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政论家王充在《论衡》中有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如何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落实党的群众工作路线,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上海市委组织部开展的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可以说是对此问题的深化创新,本刊记者对负责此项目的市委组织部的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采访。
记者: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因何而生?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答: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既是一个全新的群众工作方式,也是上海城乡基层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一个崭新阶段,是原有工作的继承和发展。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里就曾强调:植根群众、服务群众,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这和我们基层人民群众的期盼是非常吻合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委提出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市场主体的出现,各类组织的兴起,城市的活力逐步焕发出来。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和复杂化,尤其是“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后,基层党组织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就成为一个时代课题。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上海市委从基层实践中敏锐地总结、发现,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应该是城乡基层党组织工作主要任务。1993年,市委从总结华阳街道经验开始,先后总结、推广了华阳街道、正广和、华东政法学院和松江区春申村四个群众工作典型,并将之概括为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通过“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为主要方法的“凝聚力工程”,在全市基层党组织进行推广。
从此以后,以“凝聚力工程”为抓手的群众工作、服务群众就成为了上海基层党组织、尤其是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并被历届市委始终坚持,一以贯之,从未间断。这一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更是随着形势、任务、时代背景的变化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到了2000年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健全,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保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多样化逐渐凸显出来,即群众的诉求内容更加丰富、参与更加强烈。由此,市委提出深化凝聚力工程,要把工作重点从部分重点人群向更广泛的群众覆盖。2003年,八届市委三次全会上提出“组织化、凝聚力、全覆盖”的基层党建工作思路,要求把分散、多样化诉求的群众组织起来,从而实现“凝聚党、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工作目标。这就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也逐步向内延伸到团结凝聚党员,向外拓展到团结凝聚社会各个阶层。在这个深化过程中,市委总结、提出了以“三服务”(即党的上级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服务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都要服务群众)、“三测评”(群众测评党员、党员测评支部、支部测评上级党组织)去实现“三凝聚”的基层党建工作路径。这是群众工作的第二个深化阶段,也是在工作理念上的升华。
第三个深化阶段即为构建形成工作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按照这样的要求,我们从2008年起,对杨浦区从2005年开始探索实践的“一线工作法”作了总结,认为这一工作法的可贵之处在于:它通过党员领导干部与基层组织、群众面对面定期联系,建立了一种从了解、反映群众诉求,到帮助基层解决、回应群众诉求,再到由群众评价、纳入干部考核的一个完整的群众工作回路,充分发挥了党员领导干部及其所在的上级党组织、街镇党组织和村居党组织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的不同作用,建构了党员和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通过总结这一经验,我们在全市各级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了“走进基层、服务群众”的活动,着力构建以“三访、三个服务机制”(即基层党组织主动走访、领导干部定期下访、代表定点接访,群众自助互助服务机制、社区窗口服务受理服务机制、上下级党组织协调协同服务机制)内容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2010年实行了市领导和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包案制度,“两代表”联系基层制度,进一步推动了领导干部的下放和“两代表”的接访制度的落实。这些工作实践都成为了很好的群众工作载体,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群众的经验。
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旨在落实市委提出的城乡基层党组织每年要走访一遍村居民,在与群众的经常性联系接触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并整合更多的力量、资源来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它是健全和完善“三访、三个服务机制”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三访”中基层党组织普遍走访联系身边群众的具体化。
记者:这项工作机制相比以往的群众工作有哪些突破和创新?
