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筠连,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曾经是僰人之地。僰人,这个悲壮的民族,除了把他们的棺木悬挂在高高的崖壁上,仿佛什么也没有留下。虽然我没有见过珙县麻塘坝270多具“僰人悬棺”,但在筠连,当我看见风中仅存的那一具悬棺,以及那密密麻麻的悬棺桩洞的时候,同样感到震撼。
两千多年前,他们就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煮盐炼铁、种地酿酒,他们会做竹工艺品,他们民风淳朴,他们是勤劳剽悍的背夫,在西南的山梁上,是他们连接了一条“南丝绸之路”。然而,在历朝历代,这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他们不屈的性格招致了朝廷一次次的军事围剿,仅明朝,就曾经遭受“数百次征剿”——“明兴二百年间,王师西下讨罪,前数百战,迄无成功。盖九丝天险,大军每望而不敢进”。到了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僰人最终遭到十万大军的血腥屠杀。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官兵先后攻下灵霄山,奇袭都都寨,激战九丝城,僰人终于如烟花一样灿烂而悲壮地消逝了。只以一个个悬棺的符号,在高高的悬崖上,诉说一首不屈的挽歌。
至今,在筠连县域大地新民村的陈家洞,还留下僰人被围剿时,官兵用火攻烟熏的遗痕,以及民间流传的僰人数百人全部在洞内战死的传说。僰人,真的就这样灭绝了吗?一个也不曾留下?
带着疑问,我们走进筠连。
在筠连县域的最高峰、海拔1770米的大雪山上听当地的一位老者唱山歌。“送郎送到屋当头,手把屋角眼泪流。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到眼睛头。”那歌声苍凉,直逼人心灵。而我,从他的歌声中,看见了远方,看见了很干净的天空,那下面,是一个个青瓦灰墙的村庄。
在筠连腾达镇的一个桑茧收购站前,我们看见一个个喜笑颜开的蚕农。这里曾经是南丝绸之路上,由川入滇西道的必经之地,至今依然保留着种桑养蚕的遗风。腾达镇上王爷庙的石门框上,还镌刻着两行字:僰道乐中流圣泽光昭符黑水;西山遥珙翠神光显赫镇腾龙。我把两只洁白的茧装进了包里,好使自己记得一个地方,一条南方的丝绸之路,一条僰人走过的路。
不屈的僰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在他们走过的地方,我们领略了无数的美食,精致而丰富,充满了秘密的想象和向往。糟黄瓜、荷叶鲜、月亮草、豆腐卷、扣肉、杠子鱼、红压鸡、曲鳝子滚沙、烧辣、黄粑、白水菜……就连定水河边一家家卖冷啖杯的店家,也有一些奇怪的名字,比如西部刀办,让你琢磨和冥想。这里许多地方还有家庭酒作坊,酿制玉米酒。在筠连龙镇,有一种泡酒,分红和白两种。据说,就来自僰人的酿酒技术。那酒,总是两瓶相随,泥瓦罐,红封纸,一瓶白,一瓶红,白酒微苦,红酒略甘,像极了一种美的极致,像极了这个民族的性格,抑或我们的人生。
筠连还有许多比较特别的姓氏,不知是否也和僰人有关。如母、郝(当地人念黑)等等,几乎每一个姓氏就是一个村子。每一个姓氏都修有厚厚的家谱,那上面记载着支流字辈,记载着千年祖训。每一家堂屋里,都供奉着神龛,墙上贴着神对,高高敬奉着青花香碗。他们在神龛下杀鸡,并且虔诚地把一根鸡毛贴在神龛上方,好祈求祖先和神灵的归位。每每春来,他们要在所有的门窗上贴满春联。不管再穷再苦,这点钱是舍得的。红彤彤的颜色,是他们内心里珍藏着的欢喜。
在以前,筠连还有许多住在溶洞中的人家。据说曾有一户在洞中世居了300多年,达近20代人。在双腾大兴村,我们沿着一条青石板路,走进了筠连最后的洞居人家。这个叫飞龙洞的溶洞,现在还住着两叔侄。皆为母姓。他们在这个洞内已经延续了四代人。他们分别养着几头牛和猪。牛帮人犁田,猪自家吃。两束山泉从洞上方滴下,注入他们的水缸中,终日滴答,声如天籁,加上虫鸣鸡闹,可看远山近水,恍若世外桃源。在山洞中,白沙木皮盖的房子,冬暖夏凉。洞内四处放置着石磨、鸡罩、木盆、背篼、宏桶、木甑、蒸笼、犁头、斗笠、蓑衣。叔叔叫母庄佑,会竹蔑手艺,经常帮人打蒸笼甑子、用竹子做桌椅碗柜。母庄佑的手艺让人想起那些会做竹杖的僰人,也许他编织的就是他们的传承。母庄佑的幺儿还在读书,已经成家的大儿子、二女儿都到广州打工去了,小孩留在了老家。侄儿叫母前和,有四个孩子,从10多岁到几个月大。他们就在这洞里生活着,做着梦,春日看屋前的一棵桃花灼灼,夏夜乘凉听星星月亮偷偷地叫。问他们,会搬吗?他们回答,住惯了。可是,我知道他们终有一天会搬出去的。就像他们的孩子会一个个走向远方。
战争和杀戮曾经毁灭了一个叫“僰人”的民族,但是,却无法毁灭一个地方的美。筠连,是这样的美,美得晶莹剔透、雨润烟笼。
两千多年前,他们就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煮盐炼铁、种地酿酒,他们会做竹工艺品,他们民风淳朴,他们是勤劳剽悍的背夫,在西南的山梁上,是他们连接了一条“南丝绸之路”。然而,在历朝历代,这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他们不屈的性格招致了朝廷一次次的军事围剿,仅明朝,就曾经遭受“数百次征剿”——“明兴二百年间,王师西下讨罪,前数百战,迄无成功。盖九丝天险,大军每望而不敢进”。到了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僰人最终遭到十万大军的血腥屠杀。在短短的三个月里,官兵先后攻下灵霄山,奇袭都都寨,激战九丝城,僰人终于如烟花一样灿烂而悲壮地消逝了。只以一个个悬棺的符号,在高高的悬崖上,诉说一首不屈的挽歌。
至今,在筠连县域大地新民村的陈家洞,还留下僰人被围剿时,官兵用火攻烟熏的遗痕,以及民间流传的僰人数百人全部在洞内战死的传说。僰人,真的就这样灭绝了吗?一个也不曾留下?
