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20世纪上半叶在英国文坛享有盛名的一位现代主义小说家,福斯特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创作了六部经典长篇小说,其小说创作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塑造了诸多文人形象。通过对这些文人形象的塑造,福斯特不仅生动地展现了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英国中产阶级“养尊处优”的生活状态,而且揭示了他们精神迷失的心理状态,同时又尝试通过“连接”方式来拯救人类精神的困惑。
关键词:福斯特 文人形象 连接 小说创作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与詹姆斯·乔伊斯、劳伦斯、弗吉尼亚·伍尔夫齐名的伟大小说家,他以传统和现代兼容并蓄的形式推动了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堪称英国小说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代表人物。福斯特在其漫长一生中创作的长篇小说有《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1905)、《最漫长的旅程》(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霍华德庄园》(1910)、《莫利斯》(1914)、《印度之行》(1924)等六部小说,其中《莫利斯》在其死后1971年出版。福斯特主要成就集中于六部长篇小说,虽然作品数量不多,但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这些作品通过对一系列文人形象的塑造对社会、人性、自由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抨击,这也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个主要特征。通观福斯特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福斯特在他的作品中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强调不同文化、不同阶层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这种“唯一联系”成了福斯特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他所有的小说中,他都将两种文化作对比,展示了人们在这些文化冲突和文化沟通中的不同选择,表达了作家希望通过“唯一联系”以达到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本文从小说的意象着眼,通过对福斯特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意象的细致分析,较为全面地梳理作家的创作理念及其思想内涵,即对于爱、美和真理的追求。
福斯特出身于伦敦的一个建筑师世家,可谓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后来求学于群英荟萃的剑桥大学。在剑桥大学福斯特加入了社团,结识了约翰·凯恩斯、列顿·斯特拉奇等后来影响深远的各界精英,关键是在该社团中福斯特接受了著名哲学家托马斯·莫尔关于摈弃旧体制、创立新伦理的思想,从而逐渐形成了崇尚个性自由的人文思想。这种求学阶段的独特经历让福斯特对以知识分子为核心代表的文人群体有着一种浓郁的情愫,而毕业后长期在代表当时思想界进步力量的“布鲁斯布里集团”这个圈子里活动,又进一步加深了福斯特的文人主题创作情结。从整体上看,福斯特小说创作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后期以来文人群体从“里”到“外”经历的各种变迁,一方面描述了他们在现代社会中享受物质生活自由的无拘无束状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优越感;而另一方面则揭示了文人在现代人整体陷入“精神荒芜”状态背景下内心迷惘而又奋勇向前的生活态度。福斯特对文人创作主题的表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其自身自由人文思想不断成熟而发展的。概括而言,福斯特小说作品中文人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从抨击传统,摆脱心灵桎梏,追求自由诚挚的友情、爱情和生活到为摆脱工业文明困惑采取连接策略的过程。
福斯特小说作品对传统的抨击主要体现在对以当时社会环境为代表的传统制度的抨击上。自身经历过当时社会环境的福斯特对这种制度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情绪,他认为这就是一把摧残人类心灵个性的屠刀,因为在这个制度下年轻人应有的善良、真诚、活力、生机等特性都被无情地扼杀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思想、僵化的思维模式、追求虚荣名利的心理,特别是文人在它的摧残下往往呈现出畸形异化的生存发展特性。这种深受戕害的文人形象在福斯特的六部长篇小说中都有清晰的体现。
