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10月,毛泽东对兴国县永丰区的土地斗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一次,毛泽东发现年仅20岁的永丰区青年团支部书记杨道明是棵好苗子,于是把他推荐给了时任兴国县委领导人的陈奇涵,说:“这个伢子积极能干,要好好培养。”此后,杨道明先后担任了永丰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兴国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长、中央政府内务部副部长。1934年8月,经毛泽东提议并批准,杨道明担任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可到了1935年,他的名字突然消失。新中国成立初期,被中央人民政府确定“光荣牺牲”的他,其姓名刻在了兴国县革命烈士英名碑上。1966年,这位“革命烈士”起死回生,活脱脱地出现在世人面前,人们不禁为之惊愕。
毛泽东多次表扬他有实干精神
1997年8月,笔者来到位于福州市永泰县与尤溪县交界的音亭寺,拜访了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杨道明。
音亭寺是一座始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寺,群山环抱,偏僻幽静。杨道明在这里隐姓埋名度过了几十年。
当我们在音亭寺见到磬扬大师(杨道明)时,他正闭目合掌念着佛经。88岁的他身板挺直,脸色红润,看上去就像是60多岁的样子。大师听说是从家乡来的人,非常高兴。当我们说明来意,大师便拿出本子和笔,歪歪扭扭地写道:“毛主席当时说,杨道明是一个实干家。”写完,大师缓缓地抬起头,陷入了沉思。
杨道明,1909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荷溪乡(今永丰乡)隘前村,排行第三。父亲和两个哥哥都先后参加了革命,母亲对这个小儿子看管甚严。1930年2月的一天,红军在荷溪乡召开军民誓师大会。这天,杨道明躲过母亲,一大早就翻山越岭赶到圩镇,挤到了誓师队伍的最前头。毛泽东通俗、生动的讲演,听得年轻的杨道明热血沸腾。他不停地鼓掌,不停地振臂高呼,台上的毛泽东注意到了这个小伙子。
这年,杨道明加入了共青团组织。不久,他成了荷溪乡财政委员,负责筹集红军的给养。当他干得起劲时,没料到,一场灾难悄悄来临。这年12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开始了,敌军迅即占领兴国县,地主还乡团手执屠刀咬牙切齿地尾随“围剿”的敌军拥进圩镇乡村。在这次还乡团的疯狂报复中,杨道明的母亲被活活打死,父亲逼得跳河自尽,大哥惨遭杀害,二哥东藏西躲削发为僧,两个嫂子和杨道明即将分娩的妻子被抓去奸污后卖到了外乡,八口之家顷刻间被残害得支离破碎。
面对惨烈血债,杨道明心中燃烧着一股火焰。他突然明白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真正为穷苦百姓着想的,穷人不革命就永无翻身之日!
没有了家,杨道明反倒没了牵挂。他与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蓝瑞洪冒死从仓库里抢出5车(独轮手推车)粮食,乘夜往红军前线赶运。途中,忽遇荷枪实弹的还乡团,杨道明等手无寸铁,只得紧急疏散。这次遇险,5人中有两人中弹牺牲,杨道明动作快逃过一劫。
1931年5月,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在兴国见到了杨道明。对杨道明一家的境遇,毛泽东深感痛惜。他对杨道明说:“革命就要做出牺牲,你是坚强的。”听了毛泽东的安慰和赞许,杨道明倍受鼓舞。
这年,杨道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杨道明任荷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后调任永丰区团委组织部长、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3年9月,他当选为兴国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随后,出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长。1934年1月,杨道明在瑞金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后不久就调到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任内务部副部长,成了当时苏区中央政府最年轻的部长。
