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又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部署,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认识,对于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和谐思想是和谐文化的源泉
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以和为贵”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人们的交往、处世乃至国家内政和外交都有深刻的影响,并渗透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等各个方面。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所讲的“际”,就是关系,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也称为天人之学,与义理之学、会通之学并称为三大学问。《论语》载道:“礼之用,和为贵”,礼之运用,贵在能和,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自古以来的和谐思想,沿用到今天,还有我们熟悉的精典词句,如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和气生财、和衷共济,等等,都是崇尚、追求和谐思想的体现。可以说,和谐思想,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
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既是对古今中外和谐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又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需要,也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
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当前,我们所倡导建设的和谐文化,其最核心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通过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各种法律的、制度的、道德的规范体系,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呈现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建设和谐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首先,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不同程度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体制、社会行为、社会生活之中。它们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出来,成为和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冲突,还会不断提出建设和扩展和谐因素的要求,从而成为和谐文化发展的动力,促进和谐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没有和谐的社会现实,就不会有和谐文化;没有现实对于和谐的追求,也不会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就越发达。
其次,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向导和支撑。和谐文化对社会和谐发挥方向导引、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它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和力量,引领现实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它对社会生活发挥着评判功能、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定向功能,给和谐以肯定、赞扬、褒奖和倡导,鼓励一切和谐事物的发展,促进各种和谐因素的增长;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它对制度、法律、道德的建构发挥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约束和规范着社会生活的秩序,促进各种制度机制的优化,保障现实社会在愈益和谐的轨道上运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它又能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
正因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之间存在着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所以,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大力建设和谐文化的三条途径
1.树立社会理想,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理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讲话中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理想,从个人来看,是一个人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它是指人们关于未来走向的特殊观念系统,它支配着人们在处理各种问题、把握发展方向的态度和意向;从社会来看,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方式、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它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们如何理解和面对现实问题,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即在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和想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构成了理想所特有的思想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它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提供了共同理想和目标的蓝图,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的。
和谐社会理想的树立,关键在于倡导和谐价值取向,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倡导和谐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对和谐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就是要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促进人们对社会和谐的认知和理解,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就是要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形成以尊重和实践和谐为荣,以背离和破坏和谐为耻的社会风尚;就是要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体系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等,使之成为指导和约束社会各种行为的框架体系。当然,也包括将和谐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到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去,以美的形象和方式促进和谐理念的传播和应用。并通过倡导和谐价值取向,引导人民树立和谐社会理想,并使之成为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支柱,激励我国人民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追求,开拓创新。
2.繁荣文艺创作,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激励人民奋发进取、创造和谐美好生活的号角。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文艺历来是陶冶人们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享受、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文艺事业,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文艺作品,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文艺创作中的审美文化、美好理想、精神境界,是一个追求和谐社会的营养大餐。我们常讲,要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这个需要,是审美活动的需要,是陶冶情操的需要,是追求和谐的需要。古今中外,主张以优美、崇高的文艺作品去产生和谐功能的数不胜数。荀子对音乐欣赏的和谐功能就有这样的感慨:“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梁启超在论及小说对读者的影响时,以“熏、浸、剌、提”四种力概括之,如“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扬,而神经为之营注”。
文艺作品要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一个“和谐功能”的作用。文艺工作者要树立“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努力把和谐理念和精神融入到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中去,善于从火热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创造中吸取营养。要通过鲜活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反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反映人类向着和谐世界不断前进的强烈要求和发展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和谐的思想理念教育和激励人民,给人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理念的要求,精心组织,精心创作,生产出更多真正称得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体现和谐精神、讴歌真善美的文艺作品,充分展示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美好,更好地发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文艺工作者有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在加强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方面,不仅要体现在作品中,还要体现在人品中;不仅要在工作中积极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还要身体力行遵守社会规范。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要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3.加强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就应该有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格局,恪守公德、遵守规范的社会风尚,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道德建设,是建设和谐文化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道德,是基于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一系列价值评价而形成并加以维持的柔性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道德主要通过造成社会舆论、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内心信念等方式,指导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观念决定自己的行为,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主流风尚,调节和规范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保持和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一个国家,既必须严格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用法律来调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又必须有健全的道德精神,用道德来调节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解决人们精神世界的问题。
(作者单位:株洲市文联)
