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立宪派与辛亥革命》

来源 :炎黄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soul8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清末风起云涌的诸多政治运动中,辛亥革命無疑是诸多关注点中不可或缺的那一个,而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里,各派的暗地角力或多或少都影响着整个事件的走向。张朋园先生的《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一书就从立宪派入手,重在分析这一派来龙去脉及与各运动之关系,从立宪派这一侧面勾画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历史图景。本文结合个人体会略谈《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一书,梳理脉络与叙述价值并重。
  关键词:立宪派;立宪运动;辛亥革命
  张朋园先生在自序中写道:“清朝末年,中国知识分子先后掀起了三次巨大的救国运动:戊戌变法、立宪运动、辛亥革命。这三件大事,对中国的影响极为深远。戊戌变法的推动,盖因知识分子失望于由观念狭隘的官僚统治阶层所主持的自强运动,力求全面改革,刷新制度。不幸矫枉过正,计划过于庞杂,且急功近利,再因保守派之阻扰,终于一事无成。知识分子得此教训,认为要得改革有成,必须从根本上著手。一部分人要求改革政体,建立议会制度;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统治者腐败无能,必须彻底推翻现状,建立民主政治。这两个不同的观念,分别掀起了立宪和革命运动。参加立宪的知识分子态度较为温和,参加革命者则十分激烈;前者称为立宪派,后者称为革命派。结果革命成功,立宪中道而止。惟革命之发生,与立宪运动有非常之关系;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又同时卷入,有举足轻重之影响。”
  张朋园先生是海外知名学者。先生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长期担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并任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人、历史研究所所长以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其主要研究领域为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发展、知识分子和区域现代化,著有《梁启超与清季革命》《立宪派与辛亥革命》《梁启超与民国政治》《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郭廷以、费正清、韦慕庭:台湾与美国学术交流个案初探》《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等。张朋园先生对梁启超以及晚清士绅的研究,已经成为相关领域必读的经典著作。
  本书共出版三次,初次在1969年,最后一次在2004年,时间跨度35年。第三版增入《立宪派的“阶级”背景》一文,纳入第二章。此文资料来自1991年作者在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发现的谘议局议员七省名录与耿云志教授所赠江苏、浙江两省名录,加上作者原先已有的六省资料。
  此书虽是1969的著作,但对立宪派及其变化的来龙去脉的分析,依旧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者在04年内的序中讲到“立宪派这个题目,历史学家似乎一直缺乏兴趣……改革开放已经二十五年,至今仍未见继起者,多少有些令人失望。”我专业并非近现代史,依张朋园先生所言,可见至少在2004年之前,立宪派研究是不充分的。那么时至今日,想必有可发覆之处依旧不少。
