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课的标准,见仁见智。在30余年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如下的好课标准:有趣;有效;有色;有味。有趣,即有兴趣、有乐趣、有志趣;有效,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色,即有特点、有特征、有特色(风格);有味,即有滋味、有韵味、有回味。教师的“教”要得“法” ,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教师的“教”要有特色,成风格,让学生“学”有味道、有品位,愿学、乐学、会学。教师的“教”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和谐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有趣;有效;有色;有味;素养
好课的标准,众说纷纭,因人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学识阅历,个人喜好等不同,见仁见智,各赋春秋。评判标准不同,尽在情理之中。如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这么多年来,课堂教学呈现了众多精彩场景和喜人局面,课堂教学模式纷呈繁多,教育质量大幅提高,教育成果硕果累累。不同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审视,好课的标准理所当然众多,评价丰富多元,此乃教育发展之必然。
我的好课标准,“四有”八字:有趣;有效;有色;有味。教师的“教”要得法,教师的“教”应对学生的“学”有发展促进作用,应教在学生需“教”之处,应“教”在思维发展“断路”之时、问题疑惑之瞬,教师的“教”是引发学生更好的“学”,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教师的“教”要有特色,形成风格,让学生“学”有味道,精进发展,提升品位,愿學、乐学、会学。教师做到“脑中有标、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招”,当好学生的“脚手架”,指导、引导、辅导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任务驱动学,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练就必备品质,形成关键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树立核心观念,成全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课堂灵动幸福,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顶天立地”的新人。
一、有趣:有兴趣、有乐趣、有志趣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什么样的课有趣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方法的获得构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些对学生学习实效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越愉悦,学生就会越来越爱学习,学习的成效就会越好。由此可知,有趣的教学是学生梦寐以求的幸福课堂。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乐趣是使人快乐的情趣,志趣是志向和情趣,即心意所向。兴之本,得其乐,存其志,志高远。我们具体以一件事情说明兴趣、乐趣、志趣的层级:兴趣是你对这件事情是否有感觉,是否想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产生做事的冲动感;乐趣是能去做事,能做好并享受做事过程中的快乐;志趣是不仅能做好,且能做到最好达到极致,在做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并能为之努力奋斗。即学生上你的课很愿意,有一种冲动的欲望想上课叫兴趣;上你的课是一件愉悦快乐之事叫乐趣;上你的课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并渴望着、为之克服一切困难地去上课就成为了志趣。教师的最大作用,就是要用真实情景问题、正能量的积极心态,用自己的教育情怀、教学激情、人格魅力和学识水平去点燃学生的激情形成“学习场”,去感染触动学生,“心动于人,莫先乎情”,去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产生乐趣,形成志趣,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与潜能,形成学习内驱力,使学不可以已,这就是终生学习的原动力。如果一个老师的课,学生很期盼,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说明你上的课很有趣,不仅有兴趣、乐趣,甚而至于有志趣。若你的课上到这个程度或境界,那就很了不起了,应该说很有魅力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老师走进学生心田,让学生热爱自己的老师,这是一个老师上好课的前提。一个人要成就一件事或一项事业往往从兴趣开始,然后变成乐趣,最后形成志趣。经过教师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习成为志趣,最终让学生读书成为习惯,学习成为学生人生的自觉,成全学生发展,成就学生未来。这就是教化于人的真谛,教育的使命在于提升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二、有效: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有学者认为,从教育经济学的层面探索有效教学,可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之间的关系界定有效教学。教师要有“课堂成本意识”,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长效”与“短时”、“可持续发展”与“暂时利益”的关系[1]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认为:“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学情和教学规律,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以尽可能少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获取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而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个人教育价值和社会需求。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有三重性: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教学有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的评价,即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衡量标准是课标。教学有效率是指单位时间的产出(效果)。通俗地说,同一教学目标,别的教师用5分钟完成且达成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我用10分钟完成才达成教学效果,这说明我的教学效率低。可用两个公式来定量说明。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或=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教学有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价值的实现[2]。我们不仅仅重视一节课的即时即效的评价,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当堂评价(一下子有效),让学生“学会”;更应重视知识、技能以外的过程、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阵子有效),让学生“会学”;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一辈子有效),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更应测评非智力因素(长效),如学习兴趣,人生态度,内驱力,意志力、好奇心、好胜心、责任感、使命感、担当精神等,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的本领,善于质疑、敢于创新。这样的教学效益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这就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真正核心素养。 三、有色:有特点、有特征、有特色
