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和多极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各国经济运行均受影响,中国也不例外。这场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大学生面临就业“严冬”的困境,从而使得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探讨达至新的高峰,也引发了对于大学生就业政策、高校扩招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的全面反思。笔者认为,有能力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有市场的,好的就业前景离不开能力的培养,而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关键在高等教育,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突破口在于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自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既受到关注,也备受争议。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就像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福利都不能凌驾其上的。”高校扩招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人与人之间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被各国的教育发展经历证明是正义的举措,教育公平更是被称为“底线公平”,可见,高校扩招政策的正义性毋庸置疑。问题的关键是正义的政策能否被正义的实施,取得正义的结果。因此,当务之急是达成共识,明确高校扩招是一项正确的政策,以便社会各界不再拘泥于其正确与否,而是齐心协力使其能够被正确的实施。其次,有必要成立专门小组,对各大院校(包括高职、高专)的招生资格进行一次彻底检验,将不符合招生资格的专业立即撤除,达不到招生资格的院校立即停止招生、进行整顿,整顿后仍旧不符合规范的应对其作出永久取消招生资格的决定。最后,明确扩招的重点院校应该是高职、高专类院校。这类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这一类人才正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所最缺乏的,应鼓励其发展,当然需对其招生资格严格审查。
高校扩招政策只是涉及“量”的问题,更为核心的是高等教育的“质”,这就需要高等教育的质量政策来给与保证。目前,市场作为社会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已经被各国所认同,高等教育只有走市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真正的出路。但是,市场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要使高等教育更加具有竞争性和广泛的社会适应性,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首先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在开设新专业以前,须对我国的国情、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论证,以保证培养的学生有就业市场,这就需要成立专门调研小组进行学科专业的市场调研,以抑制产能过剩专业,鼓励设立较大市场需求的专业。其次,需要改革我国就业率的计算标准,可以结合当前的物价水平以及就业学生的工资收入来分等级计算就业水平,不只是简单的核算就业与未就业。另外,从国家层面看,教育事业是为了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从个人层面讲,受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只有高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才能更好的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也不只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情,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允许有条件的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办学,这一合作办学的形式不只是局限于资金方面的合作,还有科研方面的合作,甚至可以考虑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发证的方式,还可以明确规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须有一年时间去实习,以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前提是实习的单位需要获得教育部门的资格认证。
最后,由于大学生就业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并不充分了解,因此,没有适当的职业匹配服务体系,必然会导致市场效率的损失。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损失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服务对象往往只针对应届毕业生。因此,高校首先需设立专门机构,然后主动利用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及时传递就业信息给应届毕业生和在校未毕业大学生。其次,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需对其进行就业培训,以强化其职业发展意识,有针对性的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同时,有必要对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至少是毕业三年以内)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建立起专有数据库来分析研究,以更好的指导就业,而所有这些就业信息又将反馈给学校,以便其指导专业设置,更好的把握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
高校扩招政策是“入口”,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是“加工过程”,就业服务政策则是“出口”,三者相辅相成。当前我国面临巨大挑战,但危机也是转机,此时可以抓住机会,进行高等教育市场化、社会化改革,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自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既受到关注,也备受争议。罗尔斯说:“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就像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每个人都具有一种建立在正义基础上的不可侵犯性,这种不可侵犯性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福利都不能凌驾其上的。”高校扩招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更是人与人之间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被各国的教育发展经历证明是正义的举措,教育公平更是被称为“底线公平”,可见,高校扩招政策的正义性毋庸置疑。问题的关键是正义的政策能否被正义的实施,取得正义的结果。因此,当务之急是达成共识,明确高校扩招是一项正确的政策,以便社会各界不再拘泥于其正确与否,而是齐心协力使其能够被正确的实施。其次,有必要成立专门小组,对各大院校(包括高职、高专)的招生资格进行一次彻底检验,将不符合招生资格的专业立即撤除,达不到招生资格的院校立即停止招生、进行整顿,整顿后仍旧不符合规范的应对其作出永久取消招生资格的决定。最后,明确扩招的重点院校应该是高职、高专类院校。这类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这一类人才正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所最缺乏的,应鼓励其发展,当然需对其招生资格严格审查。
高校扩招政策只是涉及“量”的问题,更为核心的是高等教育的“质”,这就需要高等教育的质量政策来给与保证。目前,市场作为社会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已经被各国所认同,高等教育只有走市场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真正的出路。但是,市场化并不意味着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要使高等教育更加具有竞争性和广泛的社会适应性,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首先必须面向市场需求。在开设新专业以前,须对我国的国情、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论证,以保证培养的学生有就业市场,这就需要成立专门调研小组进行学科专业的市场调研,以抑制产能过剩专业,鼓励设立较大市场需求的专业。其次,需要改革我国就业率的计算标准,可以结合当前的物价水平以及就业学生的工资收入来分等级计算就业水平,不只是简单的核算就业与未就业。另外,从国家层面看,教育事业是为了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从个人层面讲,受教育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只有高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才能更好的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也不只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事情,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允许有条件的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办学,这一合作办学的形式不只是局限于资金方面的合作,还有科研方面的合作,甚至可以考虑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发证的方式,还可以明确规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须有一年时间去实习,以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前提是实习的单位需要获得教育部门的资格认证。
最后,由于大学生就业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并不充分了解,因此,没有适当的职业匹配服务体系,必然会导致市场效率的损失。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损失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服务对象往往只针对应届毕业生。因此,高校首先需设立专门机构,然后主动利用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及时传递就业信息给应届毕业生和在校未毕业大学生。其次,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需对其进行就业培训,以强化其职业发展意识,有针对性的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同时,有必要对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至少是毕业三年以内)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建立起专有数据库来分析研究,以更好的指导就业,而所有这些就业信息又将反馈给学校,以便其指导专业设置,更好的把握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
高校扩招政策是“入口”,高等教育质量政策是“加工过程”,就业服务政策则是“出口”,三者相辅相成。当前我国面临巨大挑战,但危机也是转机,此时可以抓住机会,进行高等教育市场化、社会化改革,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