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被誉为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在清中期画坛上可谓是一股清流,平白直叙的构图、雅致的浅绛点染、直抒性情的题跋。在研究金农创立个人风格的过程中会发现他的绘画语言既不同于古人,又迥异于时人。当下我们重新审视金农的绘画作品,会发现它不仅满足于传统中国画的审美需求,也为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扬州八怪;构图;点染;题跋;绘画语言;现当代中国画
金农出生并成长在对他来说看似是逆境的一个大环境下,清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逐渐衰败、程朱理学盛行、思想文化压制管教较为严重的一个历史时期。金农从30岁左右开始作画,只是偶一为之,50岁之后绘画作品渐渐多起来。为了生存,他离开家乡去了当时经济文化的中心扬州开始了卖书卖画的生活,画名渐为人知,所以一般流传的是他50岁后所作之画。其绘画题材广泛,首先尝试画竹画梅,而后画马画人物画山水,最后多画佛像题材。他的绘画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古拙质朴的笔墨;惜色吝墨的浅绛点染;平淡天真的绘画风格;逢画必题、每题必精,精湛的题跋艺术让人搞不懂是他为画题的诗还是为诗作的插画。
“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石涛的名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金农在考取功名而不得、无法舒展自己政治理想的时候,寄情于山水和金石之中,酣畅淋漓的画与洋洋洒洒的书法不仅在当时有异于正统水墨,带领着那个时代绘画的一支队伍,还为我们当今的水墨创作提供了很多借鉴意义。
一、 对物象的翻译
传统的中国画在科技和多媒体没有发展的情况下承担着较多的任务,它不仅是画家表达自己的一种途径,也为常坐于高堂之上的人充当照相机的功能,让人们在闲暇之余可以欣赏到放于咫尺之上的夺目风光,还是文人雅士交流媒介。金农的画作皆是他的生活日常,他将他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跃然于纸上,这让他的作品极富生活气息。
梅兰竹菊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所以任何艺术创作中均不缺乏它们的身影,金农画梅自成一家。他多画野梅,多画胸中之梅,以点、线、面、形、色、质的绘画语言翻译到纸面上。金农喜以大墨块拟梅花苍劲有力的主枝干,干脆利落地指出梅花的生长方向,再用淡墨线勾勒出梅花的次枝干,左一开、右一合,笔笔都呼应着酣畅淋漓的大墨块,最后梅花以点的形式出现在画面当中,作补充说明的作用,如此强烈的形式美感是金农对自己学识和见闻的总结凝练。一个真正的画家在创作时是需要思考如何将具象的物体转化成绘画语言翻译到画面上,我们在画面中关注每一条线的走向和走势,关注每一个块面的大小和轻重,思维在抽象和具象之间游走,在打破现实世界正常秩序的过程中,在画面上建立了新的秩序。
现当代绘画越来越注重观念的表达,西方绘画以印象主义为起点,就不再注重对现实的描摹,而是更加关注视觉的享受。金农的梅花异于汪士慎梅花的繁茂,也异于高翔梅花的瘦朵,以秀骨寒神著称,站在现当代绘画的角度欣赏一幅幅优秀的墨梅图,这是金农在创作的时候关注画面本体的结果。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更应该关注画面空间如何分布,如何使用画面语言关系控制画面,关注什么样的造型才更加符合审美规律,关注画面的色调与色彩关系,关注画面的材质和肌理,还要特别关注画面大的黑白灰关系。
二、 画面的黄金比例
传统的中国画讲究主次和对比,这个问题讲到底是比例的问题。将黄金分割这一概念引入画面,这一问题就有根据可依也就迎刃而解了,黄金分割是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黄金比例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而且在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观摩金农的绘画作品,有意和无意之中他都在遵守这一规律,无论是梅花的生長走势,还是果蔬图绘的摆放构图,亦或山水画中画眼的位置构思,使人看完之后感觉视觉达到了平衡,这个量化的标准使人感到舒服。