杨道明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扎实肯干,创造出苏区“第一等的工作”,毛泽东多次表扬他有实干精神。
敌强我弱,惨烈突围
1934年8月,经毛泽东提名并批准,杨道明调往刚刚组建的闽赣省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这时,党中央已决定率主力红军撤离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闽赣省的组建,是为以后更好地开展苏区游击战争所做的部署。
分离在即,毛泽东找到杨道明说:今后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斗争,闽赣交界山多,群众基础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离开群众,要珍惜现有的武装力量,壮大队伍,不要死守地盘,有危险时就要把队伍带上山去。
主力红军突围后,苏区形势急转直下。国民党“围剿”部队朝苏区中心区域步步进逼,敌卢兴邦师万余人与地主还乡团、捕杀团气势汹汹朝闽赣省会驻地扑来。敌强我弱,闽赣军区所属武装部队只有两个团几百号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悲观情绪又严重影响士气,加上闽赣省委、省苏机关组成工作团随武装部队一起行动,带着这样一支弱小且有些混乱的部队,如何抵抗强敌的进攻,25岁的杨道明心里很没有底。
这时,转移途中的中共中央给他们发来最后一份电报,内容大意是:中央今后不能继续与你们联系了,你们在闽赣要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争取最后胜利。
归化、清流相继失守。12月底,闽赣省省会宁化被迫放弃。杨道明等带着这支队伍沿沙县、尤溪昼伏夜行,且战且走。由于远离了群众基础好的苏区根据地,信息不灵,队伍处处遭到围击,一路伤亡很大。
1935年4月初,300多人的队伍终于历尽艰险进入德化与永泰交界的戴云山区,登上了紫山。然而他们喘息未定,附近几个县的保安团闻讯而至,将这支疲惫不堪、给养奇缺的队伍团团围住。
大敌当前,闽赣军区司令员宋清泉、参谋长徐江汉、政治部主任彭祜表露出明显的动摇迹象。一天傍晚,仙游县一保安队员摸上紫山,躲着杨道明同宋、徐、彭密谈了一夜。次日,宋清泉等派出保卫局长杨良生下山。杨道明发觉了,逼问彭祜:“你们派良生到仙游去联系投降吗?”彭祜支吾着说:“只是去应付一下。”杨道明预感到情况危急,在找到省委书记钟循仁交换意见后,决定立即将部队转移,同时召集干部会议,要大家团结一心,思想不能发生动摇,坚持游击战争,配合红军总反攻。
会后决定立即转移,可宋清泉、徐江汉以种种理由拖延时间,遂决定次日突围。第二天清晨,杨道明睁眼细听,发现山头静悄悄的,部队不见了踪影,宋、徐也不知了去向,杨道明赶紧组织剩余人员突围。 这次突围异常惨烈。磬扬大师回忆到这里时,眼圈都红了,他说:“这天是1935年5月8日,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们的子弹都打完了,同志们就用石块、树枝同敌人拼,最后只有几个人突围出来。”就这样,苏区闽赣省在永泰县的紫山画了一个血红的句号。
大师揉了揉眼睛,仰天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唉!队伍没有了,绝望中我们叩开了寺门。”
误传“已被击毙”,定为烈士
从紫山突围出来的只有7个人,除杨道明、钟循仁外,还有省肃反主席陈长青等5人。钟循仁受了重伤。突围前,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彭祜以选择突围口为由,将钟循仁引到一个山道转弯处,钟循仁突然看到山坡林丛中隐伏着几个民团分子,知道受骗便拔腿就跑,彭祜朝钟循仁连开数枪。这时,山脚下和隐伏山坡上的反动民团蜂拥着冲上来,杨道明组织队伍与敌展开血战。混战中,杨道明、陈长青等人跳下山崖,躲在一块石岩下面。夜幕降临了,山顶恢复了平静。杨道明等悄悄爬上山去,在一堆茅草丛里,找到满身血迹的钟循仁,摸了摸,钟循仁没有死,子弹穿过了他的肩胛和手臂。于是杨道明背着钟循仁朝永泰方向摸索前行。离开紫山,来到月洲山一个叫小白杜的小村。杨道明找了一个当地药农为钟循仁治伤。几天后,钟循仁的伤渐渐好转。这时,陈长青等5人提出要回江西宜黄老家去。杨道明、钟循仁无奈,他俩是国民党重点捉拿的要犯,不能与他们一起同行,只好分手。
闽赣省和杨道明的突然消失,急坏了留守苏区的项英、陈毅。这时,他们已突围到了信丰油山,急着与留守的各级组织和武装取得联系,于是派人打探,却杳无音讯。一天,陈毅从一张国民党的“剿共捷报”中惊悉,闽赣省机关和省军区全军覆没,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及省委书记均被击毙!
