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在用语言交流思想、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时不可能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交际中一定会折射和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这便是语言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学习,获得对该民族文化的认识;反过来只有了解了文化情境背景的深刻内涵,学生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语言材料的真正意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他们具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语言;跨文化意识;能力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紧密相连。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邓炎昌,1989),学习第二语言就是学习第二种文化。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它的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对象绝大多数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等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许多学生,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尽管有扎实的语法基础,但在语言理解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方面却存在很大的困难。其次,在中国,汉语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英语虽然被广大的国人学习,但使用并不是很广。学生英语的使用往往只限在每天一节的英语课上,缺乏语言使用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初中英语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语言知识传授,它必须与其所承载的文化相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在近几年的英語教学实践中,经过探索和尝试,认为在教学中适当导入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能使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有更多了解,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文化的传授在语言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教室,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 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营造英语氛围: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学校的宣传栏和各班的黑板报开辟英语学习园地。学校的公共宣传栏面向全校师生,版面较大,可以介绍一些需要时间进行记忆的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到宣传栏阅读,这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班上的英语学习园地版面小,同班学生英语水平比较接近,可以编写一些国外孩子经常玩耍的游戏,如Bingo,填字游戏,猜谜等,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班上的学习园地版面应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2.延伸词汇,增强学习能力
词汇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文化负载最重大的部分。在英语学习中词汇学习占据了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大量英语单词、短语、成语都具有和英语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Peter Trudjill 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许多词语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相关背景知识,以便其真正了解其内涵。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含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含义的介绍。在上动物一课时,“dog”这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多为贬义,如“丧家犬”“走狗”等,而在英美人眼中的狗却是人类最忠实可靠的朋友,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等常用词语。而在教授颜色一课时,我列举了许多外国例子“green hand”(生手)“black tea”(红茶)“blue water”(大海)。 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认识、运用有利于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例如“love、dear”等词在西方一些非正式场合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国,这样的词语一般只用于亲密的朋友或家人之间。因此我们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
3.海量阅读,感悟文化内涵
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内容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语法知识,提高语言应用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节日习俗、中西方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在学习有关课文时,除了运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还可以采取让学生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逐一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这些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在课外教师也应最大限度地创设好英语文化氛围,如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在阅读过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参照教材内容,以课本剧为依托,让学生参与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观看外国录像、电影,让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 4.巧借节日,浸润语言文化
节日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日子。东、西方各国都有各自的节日。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在圣诞前夕,学唱Jingle Bells,感受那份欢乐。圣诞之夜,聆听Silent Night,体会圣诞的宁静与祥和,然后许个心愿再互赠礼品,感受友情和亲情。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對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谈到鬼,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阴森森、凄惨惨,令人毛骨悚然,但提到西方国家的鬼节(万圣节,11月1日)前夕,即Halloween,孩子们却精神大增。10月31日,是传说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户都在门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灯笼为鬼魂引路,模样恐怖,孩子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户敲门乞讨。他们对主人说:“Trick or treat?”意思是:“款待还是恶作剧?”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糕点送给孩子们。鬼节竟是如此的有趣、令人不可思议,孩子们盼望着下一个Halloween的到来。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加深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才能让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教师要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自觉系统长期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文化教育,使学生飞得更高,更稳。
[1] 陈励. 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9).
[2] 黄佩娟.文化与翻译之我见[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
[3] 陆田森.跨文化交际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1).
【关键词】 语言;跨文化意识;能力培养
一、跨文化学习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紧密相连。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邓炎昌,1989),学习第二语言就是学习第二种文化。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它的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制约与影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对象绝大多数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其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等与英语语言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许多学生,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尽管有扎实的语法基础,但在语言理解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方面却存在很大的困难。其次,在中国,汉语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工具,英语虽然被广大的国人学习,但使用并不是很广。学生英语的使用往往只限在每天一节的英语课上,缺乏语言使用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二、教学中培养跨文化学习能力的策略
初中英语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语言知识传授,它必须与其所承载的文化相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在近几年的英語教学实践中,经过探索和尝试,认为在教学中适当导入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能使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有更多了解,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文化的传授在语言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非英语语言国家的儿童学习英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教师要精心设置英语课堂环境,甚至形成开放的课堂环境,把学生带出教室,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多元文化。 在这个环境里,逼得每个人都要用英语去交流信息,这样的“环境气候”对于帮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是不可缺少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营造英语氛围: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学校的宣传栏和各班的黑板报开辟英语学习园地。学校的公共宣传栏面向全校师生,版面较大,可以介绍一些需要时间进行记忆的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学生每天都有机会到宣传栏阅读,这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班上的英语学习园地版面小,同班学生英语水平比较接近,可以编写一些国外孩子经常玩耍的游戏,如Bingo,填字游戏,猜谜等,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班上的学习园地版面应力求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2.延伸词汇,增强学习能力
词汇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文化负载最重大的部分。在英语学习中词汇学习占据了最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大量英语单词、短语、成语都具有和英语文化密切相关的内容。Peter Trudjill 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了解一些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许多词语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相关背景知识,以便其真正了解其内涵。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含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含义的介绍。在上动物一课时,“dog”这一词,在中国文化中多为贬义,如“丧家犬”“走狗”等,而在英美人眼中的狗却是人类最忠实可靠的朋友,有“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lucky dog”(幸运儿)等常用词语。而在教授颜色一课时,我列举了许多外国例子“green hand”(生手)“black tea”(红茶)“blue water”(大海)。 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认识、运用有利于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例如“love、dear”等词在西方一些非正式场合用得非常普遍,但在中国,这样的词语一般只用于亲密的朋友或家人之间。因此我们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
3.海量阅读,感悟文化内涵
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不少内容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语法知识,提高语言应用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教材里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文化信息,如西方节日习俗、中西方对待老人的不同态度、西方人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等等,在学习有关课文时,除了运用“对比法”、多媒体手段,还可以采取让学生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逐一让学生了解。同时,通过这些方法也培养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在课外教师也应最大限度地创设好英语文化氛围,如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在阅读过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参照教材内容,以课本剧为依托,让学生参与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观看外国录像、电影,让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 4.巧借节日,浸润语言文化
节日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日子。东、西方各国都有各自的节日。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教师应该巧借这个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在圣诞前夕,学唱Jingle Bells,感受那份欢乐。圣诞之夜,聆听Silent Night,体会圣诞的宁静与祥和,然后许个心愿再互赠礼品,感受友情和亲情。谈及赠送礼物时,给学生讲解接受礼物的方式,西方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截然相反:在节日里,對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西方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当面打开礼物并加以称赞,所以,在使用“present”这一单词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谈到鬼,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阴森森、凄惨惨,令人毛骨悚然,但提到西方国家的鬼节(万圣节,11月1日)前夕,即Halloween,孩子们却精神大增。10月31日,是传说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户都在门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灯笼为鬼魂引路,模样恐怖,孩子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户敲门乞讨。他们对主人说:“Trick or treat?”意思是:“款待还是恶作剧?”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糕点送给孩子们。鬼节竟是如此的有趣、令人不可思议,孩子们盼望着下一个Halloween的到来。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加深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才能让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教师要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自觉系统长期地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进行文化教育,使学生飞得更高,更稳。
【参考文献】
[1] 陈励. 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9).
[2] 黄佩娟.文化与翻译之我见[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4).
[3] 陆田森.跨文化交际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