菲利普是福斯特第一部小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典型文人。菲利普生活在英国中产阶级观念浓厚的索斯顿小城,其家庭成员集中体现了中产阶级的特性——势力冷漠、虚荣做作。菲利普不仅受到了无趣沉闷家庭氛围的影响,而且接受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洗礼”,结果变成一个外表强健而内心性格懦弱、冷漠无情、孤独焦虑的文人。菲利普和索斯顿地区的众人一样,这也成了禁锢其心理的枷锁。在做事时,他往往不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基于信仰的名义,尽管做的不少事情也符合大众利益,但是其初衷并不是为大众谋利益,而只是为了从众。菲利普之所以欣然去意大利把嫂子的孩子接回来,就是因为他和母亲一样认为如果不把孩子带回来,别人就会认为他们没有善心,完全有悖于他们的“信仰”传统,而根本不是出于爱护这个孩子本身。可以说,菲利普生活在过于理性化的社会伦理规范支配之下,他的手脚已经彻底被根深蒂固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念所束缚,已经没有胆量去反抗社会约束规范,而且菲利普缺乏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他经常盲目地从事一些活动,盲目地投入到周围的具体事物和法则之中,而他自己不进行独立的思考,他自己也不具备独立的人格,他不懂得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超越周围的有限事物,他才能获得自由。在《最漫长的旅程》中,彭布罗克先生不仅是一个自身深受当时社会环境摧残的受害者,而且是一个利用当时社会环境摧残年轻人的施暴者。他在学校的主要“贡献”就是通过制定或改造一个个“机构”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并把“等级制度”引进到学校管理中。彭布罗克先生认为家庭教育太软弱,任由孩子性子发展,于是要求走读生集中在学校管理。在学校管理下,孩子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进学校,没有许可证不允许离校,在规定的时间预习功课,比赛活动也是强制性的,在学校期间必须参加各种聚会,必须遵守规矩,所有的事情都是必须的、受限制的。换而言之,在彭布罗克先生的管理下,索斯顿学校根本没有自由可言,关键是很多连他自己都不理解的东西居然“堂而皇之”地让学生遵守,结果所谓的信念价值越来越空洞,比如他竟然盲目地每天给孩子灌输“爱敌人如爱自己”的观念。正是这种伪善的制度导致了学生瓦尔登被欺负至死等人间惨剧。在索斯顿,到处都是规则和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逐渐失去了自由,个人自我也在逐渐地消磨掉。
从菲利普、彭布罗克先生等文人形象可以看出,以当时社会环境为代表的传统对人类的禁锢有多大,这正是福斯特小说创作的一个主要用意。当然,福斯特塑造文人形象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揭露控诉传统,而是意在通过“连接”方式来引导文人走出心理困境,其中实现“连接”的一个主要媒介就是人文自由精神的熏陶。福斯特的小说作品很多都与意大利有关,其实这体现了福斯特借助意大利这个“文艺复兴”重地来展现人文精神感化力量的良苦用心。在《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中,“心理发育不良”的菲利普最后能够逐渐找到自我的关键就是意大利文化的熏陶。对菲利普观念转变影响最大的人是卡罗琳,而卡罗琳以前和菲利普乃至整个索斯顿的人们一样枯燥无趣,但在意大利见证了吉诺和莉莉娅的爱情之后她的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菲利普就在卡罗琳的影响下开始审视以前的生活观念,开始转变看待世界的眼光。在“新思想”引导下,他冲破了生活中的权威和信仰的限制,冲破当时世俗社会的沉沦状态,在深刻的理性自我反思中构建自己,把握自己,不追随大众,不随波逐流,最后菲利普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获得生活的尊严。《最漫长的旅程》中几乎被传统摧残得像一个木讷的“植物人”里基最终也得以“唤醒”,而唤醒他的虽然和意大利文化没有直接联系,但同样是源于自由人文精神的汲养。
随着福斯特创作的日益成熟,他开始通过文人形象塑造把自由人文精神放置在更为宏大的主题背景下,期冀通过人文自由精神去感化改变现代社会,比如在《霍华德别墅》中女性文人玛格丽特就通过与工商界代表亨利的婚姻来唤醒挽救这个被工业化腐蚀的人类社会,而在最后一部大作《印度之行》中则通过菲尔丁这一文人形象把人文自由精神传输到矛盾重重的印度。从菲尔丁与印度当地民众的愉悦交往可以感受到,只要用心去交流就可以平等和谐生存。菲尔丁的存在让世人看到了人文自由精神完全可以作为连接东西方世界的一个桥梁。在小说的最后,福斯特没有让完美共存发展的愿望实现,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将来,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总的来说,文人形象的塑造是福斯特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与其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而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对文人形象的多元化塑造展现现代社会中人类精神荒芜而又不放弃“拯救”的状况。福斯特在小说中借助意大利文化熏陶、跨界联姻等形式来实现“连接”尽管显得有一定局限性,但却是他突破传统束缚、追求心灵自由的勇敢尝试。他的小说作品大多创作于20世纪初期,福斯特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的小说几乎都反映了他“联结”的思想和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语
参考文献
[1]薛琳璐.福斯特的小说创作理论与实践——以《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9).
