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6月至1954年春,为了红土地的完全解放,为了保卫和建设新江西,被毛泽东誉为“一员骁勇战将”的江西兴国老表陈奇涵在江西军区司令员岗位上倾情奋斗了五个春秋。这其间,他心系官兵、情系家乡的人文情怀,犹如他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干练果敢的将军气质,深深地印在了江西广大军民的心中。
(一)
江西军区下辖一五六师、一五七师、一六一师分别来自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之四十三军、四十四军、四十八军,官兵多为北方人。由于长途行军的劳累加之不适应江南气候,抵赣初始,部队病号陡增,其中疟疾患者尤多。面对这一突发事件,陈奇涵一面向省、市卫生主管部门紧急求援,并亲自过问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丸的调拨、储存和发放,一面在全区部队中广泛开展“健康运动”。要求军区后勤部的工作以“保证部队一定的物资供给,提高生活,保证全体指战员的身体健康”为目标,面向广大官兵,面向全体伤病员。在陈奇涵高度重视和军地医务人员共同努力下,“疟、疥、蛔虫、肠胃”等流行性疾病在官兵中的传播得到了有效防治,从而保证了部队旺盛的战斗力。
经一事,明一理。为彻底改善全区官兵的医疗条件,陈奇涵决意创建一所军区医院。1951年底,他亲率军区司、政、后三大机关的干部战士在南昌市南郊,一砖一瓦,一花一树,建起了一座花园式医院(即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后改为第九四医院)。不久,在陈奇涵的努力筹划下,近百名专业医务人才由军内外调入医院,住院大楼也安装上了南昌市第一部电梯。到1953年,九四医院已发展壮大为中南军区骨干医院,并相继收治了1200多名从抗美援朝前线归来的志愿军伤病员。对住院治疗的所有伤病员或经过长途跋涉来昌生产的军属孕妇,陈奇涵都指派专人前往慰问,并要求后勤部门在治疗物资及营养品供应方面给予特殊照顾。
在关心干部战士身体健康的同时,陈奇涵始终记挂着广大官兵仍然艰困的生活。当时,因生产和供应的不足,部队很少有蔬菜及副食品补给,许多时候官兵们只能吃盐水泡饭。1949年12月,乘着江西境内大股土匪均被剿灭的有利时机,陈奇涵提议成立了以副政委彭嘉庆为主任委员的军区生产委员会,在全区部队中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生产运动。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仅1950年就生产粮食300余万斤,基本补齐了部队的粮食缺额。1951年起,陈奇涵又将生产的重点转移到副业生产上来。在他的精心组织下,全区垦复菜地5千余亩,开办养猪场、豆腐坊、榨油坊、肥皂厂、火柴厂、砖瓦厂、瓷品公司等数百家,为部队生产了大量的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从而改善了广大官兵的生活。
(二)
陈奇涵具有长辈胸怀,历来就十分关心军人子弟的教育问题。在东北任辽宁军区司令员时,他曾探索性地开办过军人子弟文化速成班。上任江西军区司令员后,面对新中国即将开始的建设热潮,他有了更高的追求,决定创建一所正规的军人子弟学校。
然而,刚解放时的南昌各种建设物资奇缺。陈奇涵不等不靠,组织广大官兵烧窑制砖,到地方政府指定的山上伐木砍竹,硬是通过军人自己的双手建起了三排整齐的校舍。与此同时,为展示江西军区办好学校的决心,军区党委任命陈奇涵司令员的夫人卫彬为校长,任命杨国庆副司令员的夫人为协理员,从军区机关抽调了一批知识分子出身的现役军人充当教员,并在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卜,对所有就读学生实行供给制。
1949年11月20日,经过广大官兵夜以继日的艰苦筹备,江西军区干部子弟学校——八一学校正式开学。在简朴、热烈的开学典礼上,陈奇涵从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高度,阐述了学校必需保持军事特征的重要性,并对学校的运行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部学生住校寄读,学校实行升挂军旗制度,师生每天坚持出早操。
黄埔军校出身的陈奇涵对学校和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只要人在南昌,无论工作有多忙,他都会抽空到与军区大院一墙之隔的学校转一转。有一次,他看到学校操场上有一些幼童正在相互嬉戏追逐,便找到校长卫彬商量道:放任小孩在校园玩耍,既不安全,也影响教学秩序,能不能把他们托管起来?就这样,八一学校在既有小学部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幼儿部。