答: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是群众工作继承和发展,是对原有群众工作的升级换代,每个具体的工作背后都有之前工作的影子,比如普遍走访就是深化了以前的“串百家门的四百工程”,“四级联动”体现了“三个服务机制”的理念。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以落实村居党组织每年至少普遍走访一次村居民户为直接工作目标,通过将村、居民区划分便于开展经常性走访联系服务的若干块区,充分调动、整合各方面力量,组成相对固定的联系服务群众,“面对面”地走访了解反映群众诉求和建议,并公开联系人便于群众随时联系,建立分层分类的问题处置和及时回应机制。通过划块明责,我们首先解决了村居党组织普遍走访联系中的“大和小”的矛盾。目前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人口的流动、辖区调整等因素,“熟人社会”在逐渐消失,村居党组织很难像从前一样,对辖区的每一户居民情况知根知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则根据市里城乡基层的工作习惯,按照村居100-150户,居民区250-300户左右的规模,划分若干个责任块区,并落实以区、块区为单位开展普遍走访的工作要求和责任人。通过这样的设置,既缩小了单个人走访联系群众的工作面,容易走出熟人社会,又能包干负责、责任到人,将普遍走访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二,通过组团聚力,解决了村居党组织普遍走访联系中的“多与少”的矛盾。村居党组织在编人员不足10人,却要应对若干个居民区,超过1000户以上的居民家庭,联系走访起来自然力不从心。针对这一问题,块区划分后,以块区为单位组建相对固定的服务团队,每个服务团队由三部分人组成,即以村居专职干部和街镇联络员为牵头负责人,以块区内的党小组长、楼组长、群众活动团队负责人和党员积极分子为骨干力量,以派驻机构、专业社工、驻区单位和组织关系不在本村居党组织的党员等各类人士为协同力量,如此一来,全市组团的力量就达到了40多万人,平均到每个责任块区大致有5-7名骨干,拓展了基层工作力量,也真正实现了“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各种工作力量在这项工作机制中得到了有机组合。
第三,我们通过亮牌承诺,解决了走访联系群众中的“一次与多次”的矛盾。虽然我们每年普遍走访一次村居民家庭,但是群众工作还是面临着联系不够的问题,为此,在划块组团后,我们在居民楼和村民居住地的醒目位置,张贴公示牌,设立信箱,以便于居民群众能够找得到人、递得上话。
第四,通过普遍走访,解决了走访联系群众中“重点和一般”的矛盾,在扩大村居党组织走访联系服务面的同时,聚焦重点对象、重要情况,既全面了解了本地区的社情民意,又注意将有限的服务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保证了村居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总的来说,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这项工作机制是一种开放式的工作机制,从微观到宏观,通过这个平台能把许多工作联系起来,更加系统、更加具有操作性。
记者:这项工作机制主要有哪些成效?解决了哪些问题?
答: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践行党的宗旨。“人对人、面对面”地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首先拉近了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眼睛向下看,身子向前弯,工作向下沉,感情向下移,与群众打成一片,对于群众诉求渠道不畅的问题有所缓解。虽然走访不是解决群众诉求不畅的唯一路径和载体,但是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走访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当我们面对面地与群众交流时,才能倾听到他们的呼声,群众意愿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从而使我们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许多基层干部反映:“走和不走大不一样”。金山区石化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恂曾用“三个没想到”概括了走访下来的感受:一是没想到基层党员干部这么全情投入,二是没想到居民群众这么信任欢迎,三是没想到老百姓没给我们出难题。群众也通过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这项工作对党员干部有了新的认识,检验了基层党组织的真诚,嘉定区新成路街道一社区居民公布的联系方式试探性地发出诉求,很快得到反馈,他感慨地说:本来想试试看,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回音。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沟通,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核心理念就是使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取得有效沟通,形成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经常联系的纽带,让群众把我们当成亲人,说真话、讲实事。因此,可以说这项工作机制对畅通民意表达通道有很积极的作用。
其次,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为推动各方力量整合和各项工作机制运转,促进难点问题、社会矛盾的解决或缓解,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近几年的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我们将组织优势、政治优势、人才优势等有效地转化为联系服务群众的优势,确保了这一工作机制的经常化和常态化。通过“四级联动机制”的建立,对于一些块区组团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团组负责人及时反映到村居这个层面,村居党组织发挥党员议事会、矛盾协调会、“四议两公开”、物业党建联建、居民区联席会议制度等工作机制,回应群众诉求,如果村居层面不能解决,再通过村居和块区担任联络员的街镇干部及时进行收集,或通过统一制作的《社情民意反馈单》、《群众诉求处理流转单》等载体,由村居党组织及时上报,并纳入到已有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大联勤、大联动工作平台中,建立了问题流转、处置、反馈工作流程。有的单位还把收集的问题,通过专题研究,分别归纳为几个专项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由班子成员牵头负责落实,有的单位则通过党委会定期研究走访中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将涉及面广、短期内能够办理的事项列入政府实事项目、重点工作予以推进。对于街镇层面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可以通过联系居村的市区党代表、人大代表向上反映,必要时可转换为“两代表”提案、提议进行处置。通过纵向上的上下联动,形成了上级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服务的局面;同时在横向上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这不仅使得许多瓶颈难题得到了破解,而且全面提高了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对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两代表”联系村居委制度为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提供了向上反映的渠道,组团负责人作为“两代表”的直接联系对象,也为“两代表”更加广泛直接地获取基层一手信息提供了新通道。
第三,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提高了基层工作的整体效应。我们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没有将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简单地看成是基层党建的一般工作,而是在各街镇形成大联动、大联勤的协同机制。比如赵巷镇以党员服务中心问题流转枢纽,将走访团队收集的诉求分类流转到其他四个中心,由它们发挥各自优势及时进行回应。老西门街道充分发挥社区党建1+3的领导体制优势,通过居民区党委组织实施大走访,通过行政党组主抓服务大联动,通过社区综合党委统筹区域力量形成协同,为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新机制。
记者:组团式服务联系群众在实践中最突出的障碍在哪儿?目前有所解决吗?
