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南丝竹”中扬琴的演奏技法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f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琴是我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乐器,它是在16世纪末从波斯传入到我国的广东沿海一带,并在那里得到了发展.到了清代后期,民间音乐逐渐兴起,扬琴也随之被引进到许多民间器乐的演奏当中,成为了一件具有民族色彩的弹拨乐器.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积累,扬琴也衍生出许多流派的演奏技巧与演奏风格.其中江南丝竹是对扬琴的演奏影响较大的流派.本文将以扬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江南丝竹的历史渊源,简述一下扬琴演奏的技巧,以及它往后的发展.
其他文献
傅雪漪的艺术歌曲《湘君》,创作风格独具匠心.无论是其词、曲音韵节奏的完美契合,还是曲式结构的起承转合,甚至钢琴伴奏织体的巧思妙意,都无一不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意境,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期刊
近几年,我国信息技术呈现飞速发展趋势,新媒体技术也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并被广泛应用到各个方面.在人们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情况中,艺术也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之一.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中,舞蹈艺术冲破了传统艺术的束缚,逐渐形成新媒体舞蹈艺术特点,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此,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背景中,本文阐述舞蹈艺术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其其表现形式,帮助人们更加认识舞蹈艺术,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rn绘画境界是主体超越自然现象所能达到精神审美的高度.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1]除去“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近乎麻木的观看之外,“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则是观者再造的人化自然,个人因素起主导作用.“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是指艺术家已经超了自我,找到与自然同构的“道”.王国维提出“境界论”,并将之分为二重:第一重为“有我之境”,是指作者按照主观情感改造对象,将客观现实主观化;第二重为“无我之境
期刊
艺术理论是人类艺术实践经验的归纳和总括,对艺术创作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艺术社会学、艺术图像学、艺术阐释学是艺术与其他学科交叉的产物,通过从不同的视角来“观看”作品,从而产生新的思考与方向,为艺术的发展提供新构思;而《骷髅幻戏图》作为中国绘画中比较特别的绘画题材作品,引发了后世无限的想象.从这幅画中能体验到当时绘画者所表现的社会环境、人文思想及象征意象等,以此获得启发思索;艺术的发展与提高需要理论的研究支持,艺术观念的革新可以给创作者更多的创新思路,从而使艺术学科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那不勒斯乐派诞生于意大利南部中心城市那不勒斯城,是巴洛克中晚期形成的最重要的声乐流派,是巴洛克时期声乐作品最成熟的优秀代表.本文探索了那不勒斯乐派的形成背景和艺术贡献,并以创始人及代表性作曲家A.斯卡拉蒂的作品为代表,分析那不勒斯乐派声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期刊
春节时候,闲下来画画,孩子们在旁边看.问:“为什么在山石转折处要尽量浑圆?”rn其实这也是很多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很容易忽略,也可能是故意突出的地方.容易忽略是因为行笔过快,在转折运笔的时候就容易直来直往,使山石棱角过于尖锐.而故意突出是因为山石尖锐,容易有咄咄逼人的感觉,画面也会有激扬奋进的感觉.只是,在绘画创作中,我会尽量避免有这样的行笔,有时候确实也会失误,就会想办法进行补救.一是在旁边多画一些浑圆的笔触以冲和效果;二是直接在锐角处点苔,进行修改.这就是笔墨中的“不露圭角”.
期刊
乐器一直是演奏优美音乐的“灵魂”.如果想用乐器演奏优美的声音,还需要一只能控制乐器的“手”.当使用乐器时,经常需要左右手的合理配合.人们习惯用右手,左手的灵活性相对较低.因此,我们针对小提琴,研究分析了左手在表演中的能力,以及我们如何进行有效的左手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些策略和结论.
这幅《二日》是用包装纸、报销单等材料制作而成的作品.方法是以粘贴、涂黑、挖补再覆盖的方式,既用墨汁也用丙烯颜料.画中着红色的人物原本与《一日》作品的颜色类同,但在制作过程中着红色的人物形态失掉了初始的感觉,又用墨色加以调整.rn在创作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纸类属性与中国画的关系,如果从民族角度来看,我们发明了中国画与中国画技法,也发明了造纸术和印刷术,依据当下的创造逻辑,有关纸本的任何纸类都可以成为中国画艺术创作的材料范畴,无需形成隔阂与对立,都是中国文化特征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宣纸的中国画一定还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