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主题]心理学认为,内心的发展动力是内因或内部矛盾性。当然,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能脱离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因此,教育的本质作用应着眼于青少年心理的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适应的,即稍高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要求,并能转化成新的需要,且以此为动力促进学生心理向前发展是有实际意义的,甚至于能对其一生的发展都可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发展不仅是学科教学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全民素质提高的必由之路。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搜集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智能。本文以“地图”为例,探讨发展理论,优化课堂教学。
[案例描述]
片断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裴秀(公元233年—271年)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地理学家,是一位制图体制的革新者,他以自己的研究所得创造性地提出了“制图六体”。有人把他与欧洲的地图学者托勒密(约公元99年—168年)比作古代地图史上的东西方相辉映的两颗巨星。
他在行军过程中认真考察军队所经过之地,记录地域远近、山川险易、道路曲直等,然后与从前的图对比,检查是否有错误;又考证了高贡所记载的山川、海流、原隰陂泽、古之九洲以及晋之十六洲及郡国县邑、疆界乡陬、水际径路等。通过对比论证,裴秀逐步发现当时地图的缺陷。他在总结前人制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图六体”:一曰分率即比例尺,二曰准望即方位,三曰道里即路程远近,四曰高下,五曰方斜,六曰迂直,后三项和地面距离有关,要求绘制地物之间的距离时必须按水平距离计算。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有何启发?(学生情绪高涨,踊跃回答)
学生甲: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生乙:天才出自勤奋。
教师深切地感悟到,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悱”不“愤”,不“启”不“发”。学生具有巨大的潜在资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进行挖掘。
师生讨论:地图三要素与“制图文体”有哪些相同?“制图文体”还隐含着教材中的什么内容?我们在描述两地间距离是如何计算的?
学生回答:比例尺和方位(即方向);海拔高度;实际距离等于图上距离(两点间的水平距离)除以比例尺。
片断二:自主释疑,知识反馈
(教师出示方位对联,要求学生进行赏析)“朝北坐南吃西瓜,皮向东扔;瞻前顾后看《左传》,书往右翻。”
学生甲:人朝北坐南时,其前为北后南,左为西,右为东。
学生乙:对联中“北”对“前”,“南”对“后”,“西”对“左”,“东”对“右”。
学生丙:我明白了,对联中的方位和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正好相一致,堪称方位对联的妙作。
片断三:模拟演练,巩固新知,完成制图能力
受多样条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上,不能有效地演示等高线的绘制。但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同样也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等高线时,我们知道校园内有一境池,境池中有一玉亭(台基呈金字塔形),水与玉亭台基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它是一条闭合曲线,按一定比例尺把等高线绘在地图上;假若境池水位上涨20cm,这时水与玉亭台基又有一条交线,也是一条闭合曲线,只是这条等高线短些,我们也把它按一定比例尺绘制于图上。如此继续,一直到水淹没台基顶。这样境池中玉亭台基的高等线也就在想象中完成了。
教师要求:绘制地形剖面图的要求(步骤)有哪些?
学生回答:
1.选剖面线LL'(尽可能与每条等高线相交)。
2.画矩形(一般矩形长与LL'等长,也就是水平比例尺与原图一致)。
3.定垂直比例尺(往往比水平比例尺要大)。
4.作水平线与垂直虚线。
5.连成曲线(将剖面线LL'与等高线的交点在矩形图的投像用平滑曲线连接)。
实验操作:绘制下图的地形剖面图。(学生兴奋地做起来,且完成效果不错)
片断四:利用地图知识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
[案例点评]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9—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提出的全面发展教学理论对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道德的、智力的、劳动的、审美的、身体的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他的教学思想的核心是: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学习是在游戏、童话、美术、音乐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学习要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是这个世界的施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把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我们应注意学生培养的三层次升华,即“观众—演员—导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搜集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智能。本文以“地图”为例,探讨发展理论,优化课堂教学。
[案例描述]
片断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裴秀(公元233年—271年)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地理学家,是一位制图体制的革新者,他以自己的研究所得创造性地提出了“制图六体”。有人把他与欧洲的地图学者托勒密(约公元99年—168年)比作古代地图史上的东西方相辉映的两颗巨星。
他在行军过程中认真考察军队所经过之地,记录地域远近、山川险易、道路曲直等,然后与从前的图对比,检查是否有错误;又考证了高贡所记载的山川、海流、原隰陂泽、古之九洲以及晋之十六洲及郡国县邑、疆界乡陬、水际径路等。通过对比论证,裴秀逐步发现当时地图的缺陷。他在总结前人制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图六体”:一曰分率即比例尺,二曰准望即方位,三曰道里即路程远近,四曰高下,五曰方斜,六曰迂直,后三项和地面距离有关,要求绘制地物之间的距离时必须按水平距离计算。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有何启发?(学生情绪高涨,踊跃回答)
学生甲: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生乙:天才出自勤奋。
教师深切地感悟到,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悱”不“愤”,不“启”不“发”。学生具有巨大的潜在资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进行挖掘。
师生讨论:地图三要素与“制图文体”有哪些相同?“制图文体”还隐含着教材中的什么内容?我们在描述两地间距离是如何计算的?
学生回答:比例尺和方位(即方向);海拔高度;实际距离等于图上距离(两点间的水平距离)除以比例尺。
片断二:自主释疑,知识反馈
(教师出示方位对联,要求学生进行赏析)“朝北坐南吃西瓜,皮向东扔;瞻前顾后看《左传》,书往右翻。”
学生甲:人朝北坐南时,其前为北后南,左为西,右为东。
学生乙:对联中“北”对“前”,“南”对“后”,“西”对“左”,“东”对“右”。
学生丙:我明白了,对联中的方位和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正好相一致,堪称方位对联的妙作。
片断三:模拟演练,巩固新知,完成制图能力
受多样条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上,不能有效地演示等高线的绘制。但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同样也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学习等高线时,我们知道校园内有一境池,境池中有一玉亭(台基呈金字塔形),水与玉亭台基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它是一条闭合曲线,按一定比例尺把等高线绘在地图上;假若境池水位上涨20cm,这时水与玉亭台基又有一条交线,也是一条闭合曲线,只是这条等高线短些,我们也把它按一定比例尺绘制于图上。如此继续,一直到水淹没台基顶。这样境池中玉亭台基的高等线也就在想象中完成了。
教师要求:绘制地形剖面图的要求(步骤)有哪些?
学生回答:
1.选剖面线LL'(尽可能与每条等高线相交)。
2.画矩形(一般矩形长与LL'等长,也就是水平比例尺与原图一致)。
3.定垂直比例尺(往往比水平比例尺要大)。
4.作水平线与垂直虚线。
5.连成曲线(将剖面线LL'与等高线的交点在矩形图的投像用平滑曲线连接)。
实验操作:绘制下图的地形剖面图。(学生兴奋地做起来,且完成效果不错)
片断四:利用地图知识绘制一幅校园平面图
[案例点评]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9—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提出的全面发展教学理论对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道德的、智力的、劳动的、审美的、身体的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他的教学思想的核心是: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学习是在游戏、童话、美术、音乐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学习要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是这个世界的施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把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学生,我们应注意学生培养的三层次升华,即“观众—演员—导演”,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