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里的痕迹二章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g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时光慢一点再慢一点
  女儿大学毕业了,那些憧憬还来不及梳理,如同当年我走出校门时一样,努力把每一朵花每一棵草都镌刻在记忆里。
  让时光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沉淀的那些叫青春的岁月停下来。可以听得见生命拔节生长的声响,每一声都温柔如风。想起女儿小的时候,父女间的那些对话,如今都成为一个人时的失落和沉重,再也读不懂女儿的心思,如同看不明白那些折射的光。
  仔细听,仔细听。有一种声音穿透神经在耳畔,演奏一份细腻、安谧,即使有狂风、即使有闪电,雨书写的文字,一句诉说着故事另一句诉说着光阴,定格在一幅长长画卷里,随着雨声泛黄。
  一泻千里是一种气势,轻巧浮萍是一种心境,在女儿的青春里感受着灿烂,在自己的年轮里体会宁静。暴雨里,有生命的宣泄和驰骋,滑落的踪迹在平平仄仄的措辞中,把日子串联成一阙,那些声音是年少和年老思想碰撞融合时的共鸣。
  一声呼喊,声音细微却可以漫过思绪的边缘,一种或隐约或磅礴的美,让我们躲在唯美神话里取暖或者怀念。
  倾听,认真倾听。
  青春让时间停留在此刻,涉足光阴的船只搁浅在雨季之外,泡杯茶,找个舒服的姿势躺在摇椅上看着书,享受着心灵的释放与欢乐,然后让时光催我入眠。我的头发在女儿的目光里一天天变白,窗外的这棵树,却不经意间全部披上春天的颜色。
  此刻,我和女儿诉说青春,陶醉在或浓或淡的记忆里,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所有的光阴用丝丝的温润携香而来,那个年少的我正在柔柔的春光中调皮地微笑着,步入故乡的故事里。
  青春在曲谱上自由抒写,越过的痕迹把偶尔一两声尖锐响亮的鸣叫抛予蓝穹,我看见那些美丽的翅膀,扑闪扑闪地镶嵌进精美的图画,然后绕过一道道田埂,趟过一条条小溪。
  看见女儿幸福的样子,而我在一盏淡淡的茶里,静谧成青春的模样,打开的书籍,在记忆的不远处让思绪就有了味道,青春就像一连串符号,在春天的琴键上划过。
  此刻,所有的年轻,都如同一缕风的美好,经过构思、酝酿、书写,在大幕拉开之前表白,现场呈现最美的主题,让日子具有了最初的场面感,女儿踩着欢快的脚步,追赶我渐行渐远的青春。
  光阴的故事里情节依旧那么完整,每一个标点似乎都是岁月的心声,刻在光阴上的文字,谁能抹去。放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的布娃娃,已经蒙上了一些灰尘。我知道女儿会在某个季节,把光阴装扮灿烂,如同小的时候她在阳光下奔跑,展着双手、银铃一样笑。
  生活就是一首没写完的诗,如今女儿续写的句子总和我不一样,至于那些记录下女儿成长岁月中的点点滴滴的文字,应该是生活里最幸福的花朵吧。
  让女儿成长的故事近一点再近一点,日子就像一个一个大大的逗号,一愣神皱纹就爬上我的额头。光阴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满世界都是你在我身边专心地看书的样子:或站或坐,或默然无声或念念有词。
  一份乡愁浸染进我的血液
  这一刻,我感觉自己就站在时光隧道里。
  日子与久违的宁静链接起来,原汁原味的气息将浮躁淹没,诗意的色彩被镶嵌进逐渐深切的感情,光阴在慢慢地流露。老人们诉说着祖辈的故事和荣耀,眼睛里总是会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那些平淡的、忧伤的、喜悦的日子组成,淳朴古韵缠绕于沟沟壑壑,伸手就可以触摸到故乡的温度。