证明杨、钟“已被击毙”的还有彭祜。叛徒彭祜解放后曾混进湖南省政协工作,1951年经揭发被判处死刑。在审讯时,彭祜有一番这样的供述:“那天拂晓,宋(清泉)、徐(江汉)将部队拉走了,我便与省委书记钟循仁以看地形布防哨为名,到一个山坡上时,钟在前,我在后,我便开枪将他击毙了。我又带着民团去‘围剿’省委机关。当时省委机关约60多人……20名左右的干部在‘围剿’中走掉了,没有找到下落。我们活捉的十余人中,有好几个被枪毙了,均是由我揭发后才杀的。另外,打死的20多人中有一个姓杨的省苏主席。”
就这样,国民党的报纸和叛徒彭祜先后发出杨、钟的“死亡”信息,兴国县据此将杨、钟定为烈士,把他们的名字刻在了兴国县革命烈士英名碑上。
走投无路,绝望中叩开了寺门
当时,杨道明不知道陈毅曾派人找过他,更不知道后来竟有那么多人证明他们已经死了。同陈长青等人分手后,杨道明陷入极度的孤独和悲伤之中。他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办法躲过敌人的搜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找机会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于是,杨道明、钟循仁分别化名谢长生、黄家法,沿偏僻山道一路乞讨。这天,他们踉跄地走到永泰西面的秋垄(今同安乡西安村),发现路边有座寺庙。杨道明想,这里人生地疏,自己又身无分文,借宿或要饭都引人怀疑,不如在寺庙中避避再说。
寺庙老僧见两位虚弱不堪、形同乞儿,便指了一条路,介绍他俩到音亭寺去。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当杨道明顾虑重重地踏进音亭寺时,竟发现原来音亭寺的品香法师是一位熟人。
品香法师原是江西玉山县人。3年前,品香法师隐居江西瑞金东华山脚下一个叫石松岩的村子里。1932年春,杨道明在瑞金学习时,一天随毛泽东去拜访当地百姓崇拜的法师,这位法师便是品香法师。品香法师博学多才,说话锐利深刻,很得毛泽东的赏识。杨道明任中央政府内务部副部长时,毛泽东还请品香法师到苏维埃政府做客,品香法师为苏维埃的建设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毛泽东称他是“革命和尚”。品香法师在杨道明的脑海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九死一生的杨道明在此巧遇品香法师,心里别说有多高兴。品香法师也一眼就认出了杨道明,立即将这两位年轻人迎进寺内。
不久后,杨道明、钟循仁两人在此剃度出家,杨取佛名磬扬,钟为妙圆。寺内只有品香法师一人知道,新纳的这两位弟子,是当时外面搜捕正急的闽赣省苏维埃主席杨道明和省委书记钟循仁。
出家为僧的杨道明,日夜与青灯黄卷为伴。坐禅念佛要求六根清净,可杨道明却怎么也静不下来,家冤国难,入党时的誓言,难以从心中抹去,他一直盼望能找到党的组织,重新出山。可是到处一片白色恐怖,寺庙行人来去匆匆,品香法师又游离到泉州、厦门等地传授佛学去了(品香法师于1945年10月病逝在厦门南普陀寺),杨道明心愿难以实现。
岁月匆匆,在暮鼓晨钟里,磬扬大师数度春秋,他的思想也渐渐发生变化。磬扬大师含着泪对笔者说:“落到这步田地,我痛苦,也无奈,后来,无奈压过了痛苦,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平静下来的大师,写了一首诗,刻在了隔板墙上。诗曰:“安贫乐道习勤劳,更抱冬心冰雪操;悲欢离合都阅尽,思量还是出家好。”
风雨宿音亭,人间念法师
磬扬大师拿着佛珠轻轻捏着,语调缓慢沉稳:“忆旧是痛苦的,我的心愿是为人民多做善事、好事……”
这种心情可从大师另一首未能刻上墙的自作诗得知,诗中写道:“山居幽处境,旧酒引心寒。辗转眠不得,枕上泪难干。”
大师隐居于音亭寺,直到1966年,外界都一直认为他已被“击毙”。这年下半年,大师被人检举“来历不明”而被审查,一伙臂戴袖章的“小将”闯进寺庙勒令他交代“历史问题”。万般无奈之际,大师试着给家乡写了一封信,希望能有人为他说句话。大师没想到,当年因躲敌而出家的二哥杨真明还活着,解放后还俗已在兴国县人事局工作,大师写的那封信又正好转到了他二哥手里。杨真明看了信惊喜万分,他代表组织给福建永泰写了封信,证明他“曾是革命战士”,红卫兵这才放过了他。