金农的墨梅喜欢从画面的边角处开始生长,这个生长的位置至关重要,因为它控制着整个画面的走势。无论是从偏左上或偏右上往下低垂,还是从偏左下还是偏右下向上攀爬,主枝的生长位置总是在黄金分割点上。从视觉规律上讲,这是一个令人感觉舒适平衡的位置,因此画面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不仅是墨梅图,金农大都是小幅精品之作的山水人物图册将这一理论也应用得很好,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出现的人物大都是点景人物,所占的分量微乎其微,但是经常是画龙点睛之笔,而金农山水图册中山水和人物各占的分量常常等同,他似乎是在尝试描述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人物的位置处理尤为重要,经常被摆放在画面的黄金位置上,它对决定整个画面的氛围起着一定的作用,看似不刻意的摆放,不经意的处理,这里都包含着金农的禅学思想,他即是画,画即是他。
画面的创作是一个不断创造矛盾并且解决矛盾的过程,不然这件作品将平淡无奇,在变化中追求平衡的关键在于对量和比例的控制,需要恰到好处。因此,在现当代的中国画创作中掌握量的比例,用量化的概念去设计和控制画面,是一个很重要、很必要也易操作的事情。当然也时常有打破常规的构图,消解完美比例的构图,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从艺术本身而不是计算公式这一角度去理解,艺术没有标准答案。
三、 视觉中心和视觉顺序
我们在看画时有这样一种经验,画面中黑白对比最强的地方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或在一片虚中出现实的地方,或在一大片灰色中突然出现一块纯度高的颜色,或者在大面积的面中出现点或线,等等。总之画面中发生对比和冲突的地方最先被看到,最容易形成画面的中心。这一原理被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著作《艺术与视知觉》这一书中解释得很透彻,书中提出了“视觉经验具有动力性”这一观点,认为一个人或一个动物所感知到的视觉经验,绝不仅仅是物象有秩序的安排,也不仅仅是各种色彩与形状的组合,或者是物象的动势和大小。我们的视觉感受往往首先受到一种有方向感的张力的作用,这种观看静止的物体而体验到的张力,并不是观察者鉴于个人经历、经由判断而得出的。这种张力存在于对各种大小、位置、形状、颜色等要素的一切感知过程内部。由于这些要素具有量和方向,因此这种张力被描述为“心理力”。 金农有一幅表现性很强的作品,是他73岁之作,名叫《月华图》。他全篇只画了一轮月亮,摆放在画面的正上方,月亮周遭的光辉被他直接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月亮上的明暗和阴影是嫦娥还是玉兔,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全篇除了一轮明月和右下方竖排的两行题字就再无其他,用如此浪漫的表现手法画明月,金农可谓是第一人。有赞扬就有反对,吴尔鹿先生就在他的文章《金农和他的代笔画》一文中讨论了金农的作品是由他亲自绘画的还是由弟子项均、罗聘代笔,他认为金农的画技很差,甚至谈不上什么技术,这幅作品更像是儿童的涂鸦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幅作品中月亮的摆放位置具有活泼的张力,画面的中心点由于所有的力量都是均衡的,因此当某个图形处于中心位置上时就显得比较稳定。当月亮被摆放在了中轴线的位置,觀察者的注意焦点就不再放在调整视觉运动上,而是倾力观察画面的主要内容。
与《月华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还有一幅《梅花图册之九》,这幅作品施以淡墨为背景,右侧出现一轮五分之四的明月,整幅画面左侧为两支交错的梅花,延伸的枝干将月亮往后推到了第二层。这幅作品因为视觉冲击力的关系让人首先把目光放到了对比明显的月亮和夜空中,而后看到浅浅淡淡的梅花,直到快要结束的时候一枝梅花正好映住了那轮洁白无瑕的月亮,这时的视觉运动有了一个反转,原本在第一层的夜空被一小枝梅花推到好远的背后。
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和参观展览的经验使我们知道,看一件作品的观看顺序不是事先约定的,而是隐藏在作品里,这个过程是观看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发生的。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仔细推敲这个表达顺序,我们是自己作品的导游,一幅优秀的作品自己会开口说话,它能表达出你用心录制的思想。