所谓特就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色即风格。特点是独特的地方,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是特点的征象、标志;“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特色就是獨树一帜的教学套路,独特的教学风格。何为教学风格?《教育大辞典》曰:教学风格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程少堂说:教学风格就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地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由此可见,“个性”是教学风格的重要特征;自主学习提升和反复实践反思是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路径;教学风格不是预设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特色(风格)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锤炼而成。一个教师的课堂首先是从入格、合格、好课到优课,从而实现“合格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卓越课堂”的递变,作为一个教师,将不尽人意的“课堂”转变为学生需要的、满意的“好课堂”,就是一种变革,一种转型,也是教育的“供给侧改革”[3],也是教师永恒不变地追求。漫长打磨践行,逐渐形成有特点、有特征,然后有特色的“好课”,形成自成一体之教学风格,这是一个教师嬗变成好老师,历练的过程。
四、有味:有滋味、有韵味、有回味
有滋味,津津有味;有韵味,韵味悠长;有回味,回味无穷。倘若师以生为器,填鸭灌输,学而不思,墯而不活,犹如一潭死水,水波不兴,干瘪枯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生甚为苦,谓之“无味”;假如生自主修行,吐故纳新,主动获取知识,自主合作探究,以问题为导向,充满激情,深度参与,讨论互动,发表见解,活化思维,发展能力,习得有滋有味、津津有味,谓之学有“滋味”;假如以已有生活经验、认知结构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创生新方法,让学生体察体验体悟,感知世间万物,感受世界变化,质疑思辨,富含哲理,学有神韵,谓之“韵味”;假如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之时,能联系社会现象、生活事件,针砭时事,品味人生,触及灵魂,启人智慧,迪筑未来,味外有味,余味绵长,言有尽而意无穷,五味杂陈,人生百味,谓之学有“回味”。好老师的课,有浓浓的学科味、学习味、生活味,有书卷味,有文化味;让人津津乐道,让人回味无穷,赋予人生哲理,给人启迪,让教学上档次、有品位。
这样的课,惟有不断学习积累内化,不断实践总结反思,经历炼狱般地磨练,脱胎换骨,革物鼎新,不断修为,方可修炼而成。如此之课为好课。有趣的课是教师德艺俱佳,博学多才之彰显;有效的课是教师专业功底,教学艺术的张扬;有色的课是教师沉淀结晶,教学风格的凸显;有味的课是教师人文情怀,教育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徐世贵,董玮著. 有效教学难点突破与教学对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009.
[2]朱学清,黄爱兵主编.为孩子幸福奠基的有效教学研究(上)[M].吉林:吉林音像出版社,2015:80-81.
[3]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 重庆市教研科研工作年度报告2016[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108.
作者简介:黎志魁(1965—),男,重庆石柱人,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教育教学。
关键词:有趣;有效;有色;有味;素养
好课的标准,众说纷纭,因人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学识阅历,个人喜好等不同,见仁见智,各赋春秋。评判标准不同,尽在情理之中。如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这么多年来,课堂教学呈现了众多精彩场景和喜人局面,课堂教学模式纷呈繁多,教育质量大幅提高,教育成果硕果累累。不同教育思想理念指导下的课堂,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审视,好课的标准理所当然众多,评价丰富多元,此乃教育发展之必然。
我的好课标准,“四有”八字:有趣;有效;有色;有味。教师的“教”要得法,教师的“教”应对学生的“学”有发展促进作用,应教在学生需“教”之处,应“教”在思维发展“断路”之时、问题疑惑之瞬,教师的“教”是引发学生更好的“学”,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教师的“教”要有特色,形成风格,让学生“学”有味道,精进发展,提升品位,愿學、乐学、会学。教师做到“脑中有标、胸中有本、目中有人、心中有数、手中有招”,当好学生的“脚手架”,指导、引导、辅导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任务驱动学,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练就必备品质,形成关键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树立核心观念,成全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课堂灵动幸福,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顶天立地”的新人。
一、有趣:有兴趣、有乐趣、有志趣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什么样的课有趣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方法的获得构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些对学生学习实效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越愉悦,学生就会越来越爱学习,学习的成效就会越好。由此可知,有趣的教学是学生梦寐以求的幸福课堂。兴趣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乐趣是使人快乐的情趣,志趣是志向和情趣,即心意所向。兴之本,得其乐,存其志,志高远。我们具体以一件事情说明兴趣、乐趣、志趣的层级:兴趣是你对这件事情是否有感觉,是否想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产生做事的冲动感;乐趣是能去做事,能做好并享受做事过程中的快乐;志趣是不仅能做好,且能做到最好达到极致,在做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并能为之努力奋斗。即学生上你的课很愿意,有一种冲动的欲望想上课叫兴趣;上你的课是一件愉悦快乐之事叫乐趣;上你的课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并渴望着、为之克服一切困难地去上课就成为了志趣。教师的最大作用,就是要用真实情景问题、正能量的积极心态,用自己的教育情怀、教学激情、人格魅力和学识水平去点燃学生的激情形成“学习场”,去感染触动学生,“心动于人,莫先乎情”,去激发学习兴趣,使之产生乐趣,形成志趣,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与潜能,形成学习内驱力,使学不可以已,这就是终生学习的原动力。