杨道明还活着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天,杨道明唯一的女儿杨德招正在生产队出工,一位大伯找到她:“德招,你还有爸,他来信了。”杨德招打从出世就没见过爸爸。她知道,母亲之所以给她起名“德招”,就是期望有朝一日能找到自己的亲生父亲。如今,爸爸终于有了音信,她激动得泪流满面。
兴国方面即派人与杨道明取得联系。江西省革委会、省民政厅也派人专程到永泰接他回江西任职,福建省有关部门也劝他在闽担任职务。但不管怎么劝,杨道明始终未动还俗之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杨道明被选为福建省政协委员、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永泰县政协常委、县佛教协会会长。
据永泰县委党史办和统战部介绍,解放初,大师曾找过当地政府,愿为政府做些公文、账簿等工作,但他从未提起过自己的经历。他只是默默地在寺庙周围开荒种地,将多余的粮食上交国家,还常捐资修桥铺路,救济困难的百姓,广施善举。一次,大师生病,方圆数里的乡民成群结队,自带午饭主动前来服侍他,大师在民众中和佛教界都深孚众望。
磬扬大师说:我无颜面对过去,也从未有过任何对以往所做牺牲进行补偿的奢念,我只想在有生之年多做点事,做点对人民有益的事。
没料到,两年后的1999年5月14日,这位毛泽东亲自培养起来的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就与世长辞了。大师归天后,永泰县的百姓为纪念大师的恩德,写了一首诗,刻在夕阳塔上。诗曰:
风雨宿音亭,
天心月圆时;
于此证功德,
人间念法师。
毛泽东多次表扬他有实干精神
1997年8月,笔者来到位于福州市永泰县与尤溪县交界的音亭寺,拜访了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杨道明。
音亭寺是一座始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寺,群山环抱,偏僻幽静。杨道明在这里隐姓埋名度过了几十年。
当我们在音亭寺见到磬扬大师(杨道明)时,他正闭目合掌念着佛经。88岁的他身板挺直,脸色红润,看上去就像是60多岁的样子。大师听说是从家乡来的人,非常高兴。当我们说明来意,大师便拿出本子和笔,歪歪扭扭地写道:“毛主席当时说,杨道明是一个实干家。”写完,大师缓缓地抬起头,陷入了沉思。
杨道明,1909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县荷溪乡(今永丰乡)隘前村,排行第三。父亲和两个哥哥都先后参加了革命,母亲对这个小儿子看管甚严。1930年2月的一天,红军在荷溪乡召开军民誓师大会。这天,杨道明躲过母亲,一大早就翻山越岭赶到圩镇,挤到了誓师队伍的最前头。毛泽东通俗、生动的讲演,听得年轻的杨道明热血沸腾。他不停地鼓掌,不停地振臂高呼,台上的毛泽东注意到了这个小伙子。
这年,杨道明加入了共青团组织。不久,他成了荷溪乡财政委员,负责筹集红军的给养。当他干得起劲时,没料到,一场灾难悄悄来临。这年12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开始了,敌军迅即占领兴国县,地主还乡团手执屠刀咬牙切齿地尾随“围剿”的敌军拥进圩镇乡村。在这次还乡团的疯狂报复中,杨道明的母亲被活活打死,父亲逼得跳河自尽,大哥惨遭杀害,二哥东藏西躲削发为僧,两个嫂子和杨道明即将分娩的妻子被抓去奸污后卖到了外乡,八口之家顷刻间被残害得支离破碎。
面对惨烈血债,杨道明心中燃烧着一股火焰。他突然明白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真正为穷苦百姓着想的,穷人不革命就永无翻身之日!