四、 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不仅仅存在于音乐作品中,在我们的中国画中同样存在。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注重有序变化的强弱处理,比如透视的远近、色彩的冷暖、点的聚集、线的长短以及画面的虚实,都构成了画面在视觉上的节奏感,色彩的组合也犹如旋律一样,是构成节奏的重要因素。
金农所作现收藏于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的《观荷图》,其节奏感和韵律是金农平静自信画风的代表作。近处和远处的荷叶以抽象的点出现在画面中,色彩以浓和淡遥相呼应,左右两边的绿植被浓润的墨色加以填充,炎炎夏日的感觉呼之而出,金农用特异的笔触表现人物,用颤抖的线条表现建筑,流畅有力的线条表现垂柳和树木的质感,整幅画的节奏和韵律都带给我们一种闲暇舒逸的感觉。金农将自己的人生和境界都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又有什么理由不承认他是一个令人钦佩的画家呢?
我们在创作中要注意画面上同一要素连续重复所产生的运动感,构图中形体的大小、疏密、聚散和起伏排列都能形成节奏感,只有这些变化有规律地重复,才能产生和谐的节奏美。
五、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优秀作品数不胜数,金农的作品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带给我们的参考价值却是巨大的。他在特定历史下的绘画语言是那么与众不同,是对人生抱负的不甘心,还是看透了世间百态后的从容不迫,或许都有。传统在左,创新在右,现当代中国画应当在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上得到更好地发展,回首总结并昂首前行,定将步步生花。
参考文献:
[1]文浩.金农作品[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
[2]高居翰.图说中国绘画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4.
[3]金农.冬心先生题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4]唐秀玲.中国画创作与构图研究[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6.
[5]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6]何琼崖,潘宝明.论金农[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3,(04).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关键词:扬州八怪;构图;点染;题跋;绘画语言;现当代中国画
金农出生并成长在对他来说看似是逆境的一个大环境下,清代是中国封建政治统治逐渐衰败、程朱理学盛行、思想文化压制管教较为严重的一个历史时期。金农从30岁左右开始作画,只是偶一为之,50岁之后绘画作品渐渐多起来。为了生存,他离开家乡去了当时经济文化的中心扬州开始了卖书卖画的生活,画名渐为人知,所以一般流传的是他50岁后所作之画。其绘画题材广泛,首先尝试画竹画梅,而后画马画人物画山水,最后多画佛像题材。他的绘画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古拙质朴的笔墨;惜色吝墨的浅绛点染;平淡天真的绘画风格;逢画必题、每题必精,精湛的题跋艺术让人搞不懂是他为画题的诗还是为诗作的插画。
“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石涛的名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声音。金农在考取功名而不得、无法舒展自己政治理想的时候,寄情于山水和金石之中,酣畅淋漓的画与洋洋洒洒的书法不仅在当时有异于正统水墨,带领着那个时代绘画的一支队伍,还为我们当今的水墨创作提供了很多借鉴意义。
一、 对物象的翻译
传统的中国画在科技和多媒体没有发展的情况下承担着较多的任务,它不仅是画家表达自己的一种途径,也为常坐于高堂之上的人充当照相机的功能,让人们在闲暇之余可以欣赏到放于咫尺之上的夺目风光,还是文人雅士交流媒介。金农的画作皆是他的生活日常,他将他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跃然于纸上,这让他的作品极富生活气息。