带着疑问,我们走进筠连。
在筠连县域的最高峰、海拔1770米的大雪山上听当地的一位老者唱山歌。“送郎送到屋当头,手把屋角眼泪流。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到眼睛头。”那歌声苍凉,直逼人心灵。而我,从他的歌声中,看见了远方,看见了很干净的天空,那下面,是一个个青瓦灰墙的村庄。
在筠连腾达镇的一个桑茧收购站前,我们看见一个个喜笑颜开的蚕农。这里曾经是南丝绸之路上,由川入滇西道的必经之地,至今依然保留着种桑养蚕的遗风。腾达镇上王爷庙的石门框上,还镌刻着两行字:僰道乐中流圣泽光昭符黑水;西山遥珙翠神光显赫镇腾龙。我把两只洁白的茧装进了包里,好使自己记得一个地方,一条南方的丝绸之路,一条僰人走过的路。
不屈的僰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的。在他们走过的地方,我们领略了无数的美食,精致而丰富,充满了秘密的想象和向往。糟黄瓜、荷叶鲜、月亮草、豆腐卷、扣肉、杠子鱼、红压鸡、曲鳝子滚沙、烧辣、黄粑、白水菜……就连定水河边一家家卖冷啖杯的店家,也有一些奇怪的名字,比如西部刀办,让你琢磨和冥想。这里许多地方还有家庭酒作坊,酿制玉米酒。在筠连龙镇,有一种泡酒,分红和白两种。据说,就来自僰人的酿酒技术。那酒,总是两瓶相随,泥瓦罐,红封纸,一瓶白,一瓶红,白酒微苦,红酒略甘,像极了一种美的极致,像极了这个民族的性格,抑或我们的人生。
筠连还有许多比较特别的姓氏,不知是否也和僰人有关。如母、郝(当地人念黑)等等,几乎每一个姓氏就是一个村子。每一个姓氏都修有厚厚的家谱,那上面记载着支流字辈,记载着千年祖训。每一家堂屋里,都供奉着神龛,墙上贴着神对,高高敬奉着青花香碗。他们在神龛下杀鸡,并且虔诚地把一根鸡毛贴在神龛上方,好祈求祖先和神灵的归位。每每春来,他们要在所有的门窗上贴满春联。不管再穷再苦,这点钱是舍得的。红彤彤的颜色,是他们内心里珍藏着的欢喜。
在以前,筠连还有许多住在溶洞中的人家。据说曾有一户在洞中世居了300多年,达近20代人。在双腾大兴村,我们沿着一条青石板路,走进了筠连最后的洞居人家。这个叫飞龙洞的溶洞,现在还住着两叔侄。皆为母姓。他们在这个洞内已经延续了四代人。他们分别养着几头牛和猪。牛帮人犁田,猪自家吃。两束山泉从洞上方滴下,注入他们的水缸中,终日滴答,声如天籁,加上虫鸣鸡闹,可看远山近水,恍若世外桃源。在山洞中,白沙木皮盖的房子,冬暖夏凉。洞内四处放置着石磨、鸡罩、木盆、背篼、宏桶、木甑、蒸笼、犁头、斗笠、蓑衣。叔叔叫母庄佑,会竹蔑手艺,经常帮人打蒸笼甑子、用竹子做桌椅碗柜。母庄佑的手艺让人想起那些会做竹杖的僰人,也许他编织的就是他们的传承。母庄佑的幺儿还在读书,已经成家的大儿子、二女儿都到广州打工去了,小孩留在了老家。侄儿叫母前和,有四个孩子,从10多岁到几个月大。他们就在这洞里生活着,做着梦,春日看屋前的一棵桃花灼灼,夏夜乘凉听星星月亮偷偷地叫。问他们,会搬吗?他们回答,住惯了。可是,我知道他们终有一天会搬出去的。就像他们的孩子会一个个走向远方。
战争和杀戮曾经毁灭了一个叫“僰人”的民族,但是,却无法毁灭一个地方的美。筠连,是这样的美,美得晶莹剔透、雨润烟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