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湿地公园景观规划优化策略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l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对周边城市、黄河沿岸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根据对海绵城市理念经验的探索和研究,结合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实际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研究得出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的优化策略,以恢复黄河沿线河滩地原生态景观,还原黄河河道湿地原生态面貌,达到保护生态、休闲游览、科普教育的目的,打造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态公园,为今后海绵城市理念指导下的湿地公园改造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海绵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
  一、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的现状及案例分析
  (一)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概述
  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是雁滩的第一座生态湿地公园,是继银滩湿地公园之后兰州城区的第二个湿地公园。湿地公园西起兰州体育公园东侧,东至柳忠高速公路跨河大桥向东220米段的河滩地,东西全长1373米,南北最宽达225米,最窄处15米,总面积16.8公顷。园内种植千屈菜、芦苇等水生植物,栽植柳树、柽柳等。
  (二)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现存问题
  第一,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的游步道设置问题。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该公园的道路设施为保护生态的特殊性一味要求结实,为了防止河中泥水的冲刷与侵蚀,而忽略了河水汛期时河中泥水对道路的阻断,进而形成在散步游览途中被“打断”的现象。道路主干道宽度在1.2米~1.5米之间,相对来说,想在该公园用自行车代步是无法实现的,甚至在有些植被茂密的路段,来往的人之间需要互让才能通过。次要干道在植被生长过程中被覆盖,或者因为对河水的排放管控不当,导致被河水、淤泥淹没,致使人们对该湿地公园的体验感下降(图1)。
  第二,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及分布问题。调查发现,该公园植物配置相对单一,常见的便是芦苇、千屈菜、长蕊石头花,很多野生植物都在肆意生长,杂乱无章,虽然有很多稀奇的植物,但是没有进行有效的科普和解说,部分人也自然而然地认为该园的植物可以采摘。该生态湿地公园内没有很多当季的花开植物和特色植物,导致园内植物色彩单一。游步道的植物过高,形成“植物屏障”,有碍观赏和辨识方向(图2)。
  第三,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的安全问题。由于该公园处在黄河岸边,因此安全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黄河汛期,河水淹没园内部分地区,驳岸区有泥沙,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石块形成的道路很好地对园内排水蓄水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周围的水深可达0.8米,以及水生植物在此地太过繁茂,会给人一种水并不深的错觉,进而容易发生危险。
  第四,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的环境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内公共厕所的配置较少,甚至有人在草木旺盛的地段大小便。而且本人在体验过程中发现,不管是主干道还是次要干道垃圾桶的配置都特别少,很少有设置相应“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请勿乱丢垃圾”的标识语。有的标识语,如“做文明养犬人”等淹没在芦苇里不易被发现,缺少一定的警示作用。
  (三)金华燕尾洲公园湿地公园景观案例分析
  俞孔坚提倡人与自然相和谐,很注重功能设施的景观性。比如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江、义乌江和武义江三江交汇处的金华燕尾洲公园,其引入梯田式防汛堤等让人眼前一亮。它把场地上的原有流线型结构的建筑、季节性水流走向和川流不息来往的人群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解决了人流和日常休闲空间体验上的矛盾,打造了拥有弹性的空间体验和社会交流空间,达到了景观的社会弹性。公园采用梯田层层退台的形式,把燕尾洲原有的硬质驳岸改造为具有不同安全级别的可淹没的防汛堤,并在台地上种植多年生、耐冲刷的乡土植被,使都市人能在喧嚣的生活中获得回归田园的独特体验。
  二、海绵城市理念下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构思
  (一)设计构思原则
  第一,要考虑防洪安全原则,在湿地储水量和驳岸的设计中,应该要从驳岸的结构和材质上进行充分的考量。第二,生态保护原则是景觀规划的重中之重,让湿地公园充分发挥城市绿肺和海绵系统的作用。第三,在经济性原则下,海绵城市的建设更应该节约成本,可采用新的技术、新的材料,用提高效率的方式来控制建设成本,更好地为城市服务。第四,出于对可行性原则的考虑,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在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条件、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对可行性进行评价,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等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二)设计构思目标
