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中的民问传统”研讨会在沪举行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min6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纪念芬兰史诗《卡莱瓦拉》出版160周年,由复旦大学北欧中心与芬兰土尔库大学《卡莱瓦拉》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现代社会中的民间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9月25日~26日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
其他文献
期刊
藏族在上古时期便形成以智慧为中心概念的口头传承形式的“苯”、“仲”和“德乌”三种教法。《格萨尔》之所以规模宏大、卷帙浩繁,与其口头程式有极大关系。其表述结构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程式,该结构形式的70%~80%的篇幅是歌诗,而歌诗的8种程式是史诗最为突出的程式化表述。
从内容来说,毕摩经文《妮日尔果》的内容比哭嫁歌《妈妈的女儿》要丰富得多,感情也更加复杂。同时,在唱腔上,祭司毕摩常随经文内容的不同而不断变换唱腔,因而经文的唱腔丰富多彩,而哭嫁歌的唱腔则比较固定。
“番歌”是清朝第一任巡台御史黄叔嫩记录下来的台湾平埔族民歌。它们使当代的我们能从中了解那些已消失了的语言的点滴风貌,也能了解当时平埔族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具有语言学、民俗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意义。拟从番歌收集者、番歌体例、番歌内容及番歌的艺术特点等方面做一个粗浅的研究。
从传播学理论视角对维吾尔族口承叙事诗——达斯坦进行考察和探讨,为进一步开拓民间口头文学研究领域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艺术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和口头传统等理论与方法为民间口头文化研究的深化与发展提供了十分宽泛的理论视角。以口头表演活动为主的维吾尔族口头叙事诗是一个完整而生动的传播过程。
弗兰克尔作为教师和音乐家为上海的音乐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不是作为作曲家。据我所知,在上海的那几年,除一些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改编,他的作品在中国无一上演。但是,弗兰克尔作为一位作曲家在上海确实有过一段值得注意的音乐创作时期。他从未经历严重的创作衰竭,也没有转而创作流行歌曲或电影音乐之类的商业性体裁,这与其它流亡作曲家形成鲜明对照。
元好问是在金末文风嬗变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元初散文大家。他吸纳赵秉文、李纯甫两派散文理论之长,在自己丰富创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一家的散文审美理论,为元初文坛树立了旗帜,开启了新时代的散文风尚。
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采用他搜集的两个阶段的中国民间故事资料,他在使用、编辑这些资料时,试图使中国故事迁就于AT分类标准,而没有就中国故事进行全面的分类。因此,在使用该著时为了避免随意拆分或断章取义,要谨慎判断故事被删节与否,争取核对原文。
2007年12月1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和莫力达瓦达旗旗委、旗政府联合举办的达斡尔族女作家作品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莫力达瓦旗的文学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是一批以达斡尔族为主的女性作家更是脱颖而出,如参加此次研讨的作家达斡尔族的萨娜、苏华、呋岚、阿凤、苏莉、苏晓英、敖文华、苏雅以及锡伯族雷志芬,鄂温克族敖蓉,她们以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样式进行创作,活跃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外文坛,多次荣获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为了更好地解决民俗学资料的文本归类问题,对田野资料文本中出现的句子及其语用学特征做了一些分析。以语用学句子类型研究为基础,试图建立在社区日常交流的叙事中实际存在的话语类型系统,以期在有关文本分类的文化主位研究(emic)和文化客位研究(etic)这两种方法之间提供一种平衡。这种文本分类方法历来注重文本实体,即注重语言的现实。以这种方法来分析口头和书面、叙事和非叙事的资料,指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又进一步提出一种可行的文本分类方法,即建立一个更加合乎逻辑的文本梳理系统。它更为贴近在特定的社区交流系统中产生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