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职学生“刚柔相济”的德育模式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w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的特殊性显示了中职学生德育工作的不可或缺性,已成为中职德育工作者的共识。中职学生德育工作既要强调其重要性,更要强调其方法性,要走出“理论灌输”式、“规范约束”式等传统德育模式,建立以人为本、重视情感教育的“刚柔相济”的德育模式,使刚性德育与柔性德育相结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有效地促进中职学生德育工作。
  关键词: 德育模式 刚柔相济 中职学生 情感教育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我们根据中职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了一种“刚柔相济”的德育模式。
  刚性德育强调规范、强调控制、强调原则,它以其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去规范学生的言行,有效地指导学生择善而行。它以其操作性强、权威性高的特点,尤其是对那些违反校纪校规或屡教不改的学生具有“当头棒喝”,促使其迷途知返的作用。柔性德育是以情感体验为基础,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情感——态度为核心,通过环境感染、鼓励诱发、心理疏导,母爱式、伙伴式的说服教育,使德育工作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柔性的德育寓教于乐,寓育于行,易于学生心中形成持久的行为动力,效果明显,影响久远。刚性德育与柔性德育相结合,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德育工作。
  
  一、模式构建的理论支持
  
  人的思想道德有一个形成过程,它离不开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人性是可塑的,这种可塑性表现在外在规范或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或改造和通过情感性教育的启发、内化而塑造。在德性的形成过程中规范约束是必须的,但还需养心式的情感性内在德性自觉来发挥作用,依靠人的主体选择和意志来主动建构,德性的形成强调规范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情感性德育理论认为,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情感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激化——动力机制,认识——预测机制,评价——选择机制,享用——保健机制,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是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
  人的态度其形成及变化一般经历三个阶段:1)顺从,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受奖惩原则支配),一旦外因消失,也就中止。2)认同,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份,虽没有较多的深刻认识,但已比较主动。3)
  内化,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又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一经产生比较持久,不易改变。
  
  二、模式构建的现实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因为学习不理想而被认为是学业的失败者,在以“分数”定优劣的学习生涯中,他们的个性受到压抑,能力受到质疑,潜能受到挫伤,地位受到排挤。他们所受的“呵斥”远比“赞美”多。自信在一次次冷落中伤失,自尊在一次次批评中沉陷,热忱在一次次应试中泯灭。他们大多数人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心灵的创伤,学生在认知水平、道德水准等方面的种种表现,离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相距甚远。学业失败带来的社会压力,自信心受到创伤,又受鄙薄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他们对个人前途感到迷惘。面对这样的学生,一味的灌输只能是空话,一味的约束只能是适得其反,我们应该用真爱换真情,用震撼的心灵去引发心灵的谐振,用柔性的德育去艺术性地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模式实施的具体体现
  
