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的教育,特别是不能有效地利用历史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不能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种舍本求末的教学现状实在是令人痛心。下面我将结合我十几年初中历史教学的经验,就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出我的几点看法。
1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有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有世界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伟大的万里长城;也有碧波千里的南北大运河;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的腾飞发展,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2 通过多种形式的开展培养学生品德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文物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一个好方法。我们曾从三个方面开展过这项活动。
2.1 考察历史古迹。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组织学生先后参观考察了凌源红山文化遗址、仙灵寺商周遗址、义县北魏万佛堂遗址、兴城明代古城和山海关古长城等地。使学生看到祖国悠久历史,壮丽山川,认识到人民江山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
2.2 进行文物收集。几年来师生共收集了一百多件文物,其中有古币一百多枚,还有原始人使用的石器、红山原始人类的遗骨、明清瓷器、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等,还收集了志愿军援朝使用的茶杯,解放战争时用过的子弹等。通过对文物的收集和考证,学生们的思想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2.3 进行“文物”展览。我们将收集的文物分类、编号、考证,书写说明词,然后进行展览。几年来我们曾多次进行了“伟大祖国在前进”,“中国古代货币”,“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等展览。由于文物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真实、信等特点,易为学生们所接受和理解,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家长“小太阳”教育的影响,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性、心胸狭窄性,缺乏集体责任感等弱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从而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崇高的气节。
4 对学生进行竞争和忧患意识教育
古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独生子女受家长“小太阳”教育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经不起风雨,不善于与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观察:大凡每一个朝代的开国君主都能励精图治,使其统治下的封建王朝出现兴盛局面。其原因在于他们知道江山来之不易,只有励精图治,才能使其统治长治久安。而每一个朝代后期,统治者大都贪图享乐,政治腐败,最终灭亡。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再引导他们思考: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不具备新形势下的综合素质,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肯定会遭到淘汰。那么怎样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学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可见,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德育的主体是广大的学生,单纯的用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给孩子们以一定的教育。
1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国是人类祖先最早发源地之一,同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中国有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有世界闻名的四大发明;有伟大的万里长城;也有碧波千里的南北大运河;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文明带着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一个高峰接着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是奋斗不息,前进不止!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结合我国已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它将为经济的繁荣,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和保证。从而使学生坚信祖国的腾飞发展,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2 通过多种形式的开展培养学生品德
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发展能力,更有利于进行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利用文物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一个好方法。我们曾从三个方面开展过这项活动。
2.1 考察历史古迹。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组织学生先后参观考察了凌源红山文化遗址、仙灵寺商周遗址、义县北魏万佛堂遗址、兴城明代古城和山海关古长城等地。使学生看到祖国悠久历史,壮丽山川,认识到人民江山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党。
2.2 进行文物收集。几年来师生共收集了一百多件文物,其中有古币一百多枚,还有原始人使用的石器、红山原始人类的遗骨、明清瓷器、商周时期的古陶器等,还收集了志愿军援朝使用的茶杯,解放战争时用过的子弹等。通过对文物的收集和考证,学生们的思想受到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2.3 进行“文物”展览。我们将收集的文物分类、编号、考证,书写说明词,然后进行展览。几年来我们曾多次进行了“伟大祖国在前进”,“中国古代货币”,“红山文化——考古新发现”等展览。由于文物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真实、信等特点,易为学生们所接受和理解,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的精神气质。“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又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
以上种种爱国、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家长“小太阳”教育的影响,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性、心胸狭窄性,缺乏集体责任感等弱点。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从而鼓励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和崇高的气节。
4 对学生进行竞争和忧患意识教育
古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加上独生子女受家长“小太阳”教育影响,一些学生形成了经不起风雨,不善于与人合作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观察:大凡每一个朝代的开国君主都能励精图治,使其统治下的封建王朝出现兴盛局面。其原因在于他们知道江山来之不易,只有励精图治,才能使其统治长治久安。而每一个朝代后期,统治者大都贪图享乐,政治腐败,最终灭亡。学生明白这些道理后,再引导他们思考: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世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如不具备新形势下的综合素质,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肯定会遭到淘汰。那么怎样才能避免遭到淘汰呢?学生自然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了。可见,这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德育的主体是广大的学生,单纯的用道德理论对学生进行说教,缺乏饱满的情感,显得苍白无力,不能达到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点,给孩子们以一定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