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困境与机制创新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们党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新改革、新方向。在党中央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存在着部分师生对课程思政内涵认识不足、育人元素难以恰当融入专业课以及各部门协作育人不畅等发展困境,本文将高校作为一个闭环系统,从高校党委组织、院系及各个部门和教师等方面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54
  在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了新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对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积极贯穿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如若把课程思政建设比喻为一座房子的建设,那么它所凭借的一瓦一砾就是各类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用积累起来的各个元素形成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的三者统一。课程思政本身促使教育回归到了育人的本质上,不再只是一味地追求专业知识至上,而是在价值观上给予更多的引导,培养出怀有大爱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为了推进全国各个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迈向更高的台阶,更踏实地落实党中央设计的顶层规划图,探讨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与路径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
  1 课程思政的政策支持与历史脉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呈现出“两张皮”的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面临“孤岛”困境,在这一背景下,课程思政应运而生,从此便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个高校开始推行。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先认可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他要求高等学校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要与思政课教师保持同一步伐,共同做好思政育人的事业。次年,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明确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并印发了相关文件,随后全国各大高校纷纷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践行。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更是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强调了党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党组织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进而在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鼓舞了全国思政教师团队,肯定了思政建设的成果,要求所有思政教师旗帜鲜明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后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更是明确指出“要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2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已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提质扩容的重要突破口。虽然目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国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着部分师生对课程思政内涵认识不足、育人元素难以恰当融入专业课以及各主体协作育人不畅等发展困境。
  2.1 课程思政的内涵认识狭隘化
  所谓狭隘化,指的是将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等同于又红又专、旗帜鲜明的思政课知识,误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面扩大,落到专业课教师身上。其实,课程思政的“思政”是挖掘课程中的育人元素,课程中所蕴含的钻研精神、科学理念、研究方法、专业伦理等,都是为各类学科教师所用的有效育人资源,不是非要讲政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现阶段许多教师没有认真把握住“思政”之魂,在如何实施思政育人的问题上产生了疑惑,这就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2.2 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标签化
  课程思政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不为受教育者而焦点关注,甚至不为明确感知的,但又不能隐去其存在的客观性。也就是说,在整个课程中不能丝毫看不出除了知识、能力以外的价值塑造和价值引领的内容,也不能在讲授专业课知识的过程中,唐突地塞进思政元素,表现出生搬硬套、过于牵强。若是没有做到这一点,就是没有将育人的“盐”融入“汤”之中,甚至是违反生活常识的吃进“一口盐”或者是喝了“一口汤”。课程思政就需要把握好这个“度”,适当地浸润学生的头脑,提升学习效果。
  2.3 片面追求工作效果的形式化
  学校在推进党中央下发的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对课程思政的理念有深入的认知,从而导致没有将课程思政建设与学校整体的育人理念紧密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并不是校领导发了有关课程思政的文件,就急急忙忙地为了完成课程思政示范课而去示范,也不是为了完成课程思政的教学竞赛而去竞赛。一旦片面地追求课程思政的短期显著效果,那就会使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2.4 课程思政协作育人缺乏体系化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个简易系统,凭借增设几门思政课程、开展几次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将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所学课程,将思政教育与学校的育人方针步调一致,从而有序地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到教学课堂的主渠道,让高校所有教师拿着有力的麦克风,对培育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动员高校的各个部门,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政教育的大环境,展现党委组织、院系及各个部门和教师的系统协作能力,将在高校校园内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运用到思政育人体系中的各类课程和实践活动中,从而上下一致,齐心协力,在建设完整的知识体系过程中,又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
  3 课程思政建设机制创新的实施路径
  3.1 学校党委领导细化落实责任主体,加强党建工作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党总支的作用。在二级学院建立健全统筹推进常态机制,这一机制需要与领导班子任期目标相结合,将课程思政纳入院系事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体系中。 其次,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加强教师支部组织员对学生党员的组织能力,在众多的支部活动中突出政治功能,将育人元素渗透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党员切身体会到党对立德树人理念践行的重视度。最后,重视教师党员的带头引领作用。只有教师党员对课程思政的理念进行深入认知,将学生自身发展同国家的命运密切联系,在行动上就会对身边学生具有感染力。   3.2 职能部门构建课程思政协作机制,提升育人效果
  建立高校学生处、教务处、考评办、信息办、宣传部等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机制。目前,高校各个部门较为零散,可从学生处着手,利用信息化校园平台收集学生热门话题,尤其是涉及价值取向的问题,分享至任课教师,使得任课教师获得有益的教学资料,契合对学生价值观的内化,能够提升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接受度。其次,设计教学小程序,教师发布教学案例,让学生撰写课后收获,对学生的课后知识获得感进行反馈,教务处对接课程服务。再次,考评办根据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参与度、学生价值取向的塑造作出质量评估。最后,宣传部进行筛选教师在课程内有效激活或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的案例,予以在全校师生及时报道。通过多个部门在教与学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形成高校多部门之间的协同运转效应。一方面,有效地减缓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性,提升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让学生在校更具有获得感。
  3.3 院系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凝聚协同共识