没有了家,杨道明反倒没了牵挂。他与乡苏维埃政府主席蓝瑞洪冒死从仓库里抢出5车(独轮手推车)粮食,乘夜往红军前线赶运。途中,忽遇荷枪实弹的还乡团,杨道明等手无寸铁,只得紧急疏散。这次遇险,5人中有两人中弹牺牲,杨道明动作快逃过一劫。
1931年5月,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毛泽东在兴国见到了杨道明。对杨道明一家的境遇,毛泽东深感痛惜。他对杨道明说:“革命就要做出牺牲,你是坚强的。”听了毛泽东的安慰和赞许,杨道明倍受鼓舞。
这年,杨道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杨道明任荷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后调任永丰区团委组织部长、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933年9月,他当选为兴国县苏维埃政府主席。随后,出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长。1934年1月,杨道明在瑞金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后不久就调到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任内务部副部长,成了当时苏区中央政府最年轻的部长。
杨道明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扎实肯干,创造出苏区“第一等的工作”,毛泽东多次表扬他有实干精神。
敌强我弱,惨烈突围
1934年8月,经毛泽东提名并批准,杨道明调往刚刚组建的闽赣省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这时,党中央已决定率主力红军撤离苏区,实行战略大转移。闽赣省的组建,是为以后更好地开展苏区游击战争所做的部署。
分离在即,毛泽东找到杨道明说:今后将面临更加复杂的斗争,闽赣交界山多,群众基础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离开群众,要珍惜现有的武装力量,壮大队伍,不要死守地盘,有危险时就要把队伍带上山去。
主力红军突围后,苏区形势急转直下。国民党“围剿”部队朝苏区中心区域步步进逼,敌卢兴邦师万余人与地主还乡团、捕杀团气势汹汹朝闽赣省会驻地扑来。敌强我弱,闽赣军区所属武装部队只有两个团几百号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悲观情绪又严重影响士气,加上闽赣省委、省苏机关组成工作团随武装部队一起行动,带着这样一支弱小且有些混乱的部队,如何抵抗强敌的进攻,25岁的杨道明心里很没有底。
这时,转移途中的中共中央给他们发来最后一份电报,内容大意是:中央今后不能继续与你们联系了,你们在闽赣要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争取最后胜利。
归化、清流相继失守。12月底,闽赣省省会宁化被迫放弃。杨道明等带着这支队伍沿沙县、尤溪昼伏夜行,且战且走。由于远离了群众基础好的苏区根据地,信息不灵,队伍处处遭到围击,一路伤亡很大。
1935年4月初,300多人的队伍终于历尽艰险进入德化与永泰交界的戴云山区,登上了紫山。然而他们喘息未定,附近几个县的保安团闻讯而至,将这支疲惫不堪、给养奇缺的队伍团团围住。
大敌当前,闽赣军区司令员宋清泉、参谋长徐江汉、政治部主任彭祜表露出明显的动摇迹象。一天傍晚,仙游县一保安队员摸上紫山,躲着杨道明同宋、徐、彭密谈了一夜。次日,宋清泉等派出保卫局长杨良生下山。杨道明发觉了,逼问彭祜:“你们派良生到仙游去联系投降吗?”彭祜支吾着说:“只是去应付一下。”杨道明预感到情况危急,在找到省委书记钟循仁交换意见后,决定立即将部队转移,同时召集干部会议,要大家团结一心,思想不能发生动摇,坚持游击战争,配合红军总反攻。