由于陈奇涵的真情关爱,江西驻军所有适龄军人子弟都得到了上学受教育的机会。广大官兵每每说到此事,都会情不自禁地称道:“感谢党的关怀!感谢陈老的费心!”(陈奇涵当年才50岁出头,但军区官兵都尊敬地称他为“陈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八一学校现已壮大成长为江西仅有的小学、初中、高中等各阶段教育齐全的一所现代名校,成为江西省军区机关和南昌市共建的文明学校。
(三)
陈奇涵是一位表情严肃、不爱多说话的司令员,也是一位充满乡情、友情和亲情的朴实长者。
解放初期,赣南有许多与组织失去了联系的老红军战士、老党员以及烈士家属来找曾经担任过中共赣南特委军事部长的陈奇涵。面对这些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与牺牲的父老乡亲,他都及时地一一接待,从不摆官架子。对于他们提出的重新入党、归队、参加工作、解决各种困难等实际问题,陈奇涵既坚持政策,又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兴国革命烈士子弟多,他就介绍他们参军、参加土改工作队或到八一革大、烈士子弟学校学习。许多人反映的“AB团”被错杀问题,他也及时地向毛泽东主席作了汇报,并最终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被错杀的人可视为革命烈士,家属子女享受烈属待遇)。
朝鲜战争爆发后,为支援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江西军区第一五六师4407位朝鲜族官兵接到了入朝参战的命令。这支跟随陈奇涵转战南北、在攻打长春战役和剿灭江西匪患斗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出发前的休整期间,依依不舍的陈奇涵为他们精心安排了精彩的文艺活动:军人俱乐部演节目、放电影,军区文工团办晚会、搞联欢。部队临行前,陈奇涵又特别以“四星望月”等兴国家常菜招待全体官兵,并寓意深刻地对朝鲜族副师长金宁说:“毛主席吃了‘四星望月’就打败了敌人的‘围剿’,你们同样也能打败美帝国主义!”
陈奇涵任职江西军区期间,相继有彭庆积、贺晋年、杨国庆、刘振球、雷震、邓克明副司令员,彭嘉庆、孔石泉、萧元礼副政委,以及军区司、政、后各部门负责同志黄永辉、李长伟、朱继先、魏洪亮、刘小康、罗友林、李贻南、李士才等调进调出。对调来江西军区工作的同志,陈奇涵都给予兄长般的关怀:亲自介绍情况,亲自安排住处。对调出的同志,他也极尽战友之谊:设家宴叙旧,到车站送行。
红土地局势完全稳定后的1954年2月,陈奇涵被毛泽东点将,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1955年,他又光荣地被授予上将军衔。尽管离开了红土地,但他始终情系江西,始终以各种方式继续关注和帮助家乡的发展。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陈奇涵当年对部属的深情厚爱以及思兹念兹的爱乡情怀,仍然受到家乡人民无比的景仰和怀念。
责编/文波
(一)
江西军区下辖一五六师、一五七师、一六一师分别来自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之四十三军、四十四军、四十八军,官兵多为北方人。由于长途行军的劳累加之不适应江南气候,抵赣初始,部队病号陡增,其中疟疾患者尤多。面对这一突发事件,陈奇涵一面向省、市卫生主管部门紧急求援,并亲自过问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奎宁丸的调拨、储存和发放,一面在全区部队中广泛开展“健康运动”。要求军区后勤部的工作以“保证部队一定的物资供给,提高生活,保证全体指战员的身体健康”为目标,面向广大官兵,面向全体伤病员。在陈奇涵高度重视和军地医务人员共同努力下,“疟、疥、蛔虫、肠胃”等流行性疾病在官兵中的传播得到了有效防治,从而保证了部队旺盛的战斗力。
经一事,明一理。为彻底改善全区官兵的医疗条件,陈奇涵决意创建一所军区医院。1951年底,他亲率军区司、政、后三大机关的干部战士在南昌市南郊,一砖一瓦,一花一树,建起了一座花园式医院(即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后改为第九四医院)。不久,在陈奇涵的努力筹划下,近百名专业医务人才由军内外调入医院,住院大楼也安装上了南昌市第一部电梯。到1953年,九四医院已发展壮大为中南军区骨干医院,并相继收治了1200多名从抗美援朝前线归来的志愿军伤病员。对住院治疗的所有伤病员或经过长途跋涉来昌生产的军属孕妇,陈奇涵都指派专人前往慰问,并要求后勤部门在治疗物资及营养品供应方面给予特殊照顾。
在关心干部战士身体健康的同时,陈奇涵始终记挂着广大官兵仍然艰困的生活。当时,因生产和供应的不足,部队很少有蔬菜及副食品补给,许多时候官兵们只能吃盐水泡饭。1949年12月,乘着江西境内大股土匪均被剿灭的有利时机,陈奇涵提议成立了以副政委彭嘉庆为主任委员的军区生产委员会,在全区部队中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业生产运动。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仅1950年就生产粮食300余万斤,基本补齐了部队的粮食缺额。1951年起,陈奇涵又将生产的重点转移到副业生产上来。在他的精心组织下,全区垦复菜地5千余亩,开办养猪场、豆腐坊、榨油坊、肥皂厂、火柴厂、砖瓦厂、瓷品公司等数百家,为部队生产了大量的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从而改善了广大官兵的生活。
