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之水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r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天之水,不仅是云,是雨。还有湖。
  这水,或者叫湖,就栖息在云彩的深处。水里有鱼,天上有云,树间有鸟。鱼在云中游,云在树间晃,鸟在水上飞。
  这是一片名符其实的在天之水,它还有个实至名归的名字:天池!
  崇山峻岭间,奇迹般地闪现出这片丰盈的水。水周围的山,从容而镇静。在我的周围,我看到了大量原生的云南松林,蓊蓊郁郁围住了这片水,使它无路可逃,静静地留守在这天的高处。
  这是一片不同凡响的水。它像一面古老的青铜镜,映照古今。我感到远山正经不住诱惑,悄悄走近,想偷窥一下镜中容颜。天上的云影,也在镜子面前徘徊不定,搔首弄姿。
  天池的景致,给我的感觉是静。它藏在云龙县城西部20公里的深山,远离尘嚣。宁静的阳光中,同行的人纷纷以天池边一座宫殿式的木屋为背景拍照。在大理,乃至滇西,很少有这样安静的水了。洱海的安静,早被一艘艘游轮所打破,一些我曾去过的湖泊上,也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游艇,还有各种卖弄的三弦和唢呐声。只有天池,是安静的,它藏在大山深处。
  天池也有游艇,却很少,一只小游艇在远处游弋,像一只孤独的蜻蜓。远远地传来歌声,更像一抹若有若无的暖暖的阳光给天池增添了一种静寂的味道。
  松林与松林之间,松林与湖水之间,是一片片极富抒情意味的草甸,从上面走过,有一种踏在地毯上的感觉。苍翠的松林和翠绿的草甸,映衬得水面更加澄蓝。天池周围所有的树木都静静地立在阳光中。没有风,自然听不到林涛。静穆中传来的铃铛声,用另一种方式显示了天池的安静。我朝着铃铛声走去,看到了两匹马,在草地上静静地吃草。不远处,还有几头奶牛,也在吃草。天池边的草甸,像一块块华贵的地毯,这些漫步的马和牛们,是地毯上别致的花纹。
  我想找到它们的主人,四周却悄然无声。
  我喜欢这样的寂静。这样的寂静是有高度的,天池的海拔在2552米左右,比我居住地的洱海高出了580米。我们来时一路都在下坡,绝对高度的下降,更突出了天池的相对高度,它应该是在群山之上的一个高原湖泊,尽管这里的人不叫它湖,而叫它“池”。但一个“池”字正好突出了它的地位,它是与那些被高原人称为“海”、“湖”的水截然不同的。在云南,还有一个被称为“池”的地方,那就是昆明的滇池,但滇池的海拔没有天池高,水没有天池好,更少了天池的安静。苍山上也有七龙女池,水质虽然澄澈,海拔也高,但却少了天池的宽广。天池是以水域宽广、水质澄澈、环境安静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为数不多的滇西湖泊。
  我们来了整整一辆中巴车的人,但整个天池还是静。行走在湖边的草甸上,所有的足音都被柔而软的草甸所吸收了,没有一丝杂音。如果声音也是一种灰尘的话,天池就是一台巨大的吸尘器。没有风,自然也就少了乱七八糟的松涛声,连天上的阳光也是安静的,不会被风吹得沸沸扬扬。在天池散步的人们,也显示了悠然自得的状态。这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地方。天池的海拔,使蓝天与它的距离很近,天空的颜色便一览无余地映进水中,水中的云彩仿佛也伸手可及。一棵棵水草,静静地延伸在阳光里,延伸出的是无边的静。
  一路西行,我发现天池的静是有层次的,周围森林茂密的群山显示的静,是一种镇定自如的安静;草甸弥漫的静,是抚慰人心的宁静;树丛和草丛间的静,是一种意蕴绵长的幽静;而透过树枝和草丛看到的湖水,蓝中泛着青,青中透出白,闪动着的是一种摄人心魂的虚静。这种虚静,是众静之神。它像一只神的眼,让你一次又一次不得不接受它的注视。