  高出了的是山,如屏障一般;低下去的是沟,以低垂的姿态存在。故乡安静地睡在深山,写意一份叫幽静的意境。视线之外的风景,在空间上拉长了与闹市的距离,遍野的绿,显露一种充满时光温存的味道。水涓涓地流,沿着街流淌、轻声细语地流淌,始终维系着固定的走向,或者忽略其表面的斑驳和沧桑,那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让你可以目不斜视地穿行于浮生流年。
  老屋已经不多,随意点缀着。层次错落成触手可及的民俗与世情,或高或低、或大或小,在时光里静静地沉淀出一种沧桑的质感,一些细微的动静,把一种远去的繁盛衍生通过这声响延伸到现在,山、水、走过的人恰到好处地互相映衬着,空气中也蕴含了独特的情感指向。
  那棵屹立在村口的古树,顶端干枯的痕迹并没影响它的活力,有斑斑驳驳的树皮,却也有郁郁葱葱的枝条,古戏台在村子最顯眼的地方,这里应该是村民们全部精神生活的陈放容器
  几个孩子追逐着,欢笑透过时空的隧道在故乡的上空流动、回荡。
  村口的牌楼亮起金黄的灯光辉映着乡村中的红灯笼,一幅和谐宁静的世外桃源画卷,在岁月的印痕里如水印般地逐渐清晰,那些被淡忘在流年里的岁月过往,就被一一固定下来。
  与一棵树独语,或与一间老屋对话,然后除了宁静就只是宁静,无遮无拦的院落拉长旅人我们的视野,主人端着冒着热气飘着清香的茶水,任生活暴露在光阴里,任所有的岁月在一望无遗里坦然,视线里的一砖一瓦,都足以触及灵魂最深处的柔软。
  把故乡人的幸福覆盖在身上,然后让自己成为这里的一抹风景。
  作者简介:胡庆军,笔名:北友。1969年12月出生。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刊》《散文诗》《人民日报》等报刊,被收入100余种文学选本。著有散文集、诗集多部。
其他文献
我听见了蛙声在荷叶上滚落,这已经不是童年的蛙声了,这是我中年的一个小插曲,被夜色包裹的花蕾,闭合的姿态像极了爱人。默默地,和夜色交融。  我的中年已经被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尽管我用尽力气弹去,仍旧被一些不明的生物留下印记,带进骨子里。  我喜欢这一片荷塘,喜欢在它的宁静里捞取一份满足,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不为外界的名利诱惑,悄悄地靠近这个浪漫的夜色。  蛙声响起,徐风吹来,和失败的昨天握手言和,不叫
期刊
2020年元月24日 过年  捕鱼,摘菜,看小狗与鸡打架  在池塘边,种无花果与月季  空出马路,任风慢慢走,任姐弟嬉闹  月亮睡觉你不睡,你是秃头小宝贝  ——《人间4句》  与一条鱼对视,我在它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一米水缸,鱼完成一次洄游之后浮出水面,向我吐出一个泡,然后眼神淡漠地沉入缸底。水泡,瞬间破碎在细细的雨滴里。  红尘泅渡,生死淡漠。  疫情如潮,来势凶狠。确诊1287人,疑似1
期刊
鸟鸣的重量,是不会用斤或者公斤来衡量的。  黎明,是绑在它们脚上的信纸,简单而意蕴深长。我站在阳台上,一朵花也站在阳台上,我和一朵花有着同样的表情和思想。  我们都想将黎明那张纸取下来,展开,看看那些久居山野的神灵们,有什么样的叮咛。  但是送信的那只鸟啊,明显发生了背叛!它们并没有停留在我的窗前,乖乖等着我的手,抓住它的足,解开它足上的线,取出足上的信笺。  它只顾高叫着,从东边到西边,从南边到
期刊
一  只一夜,你淡出我的视线,如此干脆。  匍匐着,优雅侧身,努力保持从前的姿势。一双高跟鞋抵达你,静音,下意识地踮起。  你似乎无丝毫伤悲。飘零,不过是俯瞰的另一种方式。向深处蔓延的色泽,枯黄了发根。  你试图从一滴雨的眼眸打捞记忆,那一夜,湿漉漉的情緒。抑或,风声过去,那些重生的细节。  独在一处愧疚,不断地自责。  你昂首挺胸,高举仅剩的傲骨,让憔悴和沮丧撞击我困惑的眼球。谜底,谁能猜透? 
