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不仅是每位劳动者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是其融人社会,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千方百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人事劳动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1.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高校畢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大致有四:
第一,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社会从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改革机构,分流人员,企业减员增效,使过去接收毕业生的主要渠道变得越来越窄。
第二,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导致毕业生逐年增多,让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上更加挑剔,更加苛刻。随着社会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用人单位需要高技术、高素质、高能力和高层次的人才加盟,以利于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为此,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毕业院校、学历、专业以及经验等条件的要求高出实际需要,形成了“重学历轻技术,重牌子轻能力,重学校知名度轻技艺型人才”趋向。社会上流传的“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再看,大专生看都不看,中专生靠一边站”顺口溜,就能说明问题。
第三,部分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不建全,用人单位缺乏职业资格标准和对劳动者不同学历不同报酬的基本规定,导致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宁愿在家当啃老族也不愿工作,还有的背井离乡到南方等发达省市打工,出现人才流失现象。
第四,职业期望与人才需求存在差距。大学生容易过高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很容易产生急于获得与接受高等教育成本成绝对正比或更高比例的物质回报。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的落差。高校毕业生自己对职业岗位脱离现实的定位,最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而“择业难”的现象。
2.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积极响应国家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一是拓宽就业渠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补充其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转变用人观念,从名牌效应和关系效应向选择有真才实学、实际能力的就业者转变;从单纯追求名气,注重关系、人际利益向重视个人能力、有创业激情务实方面转变。二是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为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对有贷款需求的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利息补贴。
第二,加强就业指导,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是实现就业的有效途经,我们已建立并实行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人才中心推荐,本人自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就业期望,就业心理与行为模式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有的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分”模式,这种观念的存在,大大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顺利实现。因此,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科学、顺应时代的就业观念,势在必行。
第三,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提高文化知识及业务技能。现在,用人单位大多选用高素质、高技术、高能力和高层次的人才,所以高校毕业生提高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尤为重要。
例如,我市最近开展事业单位和公益岗位公开招考,840多人报名,从考试成绩来看,60分以上的仅有l20多名,占l4.29%。由此说明,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知识宽广,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者,就能被录用,反之则被淘汰。所以,有意识,有方向,有目标地培养打造自己,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才能为就业创造条件。
第四,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全力推行就业准入制度,提高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先培训后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形成技能劳动者的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劳动者评价、薪酬和职业专业技能考核工作体系,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技能成才过程中的导向作用,真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科]
1.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高校畢业生就业困难原因,大致有四:
第一,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加速期,社会从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改革机构,分流人员,企业减员增效,使过去接收毕业生的主要渠道变得越来越窄。
第二,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导致毕业生逐年增多,让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上更加挑剔,更加苛刻。随着社会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用人单位需要高技术、高素质、高能力和高层次的人才加盟,以利于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为此,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毕业院校、学历、专业以及经验等条件的要求高出实际需要,形成了“重学历轻技术,重牌子轻能力,重学校知名度轻技艺型人才”趋向。社会上流传的“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再看,大专生看都不看,中专生靠一边站”顺口溜,就能说明问题。
第三,部分行业的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不建全,用人单位缺乏职业资格标准和对劳动者不同学历不同报酬的基本规定,导致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宁愿在家当啃老族也不愿工作,还有的背井离乡到南方等发达省市打工,出现人才流失现象。
第四,职业期望与人才需求存在差距。大学生容易过高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很容易产生急于获得与接受高等教育成本成绝对正比或更高比例的物质回报。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薪资期望与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实际待遇之间的落差。高校毕业生自己对职业岗位脱离现实的定位,最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不难”而“择业难”的现象。
2.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积极响应国家就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一是拓宽就业渠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主要面向高校毕业生补充其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要转变用人观念,从名牌效应和关系效应向选择有真才实学、实际能力的就业者转变;从单纯追求名气,注重关系、人际利益向重视个人能力、有创业激情务实方面转变。二是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为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项目、咨询等信息服务,对有贷款需求的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利息补贴。
第二,加强就业指导,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是实现就业的有效途经,我们已建立并实行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人才中心推荐,本人自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就业期望,就业心理与行为模式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有的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分”模式,这种观念的存在,大大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顺利实现。因此,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科学、顺应时代的就业观念,势在必行。
第三,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提高文化知识及业务技能。现在,用人单位大多选用高素质、高技术、高能力和高层次的人才,所以高校毕业生提高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尤为重要。
例如,我市最近开展事业单位和公益岗位公开招考,840多人报名,从考试成绩来看,60分以上的仅有l20多名,占l4.29%。由此说明,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知识宽广,专业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者,就能被录用,反之则被淘汰。所以,有意识,有方向,有目标地培养打造自己,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才能为就业创造条件。
第四,进一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全力推行就业准入制度,提高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先培训后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形成技能劳动者的评价、选拔、使用和激励机制,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劳动者评价、薪酬和职业专业技能考核工作体系,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和技能成才过程中的导向作用,真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