[2]曹献方,曹思思.长篇小说《霍华兹别墅》的象征艺术应用[J].语文建设,2014(24).
[3]陈亚斐,周佩珩.论福斯特对本质主义话语的颠覆策略——以《霍华德庄园》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2(06).
[4]赵卉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性意识探析[J].语文建设,2015(11).
[5]谢春丽.从历史编年体元小说视角解读《福楼拜的鹦鹉》[J].语文建设,2014(29).
关键词:福斯特 文人形象 连接 小说创作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1879—1970)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与詹姆斯·乔伊斯、劳伦斯、弗吉尼亚·伍尔夫齐名的伟大小说家,他以传统和现代兼容并蓄的形式推动了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堪称英国小说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代表人物。福斯特在其漫长一生中创作的长篇小说有《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1905)、《最漫长的旅程》(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霍华德庄园》(1910)、《莫利斯》(1914)、《印度之行》(1924)等六部小说,其中《莫利斯》在其死后1971年出版。福斯特主要成就集中于六部长篇小说,虽然作品数量不多,但福斯特的长篇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这些作品通过对一系列文人形象的塑造对社会、人性、自由等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抨击,这也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一个主要特征。通观福斯特的小说,我们可以看到福斯特在他的作品中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强调不同文化、不同阶层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这种“唯一联系”成了福斯特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他所有的小说中,他都将两种文化作对比,展示了人们在这些文化冲突和文化沟通中的不同选择,表达了作家希望通过“唯一联系”以达到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本文从小说的意象着眼,通过对福斯特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意象的细致分析,较为全面地梳理作家的创作理念及其思想内涵,即对于爱、美和真理的追求。
福斯特出身于伦敦的一个建筑师世家,可谓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后来求学于群英荟萃的剑桥大学。在剑桥大学福斯特加入了社团,结识了约翰·凯恩斯、列顿·斯特拉奇等后来影响深远的各界精英,关键是在该社团中福斯特接受了著名哲学家托马斯·莫尔关于摈弃旧体制、创立新伦理的思想,从而逐渐形成了崇尚个性自由的人文思想。这种求学阶段的独特经历让福斯特对以知识分子为核心代表的文人群体有着一种浓郁的情愫,而毕业后长期在代表当时思想界进步力量的“布鲁斯布里集团”这个圈子里活动,又进一步加深了福斯特的文人主题创作情结。从整体上看,福斯特小说创作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后期以来文人群体从“里”到“外”经历的各种变迁,一方面描述了他们在现代社会中享受物质生活自由的无拘无束状态,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优越感;而另一方面则揭示了文人在现代人整体陷入“精神荒芜”状态背景下内心迷惘而又奋勇向前的生活态度。福斯特对文人创作主题的表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其自身自由人文思想不断成熟而发展的。概括而言,福斯特小说作品中文人形象的塑造经历了从抨击传统,摆脱心灵桎梏,追求自由诚挚的友情、爱情和生活到为摆脱工业文明困惑采取连接策略的过程。