  漫步湖边,同伴们不断寻找各种适合照相的地点和姿式。一株株老树,树干覆盖满了苔藓,层层叠叠的苔藓,沉静在时间之外,不管来者是谁,永远如斯。泉在一棵葳蕤的老树下摆出姿式,让我拍照,定格于镜头的老树、水波、笑容,静寂于时间之外。周围郁郁葱葱的山,也静寂于时间之外。
  时间是属于闹市的。“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时间概念,肯定与山里的静寂有关,与人在静寂中产生的心态有关。人只有来到像天池这样静寂于时间之外的地方,才感到了一种永恒的不变:山、水、树,山上的岩石、水中的云影、树上的苔藓。在闹市瞬息万变的世相中失去自我的人,来到这亘古如初的山林,才会找到属于生命的最原初的记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人在面对大自然虚静之眼注视时,所发出的一声长叹。
  我站在绿草如茵的浅滩向天池的东边眺望,浩淼的水面上,从北至南似乎有草甸向湖中延伸形成的草洲,草洲上有树,隐隐约约间给天池增添了几分水在天上的灵气。我曾经来过天池的,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围着天池逆时针方向转了一圈。先向西,一路上见到很多草甸,丛生的阔叶林,途中还遇到草甸边放牧者的房屋——这是些真正意义上的隐居者的小屋。之后,又穿越一片片茂密的松林和杜鹃林,在揉和着松脂芳香的山间小道一路向南,转到一个高地后再向东。在我印象中,天池周围的松林、杜鹃林、茅竹林特别多,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应该算是原生态的。查了资料,证实了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天池周围仅高等植物就有60多科200余种,其中有三尖杉、红豆杉、榧树、滇楠等国家级保护植物。这些植物能够保存,与天池的地理位置有关,与它遗世独立的静寂有关。
  我这一圈,绕了世间千年。绕过水,绕过树,绕过崖,绕过雾。
  此行是不能绕天池一周了,同行中人都是摄影爱好者,但却是业余,喜欢的是浮光掠影。我的心也不能安静下来。我知道断然找不到一位绕天池行走一圈的志同道合者的。虽然山中“一日”能抵世上“千年”,但租赁的中巴车还在等着,现代人的时间观念在起了作用。
  返回的路上,星星点点的野花,金黄的、粉红的,紫蓝的,装点得草甸犹如一袭硕大而华贵的地毯。在一株老树下的草丛间我还看到了一对硕大无比的正在交尾的蝴蝶,恍如两只失落在草丛间的风筝。不知放飞它们的寂寞之手是谁?
  就要作别天池了,选择了一个以天池、群山、草甸为背景的地方,让泉给我留个影——留住静谧的天池,留住天池的静谧。
  须臾与无穷,在永恒的静谧中是可以同在的。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其他文献
一    老汤坐在拉煤拖拉机的副驾驶位上。山路颠簸得很,老汤身子被颠得一歪一歪的,好几次都差不多被甩出去。但他依旧不忘把那瓶酒使劲往嘴里灌。  老汤其实不姓汤,但一生嗜酒如命,常被醉得七歪八斜的,而自己又活得相当没志气,所以,一个不知什么时候被谁起的绰号就这么叫了他大半辈子。有时叫老汤,有时叫做汤司令,老汤无所谓,别人爱怎么叫就怎么叫。于是人们似乎真就忘了他本来姓甚名谁了。前年里一个从山外分来学校
期刊
一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是我眼花了。  面前的镜子里,在我头发的中分线以右,随着手中那把向斜后方向划动的梳子,一线闪电似的白一闪而过。  是不是卫生间里光线的缘故?此刻卫生间顶上的灯正开着,虽然灯光不是特别强。还是窗外光线的原因?这扇外圆内方的卫生间窗子,自从原来的太阳能坏了之后,新换的太阳能的接水管只好从这窗子进来,于是这窗子一直就那样开着,就包括我洗澡的时候也没法关上它。这个时候,虽然太阳还没有出