如果一个老师的课,学生很期盼,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说明你上的课很有趣,不仅有兴趣、乐趣,甚而至于有志趣。若你的课上到这个程度或境界,那就很了不起了,应该说很有魅力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老师走进学生心田,让学生热爱自己的老师,这是一个老师上好课的前提。一个人要成就一件事或一项事业往往从兴趣开始,然后变成乐趣,最后形成志趣。经过教师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学习成为志趣,最终让学生读书成为习惯,学习成为学生人生的自觉,成全学生发展,成就学生未来。这就是教化于人的真谛,教育的使命在于提升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二、有效: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有学者认为,从教育经济学的层面探索有效教学,可从教学投入与教学产出之间的关系界定有效教学。教师要有“课堂成本意识”,要处理好“投入”与“产出”、“长效”与“短时”、“可持续发展”与“暂时利益”的关系[1]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认为:“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学情和教学规律,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以尽可能少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获取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而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个人教育价值和社会需求。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有三重性: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教学有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度的评价,即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衡量标准是课标。教学有效率是指单位时间的产出(效果)。通俗地说,同一教学目标,别的教师用5分钟完成且达成很好的教学效果,而我用10分钟完成才达成教学效果,这说明我的教学效率低。可用两个公式来定量说明。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或=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教学有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价值的实现[2]。我们不仅仅重视一节课的即时即效的评价,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当堂评价(一下子有效),让学生“学会”;更应重视知识、技能以外的过程、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阵子有效),让学生“会学”;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一辈子有效),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更应测评非智力因素(长效),如学习兴趣,人生态度,内驱力,意志力、好奇心、好胜心、责任感、使命感、担当精神等,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的本领,善于质疑、敢于创新。这样的教学效益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这就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真正核心素养。 三、有色:有特点、有特征、有特色
所谓特就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色即风格。特点是独特的地方,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是特点的征象、标志;“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特色就是獨树一帜的教学套路,独特的教学风格。何为教学风格?《教育大辞典》曰:教学风格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人特点的风度和格调,是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程少堂说:教学风格就是教师有意无意地在适合自己个性特征、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教学理论指导下,经过艰苦地反复实践,而最终形成的一种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稳定性的教学风貌。由此可见,“个性”是教学风格的重要特征;自主学习提升和反复实践反思是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路径;教学风格不是预设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特色(风格)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锤炼而成。一个教师的课堂首先是从入格、合格、好课到优课,从而实现“合格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卓越课堂”的递变,作为一个教师,将不尽人意的“课堂”转变为学生需要的、满意的“好课堂”,就是一种变革,一种转型,也是教育的“供给侧改革”[3],也是教师永恒不变地追求。漫长打磨践行,逐渐形成有特点、有特征,然后有特色的“好课”,形成自成一体之教学风格,这是一个教师嬗变成好老师,历练的过程。
四、有味:有滋味、有韵味、有回味
有滋味,津津有味;有韵味,韵味悠长;有回味,回味无穷。倘若师以生为器,填鸭灌输,学而不思,墯而不活,犹如一潭死水,水波不兴,干瘪枯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生甚为苦,谓之“无味”;假如生自主修行,吐故纳新,主动获取知识,自主合作探究,以问题为导向,充满激情,深度参与,讨论互动,发表见解,活化思维,发展能力,习得有滋有味、津津有味,谓之学有“滋味”;假如以已有生活经验、认知结构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创生新方法,让学生体察体验体悟,感知世间万物,感受世界变化,质疑思辨,富含哲理,学有神韵,谓之“韵味”;假如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之时,能联系社会现象、生活事件,针砭时事,品味人生,触及灵魂,启人智慧,迪筑未来,味外有味,余味绵长,言有尽而意无穷,五味杂陈,人生百味,谓之学有“回味”。好老师的课,有浓浓的学科味、学习味、生活味,有书卷味,有文化味;让人津津乐道,让人回味无穷,赋予人生哲理,给人启迪,让教学上档次、有品位。
这样的课,惟有不断学习积累内化,不断实践总结反思,经历炼狱般地磨练,脱胎换骨,革物鼎新,不断修为,方可修炼而成。如此之课为好课。有趣的课是教师德艺俱佳,博学多才之彰显;有效的课是教师专业功底,教学艺术的张扬;有色的课是教师沉淀结晶,教学风格的凸显;有味的课是教师人文情怀,教育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徐世贵,董玮著. 有效教学难点突破与教学对策[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009.
[2]朱学清,黄爱兵主编.为孩子幸福奠基的有效教学研究(上)[M].吉林:吉林音像出版社,2015:80-81.
[3]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著. 重庆市教研科研工作年度报告2016[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6:108.
作者简介:黎志魁(1965—),男,重庆石柱人,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