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南京地区的第一座帝陵,孙权墓由于没有地表遗迹可寻,如今成了一座带有传说性质的帝王陵寝。历经近1800年的风风雨雨,孙权墓是否安好?有没有被盗?这一系列疑问都在等待后人解答。
盗墓难幸免
吴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孙权去世,终年71岁。孙权下葬于钟山南麓的高岗上,葬处得名“孙陵岗”。后因广种梅花而闻名,又称梅花山。早在三国时期,钟山就极负盛名,三峰相连形如巨龙,山、水、城浑然一体,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钟山因山上有紫色页岩层,在阳光照映下,远看紫金生耀,故人们又称它为紫金山。在一个历史时期内,紫金山被称为蒋山,孙权墓也被称为蒋陵,而很少有人称之孙陵。
这是为何?这与蒋子文有关。蒋子文是东汉末年的秣陵县尉,因追逐盗贼到钟山下,被击伤头部而死。三国时期,传说蒋子文多次显灵,于是孙权封他为钟山之神,并将钟山改为蒋山。孙权墓,也因山名而被后人称为“蒋陵”。很多人认为,孙权的墓地并未被盗,但历史学者倪方六表示不一定。据其估计,吴被西晋灭亡后,司马晋对建业(南京)的“王气”特别敏感,或者说忌讳。“根据常理,他们应该破坏吴王宫、孙权墓的风水,而破坏风水的常规手段就是将坟掘开。”
此后到东晋时,孙权墓一带多次成为战场,被挖过战壕。随后的南朝政权更迭频繁,孙权墓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结合南京周边当年盗墓成风,孙权墓很难幸免。”倪方六说。
低调的帝陵
虽然身为“东吴大帝”,但孙权并没有以帝王之威,行厚葬之道,而是直接利用紫金山余脉挖穴建墓,灵柩入殓后再填平,地面不设任何标志,也不留任何痕迹。这样低调的做法很可能与孙权本人的盗墓经历有关。
倪方六表示,根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有两次盗墓经历:一是长沙王吴芮墓,二是南越王赵婴齐墓。
汉末乱世,盗墓其实是一种“风尚”。曹操、董卓这些汉末枭雄,也兼职盗墓,通过盗墓筹军饷、军需,不失为一条捷径。面对如此好事,孙权自然也不会例外。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称帝,史称“东吴大帝”。其后,孙权便开始了他的盗墓史。古代帝王立国,有立“七庙”的讲究,要建立7座庙来供奉自己的祖宗。但孙权却是个异类,他仅仅给自己的父亲孙坚立了一座庙。此庙被尊为东吴的“始祖庙”,庙址在当时的长沙郡临湘县。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这座庙所用的木材,竟是孙权盗墓的成果——他把别人的棺材板挖了,替父亲修庙,史家称“未之前闻也”。被孙权掘了坟的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第一任“长沙王”——吴芮,据史学主流的说法,吴芮还是吴王阖闾的后代。
另外,埋藏奇珍异宝的历代南越王的墓地,更是让孙权心动。称帝后,孙权就一直派下属到民间明查暗访,搜集南越王墓的情报,最终让他找到了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的墓。当时正是三国混战时期,北方的曹魏集团一直对吴国虎视眈眈,但孙权把边防安全都放一边了,派将军吕瑜带上几千名士兵,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来到广州。这群人打着官方旗号,明火执仗,盗挖起了南越王墓。南越王墓都是石室椁藏,建在山上,不像北方陕西、河南这些中原境内的陵墓四周都是土。而且,南越王墓的墓道在封闭时都使用了大石块,最重的近一吨,一两个人根本无法打开。在没有现代化起吊设备的情况下,吕瑜当年是怎么打开墓的,还是一个谜。但可以想见,这班人一定费了老大的力气,才把婴齐的墓室掘开。据野史所记,婴齐穿着金镂玉衣,身上的饰件是纯金的,还有36颗玉玺金印,三枚铜剑,铜剑上面还刻有精美的龙状花纹。