  第一,通过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处理,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保持湿地的稳定性,修复水文地貌。第二,准确规划观光区,协调景观开发区和生态保护区之间的关系,在保护自然风貌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还原自然风景,维护生态环境。第三,湿地公园建设要以恢复生态的多样性为目的,使群落变得复杂和丰富,最大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第四,在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因素,采用顺应自然的布局方式,使用生态环保材料,保证生态的可持续性。
  三、海绵城市理念下兰州滩尖子湿地公园景观的
  优化策略
  (一)在旱涝情况下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景观的优化策略
  第一,驳岸防洪安全原则。在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该地防洪安全问题,这便涉及对于湿地内储水排水和驳岸的设计。不标准的驳岸设计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因此,规划设计人员应从驳岸的结构和材质上进行充分的考量。
  第二,道路优化。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道路应有组织地汇流与转输水流。对现有硬化道路进行优化改造,首先主干道路面排水渗水要采用生态化方式,路面的雨水先汇入道路两侧绿地内的海绵化建设技术设施,然后通过设施内的溢流排放系统和其他技术设施。道路两侧绿地内的设施要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雨水下渗对道路路基造成破坏。维持道路绿化面积,在有坡度的位置利用原始地形特征打造下凹式绿地。
  (二)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景观生态优化策略   一是坚持生态保护原则。生态保护是景观规划的重点要素,对于湿地公园的建设更要保护它的生态环境,使其发挥城市绿肺和海绵系统的作用。生态保护不仅要保护区域内的环境资源,也要注重当地的人文环境。在选择设计素材时,可以考虑本土素材。对于水敏感地区,或者生态脆弱地段,需要加以保护。
  二是园内绿地优化。湿地公园海绵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绿地系统,它要消纳径流雨水和河水,同时有组织性地实现汇流、转输、净化、处理雨水、储存和调节水系统等功能。对湿地绿地进行改造,在绿地中恰当区域增设水的调节设施,将雨水蓄集利用并且使其与景观等结合。同时增加植被缓冲地,对周边区域进行有效调控,降低内涝的风险。
  三是临水驳岸优化设计。生态驳岸能控制径流污染,通过土壤沉淀和水生植物净化,起到加固河岸线、保护内外水系的作用。植物配置要建立在岸坡稳定性的特殊条件下,根据水位的变化,选择适宜生长的植物,注重自然性和生态性(图3)。
  四是利用水生动植物对水质进行优化。除了水生植物能够优化水质之外,根据兰州市水务气候条件、水质条件,可以投放鱼类、两栖动物或者浮游生物来优化水质,能充实水体空间,也防止了藻类生长带来的水生态环境问题。
  (三)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景观安全优化策略
  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基础上,临水驳岸安全的优化设计中,驳岸设计应采用梯田式的设计方式,一来可以有效防汛,防止汛期时节对湿地公园的浸泡,二来梯田式的湿地公园可以让人们在不同水位的影响下在该湿地公园散步、观赏和游玩。游步道的设计也需要考虑相应的安全因素,游步道的优化宜采用渗水式的设计方式,这样可以避免雨水聚集形成水洼,且不破坏和限制植物的生长,也会有效防止人们在游览观赏途中滑倒。临水区的水生植物不宜过于繁茂,应选用生长高度较低的植物。
  (四)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配套设施优化策略
  在该湿地公园内配置公园管理及服务设施,两个主入口中设置游客服务中心和安保设施,为游客提供购园区导览和安全保障服务。在强化该湿地公园基础设施的同时,在原有的餐饮空间和休憩摊位上、广场上布置系统的铺装设施上,进行有序管理和优化,强化游客游览体验。
  综上所述,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对生态湿地公园进行优化研究,结合兰州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的现状,在保护生态的原则下,低影响、低开发,在优化临水驳岸设计、水生动植物、海绵化游步道设计、植被缓冲区、游览觀光区的同时进行科普,完善滩尖子生态湿地公园配套设施,打造与人共生、和谐发展的新城市生态湿地公园。
  参考文献:
  [1]柯善北.破解“城中看海”的良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解读[J].中华建设,2015(1).
  [2]杨阳,林广思.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J].南方建筑,2015(3).
  [3]张炜,李思敏,时真男.我国城市暴雨内涝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自然灾害学报,2012(5).
  [4]魏海琪.海绵城市背景下的城市人工湿地设计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7.
  [5]周思佳.浅谈校园雨水利用管理[J].安徽建筑,2012(2).
  [6]俞孔坚.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J].南方建筑,2015(3).
  [7]张怡媛.现实与困惑:生态城市理念下的湿地公园景观设计方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6.