  (一)严明的制度规范与宽松的育人环境相结合,让德育工作宽紧交加。
  严明的规章制度对所有学生以规范和约束,对违纪违规者予以适当的处分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体现了学校德育工作刚性的一面。学校要认真贯彻实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常规管理,对校园内违纪违规现象抓典型,对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处分,以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维护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对校园不良行为,必须“重拳出击”,经常开展“打击校园不文明现象专项整治活动”。严明的制度和严格的管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强制性、刚性的作用。当然、这只是一种外在的约束,对人们内心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来说,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为此,我们还要建立宽松的、人性化的、充满情感色彩的育人环境,来体现德育工作柔性的一面。
  1. 充满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功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变化无不受环境的影响,作为隐性德育功能的校园环境,它起着潜移默化的功能。校园内多采用温和、富有情感的标语,而非硬直、冷冰冰的制止性标语。校园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绿树如荫,让学生体验到美的环境带给他们的合适感和美感,思想在优美的环境中得到陶冶,在“润物细无声”的德育环境中净化心灵,升华做人的品格。用充满深厚的人文精神的环境来感染人,正是德育工作柔性作用的展现。
  2. 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激发学生扬长避短。人在不同的人际关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与他人的关系的性质不同,人的思想就会发生差异。因此,我们应为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同学寻找他们自己才能的最佳表现场,寻找到那些能最大程度激发自我才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环境领域,为他们构建“用武之地”的柔性德育工作环境。例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意愿调整好他们教室内的座位;或转入同专业的其他平行班级;或让他们选择自己合适的老师;或帮助他们参加班级和学校的有关进步组织;或经常举办一些联宜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可以带来好的心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表现和发展自我。
  (二)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使德育工作水乳交融。
  德育过程,学生不仅仅是依靠教师对德育知识的“灌输”,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交流的过程。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培养主体性道德素质,是现代社会对学校德育的召唤。在教育过程中,要采取平等的态度,不要以势压人,不要动不动就扳起冷面孔训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但不能否定学生是一个具有强大能动性的主体,这种能动性一方面意味着他们具有发展自身的动力机能;另一方面,学生作为教育实践的对象,他们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自觉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正如恩格斯指出:“就个别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活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化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由此可见,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和兴趣,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此,使外界的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和态度,随着这种内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但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形成的,教师的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交相辉映,使德育工作水乳交融。
  (三)加强情感性德育,使德育工作柔情似水。
  如果道德教育只是要求学生“遵守”,关心学生外在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不注重学生内心的感受,就不能调动起学生饱满的参与热情。在道德教育中,只有将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确立“全纳教育”的观念。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每个学生都有得到尊重的平等地位,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有着独特个性、特长和品格,学校的教育应该容纳所有的学生和学生的所有,以此来建立情感场,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二是运用情感性用语,形成情感性氛围。如果说政治思想教育是重在“理”的深入,那么加强情感教育则重在“情”的感化,只有情理的有机结合,才能显示出教育的真正魅力,只有教师重情,学生才能领情,师生情深德育才有可能取得实效。在实践中,教师较好地开展情感性教育,把情感性谈话分为拉家常式谈话法、对话式谈话、关怀式谈话、随机式谈话、情境式谈话等;又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性格学生采用不同的情感性用语。
  三是运用书信交往方式,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的畅通。中职学生面临着学业、前途、交往等心理压力,迫切需要和人交往,教师不注重沟通技巧,就很难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中职学生喜欢书信交往,而私信的隐秘性,符合学生追求自我空间的独立性需要,教师给他(她)的回信使其充分体验到情感独享性愉悦,吻合了青少年时期的情感需求。加上文字本身所带来的思维空间,和老师亲笔书写的文字,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使学生强烈地感到他不再是微不足道,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唤起了自尊、自爱。
  四是建立校园爱心基地,组织广大师生积极参加爱心行动,要求教师严格执行教师禁言忌行的有关规定。建立留守学生工作站,有组织地构建家校双边联系网络,尽量组织帮扶活动,让他们感到学校的关心、师爱的温暖,从而使之爱校如家,努力学习,成人、成材。
  情感教育能达到师生之间的情感的沟通,为受教育者的消极态度的改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可引发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的动机,树立自信,消除逆反和自卑,使他们能从不正确的思想迷雾中走出,让他们感到“山重水覆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正是德育工作柔性作用的显著表现。
  (四)批评与表扬相结合,使德育工作抑扬顿挫。
  行为科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任何行为都是由激励产生的,批评与表扬既是德育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也是实施管理的激励手段,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才能使德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有顺利和成功,也受挫折和失败。在顺利、成功的时候,予以表扬,可以促使其再接再厉,也有可能导致骄傲自满的倾向。在受挫折和失败时的批评可以使其痛改前非,也有可能导致其灰心丧气。这两种激励机制用得恰当,会使德育工作中刚柔相济、抑扬顿挫。
  在学生受到挫折或失败时,最容易伤失自信心,更何况学生犯错误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受到教师的批评或处分,于是他们可能会采取应急措施,要么紧闭牙关,紧锁心扉,只字不讲,要么捏造事实,全部掩盖。有的为逃避批评或处分还会离家出走。因此,一味的批评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意志衰退,缺乏自信等状况得不到改善,反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使德育工作陷入被动。一味的批评会弄不清事件的真相和原因,只能走向不分青红皂白的误区,阻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师生之间无法进一步沟通。德育工作者只有看准时机和条件加以批评教育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日常所讲的“差”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也有好多优点和长处。德育工作者要及时发现和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表扬,能提高同学们的求知和上进的热情,能满足他们对荣誉的需要,具有较好的激励作用,使他们感到在某些方面得到了自我实现,从而精神振奋,增强自信。
  当然,我们也要反对盲目的表扬,应实事求是地以弃恶从善、诱发兴趣、发扬优点和特长为目的进行表扬。要针对不同个性对象,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时机,可“欲扬先抑”,可“先扬后抑”。使德育工作刚柔相济、抑扬结合。
  (五)德育评价灵活多样,使德育工作要柔中带刚。
  德育评价不仅要有评判性,更要有激励性、导向性。首先,改变以往对学生单一的终结性评价,重视阶段性、形成性评价。如每周对有突出成绩或进步的学生予以表扬;平时评选学习和活动的单项“明星”,引导学生发展个性,扬长避短。其次,在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前提下,应努力增强评语的情感性和导向性,力求情景化,个性化。用朋友式的善意的对话,诚恳地提出殷切的期盼,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成为情感的激发剂,使学生兴奋、激动、感动,从而明白今后努力的方向,鼓起奋进的力量。
  “刚柔相济”的德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关系民主、协作、互助;教育过程主动、生动、活泼;教学方法是启发内在转化;教育环境和谐、愉快、共振。在实际工作这受到良好的效果。当然,“教有定法,教无定式”,中职学生德育模式的探索也是永无止境,我们应积极进取,不断探究中职德育行之有效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2]杜时忠.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12期.
  [3]蒋乃平.“抓手”和载体──职业生涯设计与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31日.
  [4]宁鸿.道德不能靠灌输.科学新闻,2000年第4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耳穴埋籽联合腹腔镜操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腹部胀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7年1月-2017年11月住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当中选取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