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了这个题目,觉得“定位”两字并不确切,因而加上了引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很难“定位”的,一切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最近在报刊上对中美关系的“定位”议论纷纷。此皆源出于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的一句话。
去年9月,佐利克在中美首轮战略对话后,在纽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美国愿把中国视作“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又译作“共同经营者”)。Stakeholder原意为赌金共同保管者,后来逐渐用于经济领域,意为企业共同投资者,相当于在同一个董事会中的董事。现在佐利克首次把这个生僻的含混的词用于中美关系上,确实有新鲜感。因此,如何解读成为中美关系“定位”的热门话题。
佐利克的这一新说法是积极的,也会对美中关系的今后发展有正面影响。从第二轮中美战略对话结果看也显示了这种积极趋向,为中美两国把握两国关系大局和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分歧,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但是,决不能对佐利克这句话期望过高。从我国有些学者对佐利克讲话的解读来看,似乎有失偏颇,甚至有点一厢情愿。有的回应文章还涉及到我国的外交基本政策。如“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和“中国不挑战美国超级大国地位”这样一些提法。
一个词句能否“定位”美中关系
最近十几年来,美国对美中关系的“定位”词几经变化。而我国学者随着词句变化作了许多解读文章,“乐观”与“悲观”论相互交替,始终未能走出这个“怪圈”。
当美国的对华政策从“接触加遏制”变换为“战略伙伴关系”时,确实让人兴奋了一阵。有人撰文认为,从此中美关系进入了“稳定时期”和“良性互动”。布什政府上台后,否定了“战略伙伴关系”,改换为“战略竞争对手”。于是持“悲观”论点的就认为大事不好,美国正从东西南几个方面“包围”中国 。两年多之前,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说了句著名的话:“美中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刻”。于是,又有人写文章,兴奋不已。据说鲍威尔作了点修正:中美关系过于复杂,难以用一个词来表述。
现在,Stakehoklder这个词一出,又掀起一个解读热潮。有这样一些解读和评论:
1、佐利克是美国国务院第二号人物,有处理中美关系的“舵手”之称。这个讲话表明美国政府的主导性意见,为未来美国对华战略确定了基本方向。
2、说明布什的“中国观”发生大变样。美国政府决定用“新的模式”来对待“中国崛起”。美国抑制了“中国威胁论”,接受了“中国崛起论”。
3、“利益相关者”比“伙伴关系”还要积极。“伙伴”有主有从,有大有小,并非完全平等关系,而“利益相关者”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更具有平起平坐的地位。
4、“中国不挑战现行国际体系”,相反,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维护者”。
5、中国不会像苏联那样与美国争霸,“中国不挑战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佐利克果真有如此大的“神威”,一句话就改变了美中关系的“定位”?要知道,佐利克不是决策者,而只是一位主管的行政官员。他的“利益相关者”提法,现在尚未被美国政府的决策者所接受。布什总统访华前后的讲话中,仍把美中关系定位在“复杂关系”上。就连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对这一新的提法没有加以认同,只是说美中关系不应决定于一个词语,这种关系应“更加复杂”。
词句变化,实质未变
我们对待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观察中美关系变化也应如此。
当佐利克提出美国愿把中国视作Stakeholder时,是有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是“负责任”;第二是“自由化”。
美国所说的“负责任”是有特定含意的。它不是指中国对国际社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而是要中国在全世界“不挑战”美国的霸权利益,同美国一起共同塑造美国一超独霸的“国际秩序”。
美国作为条件要中国实行“自由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拉姆斯菲尔德访华时,竟然公开指责中国没有“军事透明度”。布什访华前,在华盛顿接见了达赖,在日本大谈要中国实行“自由化”,而且竟然把日本和台湾作为中国大陆学习的“民主榜样”。
观察中美关系的几个重要因素
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观察中美关系也不例外。在观察中美关系时,特别是回应美国对华政策时,要避免就事论事,避免对一个词句变化作过分的回应,可以从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国际战略和基本外交政策等多个方面来考量。
1、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认识这一点对把握中美关系的发展是重要的。既合作又防范是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合作在增加,防范也在加紧,不会由于合作增加而放松防范。反之亦然。这种两面性渗透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国际和地区事务等各个方面。如在经济领域,合作范围在扩大、内容在加深,同时经济贸易摩擦也在升级。又如,在军事领域,对话与交流在发展,同时美日加强军事同盟,北约东扩触角伸向亚洲。