会后决定立即转移,可宋清泉、徐江汉以种种理由拖延时间,遂决定次日突围。第二天清晨,杨道明睁眼细听,发现山头静悄悄的,部队不见了踪影,宋、徐也不知了去向,杨道明赶紧组织剩余人员突围。 这次突围异常惨烈。磬扬大师回忆到这里时,眼圈都红了,他说:“这天是1935年5月8日,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们的子弹都打完了,同志们就用石块、树枝同敌人拼,最后只有几个人突围出来。”就这样,苏区闽赣省在永泰县的紫山画了一个血红的句号。
大师揉了揉眼睛,仰天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唉!队伍没有了,绝望中我们叩开了寺门。”
误传“已被击毙”,定为烈士
从紫山突围出来的只有7个人,除杨道明、钟循仁外,还有省肃反主席陈长青等5人。钟循仁受了重伤。突围前,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彭祜以选择突围口为由,将钟循仁引到一个山道转弯处,钟循仁突然看到山坡林丛中隐伏着几个民团分子,知道受骗便拔腿就跑,彭祜朝钟循仁连开数枪。这时,山脚下和隐伏山坡上的反动民团蜂拥着冲上来,杨道明组织队伍与敌展开血战。混战中,杨道明、陈长青等人跳下山崖,躲在一块石岩下面。夜幕降临了,山顶恢复了平静。杨道明等悄悄爬上山去,在一堆茅草丛里,找到满身血迹的钟循仁,摸了摸,钟循仁没有死,子弹穿过了他的肩胛和手臂。于是杨道明背着钟循仁朝永泰方向摸索前行。离开紫山,来到月洲山一个叫小白杜的小村。杨道明找了一个当地药农为钟循仁治伤。几天后,钟循仁的伤渐渐好转。这时,陈长青等5人提出要回江西宜黄老家去。杨道明、钟循仁无奈,他俩是国民党重点捉拿的要犯,不能与他们一起同行,只好分手。
闽赣省和杨道明的突然消失,急坏了留守苏区的项英、陈毅。这时,他们已突围到了信丰油山,急着与留守的各级组织和武装取得联系,于是派人打探,却杳无音讯。一天,陈毅从一张国民党的“剿共捷报”中惊悉,闽赣省机关和省军区全军覆没,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及省委书记均被击毙!
证明杨、钟“已被击毙”的还有彭祜。叛徒彭祜解放后曾混进湖南省政协工作,1951年经揭发被判处死刑。在审讯时,彭祜有一番这样的供述:“那天拂晓,宋(清泉)、徐(江汉)将部队拉走了,我便与省委书记钟循仁以看地形布防哨为名,到一个山坡上时,钟在前,我在后,我便开枪将他击毙了。我又带着民团去‘围剿’省委机关。当时省委机关约60多人……20名左右的干部在‘围剿’中走掉了,没有找到下落。我们活捉的十余人中,有好几个被枪毙了,均是由我揭发后才杀的。另外,打死的20多人中有一个姓杨的省苏主席。”
就这样,国民党的报纸和叛徒彭祜先后发出杨、钟的“死亡”信息,兴国县据此将杨、钟定为烈士,把他们的名字刻在了兴国县革命烈士英名碑上。
走投无路,绝望中叩开了寺门
当时,杨道明不知道陈毅曾派人找过他,更不知道后来竟有那么多人证明他们已经死了。同陈长青等人分手后,杨道明陷入极度的孤独和悲伤之中。他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办法躲过敌人的搜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找机会与党组织取得联系。于是,杨道明、钟循仁分别化名谢长生、黄家法,沿偏僻山道一路乞讨。这天,他们踉跄地走到永泰西面的秋垄(今同安乡西安村),发现路边有座寺庙。杨道明想,这里人生地疏,自己又身无分文,借宿或要饭都引人怀疑,不如在寺庙中避避再说。
寺庙老僧见两位虚弱不堪、形同乞儿,便指了一条路,介绍他俩到音亭寺去。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当杨道明顾虑重重地踏进音亭寺时,竟发现原来音亭寺的品香法师是一位熟人。
