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① 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诗人时为刑部侍郎,上书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潮州刺史。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写。
(二)
【甲】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
【中考链接】
例1.(2017年四川遂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1)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2分)
(2)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1分),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1分)。
(2)“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2分),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2分)。
例2.(2017年广西桂林卷)文言文阅读。(11分)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参考答案:
(1)B。(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2)A。(“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3)D。(“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4)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5)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赏析】
中国古代文人有两条命:一个是生命,一个是使命。其中把使命看得比生命还重,这是文人引以为豪的“气节”。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追求的正是一种永恒的“气节”。“气节”是文人做人的准则和追求的人生目标,他们为“气节”而生,甚至可以为“气节”而死。从孟子到韩愈,再到文天祥,也许时代在变,可是,他们身上的“气节”却是一脉相承的。从他们骨子里散发出的“不屈”与“坚毅”,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坚守和责任的担當。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的“气节”则透露出一种率真与不羁。他以“谪仙人”自居,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他不会因为权贵而低头,即使是天子,他也是平等对待。同时,他对国家和人民充满了感情,不断地去底层体验百姓的疾苦。他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的率真,更能感受到他坚守的“气节”。
北宋的苏轼,一生几乎都在贬谪的生活中,但他不屈服于现实,即使在饱受迫害的情况下,也能够坚持理想,始终保持自己的“纯洁度”。从三苏出川时的锋芒毕露,再到登科及第时的一战成名;从入仕时的风华正茂,到落难时的坚韧不屈,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苏轼都始终坚守气节 。欧阳修对其十分赏识,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苏轼的“气节”与担当。从《水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卜算子》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再到《江城子》的“老夫聊发少年狂”,直至《赤壁赋》的“惟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对其精神世界的坚守,这也正是其卓越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气节”,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意识的有为少年。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让我们努力奋发,为中华的复兴梦尽一己之力!
【模拟练习】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
B.与民由之
C.此之谓大丈夫
D.俄有使使止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俄有使使止之
B.贫贱不能移
C.即为绝笔《自赞》
D.雪拥蓝关马不前
3.请将“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选文(二)中两个语段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中国文人的气节,请在选文(一)中找出表现文人气节的两句诗,并且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1.B和D。(A.结构助词的;C.取消句子独立性)
2.A,派;B,改变;C,于是,就;D,向前走。
3.看见的人,没有不流眼泪的。
4.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注释】① 选自《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诗人时为刑部侍郎,上书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潮州刺史。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写。
(二)
【甲】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①,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释】①《自赞》:自我总结。
【中考链接】
例1.(2017年四川遂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1)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2分)
(2)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1分),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1分)。
(2)“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2分),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2分)。
例2.(2017年广西桂林卷)文言文阅读。(11分)
(1)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独行其道
B.其真无马邪?
C.河伯始旋其面目
D.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贫贱不能移(移动)
B.见闻者无不流涕(眼泪)
C.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D.俄有使使止之(不久)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文天祥临刑之际自作绝笔,系之衣带间,这表明他早有赴死之心。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D.“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描绘“观者”的反应,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
(4)请将“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5)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著名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3分)
参考答案:
(1)B。(A、C、D三项中的“其”均为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B项,“其”是副词,表示反诘,译为“岂,难道”)
(2)A。(“移”在这里是“动摇”的意思)
(3)D。(“是为了表现他们的痛惜之情”表述有误,应是:为了表现文天祥从容就义的气节)
(4)问集市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
(5)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赏析】
中国古代文人有两条命:一个是生命,一个是使命。其中把使命看得比生命还重,这是文人引以为豪的“气节”。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追求的正是一种永恒的“气节”。“气节”是文人做人的准则和追求的人生目标,他们为“气节”而生,甚至可以为“气节”而死。从孟子到韩愈,再到文天祥,也许时代在变,可是,他们身上的“气节”却是一脉相承的。从他们骨子里散发出的“不屈”与“坚毅”,让我们看到了精神的坚守和责任的担當。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的“气节”则透露出一种率真与不羁。他以“谪仙人”自居,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他不会因为权贵而低头,即使是天子,他也是平等对待。同时,他对国家和人民充满了感情,不断地去底层体验百姓的疾苦。他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的率真,更能感受到他坚守的“气节”。
北宋的苏轼,一生几乎都在贬谪的生活中,但他不屈服于现实,即使在饱受迫害的情况下,也能够坚持理想,始终保持自己的“纯洁度”。从三苏出川时的锋芒毕露,再到登科及第时的一战成名;从入仕时的风华正茂,到落难时的坚韧不屈,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苏轼都始终坚守气节 。欧阳修对其十分赏识,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苏轼的“气节”与担当。从《水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到《卜算子》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再到《江城子》的“老夫聊发少年狂”,直至《赤壁赋》的“惟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对其精神世界的坚守,这也正是其卓越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气节”,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意识的有为少年。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让我们努力奋发,为中华的复兴梦尽一己之力!
【模拟练习】
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
B.与民由之
C.此之谓大丈夫
D.俄有使使止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俄有使使止之
B.贫贱不能移
C.即为绝笔《自赞》
D.雪拥蓝关马不前
3.请将“见闻者无不流涕”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选文(二)中两个语段都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中国文人的气节,请在选文(一)中找出表现文人气节的两句诗,并且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1.B和D。(A.结构助词的;C.取消句子独立性)
2.A,派;B,改变;C,于是,就;D,向前走。
3.看见的人,没有不流眼泪的。
4.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本来想为皇帝清除危害社会的事情,怎么会顾惜我衰朽的残年余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