盗了赵婴齐的陵墓,孙权还不死心,又让吕瑜将广州城外四周的山岭翻了一个遍,真的是挖地三尺。不过依旧没能找到前二代南越王的墓。
为朱元璋守门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句古话,最终也在孙权身上体现。
到了明初,孙权墓差点遭遇被掘之灾。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也看中了孙权当年选的风水宝地,想将寿陵营建在这一带。在正式点穴独龙阜、破土动工前,手下已将陵地周边的古冢古迹一律挖掉,南朝高僧梁僧宝志墓,就是此时被移走的。当时,陵工大臣李新准备将孙权墓也掘毁。一天朱元璋到现场视察,听了李新的汇报后表示此举不妥。据明人张岱《陶庵梦忆》中记载,朱元璋当时说了这样的话,“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因为这句话,孙权这位东吴大帝,又有了“第一门将”名头,皇帝为皇帝当“守门员”,这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是十分罕见的。朱元璋此举被不少人认为是“仁人孝君”之大善举。但在倪方六看来,朱元璋是有私心的。
“从风水堂局上来说,帝王陵都是风水宝地,后有祖山,前有案山、朝山。近为案,远来朝,孙权墓所在的梅花山,正是孝陵风水堂局中的‘案山’。如果朱元璋将孙权墓挖了,那也破坏了案山的风水,迷信的朱元璋最忌讳这事,才不傻呢。”倪方六说。明孝陵的神道在孙权墓这里,有意拐了一个弯。倪方六认为,这一拐也大有玄机,整个陵区暗合北斗星状,孙权墓正在勺头内,而控制勺头的“柄子”正是朱元璋的孝陵地宫。
“可见,朱元璋留下孙权墓的意图绝不是想让孙权给自己当守门员,他的鬼点子是让孙权给他看住风水!而最早想起这个鬼点子的,应该不是朱元璋本人,最有可能的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风水大师刘基。”
(据《周末》孙 磊/文)
盗墓难幸免
吴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孙权去世,终年71岁。孙权下葬于钟山南麓的高岗上,葬处得名“孙陵岗”。后因广种梅花而闻名,又称梅花山。早在三国时期,钟山就极负盛名,三峰相连形如巨龙,山、水、城浑然一体,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钟山因山上有紫色页岩层,在阳光照映下,远看紫金生耀,故人们又称它为紫金山。在一个历史时期内,紫金山被称为蒋山,孙权墓也被称为蒋陵,而很少有人称之孙陵。
这是为何?这与蒋子文有关。蒋子文是东汉末年的秣陵县尉,因追逐盗贼到钟山下,被击伤头部而死。三国时期,传说蒋子文多次显灵,于是孙权封他为钟山之神,并将钟山改为蒋山。孙权墓,也因山名而被后人称为“蒋陵”。很多人认为,孙权的墓地并未被盗,但历史学者倪方六表示不一定。据其估计,吴被西晋灭亡后,司马晋对建业(南京)的“王气”特别敏感,或者说忌讳。“根据常理,他们应该破坏吴王宫、孙权墓的风水,而破坏风水的常规手段就是将坟掘开。”
此后到东晋时,孙权墓一带多次成为战场,被挖过战壕。随后的南朝政权更迭频繁,孙权墓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结合南京周边当年盗墓成风,孙权墓很难幸免。”倪方六说。
低调的帝陵
虽然身为“东吴大帝”,但孙权并没有以帝王之威,行厚葬之道,而是直接利用紫金山余脉挖穴建墓,灵柩入殓后再填平,地面不设任何标志,也不留任何痕迹。这样低调的做法很可能与孙权本人的盗墓经历有关。
倪方六表示,根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有两次盗墓经历:一是长沙王吴芮墓,二是南越王赵婴齐墓。
