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钓鱼就是这样,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有的时候优点会变成缺点,有的时候缺点则成了优点,最关键的在于如何扬长避短。
大多数人都在用双子线,我说我用单子线会不会有人觉得我比较另类?肯定会。实际上,我用单子线是有原因的。不知道常钓鲤鱼的钓友注意过一个细节没有,长子线和短子线哪个上鱼率高?纯粹按照概率来说,二者应该旗鼓相当,可是上鱼的时候偏偏没这么均匀,长子线的上鱼率远远高出短子线,是短子线的两倍以上。我最初的理解是短子线过短,隐蔽性差,于是将其加长,使其达到长子线的长度,原来的长子线就加得更长。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这下两根子线的中鱼率应该基本持平了,可是偏偏还是长子线上鱼最多,我的判断被证明是错误的。那為什么这些鱼都钟爱那根长子线呢?
垂钓时,我们很在意子线的缠绕和打结问题,尽管每次抛投前我们都会把缠绕在一起的子线打开,但是下次换饵的时候还是会或多或少地缠上几圈,它们是什么时候缠到一起的呢?可能是在落水的过程中,也可能是在提竿后,这是不可控的事情。假如在落水的过程中两根子线就有了纠缠,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两根子线缠在一起,那么鱼在进食短子线的钓饵时牵动的是两根子线,并且那根长子线会挡嘴;进食长子线的那粒钓饵时也会同时牵动两根子线,但没有多余的子线挡嘴,我认为就是这个差别导致了长子线上鱼率明显高过短子线。
如果我的这个分析是对的,那么那根短子线不但多余,还很碍事,剪掉它,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单子线不涉及到子线缠绕的问题,鱼吃饵的时候障碍感最低,吃起来会更放心,更没了挡嘴的东西,上鱼率会不会提高?基于这种想法,我就以这种雷人的单钩方式开钓了。
突破了传统的双钩模式,很多人接受不了,在他们的观念中,双钩双饵被鱼发现的概率应该是单钩单饵的两倍,就像买彩票,买得越多中奖的概率就越大,只买一张中奖率最低。可是,钓鱼不是概率学,也不是数学,鱼是活的,只要它们在觅食,那么它们能发现两粒钓饵,就一定也能发现一粒钓饵,毕竟双钩上的两粒鱼饵的距离不会超过10厘米,所以不必有顾虑,我已经做过多次单钩试验了,每次都比同伴多遭遇几口,但是有一个前提——我是用玉米粒作钓饵,如果用面饵,突出诱钓结合的时候要慎重使用,因为用一粒鱼饵去抽窝子,效果远不及两粒鱼饵来得快。
我的单钩钓法成型后,自然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他们基本同意我的观点,也就是说认同我的观念,但是没人照着我的方式去做,哪怕是鱼获的优势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忍放弃用了多年的双钩钓组;就算我告诉他们单子线上鱼后给鱼摘钩的时候不用担心另一枚鱼钩划到手上,也不用担心小眼抄网遇到有倒刺的鱼钩摘钩困难,还不用担心遛鱼的过程中多出的那一枚鱼钩会“搭桥”、会挂到障碍物上等诸多优点,他们的钓组还是原封不动。这是为啥?就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作祟,而某种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在钓鱼这件事上,每个钓鱼人脑中都持有很多自认为合理的观念,如果掰扯起来会无穷无尽,我不是说我的观念一定对,但我能讲出道理。比如在钓鲤鱼的过程中,我曾无数次目睹过钓友脱钩跑鱼,如果是偶尔脱钩,我并不想过分解读,谁也不敢保证每条鱼都会被鱼钩刺到结实的部位,只要刺到薄弱的部位,在受力时肯定就会被拉脱拉豁,所以偶尔脱钩跑鱼纯属正常现象。