  高校院系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新要求,强化所有教师肩负的思政工作职责。在院系成立思政工作小组,建立思政研讨中心,为非思政教师答疑解惑,发挥各个专业教师的联动作用,形成育人共识,使得专业课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一方面在线下,院系组织在思政大练兵等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分享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式,推行集体备课,共同打造高校的思政金课,使得更多教师在课程思政工作常态化中得到愉悦体验,自觉主动地进行思政育人。另一方面,在线上利用微信群、QQ群、微课、慕课等多媒体途径,上传优秀课程思政示范课,凭借资源共享的机制,扩大开展课程思政活动的感染度,在教师内部营造课程思政建设的浓厚氛围。
  3.4 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注重培训非思政课教师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之一,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良好抓手。教师作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想打造一支可靠、可敬、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第一,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和业务培训力度,促进思政课教师的“道”“学”“术”的有机融合,努力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思政课骨干教师。第二,对非思政教师定期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学校不仅需要精心设计培训模式和内容,开设专题课程,将井冈山精神、师德师风、教学科研等內容融入培训之中,而且需要邀请专家名师来校进行有关育人的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探讨活动,让非思政教师融入课程思政的环境圈里,增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基本认知与认同,在此基础上,建立本校的课程思政培训体系。
  3.5 实施“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渗透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要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因此,在讲授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过程中,授课方法上要采用一种浸润式的隐性教育,需要凸显实践的美感性。传统的说教灌输式方法强调的是知识传授,教师只要做好传道工作即可,而学生对教师传递的知识掌握程度、价值取向并不关注。这一方法与现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思维,从独白者转向引导者,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以探讨的方式讲述知识,疏通困惑;以生动的感性形象和内涵的理性光芒,深入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像磁石一般吸引着学生,在润物无声、无形之教的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01).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J].中国电力教育,2019,(08):6.
  [5]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6]魏士强.深化“三全育人”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4-6.
其他文献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尽职调查在企业并购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此,本文基于北控水务集团的人力资源尽职调查示例,提出在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横向强弱并购时,通过人力
5G技术具有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数密度、超高移动性、超高用户体验速率、低时延高可靠等特性,能够促进智慧教育、人工智能、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应用和发展,还可开展科研、学习、企业管理和会议等多项业务,我国已将“互联网”明确列入2050年国家信息产业路线图,大数据技术依托5G技术的发展,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适应现代社会环境,不断完善和改革工作方式与内容。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未能充分认识大数据、应用能力较差、未进行综合规划与明确优化细则、未建立优秀的专业人才队伍三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全面发展的人应当是“现实的个人”,是具有生命体征的自然人,是从事劳动实践活动的人,是在社会关系网中的人。因此他们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解读,深刻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应该主要包括的几个方面,即人的需要、交往关系、能力以及个性等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对于当代的启示,主要包括进一步增强对自然的保护意识、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运用好教育这一手段以及增加
摘 要:“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紧锣密鼓,给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重大机遇。立足于当前“1+X证书制度”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展进行研究,从政府有关部门、试点院校、培训评价组织、相关物流企业、物流行业协会等层面分析目前我国“1+X证书制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进展情况,并结合人才培养的下一步规划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1+X证书制度”;物
摘 要: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带动下,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于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探究与改良,从而有效推动了教学模式的优化。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指出,在高中教学工作中,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与调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教学工作,传统教学模式往往难以合理实现当前我国高中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需求,基于此,研究人员表示,教师应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需求
摘 要: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支撑,着力于研究如何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提升新时代青年的国家与民族自豪感,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新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信息接收以及观念表达的载体,其使用量的迅猛增加使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的考验。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情感宣泄的旺盛期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在认知方面还不成熟,
摘 要: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孤岛效应”,围绕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特点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以《创新管理》课程为例,探讨该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设计课程思政改革思路与内容,为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新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57  0 引言  习近
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控,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把握,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进课堂理念,以高等数学课程为出发点,以《导
摘 要: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第一次专业教育课是大学新生入学后深入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和未来发展前景的机会。针对过去金融专业教育宣传中带有现实主义和拜金主义倾向的问题。本文尝试将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相融合,以修正传统专业教育课的价值导向问题,帮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价值观和世界观。最后升华主题,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引发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
近年来,课外教育培训市场热度持续走高,而创业门槛过低,导致教育培训机构“李鬼”丛生,如何在课外教育培训的“红海”中获得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教育培训行业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