  在结构上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名“立宪派与立宪运动”,介绍立宪派的兴起、背景、言论、行动和革命前夕的态度;下编为“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介绍各省革命或独立情况与立宪派的态度与活动。后附有“各省谘议局议员名录”与“资政院议员名录”,加之参考书目共327页,正文止于194页。虽附录冗长,占据近半篇幅,但其对议员的职任、姓名、当选年龄、籍贯、传统功名、新式教育、当选前职衔所做的统计,对后来者的研究十分有益。
  第一章讲的是预备立宪与立宪派的兴起。“革命何以发生在清廷采取改革政策之后?光绪三十二年(1906)预备立宪诏的颁布,无论其为真情或假意,态度已经较前开明,诸般措施,不无差强人意之处。而革命竟在宣示九年预备的第四年爆发了,正所谓‘痛苦在可以忍受时,不满就会达到高峰;当不满的情况已经改善了,不满往往造成动乱。’‘痛苦已经减退时愈感痛苦,解除痛苦的心愈切’[1]”。[2]从戊戌变法与义和团的失败到辛丑条约签订与开始清末新政继而预备立宪最终爆发辛亥革命,革命没有在最动乱的时候发生,反而在当局推行开明政策并且有一定成效但不及大众期望的时候发生似乎印证了作者所言。这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话题。比如分析大事大势时某一个人的因素(性格也好、想法也罢)。诚然一个人的因素有时是难以推断,也难以确凿。历史是人民大众创造的,而在某些节点上,一个人的所为可以或多或少改变历史车轮轨迹,而追根到底,确实就是一个偶然的想法。只不过这种分析需要很高的洞察力,否则就会陷入各种猜想泥潭。
  回到预备立宪。正是有了预备立宪,立宪派才能借此以一个组织(立宪派的思想开端是维新运动,组织建立是在预备立宪期间,开始行动是在谘议局成立之后)登上历史舞台。而预备立宪运动在作者看来至少就光绪三十二年(1906)以后的措施看,大有只许前进不许后退之势,但宣统三年(1911)又转趋保守,这与革命爆发大有关系:当人民的政治处境趋向好转的时候,如果当权者又突然逆势而行,所引起的反抗必然是无比强烈的。这句话与上面的所说之“痛苦”可以作为分析革命爆发的大众心理动机。本来立宪与革命是殊途,但是因为立宪的失败,所以立宪派人士感到失望而转向了革命,但革命派人士又与立宪派人士大有隔阂,所以两者关系才纷繁复杂。作者讨论的是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就是以立宪派为主体,重点探究预备立宪中的立宪派种种与辛亥革命中的立宪派种种,在运动中解构派别。
  第二章讲的是谘议局的建立与立宪派的结合。之前虽然有预备立宪公会等组织,但真正将立宪派扭合到一起的,是谘议局。谘议局的建立使得立宪派有了合法行使权利的途径。
  作者将谘议局建立的过程以及关于候选人及选举的规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中提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总之,作者考察了多省的选举,认为民众的冷漠和现实的困难使得选举并不成功。所选出之代表,特征有五:1、出身于旧科举制度下的绅士阶级。2.不乏受过新式教育甚至留学日本者。3、颇多曾任政府职官。4、多出身富有之家。5、大多是43岁上下的中年人。这些背景兼具传统型与现代性,主导他们在议会中的论政方向。之后作者分析了原因,并指出立宪派的立场:既进取又保守,即“革命的成败,常在他们的进取与保守态度下摆荡。”   第三章是立宪派的言论与宣传,中心是梁启超与报刊雜志。作为立宪言论指导者的梁启超,其思想也是有巨大的转变的,正如其“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的学术态度。但其思想是温和的,正是在梁氏的指导下,才发生了三度大请愿。接下来的篇幅是立宪派的重要宣传报刊(《申报》《时报》《中外日报》《国民公报》《东方杂志》等)及其言论大要。
