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引发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分析其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感染与非感染组相关感染因素。结果:感染组中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7株)、葡萄球菌(11株)、大肠埃希菌(5株)最多;感染组导管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未感染组;apache ii评分、glasgow评分、血蛋白水平较低;进行胃肠内营养较少,气管切开较多;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要有效避免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必须采取有效预防及护理措施对人为可控因素进行严格控制。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相关因素;预防;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可为患者提供安全持久的静脉通路,将肠外营养液输入,并能对中心静脉血压进行动态监测,为治疗与护理提供了良好条件[1]。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受患者机体免疫力、疾病类型、操作人员不科学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增多,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加重了患者病痛。为有效防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我院对30例CR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找出相关危险因素,提出预防及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ICU留置中心进行静脉导管治疗患者60例,其中30例出现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且所有感染患者均符合美国《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2];30例直至拔出中心静脉导管前,均未出现感染征象。感染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61~88岁,平均(71.2 3.1)岁;原发疾病:脑出血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4例、肾病综合征6例、消化肿瘤10例、急性胰腺炎3例、其他2例。未感染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61~91岁,平均(72.7 3.6)岁;原发疾病:脑出血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6例、肾病综合征5例、消化道肿瘤8例、急性胰腺炎4例、其他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上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使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三腔静脉导管;经颈内及锁骨静脉插入导管;在无菌环境下以平板法进行中心静脉导管培养;以Vip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病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在发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后,将中心静脉导管拔出,并依据导管及血培养结果调整维生素用量,必要时进行激素治疗,密切观察患者体征、病情。
1.3观察内容 分析感染组病原体种类;对比分析两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患者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患者体征、气管切开状况及胃肠内营养)。
1.4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处理,用 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组病原体类型 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病原菌共30株,其中白色念珠菌7株、表皮葡萄球菌6株、黄色葡萄球菌5株、大肠埃希菌5株、阴沟肠杆菌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2株、真菌1株。
2.2两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比较 感染组入院时急性生理评分、年龄评分及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评分)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评分及血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未感染组;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均高于未感染组;感染组13例进行胃肠内营养,未感染组21例;感染组气管切开29例,未感染组为21例;且每项两组比较差异显著,3讨论
从研究发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以白色念珠菌、肠球菌及葡萄球菌为主要病菌,若在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格、穿刺部位护理不合理,则会使皮肤寄生菌通过穿刺点经过导管面进入导管尖端,进而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从患者体征来看,老年、体弱、存在基础病的患者较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而从外界因素上来说,置管时间越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几率就会越大,而一管多用、营养液、血液注入在导管口形成血栓,也可增加感染发生率;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如未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冲管、封管,可引发感染。因此,除患者免疫力、疾病类型等因素为不可控因素外,其他因素主要为人为原因,具有可控性,要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必须以有效措施进行感染预防,加强导管护理。