  [8]谭雪红,陈立志.基于功能分区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7(11).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区域规模日益扩大,新区建设兴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而老城区日益衰落,城市更新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作为历史名城的保定,其历史街区演绎为城市风貌的精华,是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延续,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地方特色;改造更新;城市复兴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S
期刊
摘 要: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演变和工商业发展的见证者,是每座历史文化名城独有的文化瑰宝与社交名片。在中国城市不断加快的建设进程中,保护与修缮历史街区已迫在眉睫。在更新的过程中,过去所倡导的“先拆后建”的做法已经遭到时代的淘汰,不搞“大拆大建”,以绣花的方式对待城市建设是如今文化遗产保护者和规划设计师的历史使命。文章以“微手术”视角对长沙油铺街及毛家桥巷历史步道进行研究,并且通过实地调研与群众访谈,
期刊
摘 要:如今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在渐渐缩短,农村的发展速度变得越来越快。然而并非所有村落发展的层次与结构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村落需相对应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在中国,村庄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协调,彼此依存的。在城市化的进一步高速发展下,传统村落的布局与结构往往因不能承受这种城市更新所带来的冲击从而进入到一个难以适应的发展阶段,村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自然肌理遭受破坏。文章
期刊
摘 要:遗产廊道是一种针对大尺度文化景观的遗产保护方法,文章基于遗产廊道理念,研究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演变与遗产资源,分析常州运河游憩空间开发现状,提出开发策略,以期擦亮遗产地文化旅游品牌,促进运河游憩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游憩空间;空间开发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与游憩空间开发研究”(2019SJA117
期刊
摘 要:在民居建筑中,重庆的吊脚楼可谓别具一格,它的建筑形式给人们带来生活便捷与视觉美感。文章从重庆吊脚楼的形成条件、建筑构造、艺术审美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从而探究其历史文化意义。  关键词:吊脚楼;因地制宜;悬虚构屋  民居是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我国的民居建筑种类多样,造型各异,在众多民居建筑中,重庆的吊脚楼可谓别具一格。  依山而建,是我们对重庆吊脚楼
期刊
摘 要:文章以鄂西土家族傳统村落建筑景观为研究对象,对土家族的特色建筑进行分类归纳,并从自然、社会和文化三方面研究对建筑景观造成影响的因素,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村落景观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内涵,促进传统村落景观文化的保护以及美丽乡村建设。  关键词:土家族;建筑景观;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东湖学院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文化线路视角下鄂西传统村落景观形态研究”(2019dhsk002)研究成果。
期刊
摘 要:《儒林外史》私家住宅设计艺术的第一个特点是实际适用,即根据实际情形恰到好处地拿捏分寸尺度,进行创新发挥,从而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具备实际适用的效果;第二个特点是巧设意境,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营造意境之美,而中国传统私家住宅的设计艺术也讲究“以境为尚”,《儒林外史》中私家住宅的布局巧妙营造出各种意境;第三个特点是彰显个性,从小说的描述可以看出私家住宅环境的营造能够反映出居室主人的个性特点、心
期刊
摘 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利用科学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科学技术作为推动产业变革的原动力也不断推动着当代建筑材料的变革。陶瓷材料作为建筑和装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历史悠久。3D打印技术作为这个时代技术创新的代表,依靠其技术的独特性和可操作性实现了建筑材料模块化设计的预制生产,达到材料质量、生产周期以及本身所具有的工艺美感之间的平衡,为陶瓷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城市体量在不断扩大,人口迁入量不断增加,城市的空间容纳能力与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不匹配的情况,城市更新迫在眉睫。针对此类情况,很多城市选择发展超大型社区来容纳更多的人口。城市超大型社区辐射范围较广,虽然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城市吸引力,给城市带来有利影响,但不合理的规划带来的交通拥挤、公共设施不足、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应该是我们要去探讨和反思的。文章从社区空间效应、社会效应
期刊
摘 要:数字时代降临,数字技术在各种艺术门类中悄然渗透,公共艺术也不例外。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首要特征,而由公共性引发的开放性意味着公共艺术总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创新与发展,数字化本身的科技性和互动性与现代公共艺术的特质有了完美的契合点,带来了更好更新的艺术体验,这种新的体验意味着在公共艺术中发生了艺术与审美的重构。以创新为旗帜,以技术为工具,以进化为目标,现代社会公共艺术的数字化新面貌将充分拓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