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件创情境 有效导学文言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阶段,人教版实验教材安排了四篇文言文。文言文语句凝练,和现代文相比,古今意思相差较大,历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难点之一。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通过多媒体的技术正确、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学生会变被动为主动、变厌烦为喜爱,这样为学生的自主、高效学习文言文提供服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接的兴趣产生于被感知事物自身的趣味性和新异性。采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画、声音、动画等非语言符号形式,对学生形成多感官有效刺激,能够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教学《伯牙绝弦》,在导入新课时,先用课件出示带有“琴”字的词语:琴棋书画、琴瑟和调、对牛弹琴、琴心剑胆、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等;学生诵读积累词语之后,再出示古琴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教师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古琴。这样,学生就对陌生的古琴有了一些直观形象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击课件,播放了《高山流水》。伴随着悠扬的旋律,教师再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这首节选的古琴曲叫《高山流水》,它蕴含一个流传千古、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伯牙绝弦》。”借助课件,观看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古琴。听古琴之声,初步感知浑厚古朴琴声魅力,再通过教师的描述,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突破难点
  在文言文教学中,恰当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借助课件生动形象的视听功能,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感知,形成表象,以帮助学生突破课文内容的难点。
  《伯牙绝弦》中,是琴声使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成为知音;是音乐,使他们相互欣赏,相互尊重,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他们为什么仅凭音乐就能成为知音呢?这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所在。伯牙善于弹琴,将心中的所想所念用琴声表达、用音乐表现,而钟子期听伯牙的琴声,展开想象,准确还原为形象的事物。教学“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这句话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高山画面,紧接着播放《高山》的乐曲片段,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表达所看、所听、所感,帮助学生完成听觉与视觉之间的顺利转换,初步理解知音的内涵。
  在理解“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句话时,学生读品句子之后,再次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聆听奔放激越的乐曲声,观看气势磅礴、宽广无垠的江水画面,引导学生经历聆听乐曲、想象画面,还原事物,再次帮助学生完成视听觉的转换过程,然后将图画、声音与课文相对照,把学生的观察、说话、感知、朗读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知音的内涵,又有意识渗透本组教材对培养学生感受艺术魅力的要求。这样,充分使用课件创设情境,利用声音、视频,结合学生的想象,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到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之情。
  三、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教材选编的四篇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强,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但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较为贫乏,再加上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时空相距久远,因此往往对文言文的形象、情境的感受比较肤浅。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能很好地突破时空限制,有效地渲染气氛,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产生最佳的视听觉效果,引发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
  在《伯牙绝弦》时,伯牙得知钟子期这位知音去世的不幸消息之后,破琴绝弦,以示悼念。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较好地领悟伯牙痛失知音的情感,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件出示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伯牙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是当时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虽然听者众多,但他却始终觉得无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他来到山间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然后,启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今,伯牙遇到如此善听的钟子期,他的心情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体悟伯牙当时的欣喜、激动之情。
  2.用课件展示伯牙坟前弹琴的画面,学生边看边听低沉哀婉的古琴曲,如泣如诉般诉说伯牙的痛失知音的心声。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此时此刻,伯牙心情如何?假如你是伯牙,你最想对钟子期说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想象伯牙当时遗憾、惋惜、悲痛等复杂的心情。
  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当地借助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渲染当时伤感的氛围,学生容易入情入境,并设身处地想象、感受和表达伯牙当时的复杂内心,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情境, 指导诵读
  朗读文言文,读通读顺是基础。只有读好词句的停顿、文言虚词的语气,才能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教材所选编的四篇文言文篇幅短,韵味强,特别适合诵读。但对小学生而言,文言文的语气、语式、节奏较难把握,独立朗读背诵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除了有必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功能,更直观有效地帮助学生诵读好文言文。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杨氏之子》时,试读时不容易读好字词的停顿,这就失去了文言文应有的韵味。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及时用课件出示文中难读的句子 ,在停顿处画上小斜线,省时、有效地纠正学生朗读时不恰当的停顿缺陷,再辅以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评议,很好地落实了读通、读顺的要求,初步达到读出文言文味道的目的。
  在指导练习背诵阶段,利用课件出示一些关键词句作为提示,采用半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练习背诵。出示: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___。为设果,果有___。孔指以示儿曰:“___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___。”
  等学生诵读熟练之后,再用课件出背诵提示,隐去更多的词语如下:
  梁国___,___。孔君平___,___,乃呼儿出。为设果,___。___曰:“此是君家果。”___答曰:“___是夫子家禽。”
  在学生根据课件的提示尝试背诵之前,还可用课件播放富有韵味的古筝或古琴曲,以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同时,在诵读隐去的关键字词,再次感悟杨氏之子的思维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巧妙使用课件,既指导了诵读,解决诵读的难点,又强化了人物的形象,达到诵读——体味——内化的目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当然,在学习文言文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力求做到必须、适时、适当、有效。
  必须,就是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非用不可的时候,其他的教学手段难以替代时才用,以真正体现多媒体课件的价值和意义;适时,就是要把握好时机,在学生学有困难的时候、思维受阻的时候、感情表达不畅的时候、体验不深的时候,适时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适当,就是使用恰当,要讲究一个“度”,凡是与文言文学习有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色彩、影片等,要防止过多、过滥;有效,就是为教学服务,而不能成为摆设,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与其他的媒介有机结合,以求效益最大化。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不用手直接接触杯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杯子前进吗?我想了几个办法,快来看一看,试一试!试完之后,就该你发挥想象,创造不一样的玩法啦!
体验式自主游戏是幼儿园最典型、最具特色的游戏.我园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游戏需要,创建了生活体验馆“快乐小厨房”,以满足幼儿体验式自主游戏的需要.我们通过实践发现,“
鹿哥准备带着小动物们去郊游啦,快来给他们做几顶郊游戴的小帽子吧!  找著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5~6岁幼儿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  核心素养:审美情趣。  给把力  科学家不创造任何东西,而是揭示自然界中现成的隐藏着的真实,艺术家创造真实的类似物。 ——冈察洛夫  加点料  1.妈妈扫描二维码,和宝宝一起听儿歌《我爱我的小动物》。  2.时空建议:晚餐后
宝宝,你去过北京吗?看过国家体育场鸟巢吗?今天我们就用瓶盖和双面胶画一个“鸟巢”吧!
针对固化污泥开裂强度差的特性,以生石灰、水泥、黏土及聚丙烯纤维为补强材料,对市政污泥进行固化研究,来探索黏土及聚丙烯纤维对固化体强度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污泥固化体的前
1.扫描二维码,学一学儿歌《影子游戏》。2.游戏说明:首先,爸爸和宝宝来到有阳光的场地,一起寻找对方的影子。然后爸爸和宝宝轮流摆出有趣的造型,分别在地上描出对方的影子。(脚部大
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拓展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和策略。这一策略的有效实施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教学文本的深度开掘和广度延伸。但在教学实践中,材料的拓展补充或注重形式而忽视效益,或数量过多而本末倒置。材料的补充只有从学生认知的起点入手,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一、材料质态:契合学生的认知基础  面对课堂补充的材料,很多教师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没有经过丝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