但有的人在解读脱钩跑的现象时则固执地认为是钩子用小了造成的,应该换更大的鱼钩,对此我不敢苟同。假如是正口脱钩的话,我反倒应该考虑换小1号的钩子,我的观念是,只要鱼钩不是被拉直、拉断,就没必要换强度更大的鱼钩,因为鱼钩的承受力没问题嘛!越小的鱼钩入口性越好,轻易不要用大钩,更况且我对黑标后脱钩还颇有微词——我认为黑标很多时候未必是咬钩造成的,很可能是鲤鱼蹭到了主线,这个观念也没多少人接受吧?我为什么就认为是蹭线?我们可以做试验,加长子线后再看看就知道结果了,超过35厘米的子线调低钓高,有的时候黑标后会出现空枪,而短子线调灵,“空枪”的时候就很少,但跑鱼的时候也多,这说明很可能是锚到鱼了,也就是说不一定每一个黑标都是正儿八经的吃口。
不知道大家遇没遇过这种情况:本来自己会钓鱼,可是用了朋友的渔具却不会玩了,反正怎么用怎么别扭,我就是这样,钓鲤鱼之类的吃口比较生猛的鱼还勉强能对付,要是钓鲫鱼之类的轻口鱼总会觉得哪里不对劲,因为从钓组搭配,到用饵,到初始调钓,我和别人都有区别,所以用起来特别别扭,起码不知道应该抓哪个标相。
同样是在钓鱼,为什么大家在这些方面各有不同?因为每个人对钓鱼的认识不一样,归根到底就是观念不同。比如我有个朋友,钓龄数年,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套路,不论何时何地钓何种鱼,都是清一色的调平水钓2目(调标时浮标几乎撸到铅皮座附近),他认为这就是子线微微弯曲的微灵方式。我不这么认为,我在这里不想探讨物理上的浮力问题,我想说的是,假如真的如他所想的那样铅坠没到底,那么钓组肯定不会被固定,长时间不换鱼饵(我们用玉米粒),钓组一定会到处漂,可事实上钓组一直待在原地没动,这起码说明了铅坠起到了锚的作用,所以钓组才会固定。正是因为如此,他钓鲫鱼从来不是我的对手,几年下来他甚至不在我面前钓鲫鱼了,据他说“受伤”很严重。可是钓鲤鱼时,他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钓鱼就是这样,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有的时候优点会变成缺点,有的时候缺点则成了优点,最关键的在于如何扬长避短。
大多数人都在用双子线,我说我用单子线会不会有人觉得我比较另类?肯定会。实际上,我用单子线是有原因的。不知道常钓鲤鱼的钓友注意过一个细节没有,长子线和短子线哪个上鱼率高?纯粹按照概率来说,二者应该旗鼓相当,可是上鱼的时候偏偏没这么均匀,长子线的上鱼率远远高出短子线,是短子线的两倍以上。我最初的理解是短子线过短,隐蔽性差,于是将其加长,使其达到长子线的长度,原来的长子线就加得更长。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这下两根子线的中鱼率应该基本持平了,可是偏偏还是长子线上鱼最多,我的判断被证明是错误的。那為什么这些鱼都钟爱那根长子线呢?
垂钓时,我们很在意子线的缠绕和打结问题,尽管每次抛投前我们都会把缠绕在一起的子线打开,但是下次换饵的时候还是会或多或少地缠上几圈,它们是什么时候缠到一起的呢?可能是在落水的过程中,也可能是在提竿后,这是不可控的事情。假如在落水的过程中两根子线就有了纠缠,或者因为其他原因两根子线缠在一起,那么鱼在进食短子线的钓饵时牵动的是两根子线,并且那根长子线会挡嘴;进食长子线的那粒钓饵时也会同时牵动两根子线,但没有多余的子线挡嘴,我认为就是这个差别导致了长子线上鱼率明显高过短子线。
如果我的这个分析是对的,那么那根短子线不但多余,还很碍事,剪掉它,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单子线不涉及到子线缠绕的问题,鱼吃饵的时候障碍感最低,吃起来会更放心,更没了挡嘴的东西,上鱼率会不会提高?基于这种想法,我就以这种雷人的单钩方式开钓了。