期刊
比夜晚更空旷的,是一颗心。  那个日常器物,一直悬在半空,像一道难以琢磨的哑谜。时间仿佛停滞,也听不到世界。  它兀自保持着一种庄严的沉默,或者故作矜持——像是一种特别的暗示,或者引诱。  如果我足夠大胆——稍一碰触,它恐怕就会哗啦啦,吐出绵延不绝的莫名语言,填充夜晚的空旷。  可却丝毫不能填充,我心上的空旷,甚至,反倒会加深我体内的惶恐与不安。所以,我不敢轻易拧开它。  惟恐一同拧开了体内那把生
期刊
1  第二人称,即第二人生。  如何拥有另一种人生,我想,从第二人称入手,必将得到不错的答案。  第二人称即你。与你相识,即对自己的重新审视。古希腊哲人说:认识你自己。也就是对第二人生的最早提示。  总是沉溺于自我的圆周之内,反而会经常迷失;跳出自我,就会发现一个新的领域。  把自己当作一个对等物,抬起右手,说:“你和我相同的在哪?与我相悖的为何?”这需要勇气和智慧。我是否拥有这些?  往往是这样
期刊
半 夏  一些花朵连同她们携带的美,被暮春突如其来的一场细雨送回来时的路,来不及躲闪,甚至来不及轻叹。  斜风轻卷,大地辽阔,刚好安放初夏身后越来越馥郁的绽放。  夜色阑珊,偶有三两个影子出没,咳出几丝银色的薄凉。  谁,将腹中的块垒倾囊而出?  体内有潺潺的流水声,伴着玄色之痛,时隐时现。  五月的风吹过,麦子聚敛饱满的籽粒,麦芒径直,指向天空。  田野总是习惯用金色表达喜悦的心情。  夏天走过
期刊
好的山,幽静,不喧哗,  更不胡言乱语  草木,石头和苔藓,  都秉承好山的秉性  即使風来,  也不会说出腐烂的痛和蓬勃的欢喜  但水可以。它下山去往低处  一路布道说法,给尘土和苦难施洗  鸟也可以。它在前世给寺庙捐过一口钟  婉转的妙音,是幽静许给它的福报  我坚持一个人进山  学习大音  练习沉默  一直到大山不再回声,全部收下我的呼喊
期刊
天微亮,黑暗之门已在我握紧的一只拳头里悄然关闭。  脚上的黑布鞋,丢遗在村庄最后一声鸡鸣里。  窗外。远山上的古城门垛口下,那扇门已失散在尘世多年,就像曾经许多的院落,在城里落脚、成家一样。  干燥,不湿润,没有年代。  年轻时的院落,朝气,繁茂。  一扇门,一张生命鲜活的面孔。  花开花落,烟雨缥缈。风吹着岁月满城的行走,一刻不停。  疲惫,饥渴,就像尖锐的铁钉,砸进我的身体,在里面不停地生锈,
期刊
这个夏天太热,就连月亮都因热而胀,说大就大起来。李银昭对此却是早有准备,赠我一册他刚刚推出的散文集,名为《一册清凉》。雪中送炭,热中送扇,仅凭这个书名就知道,李银昭是一个冷暖自知的人,一个恰如其分的人。  我和李银昭因散文而相识,我以他为知己。几年前,我从一个朋友处得知,大报老总李银昭在一个会上极力夸赞我的一篇散文。我孤陋寡闻,竟然是第一次听闻李银昭的大名,当然也不知道他早已是卓有成就的散文家。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