  第四章讲述三次请愿行动与弹劾军机案。“请愿运动虽有如此的组织、策略及领袖,何以不能达到目的?其症结所在:第一,请愿运动有群众运动的形式,而无群众运动的实质。……签名请愿与实地结成队伍游行呐喊的请愿有着极大的分别。”[3]立宪派在京城只有数十人上书,自然也就不能对当局造成压力,虽然签字人多,但眼若不见,如何得信?群众力量运用不成,反而寄希望于官僚阶层的督抚,那么注定了他们的请愿不成。虽然如此,请愿运动依旧有其余波:请愿失望,立宪派被迫转而革命。弹劾军机引起的立宪派与政府之争,虽最终并未如当年法国大革命之网球场宣誓一般,而是转为沉寂,但表现仍有声有色,“就中国议会发展开创史而言,立宪派人当之无愧。”[4]
  第五章介绍革命前夕立宪派的态度。态度转变:作者搜罗史料,指出“总而言之,请愿失望之后,立宪派人的君宪美梦已经觉醒,他们在心理上变了”[5]虽然因社会地位而不能遽然抛弃原来理想,但终因心理左右而与清廷走向对抗。宪友会的动向:宪友会始自谘议局成立,经过一系列的变形组合形成政党,遂其中分子复杂、分有派系,自然态度不一。在辛亥革命前,宪友会虽成立仅三月余,但已有相当之基础,“他们在革命中采应变手段,控制各省政局,革命形势几乎为之操纵。”[6]在之后的下编,作者就将各省立宪派情况都一一介绍。
  辛亥革命起义月余之间,全国共十四省响应。立宪派在独立未独立省份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下面按作者写作顺序简单概述。
  第六章:川鄂湘与武昌革命
  四川:保路运动促使武昌起义,四川立宪派在维新运动中反应迟钝缓慢但在请愿、保路运动中却表现热烈,保路运动领导人即立宪派人士蒲殿俊、罗纶、萧湘、邓孝可等。立宪派人士争路,一争政治权力,二争经济利益。保路运动转化为革命后,立宪派与革命党合流。
  湖北:革命党负责军事,立宪派主持庶政,革命形势趋向稳定。但立宪派与革命派鸿沟难以弥补,加上财政问题与怀疑误会,合作破裂。但“湖北革命形式的形成,立宪派可说有相当关系。”[7]
  湖南:立宪派人士谭延闿掌握政权,得到革命党支持,有力支持武昌革命军,对整个革命形势有甚大影响。
  第七章:两广闽浙晋鲁诸省之独立
  广西:广西独立是立宪派与革命党合作的结果。
  广东:立宪派人士丘逢甲支持革命党。
  福建:立宪派与革命党在独立前后合作一致,而且在之前的请愿运动中还袒护革命党。双方合作程度,似乎超过其他省。
  浙江:立宪派与革命党皆属意汤寿潜为都督。
  山西:最终粱善济被逐,立宪派失势。
  山东:先独立后取消,革命党、立宪派、军人、官僚等都卷入,最后整个局面落入袁世凯之手。
  第八章:云贵皖赣之独立。
  贵州:自治派和宪政派的合作,政权和平转移,后宪政派得势,自治派失势。
  云南:蔡锷处于革命与立宪之间,立宪派并不活跃。
  安徽:谘议局与地方士绅与巡抚朱家宝展开周旋。
  江西:立宪派人士似乎表现消极。
  第九章:华北东北及西北各省的企图
  直隶:响应而未独立。立宪派同情革命。
  河南:立宪派与革命党并未明显界限,皆拥护革命。但后来界限渐分。
  奉天:组织保安会。其中有革命党,也有立宪派,但实权在地方官僚手中。立宪派加载革命党与地方官僚中,一部分倾向革命,一部分随官僚转移。
  吉林与黑龙江:组成保安会。一切为奉天马首是瞻。
  陕甘立宪派对于革命或沉默或反抗,是整个立宪派中的特出例子。作者认为是环境使然,是保守风气使然。“在陕者,见革命党势大,则退隐不出;在甘者,见官方尚能应付,则附和对抗革命。”[8]
  第十章:江苏立宪派与革命大局
  革命党在江苏声威最盛,而立宪派也是举足轻重,作者以张謇为个案研究,因张謇不仅代表江苏一省,全国立宪派几乎一半惟其马首是瞻。张謇又君主立宪转向民主共和,仅在一月之内,只因要寻求一个安定力量而非同情革命。但革命党并非是安定力量,而应是袁世凯。张謇计划以拥袁氏来收拾残局。其联袁合孙,是有其苦衷的,但拥护共和一点是清晰的。
  总之,清季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革命一失败一成功,不过立宪运动虽然失败,但其余波对辛亥革命仍有所影响。立宪派最终也卷入了革命,因失望清廷,改变了宪制的初衷。他们在革命中与革命党曾经有过妥协,由妥协而携手,之后由合作而分裂。立宪派的作用就在于调和民清双方,使之毋要攻战不停,从而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Eric Hoffer:The True Believer,P.33.
