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州地铁六号线二期某标车站位于交通繁忙的广汕公路柯木塱段下方,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丰富,基坑近邻的两侧民宅密集且基础薄弱,对地下水土损失反映敏感。基坑开挖过程中如何控制施工对房屋的影响是本工程的难点。通过施工过程中不断总结,最终采用不降水开挖方案、适时施作基底垫层,有效地抑制了房屋沉降。以后类似复杂环境条件下可以借鉴采用。
关键词:花岗岩残积土层;基坑开挖;软基处理
1、工程概况
广州地铁六号线某标车站基坑深16.6m,围护结构采用80cm厚地下连续墙,设三道内支撑维护基坑的稳定与安全。地下连续墙嵌入底板以下8m,采用H型钢接头,第一道撑为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三道撑为双拼钢支撑。
该区域为河~湖相冲积层,原地貌为河涌、农田。基坑从上到下地层依次分布3.38m填土、1.92m粉细砂层、1.8m中粗砂层、2.33m粉质粘土、6m淤泥质土、21.33m花岗岩残积土层。基底及连续墙嵌固段为花岗岩残积土及强风化层。不良地质主要为深厚的淤泥层、强风化及残积土透水层。淤泥层具高压缩性,强风化及残积土具中等透水性。其渗透系数为0.5m/d,是相邻车站同类地层的10倍。
基坑南侧为2~5层密集城中村民宅,如右图1所示。最近距离15m,民宅基础多为1.5m深条型基础或挖孔桩基础,处于回填层与淤泥层交界面位置。在地铁站位稳定后,车站周边迅速出现大量加建房屋,部分房屋更是从二层加建为五层,施工过程中的维稳压力极大。
图1 周边密集城中村民宅
2、非降水条件下基坑开挖方案
根据广州地区基坑开挖经验,残积土地层大多采用先降水再开挖方案。该基坑原设计方案即为采用外径1.2m降水井提前降水至开挖面下1米,再进行基坑开挖,避免残积土在富水地层软化崩解,机械扰动后基底承载力降低,开挖困难。考虑到基坑降水可能会造成基坑外地下水从基底绕流,开挖前首先进行一个星期的抽水试验,试验期间周边房屋监测有轻微沉降。为确保民宅安全,降低维稳风险,最终决定停止降水,带水开挖。
基坑开挖及封底流程为:分层开挖、施作支撑→基底土方开挖(预留30cm)→快速捡底(30cm)→快速施作混凝土垫层。
2.1 开挖顺序与方法
带水开挖要遵循的原则是“快挖快封、及时排水”。基坑开挖仍采用常规的纵向分段、水平分层、接力式开挖,中部拉槽、两侧预留反压土体。混凝土支撑先撑后挖;钢支撑围檩先行、随挖随支。
基底土方采用小型PC60挖掘机(减少扰动)从一端向另一端进行,一次性完成捡底,同时沿基坑两侧纵向人工开挖30×30cm排水沟,横向每10m开挖1条排水沟,每20m设一临时集水坑,及时抽排基底渗水。
由于基底为中等透水性的强风化层,开挖期间不断地有水从基底向上渗漏,不可避免地出现30~50cm厚流砂状软土层,因此垫层混凝土厚度应达到30~50cm,如右图2所示。施作混凝土过程中,可适当掺入少量速凝剂。同时,浇筑混凝土时预留方木,待后期混凝土达到强度后取出,作为后期排水通道,避免在防水板背后形成水囊。
图2 基底垫层混凝土施工实景
2.2 软基处理方案
不降水条件下基坑开挖,关键在于快速完成基底软基(残积土遇水呈流塑状地层)处理。其方法主要有水泥石灰加固、碎石换填及直接浇注混凝土等。水泥石灰加固周期长,对控制周边建筑物沉降不利;而碎石进场慢(市区白天不允许进城)。经综合比选决定采用直接泵送混凝土,快速封底。
通过对以往工程了解,在残积土地层中施工基坑,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底板可能会发生沉降。首段结构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结构进行3个月的沉降监测,监测数据显示底板未发生沉降。
3、基坑开挖对建筑物影响分析
致使建筑物沉降主要是失水和地层变形两方面原因引起。基坑监测围护结构变形最大值16mm,支撑轴力变化很小,均在允许范围内,同时连续墙接头无渗漏水现象,由此推断周边建筑物沉降主要是基底绕流失水引起。以周边建筑物中最敏感且房屋现状最差的764号房为例(5层,距离基坑23米,施工前已严重倾斜),该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显示,基坑开挖期间沉降约3mm(如图3所示),基坑开挖对其影响较小,总结已完成的11段底板所对应的周边房屋监测数据发现,沉降均在结构施工后趋于稳定。
图3 周边敏感建筑物沉降曲线图
4、结束语
在周边建筑物密集、基底残积土地层具中~强透水性情况下进行基坑开挖,采用不降水方案可有效控制周边建筑物沉降,较帷幕注浆堵水方案经济实用。广州地区部分基坑亦有类似成功案例。在以后类似工程地层、周边环境条件下可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简明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 赵志缙
[2]王绍君,刘宗仁,杨绍镇.邻近深基坑建筑物沉降的施工控制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7,(02)
[3]殷雷.深基坑工程周边建筑物沉降变形及控制探讨[J].科学大众,2008,(12).