品香法师原是江西玉山县人。3年前,品香法师隐居江西瑞金东华山脚下一个叫石松岩的村子里。1932年春,杨道明在瑞金学习时,一天随毛泽东去拜访当地百姓崇拜的法师,这位法师便是品香法师。品香法师博学多才,说话锐利深刻,很得毛泽东的赏识。杨道明任中央政府内务部副部长时,毛泽东还请品香法师到苏维埃政府做客,品香法师为苏维埃的建设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毛泽东称他是“革命和尚”。品香法师在杨道明的脑海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九死一生的杨道明在此巧遇品香法师,心里别说有多高兴。品香法师也一眼就认出了杨道明,立即将这两位年轻人迎进寺内。
不久后,杨道明、钟循仁两人在此剃度出家,杨取佛名磬扬,钟为妙圆。寺内只有品香法师一人知道,新纳的这两位弟子,是当时外面搜捕正急的闽赣省苏维埃主席杨道明和省委书记钟循仁。
出家为僧的杨道明,日夜与青灯黄卷为伴。坐禅念佛要求六根清净,可杨道明却怎么也静不下来,家冤国难,入党时的誓言,难以从心中抹去,他一直盼望能找到党的组织,重新出山。可是到处一片白色恐怖,寺庙行人来去匆匆,品香法师又游离到泉州、厦门等地传授佛学去了(品香法师于1945年10月病逝在厦门南普陀寺),杨道明心愿难以实现。
岁月匆匆,在暮鼓晨钟里,磬扬大师数度春秋,他的思想也渐渐发生变化。磬扬大师含着泪对笔者说:“落到这步田地,我痛苦,也无奈,后来,无奈压过了痛苦,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
平静下来的大师,写了一首诗,刻在了隔板墙上。诗曰:“安贫乐道习勤劳,更抱冬心冰雪操;悲欢离合都阅尽,思量还是出家好。”
风雨宿音亭,人间念法师
磬扬大师拿着佛珠轻轻捏着,语调缓慢沉稳:“忆旧是痛苦的,我的心愿是为人民多做善事、好事……”
这种心情可从大师另一首未能刻上墙的自作诗得知,诗中写道:“山居幽处境,旧酒引心寒。辗转眠不得,枕上泪难干。”
大师隐居于音亭寺,直到1966年,外界都一直认为他已被“击毙”。这年下半年,大师被人检举“来历不明”而被审查,一伙臂戴袖章的“小将”闯进寺庙勒令他交代“历史问题”。万般无奈之际,大师试着给家乡写了一封信,希望能有人为他说句话。大师没想到,当年因躲敌而出家的二哥杨真明还活着,解放后还俗已在兴国县人事局工作,大师写的那封信又正好转到了他二哥手里。杨真明看了信惊喜万分,他代表组织给福建永泰写了封信,证明他“曾是革命战士”,红卫兵这才放过了他。
杨道明还活着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天,杨道明唯一的女儿杨德招正在生产队出工,一位大伯找到她:“德招,你还有爸,他来信了。”杨德招打从出世就没见过爸爸。她知道,母亲之所以给她起名“德招”,就是期望有朝一日能找到自己的亲生父亲。如今,爸爸终于有了音信,她激动得泪流满面。
兴国方面即派人与杨道明取得联系。江西省革委会、省民政厅也派人专程到永泰接他回江西任职,福建省有关部门也劝他在闽担任职务。但不管怎么劝,杨道明始终未动还俗之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杨道明被选为福建省政协委员、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永泰县政协常委、县佛教协会会长。
据永泰县委党史办和统战部介绍,解放初,大师曾找过当地政府,愿为政府做些公文、账簿等工作,但他从未提起过自己的经历。他只是默默地在寺庙周围开荒种地,将多余的粮食上交国家,还常捐资修桥铺路,救济困难的百姓,广施善举。一次,大师生病,方圆数里的乡民成群结队,自带午饭主动前来服侍他,大师在民众中和佛教界都深孚众望。
磬扬大师说:我无颜面对过去,也从未有过任何对以往所做牺牲进行补偿的奢念,我只想在有生之年多做点事,做点对人民有益的事。
没料到,两年后的1999年5月14日,这位毛泽东亲自培养起来的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就与世长辞了。大师归天后,永泰县的百姓为纪念大师的恩德,写了一首诗,刻在夕阳塔上。诗曰:
风雨宿音亭,
天心月圆时;
于此证功德,
人间念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