答: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到不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就难以深入。比如一些基层干部对群众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清,没有意识到脱离群众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忧患意识,在思想上有所懈怠,因为“面子薄”害怕吃“闭门羹”不愿走访或者在服务群众的意识上有所淡化等思想阻碍了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首先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在试点推进阶段坚持每月一次交流推进会,围绕“为什么走?怎么走?走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怎么办?联系服务与教育引领群众的关系是什么?组团服务与换届关系是什么?”等问题与基层干部共同探讨,通过典型引路,及时总结先进单位的工作经验和效果,从而引导工作的不断推进。2011年10月、11月,我们结合乡镇党委书记、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集中轮训,把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经验交流和现场教学,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在全市街镇推行党政班子成员直接联系3-5名各类群众的制度;2012年初,市委组织部又通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直播课堂”对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作了再动员、再部署,全市各街镇、村居干部和组团力量23万余人同步收看。春节前,又通过短信群发系统,向全市村居党组织书记连续十天发出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提示,在春节前后形成了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新一轮热潮。通过思想引导工作,打消了一些干部的顾虑,许多基层干部在真正走下去才发现,尽管时代变了,工作环境变了,但是群众对党员的期盼没有变,对党的优良传统的认同没有变,有的居民甚至感到惊喜:“哎哟,你们可算是上门了”,“党还没有忘了我们”,让党员干部亲身实践了群众对党组织的热情和期盼,激发了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丰富创新的载体,使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路越走越宽。 记者:组团式服务联系群众工作会如何深化下去?
答:接下来我们的工作会重点深化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深入走访。这包括三点,一是面上的扩展,二是频率的持续,三是重点走访。上海是一个包容性的城市,外来人口比例较大,因此我们联系服务的对象不能仅是上海户籍的群众,还要把来沪人员、常住人口也纳入我们直接联系服务的对象,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我们要主动走进出租户的家里,与他们建立联系。其次我们的联系服务要经常性,而不能是“脉冲式”,民情流水线需要我们不间断地做。同时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确保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持续开展。在实践工作中,我们现在已初步形成了四级联动机制,但是每个层面的联动还有待改善,尤其是第四级层面的联动还需要加强,因此,我们接下来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个层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群众工作合力,努力将矛盾和问题发现、解决在基层,同时街道、乡镇要给予块区和村居党组织有力的支撑,整合统筹辖区范围内的行政资源、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协同做好服务群众、化解突出矛盾工作。这样才能实现二次走访,深入走访。
第二个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群众的联系和服务,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是从普遍走访逐步深入到普遍联系服务,从理论层面上分析是从“问需于民”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方向深化和拓展。因此在接下来的联系服务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拜群众为师的思想,把向群众汲取智慧,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主题,不无的放矢,带着项目、带着方案、带着问题到群众中去,让群众有话可说,引导群众通过民主自治机制,共同参与解决群众提出的难题,把紧迫的共性问题,引入村居党组织和街镇党委政府管理决策,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通过回电、回访的形式,及时向居民沟通反馈。
第三个方面就是继续探索创新形成长效的常态机制,加强与其他各项制度配套衔接、相互促进,从整体上完善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体系,同时进一步和深化党内制度相结合,如党代表联系社区制、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制、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制、城乡结对帮扶制等进行进一步的融合,我们目前在工作推进中已经在往这个方向进行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深化下去,切实将这些服务群众的制度、平台、机制有效整合起来,协同运作。今年,我们将重点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通过扩大群众有序参与,加强基层协商议事机制建设,改进村居两委决策机制、培育基层自治骨干,引导城乡基层党组织适应基层社会多样化发展趋势,通过民主的方式、协商的方式,更多地激发蕴含在群众和社会中的力量,团结凝聚群众力量,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实现美好生活梦想。■
