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悟,是指在与文本进行充满思维和语境直觉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人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而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则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从而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仿佛在一夜之间,稍稍学习一点课程标准的语文教师,都把“感悟”这个词挂在了嘴边。感悟虽已是一个时尚而经典的词汇,然而,概念是一个,不同的人赋予的内涵也是不一样的,怎样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呢?应引起注意,不能因追求时尚而不切实际:
一、抓关键词启迪悟性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去细心品一品,用心比一比,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能较好地启迪学生的悟性。
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这么样一句话: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咐,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教师在教学时扣住“研读”一词让学生体会。
师:为什么要“研读”而不用“阅读”呢?
生:“研读”除了有“阅读”的含义外,还包含“研究”的意思。因为由于战乱、时间跨度长等原因,历史文献中有记录不全处、有前后矛盾错误处、有描述简略处……这些都需要考证、补充。
生:我觉得从“研读”一词能感受到司马迁写《史记》的认真与投入,他要写出一部让世人称颂的著作完成父亲的遗愿。
生:我觉得这不仅可以看出司马迁认真的态度,更能联想到《史记》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有那么高的地位是与司马迁的研读分不开的。
……
学生通过对字词的感悟,不仅了解了文字直接所传递的信息,更能让学生深入研究,使学生对司马迁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为后文理解司马迁用生命著成的《史记》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通过标点点评启迪悟性
标点在文章中是不可小觑的,它就好像是给文字加了调和剂,有时让文字拥有了不同的感情色彩;有时又是欲言又止而让读者的心情无法平静;有时又能让读者产生无限地遐想。通过标点也能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有这样一段汤姆爸爸说的话:“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态度是怎样的?除了从字词中体会,你还能从标点中体会出什么吗?
生:我觉得一个感叹号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语气更强,要读出爸爸当时不容置疑的语气,让汤姆明白必须把钓到的大鲈鱼放掉,没有丝毫商量的语气。
……
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抓住标点,不仅让学生领悟文学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还更激起了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朗读的感情更投入。
三、深入比较启迪悟性
学生在阅读中要想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文章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还可以通过比较,在比较中联系,在联系中感悟。这种做法往往也可以收到“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的教学效果。
如《蜗牛的奖杯》一课,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的能力。课文中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形象描绘了蜗牛“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和比赛中“遥遥领先”的情景。第二幅插图是两只伏在地上的蜗牛,与第一幅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让学生比较蜗牛前后两次不同变化,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学生通过比较很自然地明白了“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四、在画画中启迪悟性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因此,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画,能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切换”、表达方式的改变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地领悟课文。
例如杜甫的《绝句》这首古诗,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如果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画出这样的画面,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把握。许多时候,学生的“信手涂鸦”,其效果远比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好得多。
五、在表演中启迪悟性
表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在表演时,会不知不觉淡化自己的学生意识,课堂意识,学习意识,强化自己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表演时除了要指导表演的学生当好“演员”外,还应引导其他学生当好“观察员”、“评论员”,对“演情”进行评价,达到“以演助读”、“以评促读”的目的,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
例如《怀素写字》这一课:
师:读了第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怀素写字非常认真。
师:我们班有些同学写字也很认真,请他们上黑板,照着字帖写几个字给大家看看。
(几名同学上黑板表演写字)
师:你觉得谁写得最认真,为什么?
生:张啸宇写得最认真,因为她像怀素一样,照着字帖一笔一画地写。
生:我也觉得张啸宇写得最认真,因为她写的字最漂亮。
师:张啸宇,你能介绍一下写好字的经验吗?
张啸宇:我在写字之前,总是先认真地“读帖”。也就是先看清字的形状,分析字的结构,再仔细观察每个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记在心里。
师:哇!真不简单,比怀素写字还认真。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怀素是怎样认真写字的。
一、抓关键词启迪悟性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去细心品一品,用心比一比,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能较好地启迪学生的悟性。
例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有这么样一句话: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咐,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教师在教学时扣住“研读”一词让学生体会。
师:为什么要“研读”而不用“阅读”呢?
生:“研读”除了有“阅读”的含义外,还包含“研究”的意思。因为由于战乱、时间跨度长等原因,历史文献中有记录不全处、有前后矛盾错误处、有描述简略处……这些都需要考证、补充。
生:我觉得从“研读”一词能感受到司马迁写《史记》的认真与投入,他要写出一部让世人称颂的著作完成父亲的遗愿。
生:我觉得这不仅可以看出司马迁认真的态度,更能联想到《史记》之所以能在文学史上有那么高的地位是与司马迁的研读分不开的。
……
学生通过对字词的感悟,不仅了解了文字直接所传递的信息,更能让学生深入研究,使学生对司马迁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为后文理解司马迁用生命著成的《史记》能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通过标点点评启迪悟性
标点在文章中是不可小觑的,它就好像是给文字加了调和剂,有时让文字拥有了不同的感情色彩;有时又是欲言又止而让读者的心情无法平静;有时又能让读者产生无限地遐想。通过标点也能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中有这样一段汤姆爸爸说的话:“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爸爸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态度是怎样的?除了从字词中体会,你还能从标点中体会出什么吗?
生:我觉得一个感叹号在朗读的时候应该语气更强,要读出爸爸当时不容置疑的语气,让汤姆明白必须把钓到的大鲈鱼放掉,没有丝毫商量的语气。
……
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抓住标点,不仅让学生领悟文学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还更激起了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朗读的感情更投入。
三、深入比较启迪悟性
学生在阅读中要想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文章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还可以通过比较,在比较中联系,在联系中感悟。这种做法往往也可以收到“不比不知道,一比全明了”的教学效果。
如《蜗牛的奖杯》一课,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的能力。课文中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形象描绘了蜗牛“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和比赛中“遥遥领先”的情景。第二幅插图是两只伏在地上的蜗牛,与第一幅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让学生比较蜗牛前后两次不同变化,引发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学生通过比较很自然地明白了“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四、在画画中启迪悟性
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因此,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画,能让学生在思维方式的“切换”、表达方式的改变中,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地领悟课文。
例如杜甫的《绝句》这首古诗,每一行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如果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画出这样的画面,便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把握。许多时候,学生的“信手涂鸦”,其效果远比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好得多。
五、在表演中启迪悟性
表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在表演时,会不知不觉淡化自己的学生意识,课堂意识,学习意识,强化自己的生活意识,主体意识。表演时除了要指导表演的学生当好“演员”外,还应引导其他学生当好“观察员”、“评论员”,对“演情”进行评价,达到“以演助读”、“以评促读”的目的,促进学生真心地阅读,真切地体会,真情地感悟,真实地感受。
例如《怀素写字》这一课:
师:读了第2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怀素写字非常认真。
师:我们班有些同学写字也很认真,请他们上黑板,照着字帖写几个字给大家看看。
(几名同学上黑板表演写字)
师:你觉得谁写得最认真,为什么?
生:张啸宇写得最认真,因为她像怀素一样,照着字帖一笔一画地写。
生:我也觉得张啸宇写得最认真,因为她写的字最漂亮。
师:张啸宇,你能介绍一下写好字的经验吗?
张啸宇:我在写字之前,总是先认真地“读帖”。也就是先看清字的形状,分析字的结构,再仔细观察每个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记在心里。
师:哇!真不简单,比怀素写字还认真。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怀素是怎样认真写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