[4]苗志春,熊楚炎.软土地区深基坑施工对周边浅基础建筑物的影响与对策[J].浙江建筑,2007,(10).
[5]谢爱国,李正全.深基坑工程周边建筑物沉降的控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01).
关键词:花岗岩残积土层;基坑开挖;软基处理
1、工程概况
广州地铁六号线某标车站基坑深16.6m,围护结构采用80cm厚地下连续墙,设三道内支撑维护基坑的稳定与安全。地下连续墙嵌入底板以下8m,采用H型钢接头,第一道撑为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二、三道撑为双拼钢支撑。
该区域为河~湖相冲积层,原地貌为河涌、农田。基坑从上到下地层依次分布3.38m填土、1.92m粉细砂层、1.8m中粗砂层、2.33m粉质粘土、6m淤泥质土、21.33m花岗岩残积土层。基底及连续墙嵌固段为花岗岩残积土及强风化层。不良地质主要为深厚的淤泥层、强风化及残积土透水层。淤泥层具高压缩性,强风化及残积土具中等透水性。其渗透系数为0.5m/d,是相邻车站同类地层的10倍。
基坑南侧为2~5层密集城中村民宅,如右图1所示。最近距离15m,民宅基础多为1.5m深条型基础或挖孔桩基础,处于回填层与淤泥层交界面位置。在地铁站位稳定后,车站周边迅速出现大量加建房屋,部分房屋更是从二层加建为五层,施工过程中的维稳压力极大。
图1 周边密集城中村民宅
2、非降水条件下基坑开挖方案
根据广州地区基坑开挖经验,残积土地层大多采用先降水再开挖方案。该基坑原设计方案即为采用外径1.2m降水井提前降水至开挖面下1米,再进行基坑开挖,避免残积土在富水地层软化崩解,机械扰动后基底承载力降低,开挖困难。考虑到基坑降水可能会造成基坑外地下水从基底绕流,开挖前首先进行一个星期的抽水试验,试验期间周边房屋监测有轻微沉降。为确保民宅安全,降低维稳风险,最终决定停止降水,带水开挖。
基坑开挖及封底流程为:分层开挖、施作支撑→基底土方开挖(预留30cm)→快速捡底(30cm)→快速施作混凝土垫层。
2.1 开挖顺序与方法
带水开挖要遵循的原则是“快挖快封、及时排水”。基坑开挖仍采用常规的纵向分段、水平分层、接力式开挖,中部拉槽、两侧预留反压土体。混凝土支撑先撑后挖;钢支撑围檩先行、随挖随支。
基底土方采用小型PC60挖掘机(减少扰动)从一端向另一端进行,一次性完成捡底,同时沿基坑两侧纵向人工开挖30×30cm排水沟,横向每10m开挖1条排水沟,每20m设一临时集水坑,及时抽排基底渗水。
由于基底为中等透水性的强风化层,开挖期间不断地有水从基底向上渗漏,不可避免地出现30~50cm厚流砂状软土层,因此垫层混凝土厚度应达到30~50cm,如右图2所示。施作混凝土过程中,可适当掺入少量速凝剂。同时,浇筑混凝土时预留方木,待后期混凝土达到强度后取出,作为后期排水通道,避免在防水板背后形成水囊。
图2 基底垫层混凝土施工实景
2.2 软基处理方案
不降水条件下基坑开挖,关键在于快速完成基底软基(残积土遇水呈流塑状地层)处理。其方法主要有水泥石灰加固、碎石换填及直接浇注混凝土等。水泥石灰加固周期长,对控制周边建筑物沉降不利;而碎石进场慢(市区白天不允许进城)。经综合比选决定采用直接泵送混凝土,快速封底。
通过对以往工程了解,在残积土地层中施工基坑,结构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底板可能会发生沉降。首段结构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结构进行3个月的沉降监测,监测数据显示底板未发生沉降。
3、基坑开挖对建筑物影响分析
致使建筑物沉降主要是失水和地层变形两方面原因引起。基坑监测围护结构变形最大值16mm,支撑轴力变化很小,均在允许范围内,同时连续墙接头无渗漏水现象,由此推断周边建筑物沉降主要是基底绕流失水引起。以周边建筑物中最敏感且房屋现状最差的764号房为例(5层,距离基坑23米,施工前已严重倾斜),该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显示,基坑开挖期间沉降约3mm(如图3所示),基坑开挖对其影响较小,总结已完成的11段底板所对应的周边房屋监测数据发现,沉降均在结构施工后趋于稳定。
图3 周边敏感建筑物沉降曲线图
4、结束语
在周边建筑物密集、基底残积土地层具中~强透水性情况下进行基坑开挖,采用不降水方案可有效控制周边建筑物沉降,较帷幕注浆堵水方案经济实用。广州地区部分基坑亦有类似成功案例。在以后类似工程地层、周边环境条件下可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简明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 赵志缙
[2]王绍君,刘宗仁,杨绍镇.邻近深基坑建筑物沉降的施工控制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07,(02)
[3]殷雷.深基坑工程周边建筑物沉降变形及控制探讨[J].科学大众,2008,(12).
[4]苗志春,熊楚炎.软土地区深基坑施工对周边浅基础建筑物的影响与对策[J].浙江建筑,2007,(10).
[5]谢爱国,李正全.深基坑工程周边建筑物沉降的控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