梅兰竹菊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所以任何艺术创作中均不缺乏它们的身影,金农画梅自成一家。他多画野梅,多画胸中之梅,以点、线、面、形、色、质的绘画语言翻译到纸面上。金农喜以大墨块拟梅花苍劲有力的主枝干,干脆利落地指出梅花的生长方向,再用淡墨线勾勒出梅花的次枝干,左一开、右一合,笔笔都呼应着酣畅淋漓的大墨块,最后梅花以点的形式出现在画面当中,作补充说明的作用,如此强烈的形式美感是金农对自己学识和见闻的总结凝练。一个真正的画家在创作时是需要思考如何将具象的物体转化成绘画语言翻译到画面上,我们在画面中关注每一条线的走向和走势,关注每一个块面的大小和轻重,思维在抽象和具象之间游走,在打破现实世界正常秩序的过程中,在画面上建立了新的秩序。
现当代绘画越来越注重观念的表达,西方绘画以印象主义为起点,就不再注重对现实的描摹,而是更加关注视觉的享受。金农的梅花异于汪士慎梅花的繁茂,也异于高翔梅花的瘦朵,以秀骨寒神著称,站在现当代绘画的角度欣赏一幅幅优秀的墨梅图,这是金农在创作的时候关注画面本体的结果。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更应该关注画面空间如何分布,如何使用画面语言关系控制画面,关注什么样的造型才更加符合审美规律,关注画面的色调与色彩关系,关注画面的材质和肌理,还要特别关注画面大的黑白灰关系。
二、 画面的黄金比例
传统的中国画讲究主次和对比,这个问题讲到底是比例的问题。将黄金分割这一概念引入画面,这一问题就有根据可依也就迎刃而解了,黄金分割是把一条线段分割为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之比。黄金比例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而且在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观摩金农的绘画作品,有意和无意之中他都在遵守这一规律,无论是梅花的生長走势,还是果蔬图绘的摆放构图,亦或山水画中画眼的位置构思,使人看完之后感觉视觉达到了平衡,这个量化的标准使人感到舒服。
金农的墨梅喜欢从画面的边角处开始生长,这个生长的位置至关重要,因为它控制着整个画面的走势。无论是从偏左上或偏右上往下低垂,还是从偏左下还是偏右下向上攀爬,主枝的生长位置总是在黄金分割点上。从视觉规律上讲,这是一个令人感觉舒适平衡的位置,因此画面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不仅是墨梅图,金农大都是小幅精品之作的山水人物图册将这一理论也应用得很好,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出现的人物大都是点景人物,所占的分量微乎其微,但是经常是画龙点睛之笔,而金农山水图册中山水和人物各占的分量常常等同,他似乎是在尝试描述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人物的位置处理尤为重要,经常被摆放在画面的黄金位置上,它对决定整个画面的氛围起着一定的作用,看似不刻意的摆放,不经意的处理,这里都包含着金农的禅学思想,他即是画,画即是他。
画面的创作是一个不断创造矛盾并且解决矛盾的过程,不然这件作品将平淡无奇,在变化中追求平衡的关键在于对量和比例的控制,需要恰到好处。因此,在现当代的中国画创作中掌握量的比例,用量化的概念去设计和控制画面,是一个很重要、很必要也易操作的事情。当然也时常有打破常规的构图,消解完美比例的构图,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从艺术本身而不是计算公式这一角度去理解,艺术没有标准答案。
三、 视觉中心和视觉顺序
我们在看画时有这样一种经验,画面中黑白对比最强的地方往往是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或在一片虚中出现实的地方,或在一大片灰色中突然出现一块纯度高的颜色,或者在大面积的面中出现点或线,等等。总之画面中发生对比和冲突的地方最先被看到,最容易形成画面的中心。这一原理被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著作《艺术与视知觉》这一书中解释得很透彻,书中提出了“视觉经验具有动力性”这一观点,认为一个人或一个动物所感知到的视觉经验,绝不仅仅是物象有秩序的安排,也不仅仅是各种色彩与形状的组合,或者是物象的动势和大小。我们的视觉感受往往首先受到一种有方向感的张力的作用,这种观看静止的物体而体验到的张力,并不是观察者鉴于个人经历、经由判断而得出的。这种张力存在于对各种大小、位置、形状、颜色等要素的一切感知过程内部。由于这些要素具有量和方向,因此这种张力被描述为“心理力”。 金农有一幅表现性很强的作品,是他73岁之作,名叫《月华图》。他全篇只画了一轮月亮,摆放在画面的正上方,月亮周遭的光辉被他直接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月亮上的明暗和阴影是嫦娥还是玉兔,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全篇除了一轮明月和右下方竖排的两行题字就再无其他,用如此浪漫的表现手法画明月,金农可谓是第一人。