记者: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因何而生?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答: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既是一个全新的群众工作方式,也是上海城乡基层党组织开展群众工作的一个崭新阶段,是原有工作的继承和发展。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里就曾强调:植根群众、服务群众,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这和我们基层人民群众的期盼是非常吻合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委提出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市场主体的出现,各类组织的兴起,城市的活力逐步焕发出来。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和复杂化,尤其是“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后,基层党组织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就成为一个时代课题。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上海市委从基层实践中敏锐地总结、发现,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应该是城乡基层党组织工作主要任务。1993年,市委从总结华阳街道经验开始,先后总结、推广了华阳街道、正广和、华东政法学院和松江区春申村四个群众工作典型,并将之概括为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通过“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为主要方法的“凝聚力工程”,在全市基层党组织进行推广。
从此以后,以“凝聚力工程”为抓手的群众工作、服务群众就成为了上海基层党组织、尤其是城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并被历届市委始终坚持,一以贯之,从未间断。这一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更是随着形势、任务、时代背景的变化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到了2000年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健全,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保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多样化逐渐凸显出来,即群众的诉求内容更加丰富、参与更加强烈。由此,市委提出深化凝聚力工程,要把工作重点从部分重点人群向更广泛的群众覆盖。2003年,八届市委三次全会上提出“组织化、凝聚力、全覆盖”的基层党建工作思路,要求把分散、多样化诉求的群众组织起来,从而实现“凝聚党、凝聚群众、凝聚社会”的工作目标。这就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建设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基层党的建设工作也逐步向内延伸到团结凝聚党员,向外拓展到团结凝聚社会各个阶层。在这个深化过程中,市委总结、提出了以“三服务”(即党的上级组织服务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服务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都要服务群众)、“三测评”(群众测评党员、党员测评支部、支部测评上级党组织)去实现“三凝聚”的基层党建工作路径。这是群众工作的第二个深化阶段,也是在工作理念上的升华。
第三个深化阶段即为构建形成工作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按照这样的要求,我们从2008年起,对杨浦区从2005年开始探索实践的“一线工作法”作了总结,认为这一工作法的可贵之处在于:它通过党员领导干部与基层组织、群众面对面定期联系,建立了一种从了解、反映群众诉求,到帮助基层解决、回应群众诉求,再到由群众评价、纳入干部考核的一个完整的群众工作回路,充分发挥了党员领导干部及其所在的上级党组织、街镇党组织和村居党组织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的不同作用,建构了党员和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通过总结这一经验,我们在全市各级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了“走进基层、服务群众”的活动,着力构建以“三访、三个服务机制”(即基层党组织主动走访、领导干部定期下访、代表定点接访,群众自助互助服务机制、社区窗口服务受理服务机制、上下级党组织协调协同服务机制)内容的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2010年实行了市领导和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包案制度,“两代表”联系基层制度,进一步推动了领导干部的下放和“两代表”的接访制度的落实。这些工作实践都成为了很好的群众工作载体,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群众的经验。
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旨在落实市委提出的城乡基层党组织每年要走访一遍村居民,在与群众的经常性联系接触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并整合更多的力量、资源来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它是健全和完善“三访、三个服务机制”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三访”中基层党组织普遍走访联系身边群众的具体化。
记者:这项工作机制相比以往的群众工作有哪些突破和创新?