3.1进行无菌操作 病菌、真菌侵入是造成院内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原因[3],因此,必须全面规范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行为。①控制手污染。医务人员在进行手术操作前、后,要进行洗手、消毒,避免与患者皮肤接触引发污染。②保护穿刺部位。穿刺部位是导管切入点,为病菌侵入提供了入口,无论在手术室还是病房,医务人员必须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身穿手术衣,并用手术薄膜等,从而避免留置部位感染。③插管时同样要进行无菌操作,局部使用无菌巾,并要求医务人员严格要求自身着装、操作,插管部位要进行清洗与消毒,每次消毒两遍后将消毒部位晾干,此后进行穿刺。④在无菌层流室工作台上进行输入液体配置,避免输液液体配置、运送过程中发生污染,尽量使输入液体在24h内输完。
3.2选择穿刺部位 由于颈内静脉置管固定难度较大,导管头端受颈部活动影响,多出现活动,对针刺部位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由于患者多有气管切开、呼吸辅助机呼吸,切开处分泌物能够直接污染穿刺部位,进而造成导管污染;股静脉穿刺距会阴部位较近,皮肤潮湿易造成细菌生长,且受大小便影响,极易发生感染。而锁骨静脉与以上两者相比,皮肤湿度较低、易换药,不易受污染[4],因此,在穿刺时尽量选择锁骨静脉。
3.3中心静脉导管的选择及留置 相关研究表明,导管腔越多,产生污染的机会越大[5],因此,在选择导管时,要根据医疗条件、通路所需,选择导管接头与管腔最少的导管,但在较多用药要求下,衡量利弊,也可适量采用多腔导管。本研究中,导管留置时间对感染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减少导管留置时间,在不需要导管时,应尽早将其拔除。 3.2强化导管护理
3.2.1穿刺处皮肤护理 密切观察穿刺周围皮肤情况,若发现红肿、皮炎等感染症状,则及时拔管,进行管尖培养;每日对穿刺周围皮肤进行碘酒消毒,完毕后对导管口皮肤消毒;无菌透明敷贴要适量更换[6],避免因更换次数太多造成皮损,在出汗较多时必须及时更换,更换时要先对周围皮肤及导管口消毒,待晾干后贴敷。
3.2.2输液接口护理 以肝素帽将导管末端封闭,接口周围出血、渗血者要每日更换,更换时要对导管口消毒,并用含消毒液的棉片对输液接口消毒。此外要减少导管口附加装置及药物推注,避免直接从导管口抽血,在导管及输液管之间留有续连接,必要时建立静脉通道,若要采用三通接头,则要进行严格消毒。
3.2.3输液管道护理 每天更换输液装置,在输血后及时更换输液管道;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将管道冲洗干净,并晾干;观察输液导管情况,若输液时脱出,则不可再用,做好标记后回收;注意输液管保存。
总之,引发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众多,针对可控因素,如导管留置、无菌操作等,必须以严格的管理及流程化、规范化的规定,使医务人员提升职业素质与技能,促使其进行科学、规范操作,进而将可控因素所引发的污染降到最低,为后期治疗提供有效条件。
参考文献:
[1]林成娟,孙代艳,丁国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前瞻性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1,22(11):44-46
[2]O'Grady NP,AlexanderM,PellingerEP,et a1.For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J[J].MMWR,2008,51(10):1-29
[3]钟华.中心静脉插管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J].护理研究,2010,15(06):317-318
[4]夏荣,何海萍,高岩,叶秋华.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12,5(01):51-53
[5]左选琴,段军,王雪伶,林芳.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2(12):1127-1128
[6]万虹,钟晓祝,李君.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0,20(20):1791-1793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相关因素;预防;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可为患者提供安全持久的静脉通路,将肠外营养液输入,并能对中心静脉血压进行动态监测,为治疗与护理提供了良好条件[1]。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受患者机体免疫力、疾病类型、操作人员不科学操作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发生增多,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加重了患者病痛。为有效防止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我院对30例CRI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找出相关危险因素,提出预防及护理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ICU留置中心进行静脉导管治疗患者60例,其中30例出现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且所有感染患者均符合美国《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2];30例直至拔出中心静脉导管前,均未出现感染征象。感染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61~88岁,平均(71.2 3.1)岁;原发疾病:脑出血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4例、肾病综合征6例、消化肿瘤10例、急性胰腺炎3例、其他2例。未感染组:30例,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61~91岁,平均(72.7 3.6)岁;原发疾病:脑出血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6例、肾病综合征5例、消化道肿瘤8例、急性胰腺炎4例、其他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类型上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使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三腔静脉导管;经颈内及锁骨静脉插入导管;在无菌环境下以平板法进行中心静脉导管培养;以Vipek-3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病原体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在发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后,将中心静脉导管拔出,并依据导管及血培养结果调整维生素用量,必要时进行激素治疗,密切观察患者体征、病情。