汉末乱世,盗墓其实是一种“风尚”。曹操、董卓这些汉末枭雄,也兼职盗墓,通过盗墓筹军饷、军需,不失为一条捷径。面对如此好事,孙权自然也不会例外。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称帝,史称“东吴大帝”。其后,孙权便开始了他的盗墓史。古代帝王立国,有立“七庙”的讲究,要建立7座庙来供奉自己的祖宗。但孙权却是个异类,他仅仅给自己的父亲孙坚立了一座庙。此庙被尊为东吴的“始祖庙”,庙址在当时的长沙郡临湘县。更让人接受不了的是,这座庙所用的木材,竟是孙权盗墓的成果——他把别人的棺材板挖了,替父亲修庙,史家称“未之前闻也”。被孙权掘了坟的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第一任“长沙王”——吴芮,据史学主流的说法,吴芮还是吴王阖闾的后代。
另外,埋藏奇珍异宝的历代南越王的墓地,更是让孙权心动。称帝后,孙权就一直派下属到民间明查暗访,搜集南越王墓的情报,最终让他找到了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的墓。当时正是三国混战时期,北方的曹魏集团一直对吴国虎视眈眈,但孙权把边防安全都放一边了,派将军吕瑜带上几千名士兵,千里迢迢,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来到广州。这群人打着官方旗号,明火执仗,盗挖起了南越王墓。南越王墓都是石室椁藏,建在山上,不像北方陕西、河南这些中原境内的陵墓四周都是土。而且,南越王墓的墓道在封闭时都使用了大石块,最重的近一吨,一两个人根本无法打开。在没有现代化起吊设备的情况下,吕瑜当年是怎么打开墓的,还是一个谜。但可以想见,这班人一定费了老大的力气,才把婴齐的墓室掘开。据野史所记,婴齐穿着金镂玉衣,身上的饰件是纯金的,还有36颗玉玺金印,三枚铜剑,铜剑上面还刻有精美的龙状花纹。
盗了赵婴齐的陵墓,孙权还不死心,又让吕瑜将广州城外四周的山岭翻了一个遍,真的是挖地三尺。不过依旧没能找到前二代南越王的墓。
为朱元璋守门
“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这句古话,最终也在孙权身上体现。
到了明初,孙权墓差点遭遇被掘之灾。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也看中了孙权当年选的风水宝地,想将寿陵营建在这一带。在正式点穴独龙阜、破土动工前,手下已将陵地周边的古冢古迹一律挖掉,南朝高僧梁僧宝志墓,就是此时被移走的。当时,陵工大臣李新准备将孙权墓也掘毁。一天朱元璋到现场视察,听了李新的汇报后表示此举不妥。据明人张岱《陶庵梦忆》中记载,朱元璋当时说了这样的话,“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因为这句话,孙权这位东吴大帝,又有了“第一门将”名头,皇帝为皇帝当“守门员”,这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是十分罕见的。朱元璋此举被不少人认为是“仁人孝君”之大善举。但在倪方六看来,朱元璋是有私心的。
“从风水堂局上来说,帝王陵都是风水宝地,后有祖山,前有案山、朝山。近为案,远来朝,孙权墓所在的梅花山,正是孝陵风水堂局中的‘案山’。如果朱元璋将孙权墓挖了,那也破坏了案山的风水,迷信的朱元璋最忌讳这事,才不傻呢。”倪方六说。明孝陵的神道在孙权墓这里,有意拐了一个弯。倪方六认为,这一拐也大有玄机,整个陵区暗合北斗星状,孙权墓正在勺头内,而控制勺头的“柄子”正是朱元璋的孝陵地宫。
“可见,朱元璋留下孙权墓的意图绝不是想让孙权给自己当守门员,他的鬼点子是让孙权给他看住风水!而最早想起这个鬼点子的,应该不是朱元璋本人,最有可能的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风水大师刘基。”
(据《周末》孙 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