突破了传统的双钩模式,很多人接受不了,在他们的观念中,双钩双饵被鱼发现的概率应该是单钩单饵的两倍,就像买彩票,买得越多中奖的概率就越大,只买一张中奖率最低。可是,钓鱼不是概率学,也不是数学,鱼是活的,只要它们在觅食,那么它们能发现两粒钓饵,就一定也能发现一粒钓饵,毕竟双钩上的两粒鱼饵的距离不会超过10厘米,所以不必有顾虑,我已经做过多次单钩试验了,每次都比同伴多遭遇几口,但是有一个前提——我是用玉米粒作钓饵,如果用面饵,突出诱钓结合的时候要慎重使用,因为用一粒鱼饵去抽窝子,效果远不及两粒鱼饵来得快。
我的单钩钓法成型后,自然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他们基本同意我的观点,也就是说认同我的观念,但是没人照着我的方式去做,哪怕是鱼获的优势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忍放弃用了多年的双钩钓组;就算我告诉他们单子线上鱼后给鱼摘钩的时候不用担心另一枚鱼钩划到手上,也不用担心小眼抄网遇到有倒刺的鱼钩摘钩困难,还不用担心遛鱼的过程中多出的那一枚鱼钩会“搭桥”、会挂到障碍物上等诸多优点,他们的钓组还是原封不动。这是为啥?就是根深蒂固的观念在作祟,而某种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在钓鱼这件事上,每个钓鱼人脑中都持有很多自认为合理的观念,如果掰扯起来会无穷无尽,我不是说我的观念一定对,但我能讲出道理。比如在钓鲤鱼的过程中,我曾无数次目睹过钓友脱钩跑鱼,如果是偶尔脱钩,我并不想过分解读,谁也不敢保证每条鱼都会被鱼钩刺到结实的部位,只要刺到薄弱的部位,在受力时肯定就会被拉脱拉豁,所以偶尔脱钩跑鱼纯属正常现象。但有的人在解读脱钩跑的现象时则固执地认为是钩子用小了造成的,应该换更大的鱼钩,对此我不敢苟同。假如是正口脱钩的话,我反倒应该考虑换小1号的钩子,我的观念是,只要鱼钩不是被拉直、拉断,就没必要换强度更大的鱼钩,因为鱼钩的承受力没问题嘛!越小的鱼钩入口性越好,轻易不要用大钩,更况且我对黑标后脱钩还颇有微词——我认为黑标很多时候未必是咬钩造成的,很可能是鲤鱼蹭到了主线,这个观念也没多少人接受吧?我为什么就认为是蹭线?我们可以做试验,加长子线后再看看就知道结果了,超过35厘米的子线调低钓高,有的时候黑标后会出现空枪,而短子线调灵,“空枪”的时候就很少,但跑鱼的时候也多,这说明很可能是锚到鱼了,也就是说不一定每一个黑标都是正儿八经的吃口。
不知道大家遇没遇过这种情况:本来自己会钓鱼,可是用了朋友的渔具却不会玩了,反正怎么用怎么别扭,我就是这样,钓鲤鱼之类的吃口比较生猛的鱼还勉强能对付,要是钓鲫鱼之类的轻口鱼总会觉得哪里不对劲,因为从钓组搭配,到用饵,到初始调钓,我和别人都有区别,所以用起来特别别扭,起码不知道应该抓哪个标相。
同样是在钓鱼,为什么大家在这些方面各有不同?因为每个人对钓鱼的认识不一样,归根到底就是观念不同。比如我有个朋友,钓龄数年,已经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套路,不论何时何地钓何种鱼,都是清一色的调平水钓2目(调标时浮标几乎撸到铅皮座附近),他认为这就是子线微微弯曲的微灵方式。我不这么认为,我在这里不想探讨物理上的浮力问题,我想说的是,假如真的如他所想的那样铅坠没到底,那么钓组肯定不会被固定,长时间不换鱼饵(我们用玉米粒),钓组一定会到处漂,可事实上钓组一直待在原地没动,这起码说明了铅坠起到了锚的作用,所以钓组才会固定。正是因为如此,他钓鲫鱼从来不是我的对手,几年下来他甚至不在我面前钓鲫鱼了,据他说“受伤”很严重。可是钓鲤鱼时,他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钓鱼就是这样,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有的时候优点会变成缺点,有的时候缺点则成了优点,最关键的在于如何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