答: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是群众工作继承和发展,是对原有群众工作的升级换代,每个具体的工作背后都有之前工作的影子,比如普遍走访就是深化了以前的“串百家门的四百工程”,“四级联动”体现了“三个服务机制”的理念。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基本工作思路是以落实村居党组织每年至少普遍走访一次村居民户为直接工作目标,通过将村、居民区划分便于开展经常性走访联系服务的若干块区,充分调动、整合各方面力量,组成相对固定的联系服务群众,“面对面”地走访了解反映群众诉求和建议,并公开联系人便于群众随时联系,建立分层分类的问题处置和及时回应机制。通过划块明责,我们首先解决了村居党组织普遍走访联系中的“大和小”的矛盾。目前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人口的流动、辖区调整等因素,“熟人社会”在逐渐消失,村居党组织很难像从前一样,对辖区的每一户居民情况知根知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则根据市里城乡基层的工作习惯,按照村居100-150户,居民区250-300户左右的规模,划分若干个责任块区,并落实以区、块区为单位开展普遍走访的工作要求和责任人。通过这样的设置,既缩小了单个人走访联系群众的工作面,容易走出熟人社会,又能包干负责、责任到人,将普遍走访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要求落到实处。 第二,通过组团聚力,解决了村居党组织普遍走访联系中的“多与少”的矛盾。村居党组织在编人员不足10人,却要应对若干个居民区,超过1000户以上的居民家庭,联系走访起来自然力不从心。针对这一问题,块区划分后,以块区为单位组建相对固定的服务团队,每个服务团队由三部分人组成,即以村居专职干部和街镇联络员为牵头负责人,以块区内的党小组长、楼组长、群众活动团队负责人和党员积极分子为骨干力量,以派驻机构、专业社工、驻区单位和组织关系不在本村居党组织的党员等各类人士为协同力量,如此一来,全市组团的力量就达到了40多万人,平均到每个责任块区大致有5-7名骨干,拓展了基层工作力量,也真正实现了“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各种工作力量在这项工作机制中得到了有机组合。
第三,我们通过亮牌承诺,解决了走访联系群众中的“一次与多次”的矛盾。虽然我们每年普遍走访一次村居民家庭,但是群众工作还是面临着联系不够的问题,为此,在划块组团后,我们在居民楼和村民居住地的醒目位置,张贴公示牌,设立信箱,以便于居民群众能够找得到人、递得上话。
第四,通过普遍走访,解决了走访联系群众中“重点和一般”的矛盾,在扩大村居党组织走访联系服务面的同时,聚焦重点对象、重要情况,既全面了解了本地区的社情民意,又注意将有限的服务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保证了村居党组织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总的来说,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这项工作机制是一种开放式的工作机制,从微观到宏观,通过这个平台能把许多工作联系起来,更加系统、更加具有操作性。
记者:这项工作机制主要有哪些成效?解决了哪些问题?
答: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践行党的宗旨。“人对人、面对面”地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首先拉近了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促使广大党员干部眼睛向下看,身子向前弯,工作向下沉,感情向下移,与群众打成一片,对于群众诉求渠道不畅的问题有所缓解。虽然走访不是解决群众诉求不畅的唯一路径和载体,但是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走访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当我们面对面地与群众交流时,才能倾听到他们的呼声,群众意愿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从而使我们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许多基层干部反映:“走和不走大不一样”。金山区石化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恂曾用“三个没想到”概括了走访下来的感受:一是没想到基层党员干部这么全情投入,二是没想到居民群众这么信任欢迎,三是没想到老百姓没给我们出难题。群众也通过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这项工作对党员干部有了新的认识,检验了基层党组织的真诚,嘉定区新成路街道一社区居民公布的联系方式试探性地发出诉求,很快得到反馈,他感慨地说:本来想试试看,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回音。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沟通,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核心理念就是使群众与党员干部之间取得有效沟通,形成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经常联系的纽带,让群众把我们当成亲人,说真话、讲实事。因此,可以说这项工作机制对畅通民意表达通道有很积极的作用。
其次,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为推动各方力量整合和各项工作机制运转,促进难点问题、社会矛盾的解决或缓解,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近几年的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我们将组织优势、政治优势、人才优势等有效地转化为联系服务群众的优势,确保了这一工作机制的经常化和常态化。通过“四级联动机制”的建立,对于一些块区组团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团组负责人及时反映到村居这个层面,村居党组织发挥党员议事会、矛盾协调会、“四议两公开”、物业党建联建、居民区联席会议制度等工作机制,回应群众诉求,如果村居层面不能解决,再通过村居和块区担任联络员的街镇干部及时进行收集,或通过统一制作的《社情民意反馈单》、《群众诉求处理流转单》等载体,由村居党组织及时上报,并纳入到已有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大联勤、大联动工作平台中,建立了问题流转、处置、反馈工作流程。有的单位还把收集的问题,通过专题研究,分别归纳为几个专项工作,实行项目化管理,由班子成员牵头负责落实,有的单位则通过党委会定期研究走访中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将涉及面广、短期内能够办理的事项列入政府实事项目、重点工作予以推进。对于街镇层面不能解决的问题,又可以通过联系居村的市区党代表、人大代表向上反映,必要时可转换为“两代表”提案、提议进行处置。通过纵向上的上下联动,形成了上级党组织为基层党组织服务的局面;同时在横向上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这不仅使得许多瓶颈难题得到了破解,而且全面提高了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对整合社会资源进行社会管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如“两代表”联系村居委制度为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提供了向上反映的渠道,组团负责人作为“两代表”的直接联系对象,也为“两代表”更加广泛直接地获取基层一手信息提供了新通道。
第三,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提高了基层工作的整体效应。我们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没有将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简单地看成是基层党建的一般工作,而是在各街镇形成大联动、大联勤的协同机制。比如赵巷镇以党员服务中心问题流转枢纽,将走访团队收集的诉求分类流转到其他四个中心,由它们发挥各自优势及时进行回应。老西门街道充分发挥社区党建1+3的领导体制优势,通过居民区党委组织实施大走访,通过行政党组主抓服务大联动,通过社区综合党委统筹区域力量形成协同,为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新机制。
记者:组团式服务联系群众在实践中最突出的障碍在哪儿?目前有所解决吗?