有赞扬就有反对,吴尔鹿先生就在他的文章《金农和他的代笔画》一文中讨论了金农的作品是由他亲自绘画的还是由弟子项均、罗聘代笔,他认为金农的画技很差,甚至谈不上什么技术,这幅作品更像是儿童的涂鸦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幅作品中月亮的摆放位置具有活泼的张力,画面的中心点由于所有的力量都是均衡的,因此当某个图形处于中心位置上时就显得比较稳定。当月亮被摆放在了中轴线的位置,觀察者的注意焦点就不再放在调整视觉运动上,而是倾力观察画面的主要内容。
与《月华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作品还有一幅《梅花图册之九》,这幅作品施以淡墨为背景,右侧出现一轮五分之四的明月,整幅画面左侧为两支交错的梅花,延伸的枝干将月亮往后推到了第二层。这幅作品因为视觉冲击力的关系让人首先把目光放到了对比明显的月亮和夜空中,而后看到浅浅淡淡的梅花,直到快要结束的时候一枝梅花正好映住了那轮洁白无瑕的月亮,这时的视觉运动有了一个反转,原本在第一层的夜空被一小枝梅花推到好远的背后。
现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和参观展览的经验使我们知道,看一件作品的观看顺序不是事先约定的,而是隐藏在作品里,这个过程是观看者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发生的。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应该仔细推敲这个表达顺序,我们是自己作品的导游,一幅优秀的作品自己会开口说话,它能表达出你用心录制的思想。
四、 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不仅仅存在于音乐作品中,在我们的中国画中同样存在。画家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注重有序变化的强弱处理,比如透视的远近、色彩的冷暖、点的聚集、线的长短以及画面的虚实,都构成了画面在视觉上的节奏感,色彩的组合也犹如旋律一样,是构成节奏的重要因素。
金农所作现收藏于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的《观荷图》,其节奏感和韵律是金农平静自信画风的代表作。近处和远处的荷叶以抽象的点出现在画面中,色彩以浓和淡遥相呼应,左右两边的绿植被浓润的墨色加以填充,炎炎夏日的感觉呼之而出,金农用特异的笔触表现人物,用颤抖的线条表现建筑,流畅有力的线条表现垂柳和树木的质感,整幅画的节奏和韵律都带给我们一种闲暇舒逸的感觉。金农将自己的人生和境界都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又有什么理由不承认他是一个令人钦佩的画家呢?
我们在创作中要注意画面上同一要素连续重复所产生的运动感,构图中形体的大小、疏密、聚散和起伏排列都能形成节奏感,只有这些变化有规律地重复,才能产生和谐的节奏美。
五、结语
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优秀作品数不胜数,金农的作品只是冰山一角,但是带给我们的参考价值却是巨大的。他在特定历史下的绘画语言是那么与众不同,是对人生抱负的不甘心,还是看透了世间百态后的从容不迫,或许都有。传统在左,创新在右,现当代中国画应当在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上得到更好地发展,回首总结并昂首前行,定将步步生花。
参考文献:
[1]文浩.金农作品[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
[2]高居翰.图说中国绘画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4.
[3]金农.冬心先生题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4]唐秀玲.中国画创作与构图研究[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6.
[5]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6]何琼崖,潘宝明.论金农[J].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3,(04).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