一、和谐思想是和谐文化的源泉
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以和为贵”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人们的交往、处世乃至国家内政和外交都有深刻的影响,并渗透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等各个方面。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里所讲的“际”,就是关系,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学问,也称为天人之学,与义理之学、会通之学并称为三大学问。《论语》载道:“礼之用,和为贵”,礼之运用,贵在能和,主张借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自古以来的和谐思想,沿用到今天,还有我们熟悉的精典词句,如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政通人和、和气生财、和衷共济,等等,都是崇尚、追求和谐思想的体现。可以说,和谐思想,是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
党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既是对古今中外和谐思想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又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需要,也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建设和谐世界的需要。
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当前,我们所倡导建设的和谐文化,其最核心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通过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也就是以和谐理念贯穿于相关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之中,以和谐作为该类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以此影响其他各种文化形式,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更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矛盾,鼓励一切有助于促进和谐的思想行为,不断增加社会生活中的和谐因素,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和谐的各种法律的、制度的、道德的规范体系,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呈现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团结和谐的局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都能够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建设和谐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首先,和谐社会是和谐文化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一些性质和特点,不同程度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关系、社会体制、社会行为、社会生活之中。它们必然会以各种方式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出来,成为和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冲突,还会不断提出建设和扩展和谐因素的要求,从而成为和谐文化发展的动力,促进和谐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没有和谐的社会现实,就不会有和谐文化;没有现实对于和谐的追求,也不会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越发展,和谐文化就越发达。
其次,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向导和支撑。和谐文化对社会和谐发挥方向导引、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作为一种信仰和理想,它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目标和力量,引领现实社会向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它对社会生活发挥着评判功能、凝聚功能、教化功能和定向功能,给和谐以肯定、赞扬、褒奖和倡导,鼓励一切和谐事物的发展,促进各种和谐因素的增长;作为一种规范体系,它对制度、法律、道德的建构发挥着灵魂和指导的作用,约束和规范着社会生活的秩序,促进各种制度机制的优化,保障现实社会在愈益和谐的轨道上运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它又能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不仅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而且能用和谐之美陶冶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
正因为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之间存在着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所以,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大力建设和谐文化的三条途径
1.树立社会理想,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理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讲话中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理想,从个人来看,是一个人立场、观点、态度的总和,它是指人们关于未来走向的特殊观念系统,它支配着人们在处理各种问题、把握发展方向的态度和意向;从社会来看,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方式、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它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们如何理解和面对现实问题,在价值追求上抱有怎样的信念、信仰、理想,即在内心深处究竟相信什么、需要和想要什么、坚持和追求什么,构成了理想所特有的思想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它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提供了共同理想和目标的蓝图,是符合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的。
和谐社会理想的树立,关键在于倡导和谐价值取向,这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倡导和谐价值取向,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对和谐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建立和发展以和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思想内核;就是要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观念,促进人们对社会和谐的认知和理解,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就是要通过对和谐的肯定评价和相应的奖惩褒贬,形成以尊重和实践和谐为荣,以背离和破坏和谐为耻的社会风尚;就是要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体系以及法律规范、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等等,使之成为指导和约束社会各种行为的框架体系。当然,也包括将和谐理念和价值取向融入到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去,以美的形象和方式促进和谐理念的传播和应用。并通过倡导和谐价值取向,引导人民树立和谐社会理想,并使之成为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支柱,激励我国人民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追求,开拓创新。
2.繁荣文艺创作,陶冶人们的精神情操。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激励人民奋发进取、创造和谐美好生活的号角。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文艺历来是陶冶人们情操,抒发人类美好理想、丰富人们艺术享受、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文艺事业,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优秀的文艺作品,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文艺创作中的审美文化、美好理想、精神境界,是一个追求和谐社会的营养大餐。我们常讲,要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这个需要,是审美活动的需要,是陶冶情操的需要,是追求和谐的需要。古今中外,主张以优美、崇高的文艺作品去产生和谐功能的数不胜数。荀子对音乐欣赏的和谐功能就有这样的感慨:“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梁启超在论及小说对读者的影响时,以“熏、浸、剌、提”四种力概括之,如“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扬,而神经为之营注”。
文艺作品要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一个“和谐功能”的作用。文艺工作者要树立“以和为美”的审美观,努力把和谐理念和精神融入到各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中去,善于从火热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创造中吸取营养。要通过鲜活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反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反映人类向着和谐世界不断前进的强烈要求和发展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和谐的思想理念教育和激励人民,给人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进程。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理念的要求,精心组织,精心创作,生产出更多真正称得上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体现和谐精神、讴歌真善美的文艺作品,充分展示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美好,更好地发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文艺工作者有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在加强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方面,不仅要体现在作品中,还要体现在人品中;不仅要在工作中积极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还要身体力行遵守社会规范。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要提倡尊重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3.加强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就应该有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格局,恪守公德、遵守规范的社会风尚,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道德建设,是建设和谐文化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道德,是基于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一系列价值评价而形成并加以维持的柔性规范。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道德主要通过造成社会舆论、树立道德榜样、塑造理想人格、培养内心信念等方式,指导人们按照一定的善恶观念决定自己的行为,推动社会形成一定的主流风尚,调节和规范不同层面的社会关系,从而保持和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一个国家,既必须严格在法治轨道上运行,用法律来调节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同时,又必须有健全的道德精神,用道德来调节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解决人们精神世界的问题。
(作者单位:株洲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