]K928.6;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
期刊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中华民族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这些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实现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治国理政必须正确应对和处理民族问题。本专题围绕民族问题概念进行建导,包括其社会历史背景、外延内涵的演变、生成与转换规律、判断和建导的拿捏等,旨在明确百年巨变之下的中华民族历史使命。  关键词:百年巨变;中华民族;历史使
期刊
摘 要:以山东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号为例,综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统一战线官微中优质推文的主题设置和表现形式。新时代网络统战工作中的官微建设,应从准确定位、注重内容建设、建立强大供稿链、形成庞大且稳定的受众群等方面开展。  關键词:网络统战;官微;山东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号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2.008  [中图分类号]D613 [文
期刊
摘 要:现场教学最早应用于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后被社会科学广泛借鉴。在党政干部教育培训领域,现场教学逐步显现出诸多优势,组织形式日渐完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学院亟需改革和创新现场教学方式,打造更加符合新时代统一战线教育培训特质的现场教学课程。本文以重庆社会主义学院统战历史文化现场教学为研究个案,探寻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