  [2]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3-4页。
  [3]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61-62页。
  [4]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83页。
  [5]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91页。
  [6]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102页。
  [7]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120页。
  [8] 张朋园:《立宪派与辛亥革命》,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168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其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新时期国家文化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校竞争力提升的现实需要,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新媒体境域下,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存在着现实困境。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科学原则,结合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特点,多途径有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文化自信  进入21
期刊
摘 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资源是一国赖以生存的条件。而在资源中国土资源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一国的人民都是必不可少的,是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国土资源范围很广,土地、淡水、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资源都属于国土资源的范畴。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促进本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经济起着支撑性的作用,同时也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国体资源;合理利用;产业经济;产业结构  引言  随着
期刊
摘 要:“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是对政治工作地位的精准概括,源于革命年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标签式的定位,是在红军建立后不久、政治水平低下的时期,针对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和红军的错误行动提出的。这一论断经过充分开展后成效显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天仍有再思考的必要。  关键词:政治工作;红军;生命线;党内教育  1“生命线”论断的提出  在我国的历史传统中,军事工作是军队的主体活动,政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区域交通为主要影响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以广西富川县交通变迁对县域乡村聚落产生的影响为例,从而探讨交通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上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提供思路。  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交通  引言  艾萨德在《区位与空间经济》中提出:“在经济生活的一切创造革新中,运输工具在促进经济活动和改变工业布局方面,具有最普遍的影响力”。乡村
期刊
摘 要:析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组成、功能特点及其在船舶航行安全方面的应用,针对AIS系统在船位精度、航向显示、航速显示等方面的不足,探讨在實际使用过程中,如何合理运用AIS、VTS、ARPA等助航设备,确保船舶海上航行安全。  关键词:AIS;航行;安全影响  AIS作为海上船舶识别、监视、通信的重要船舶设备,但它还不能作为船舶航行唯一的助航设备,实际航行过程中,必须合理正确协调使用AIS、
期刊
摘 要:麦积山石窟在自然环境下的光、温度、湿度、大气以及自身的地质结构;生物环境下的微生物、菌类,动物、植物;以及旅游人为环境三大因素影响下,发生了的相应病变。针对这些不利影响提出相应的石窟环境保护方案。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保存环境;病害;保护方案  引言  麦积山石窟石质文物的材质结构,使得它的损毁很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大气自然环境是麦积山石窟文物遭受损坏的主要原因,所处的环境与石窟的保
期刊
摘 要:反分裂是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维护主权和領土完整的最重要的国家行为,也是当前关系中国国家安全的重大课题。全球化使得维护国家安全的可能性日益丰富,为此,中国应奉行开放的原则,致力于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更为有效构建中国反分裂国家战略体系。  关键词:国际关系;民族主义;反分裂反恐怖;合作;国际组织  有关全球化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已经深入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和实
期刊
摘 要: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壮族属于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及贵州从江等地,壮族人民是世世代代居住在岭南的土著民族。壮族传统文化是广大壮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发展方向、建设进步的精神财富。但就现阶段的壮族传统文化来看,对于壮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不够深入,传承出现危机,且发展面临问题。因此,有效的壮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及发展措施显得尤为
期刊
摘 要:由于历史原因,四川地区位于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带,自然灾害频发。四川地区地貌特征多以山地、高山、高原为主,由于如此复杂的地形,导致其水土流失严重,不仅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而且经常出现局部沙尘等恶劣天气。特殊的地形还经常引发地震灾害和冰雹、雷电、大风、暴风雪等气象灾害以及泥石流等衍生灾害。这不仅是四川地区贫困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其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必须突破的自然难题。本文对四川地区农业技术推广
期刊
摘 要:对企业的党建工作实施项目化的管理,不仅是时代和企业稳定长久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民心所向。本文通过对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的意义,工作原则以及内容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党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一点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  为推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改革和发展,以实现新时期党建工作的目标,找准“落脚点”是关键。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借鉴项目管理经验,将党建工作系统化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