1.3观察内容 分析感染组病原体种类;对比分析两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患者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患者体征、气管切开状况及胃肠内营养)。
1.4统计学方法 以统计软件SPSS13.0分析处理,用 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组病原体类型 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病原菌共30株,其中白色念珠菌7株、表皮葡萄球菌6株、黄色葡萄球菌5株、大肠埃希菌5株、阴沟肠杆菌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2株、真菌1株。
2.2两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比较 感染组入院时急性生理评分、年龄评分及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评分)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评分及血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未感染组;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均高于未感染组;感染组13例进行胃肠内营养,未感染组21例;感染组气管切开29例,未感染组为21例;且每项两组比较差异显著,3讨论
从研究发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以白色念珠菌、肠球菌及葡萄球菌为主要病菌,若在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格、穿刺部位护理不合理,则会使皮肤寄生菌通过穿刺点经过导管面进入导管尖端,进而引发导管相关性感染。从患者体征来看,老年、体弱、存在基础病的患者较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而从外界因素上来说,置管时间越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几率就会越大,而一管多用、营养液、血液注入在导管口形成血栓,也可增加感染发生率;医护人员操作不规范,如未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冲管、封管,可引发感染。因此,除患者免疫力、疾病类型等因素为不可控因素外,其他因素主要为人为原因,具有可控性,要避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必须以有效措施进行感染预防,加强导管护理。
3.1进行无菌操作 病菌、真菌侵入是造成院内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原因[3],因此,必须全面规范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行为。①控制手污染。医务人员在进行手术操作前、后,要进行洗手、消毒,避免与患者皮肤接触引发污染。②保护穿刺部位。穿刺部位是导管切入点,为病菌侵入提供了入口,无论在手术室还是病房,医务人员必须戴无菌手套、口罩、帽子,身穿手术衣,并用手术薄膜等,从而避免留置部位感染。③插管时同样要进行无菌操作,局部使用无菌巾,并要求医务人员严格要求自身着装、操作,插管部位要进行清洗与消毒,每次消毒两遍后将消毒部位晾干,此后进行穿刺。④在无菌层流室工作台上进行输入液体配置,避免输液液体配置、运送过程中发生污染,尽量使输入液体在24h内输完。
3.2选择穿刺部位 由于颈内静脉置管固定难度较大,导管头端受颈部活动影响,多出现活动,对针刺部位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由于患者多有气管切开、呼吸辅助机呼吸,切开处分泌物能够直接污染穿刺部位,进而造成导管污染;股静脉穿刺距会阴部位较近,皮肤潮湿易造成细菌生长,且受大小便影响,极易发生感染。而锁骨静脉与以上两者相比,皮肤湿度较低、易换药,不易受污染[4],因此,在穿刺时尽量选择锁骨静脉。
3.3中心静脉导管的选择及留置 相关研究表明,导管腔越多,产生污染的机会越大[5],因此,在选择导管时,要根据医疗条件、通路所需,选择导管接头与管腔最少的导管,但在较多用药要求下,衡量利弊,也可适量采用多腔导管。本研究中,导管留置时间对感染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减少导管留置时间,在不需要导管时,应尽早将其拔除。 3.2强化导管护理
3.2.1穿刺处皮肤护理 密切观察穿刺周围皮肤情况,若发现红肿、皮炎等感染症状,则及时拔管,进行管尖培养;每日对穿刺周围皮肤进行碘酒消毒,完毕后对导管口皮肤消毒;无菌透明敷贴要适量更换[6],避免因更换次数太多造成皮损,在出汗较多时必须及时更换,更换时要先对周围皮肤及导管口消毒,待晾干后贴敷。
3.2.2输液接口护理 以肝素帽将导管末端封闭,接口周围出血、渗血者要每日更换,更换时要对导管口消毒,并用含消毒液的棉片对输液接口消毒。此外要减少导管口附加装置及药物推注,避免直接从导管口抽血,在导管及输液管之间留有续连接,必要时建立静脉通道,若要采用三通接头,则要进行严格消毒。
3.2.3输液管道护理 每天更换输液装置,在输血后及时更换输液管道;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将管道冲洗干净,并晾干;观察输液导管情况,若输液时脱出,则不可再用,做好标记后回收;注意输液管保存。
总之,引发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众多,针对可控因素,如导管留置、无菌操作等,必须以严格的管理及流程化、规范化的规定,使医务人员提升职业素质与技能,促使其进行科学、规范操作,进而将可控因素所引发的污染降到最低,为后期治疗提供有效条件。
参考文献:
[1]林成娟,孙代艳,丁国平.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前瞻性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1,22(11):44-46
[2]O'Grady NP,AlexanderM,PellingerEP,et a1.For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J[J].MMWR,2008,51(10):1-29
[3]钟华.中心静脉插管引起感染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J].护理研究,2010,15(06):317-318
[4]夏荣,何海萍,高岩,叶秋华.中心静脉插管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12,5(01):51-53
[5]左选琴,段军,王雪伶,林芳.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2(12):1127-1128
[6]万虹,钟晓祝,李君.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0,20(20):1791-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