2、美国对华政策的摇摆性。从美国政体来看,美国实际上是“两个政府”。除政府行政主体外,还有另一个政府,就是国会。美国国会有各种利益集团的代表,十分复杂,现在保守势力占有优势,在“民主”、“人权”、“宗教自由”、“经济摩擦”等问题上经常对中国“发难”和施压。每当两国关系出现顺利发展的苗头时,国会就出来“反制”,这似乎成了一条规律。此外,四年一次的美国大选也影响到美中关系的稳定性。
3、美国对华政策是美国国际战略的一部分。布什上台之后,确定了美国新的国际战略,以其对外强硬为特色。这个战略,又被称为“布什主义”和“先发制人”,冷战之后,国际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已构成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在单边主义。因此,谈不上中国挑战或不挑战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的问题。
4、美国的“国际秩序”是要达到“一超独霸”的目的。对佐利克讲话的解读,使“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话题。“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问题比较复杂,要从多方面来探讨。现行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所主导的,它包含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际政治秩序。因此,中国提出了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这同美国在冷战之后提出的美国独霸全球的“世界新秩序”是完全不同的。与此相联系,中国还提出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张。同时,我们说明,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在我们是现行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维护者”。我们不会也不可能去“维护”美国在亚洲、中东、非洲和拉美各地区的利益,也不存在“挑战美国利益”的问题。
5、“新自由主义”是美国的指导意识形态。佐利克讲话中要中国认同“共同的价值观念”。这个“价值观念”就是“新自由主义”,同我们的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在“新自由主义”的主导下,美国发起“第二波全球民主化”浪潮。从“大中东民主化计划”到中亚的“颜色革命”,现在又在打俄罗斯的主意,当然也不会放过中国。
6、美国没有放弃“中国威胁论”。制造“中国威胁论”是美国霸权的需要,不会因为美国某个人讲些正面的话而改变。佐利克确实为美中关系健康发展说了些积极的话,但仔细分析他的讲话全文,不难发现,他的“中国责任论”实质上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同时,在佐利克讲话的前后,美国仍然在宣传和推销“中国威胁论”。
总之,美国对华战略和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需要从美国国际战略、美国政治文化、国际思潮等多个方面来观察。
(本文责任编辑:刘万镇)
去年9月,佐利克在中美首轮战略对话后,在纽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美国愿把中国视作“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又译作“共同经营者”)。Stakeholder原意为赌金共同保管者,后来逐渐用于经济领域,意为企业共同投资者,相当于在同一个董事会中的董事。现在佐利克首次把这个生僻的含混的词用于中美关系上,确实有新鲜感。因此,如何解读成为中美关系“定位”的热门话题。
佐利克的这一新说法是积极的,也会对美中关系的今后发展有正面影响。从第二轮中美战略对话结果看也显示了这种积极趋向,为中美两国把握两国关系大局和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分歧,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但是,决不能对佐利克这句话期望过高。从我国有些学者对佐利克讲话的解读来看,似乎有失偏颇,甚至有点一厢情愿。有的回应文章还涉及到我国的外交基本政策。如“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和“中国不挑战美国超级大国地位”这样一些提法。
一个词句能否“定位”美中关系
最近十几年来,美国对美中关系的“定位”词几经变化。而我国学者随着词句变化作了许多解读文章,“乐观”与“悲观”论相互交替,始终未能走出这个“怪圈”。
当美国的对华政策从“接触加遏制”变换为“战略伙伴关系”时,确实让人兴奋了一阵。有人撰文认为,从此中美关系进入了“稳定时期”和“良性互动”。布什政府上台后,否定了“战略伙伴关系”,改换为“战略竞争对手”。于是持“悲观”论点的就认为大事不好,美国正从东西南几个方面“包围”中国 。两年多之前,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说了句著名的话:“美中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刻”。于是,又有人写文章,兴奋不已。据说鲍威尔作了点修正:中美关系过于复杂,难以用一个词来表述。
现在,Stakehoklder这个词一出,又掀起一个解读热潮。有这样一些解读和评论:
1、佐利克是美国国务院第二号人物,有处理中美关系的“舵手”之称。这个讲话表明美国政府的主导性意见,为未来美国对华战略确定了基本方向。
2、说明布什的“中国观”发生大变样。美国政府决定用“新的模式”来对待“中国崛起”。美国抑制了“中国威胁论”,接受了“中国崛起论”。
3、“利益相关者”比“伙伴关系”还要积极。“伙伴”有主有从,有大有小,并非完全平等关系,而“利益相关者”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更具有平起平坐的地位。
4、“中国不挑战现行国际体系”,相反,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和维护者”。