(二)
陈奇涵具有长辈胸怀,历来就十分关心军人子弟的教育问题。在东北任辽宁军区司令员时,他曾探索性地开办过军人子弟文化速成班。上任江西军区司令员后,面对新中国即将开始的建设热潮,他有了更高的追求,决定创建一所正规的军人子弟学校。
然而,刚解放时的南昌各种建设物资奇缺。陈奇涵不等不靠,组织广大官兵烧窑制砖,到地方政府指定的山上伐木砍竹,硬是通过军人自己的双手建起了三排整齐的校舍。与此同时,为展示江西军区办好学校的决心,军区党委任命陈奇涵司令员的夫人卫彬为校长,任命杨国庆副司令员的夫人为协理员,从军区机关抽调了一批知识分子出身的现役军人充当教员,并在经费相当困难的情况卜,对所有就读学生实行供给制。
1949年11月20日,经过广大官兵夜以继日的艰苦筹备,江西军区干部子弟学校——八一学校正式开学。在简朴、热烈的开学典礼上,陈奇涵从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高度,阐述了学校必需保持军事特征的重要性,并对学校的运行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部学生住校寄读,学校实行升挂军旗制度,师生每天坚持出早操。
黄埔军校出身的陈奇涵对学校和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只要人在南昌,无论工作有多忙,他都会抽空到与军区大院一墙之隔的学校转一转。有一次,他看到学校操场上有一些幼童正在相互嬉戏追逐,便找到校长卫彬商量道:放任小孩在校园玩耍,既不安全,也影响教学秩序,能不能把他们托管起来?就这样,八一学校在既有小学部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幼儿部。
由于陈奇涵的真情关爱,江西驻军所有适龄军人子弟都得到了上学受教育的机会。广大官兵每每说到此事,都会情不自禁地称道:“感谢党的关怀!感谢陈老的费心!”(陈奇涵当年才50岁出头,但军区官兵都尊敬地称他为“陈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八一学校现已壮大成长为江西仅有的小学、初中、高中等各阶段教育齐全的一所现代名校,成为江西省军区机关和南昌市共建的文明学校。
(三)
陈奇涵是一位表情严肃、不爱多说话的司令员,也是一位充满乡情、友情和亲情的朴实长者。
解放初期,赣南有许多与组织失去了联系的老红军战士、老党员以及烈士家属来找曾经担任过中共赣南特委军事部长的陈奇涵。面对这些为中国革命作出过贡献与牺牲的父老乡亲,他都及时地一一接待,从不摆官架子。对于他们提出的重新入党、归队、参加工作、解决各种困难等实际问题,陈奇涵既坚持政策,又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兴国革命烈士子弟多,他就介绍他们参军、参加土改工作队或到八一革大、烈士子弟学校学习。许多人反映的“AB团”被错杀问题,他也及时地向毛泽东主席作了汇报,并最终促成了问题的解决(被错杀的人可视为革命烈士,家属子女享受烈属待遇)。
朝鲜战争爆发后,为支援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江西军区第一五六师4407位朝鲜族官兵接到了入朝参战的命令。这支跟随陈奇涵转战南北、在攻打长春战役和剿灭江西匪患斗争中建立了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出发前的休整期间,依依不舍的陈奇涵为他们精心安排了精彩的文艺活动:军人俱乐部演节目、放电影,军区文工团办晚会、搞联欢。部队临行前,陈奇涵又特别以“四星望月”等兴国家常菜招待全体官兵,并寓意深刻地对朝鲜族副师长金宁说:“毛主席吃了‘四星望月’就打败了敌人的‘围剿’,你们同样也能打败美帝国主义!”
陈奇涵任职江西军区期间,相继有彭庆积、贺晋年、杨国庆、刘振球、雷震、邓克明副司令员,彭嘉庆、孔石泉、萧元礼副政委,以及军区司、政、后各部门负责同志黄永辉、李长伟、朱继先、魏洪亮、刘小康、罗友林、李贻南、李士才等调进调出。对调来江西军区工作的同志,陈奇涵都给予兄长般的关怀:亲自介绍情况,亲自安排住处。对调出的同志,他也极尽战友之谊:设家宴叙旧,到车站送行。
红土地局势完全稳定后的1954年2月,陈奇涵被毛泽东点将,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1955年,他又光荣地被授予上将军衔。尽管离开了红土地,但他始终情系江西,始终以各种方式继续关注和帮助家乡的发展。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陈奇涵当年对部属的深情厚爱以及思兹念兹的爱乡情怀,仍然受到家乡人民无比的景仰和怀念。
责编/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