期刊
一朵多愁善感的云  路过秀美江南  一场缠绵悱恻的雨  驻足眺望江北  还有那个名叫青梅的女子  徐徐打开六月的伞  想找一位被雨淋湿的书生  顾盼之中风情万种    看到她辫梢的栀子花么  开成一只白蝶形状  听到小巷尽头轻声呼唤么  莫非是她前生的爱情嗟叹    一只蜘蛛垂丝而下  恰好停在你的眼前  这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预兆  根根晶莹雨丝  排下迷乱的情感八卦阵    如果你走不出去  
期刊
乡村的早晨    湖水随意地涌着小小的浪花  小鸟自由地飞翔又落下  我把平铺在躺椅上的身体  像所有晨光中的叶片一样,尽情舒展    桌子上放着一杯茶  我可以喝,也可以不喝  膝盖上放着一本书  我可以读,也可以不读  城市远去了  一切都远去了  在这里,不再有劳累、压抑,以及伤害     有云从对面的山上升起  又在天空消散  有风穿过湖边的玉米地  又穿过我的衣袖  在不时响起的鸟鸣声中
期刊
青山    在那个乡间,一个莽撞瘦弱的少年背个绣花包,朝乡村小学跌跌撞撞地跑去,被踩踏起的那些灰尘:洁净,轻盈,刺鼻。他朝对面的山上望去,湛蓝的岚烟,正清洗着他的目光。我是那个少年,我们都是那个少年。那个刚从师范毕业的青年教师,在那块摇摇欲坠的黑板上写下“青山”二字,俊秀优雅,最让我感到羡慕的是那个老师口齿清楚地念出了“青山”二字。全班八个学生跟着他念着“青山。青山!……”唱腔味十足,我们沉醉在与
期刊
青梅一样的女子风姿绰约  嘤咛在一张弓弦上  巫山渺茫,洗尽铅华的面目  陌上的太守,落马彷徨而走  青翠的桑叶比作短剑  愤怒的丝绦,扎痛他垂涎的衣袖    薄如蝉翼的纱巾顺江漂去  纱和浣纱的人,醉倒了满江的鱼  书生荡舟而来,成就浣纱女的  一生华贵的时候,只有家国没有梦想  是纱,把吴越和古楚反复弹拨  谁能相信爱情?除了江中那两只红肚的鸳鸯    撕纱。她一边里笑着看着  落泪的纱巾和痛
期刊
思念渐行渐远最后一缕余辉  你的面庞渐渐模糊  叹息桥沉重的质感  生失去了光彩  你的船漂过我的爱情走远  两岸的烛火   摇曳着未知的悲喜  回忆始终是种奢念  不久一切尽殁  你的身旁你的背影陌生  于我  或许你会偶尔想起  或许你早已忘记    责任编辑 张乃光
期刊
这是一条宁静而无人的道路  两旁高大的树木  遮挡了南风带给我的轻柔  也遮挡了我对月亮诉说的挚爱  破碎的花瓣还在飘浮着  我不敢回头望去  只因道路曲折得可怕  流星在我头上找过一道弧  带不走我的心愿  也带不走我的寂寞    恋在大理    我依旧拉开了白色窗帘  品读阳光下的大理  一盘CD 一串手链  是那古城里静静流淌的河水  青石板上曾有我追寻过的足迹  爱恋的你是我生活的每个思绪
期刊
石榴花    嗤的一声  一根火柴  在绿色遮掩的枝头点燃  嗤的一声 又是嗤的一声  一颗一颗的火苗  不断绽放  等这个顽皮的孩童  点着了五月  它就躲在夏天里  裂着一粒粒的小碎牙  快活地笑    栀子花    从箱底里翻出那条百褶裙  年年那么素洁合身  羞羞怯怯地来到城市  立在熙熙攘攘的路边  站在脚手架上的阿哥认出了你  他说你是他的表妹  名字叫乡情    蔷薇花    旧日的
期刊
老 井    云龙多盐,云龙多井。所以云龙多以“井”为地名。  古代的云龙,八大盐井辐射了周边地区,云龙食盐远销腾越、西藏和印度。因盐运而兴起的驿道四通八达。在那些盐贵如金的岁月里,当打卤熬盐作为一种淘生方式在历史的舞台上为这一方的人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希望的时候,在人们心里,用马帮驮回来的,已不仅仅是物质经济的往来、是生活的富庶,更是文明、是交流、是对远方的向往。人们就是这样用盐粒织就了一张张四通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