5、中国不会像苏联那样与美国争霸,“中国不挑战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佐利克果真有如此大的“神威”,一句话就改变了美中关系的“定位”?要知道,佐利克不是决策者,而只是一位主管的行政官员。他的“利益相关者”提法,现在尚未被美国政府的决策者所接受。布什总统访华前后的讲话中,仍把美中关系定位在“复杂关系”上。就连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对这一新的提法没有加以认同,只是说美中关系不应决定于一个词语,这种关系应“更加复杂”。
词句变化,实质未变
我们对待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观察中美关系变化也应如此。
当佐利克提出美国愿把中国视作Stakeholder时,是有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第一是“负责任”;第二是“自由化”。
美国所说的“负责任”是有特定含意的。它不是指中国对国际社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而是要中国在全世界“不挑战”美国的霸权利益,同美国一起共同塑造美国一超独霸的“国际秩序”。
美国作为条件要中国实行“自由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拉姆斯菲尔德访华时,竟然公开指责中国没有“军事透明度”。布什访华前,在华盛顿接见了达赖,在日本大谈要中国实行“自由化”,而且竟然把日本和台湾作为中国大陆学习的“民主榜样”。
观察中美关系的几个重要因素
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观察中美关系也不例外。在观察中美关系时,特别是回应美国对华政策时,要避免就事论事,避免对一个词句变化作过分的回应,可以从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国际战略和基本外交政策等多个方面来考量。
1、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认识这一点对把握中美关系的发展是重要的。既合作又防范是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合作在增加,防范也在加紧,不会由于合作增加而放松防范。反之亦然。这种两面性渗透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国际和地区事务等各个方面。如在经济领域,合作范围在扩大、内容在加深,同时经济贸易摩擦也在升级。又如,在军事领域,对话与交流在发展,同时美日加强军事同盟,北约东扩触角伸向亚洲。
2、美国对华政策的摇摆性。从美国政体来看,美国实际上是“两个政府”。除政府行政主体外,还有另一个政府,就是国会。美国国会有各种利益集团的代表,十分复杂,现在保守势力占有优势,在“民主”、“人权”、“宗教自由”、“经济摩擦”等问题上经常对中国“发难”和施压。每当两国关系出现顺利发展的苗头时,国会就出来“反制”,这似乎成了一条规律。此外,四年一次的美国大选也影响到美中关系的稳定性。
3、美国对华政策是美国国际战略的一部分。布什上台之后,确定了美国新的国际战略,以其对外强硬为特色。这个战略,又被称为“布什主义”和“先发制人”,冷战之后,国际格局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已构成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矛盾的主要方在单边主义。因此,谈不上中国挑战或不挑战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的问题。
4、美国的“国际秩序”是要达到“一超独霸”的目的。对佐利克讲话的解读,使“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话题。“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问题比较复杂,要从多方面来探讨。现行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所主导的,它包含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和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际政治秩序。因此,中国提出了建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这同美国在冷战之后提出的美国独霸全球的“世界新秩序”是完全不同的。与此相联系,中国还提出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张。同时,我们说明,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现在我们是现行国际体系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维护者”。我们不会也不可能去“维护”美国在亚洲、中东、非洲和拉美各地区的利益,也不存在“挑战美国利益”的问题。
5、“新自由主义”是美国的指导意识形态。佐利克讲话中要中国认同“共同的价值观念”。这个“价值观念”就是“新自由主义”,同我们的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在“新自由主义”的主导下,美国发起“第二波全球民主化”浪潮。从“大中东民主化计划”到中亚的“颜色革命”,现在又在打俄罗斯的主意,当然也不会放过中国。
6、美国没有放弃“中国威胁论”。制造“中国威胁论”是美国霸权的需要,不会因为美国某个人讲些正面的话而改变。佐利克确实为美中关系健康发展说了些积极的话,但仔细分析他的讲话全文,不难发现,他的“中国责任论”实质上是“中国威胁论”的变种。同时,在佐利克讲话的前后,美国仍然在宣传和推销“中国威胁论”。
总之,美国对华战略和政策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需要从美国国际战略、美国政治文化、国际思潮等多个方面来观察。
(本文责任编辑:刘万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