答: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到不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就难以深入。比如一些基层干部对群众的主体地位认识不清,没有意识到脱离群众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忧患意识,在思想上有所懈怠,因为“面子薄”害怕吃“闭门羹”不愿走访或者在服务群众的意识上有所淡化等思想阻碍了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这样的现象,我们首先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在试点推进阶段坚持每月一次交流推进会,围绕“为什么走?怎么走?走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怎么办?联系服务与教育引领群众的关系是什么?组团服务与换届关系是什么?”等问题与基层干部共同探讨,通过典型引路,及时总结先进单位的工作经验和效果,从而引导工作的不断推进。2011年10月、11月,我们结合乡镇党委书记、社区(街道)党工委书记集中轮训,把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经验交流和现场教学,推动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在全市街镇推行党政班子成员直接联系3-5名各类群众的制度;2012年初,市委组织部又通过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直播课堂”对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作了再动员、再部署,全市各街镇、村居干部和组团力量23万余人同步收看。春节前,又通过短信群发系统,向全市村居党组织书记连续十天发出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提示,在春节前后形成了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新一轮热潮。通过思想引导工作,打消了一些干部的顾虑,许多基层干部在真正走下去才发现,尽管时代变了,工作环境变了,但是群众对党员的期盼没有变,对党的优良传统的认同没有变,有的居民甚至感到惊喜:“哎哟,你们可算是上门了”,“党还没有忘了我们”,让党员干部亲身实践了群众对党组织的热情和期盼,激发了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丰富创新的载体,使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路越走越宽。 记者:组团式服务联系群众工作会如何深化下去?
答:接下来我们的工作会重点深化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深入走访。这包括三点,一是面上的扩展,二是频率的持续,三是重点走访。上海是一个包容性的城市,外来人口比例较大,因此我们联系服务的对象不能仅是上海户籍的群众,还要把来沪人员、常住人口也纳入我们直接联系服务的对象,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我们要主动走进出租户的家里,与他们建立联系。其次我们的联系服务要经常性,而不能是“脉冲式”,民情流水线需要我们不间断地做。同时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回应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确保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的持续开展。在实践工作中,我们现在已初步形成了四级联动机制,但是每个层面的联动还有待改善,尤其是第四级层面的联动还需要加强,因此,我们接下来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每个层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群众工作合力,努力将矛盾和问题发现、解决在基层,同时街道、乡镇要给予块区和村居党组织有力的支撑,整合统筹辖区范围内的行政资源、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协同做好服务群众、化解突出矛盾工作。这样才能实现二次走访,深入走访。
第二个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群众的联系和服务,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是从普遍走访逐步深入到普遍联系服务,从理论层面上分析是从“问需于民”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方向深化和拓展。因此在接下来的联系服务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拜群众为师的思想,把向群众汲取智慧,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作为我们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主题,不无的放矢,带着项目、带着方案、带着问题到群众中去,让群众有话可说,引导群众通过民主自治机制,共同参与解决群众提出的难题,把紧迫的共性问题,引入村居党组织和街镇党委政府管理决策,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后,通过回电、回访的形式,及时向居民沟通反馈。
第三个方面就是继续探索创新形成长效的常态机制,加强与其他各项制度配套衔接、相互促进,从整体上完善联系服务群众制度体系,同时进一步和深化党内制度相结合,如党代表联系社区制、驻区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社区报到制、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制、城乡结对帮扶制等进行进一步的融合,我们目前在工作推进中已经在往这个方向进行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深化下去,切实将这些服务群众的制度、平台、机制有效整合起来,协同运作。今年,我们将重点推进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通过扩大群众有序参与,加强基层协商议事机制建设,改进村居两委决策机制、培育基层自治骨干,引导城乡基层党组织适应基层社会多样化发展趋势,通过民主的方式、协商的方式,更多地激发蕴含在群众和社会中的力量,团结凝聚群众力量,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实现美好生活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