福斯特小说作品对传统的抨击主要体现在对以当时社会环境为代表的传统制度的抨击上。自身经历过当时社会环境的福斯特对这种制度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情绪,他认为这就是一把摧残人类心灵个性的屠刀,因为在这个制度下年轻人应有的善良、真诚、活力、生机等特性都被无情地扼杀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思想、僵化的思维模式、追求虚荣名利的心理,特别是文人在它的摧残下往往呈现出畸形异化的生存发展特性。这种深受戕害的文人形象在福斯特的六部长篇小说中都有清晰的体现。
菲利普是福斯特第一部小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典型文人。菲利普生活在英国中产阶级观念浓厚的索斯顿小城,其家庭成员集中体现了中产阶级的特性——势力冷漠、虚荣做作。菲利普不仅受到了无趣沉闷家庭氛围的影响,而且接受了当时社会环境的“洗礼”,结果变成一个外表强健而内心性格懦弱、冷漠无情、孤独焦虑的文人。菲利普和索斯顿地区的众人一样,这也成了禁锢其心理的枷锁。在做事时,他往往不是出于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基于信仰的名义,尽管做的不少事情也符合大众利益,但是其初衷并不是为大众谋利益,而只是为了从众。菲利普之所以欣然去意大利把嫂子的孩子接回来,就是因为他和母亲一样认为如果不把孩子带回来,别人就会认为他们没有善心,完全有悖于他们的“信仰”传统,而根本不是出于爱护这个孩子本身。可以说,菲利普生活在过于理性化的社会伦理规范支配之下,他的手脚已经彻底被根深蒂固的中产阶级价值观念所束缚,已经没有胆量去反抗社会约束规范,而且菲利普缺乏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他经常盲目地从事一些活动,盲目地投入到周围的具体事物和法则之中,而他自己不进行独立的思考,他自己也不具备独立的人格,他不懂得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超越周围的有限事物,他才能获得自由。在《最漫长的旅程》中,彭布罗克先生不仅是一个自身深受当时社会环境摧残的受害者,而且是一个利用当时社会环境摧残年轻人的施暴者。他在学校的主要“贡献”就是通过制定或改造一个个“机构”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并把“等级制度”引进到学校管理中。彭布罗克先生认为家庭教育太软弱,任由孩子性子发展,于是要求走读生集中在学校管理。在学校管理下,孩子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进学校,没有许可证不允许离校,在规定的时间预习功课,比赛活动也是强制性的,在学校期间必须参加各种聚会,必须遵守规矩,所有的事情都是必须的、受限制的。换而言之,在彭布罗克先生的管理下,索斯顿学校根本没有自由可言,关键是很多连他自己都不理解的东西居然“堂而皇之”地让学生遵守,结果所谓的信念价值越来越空洞,比如他竟然盲目地每天给孩子灌输“爱敌人如爱自己”的观念。正是这种伪善的制度导致了学生瓦尔登被欺负至死等人间惨剧。在索斯顿,到处都是规则和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逐渐失去了自由,个人自我也在逐渐地消磨掉。
从菲利普、彭布罗克先生等文人形象可以看出,以当时社会环境为代表的传统对人类的禁锢有多大,这正是福斯特小说创作的一个主要用意。当然,福斯特塑造文人形象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揭露控诉传统,而是意在通过“连接”方式来引导文人走出心理困境,其中实现“连接”的一个主要媒介就是人文自由精神的熏陶。福斯特的小说作品很多都与意大利有关,其实这体现了福斯特借助意大利这个“文艺复兴”重地来展现人文精神感化力量的良苦用心。在《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中,“心理发育不良”的菲利普最后能够逐渐找到自我的关键就是意大利文化的熏陶。对菲利普观念转变影响最大的人是卡罗琳,而卡罗琳以前和菲利普乃至整个索斯顿的人们一样枯燥无趣,但在意大利见证了吉诺和莉莉娅的爱情之后她的生活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菲利普就在卡罗琳的影响下开始审视以前的生活观念,开始转变看待世界的眼光。在“新思想”引导下,他冲破了生活中的权威和信仰的限制,冲破当时世俗社会的沉沦状态,在深刻的理性自我反思中构建自己,把握自己,不追随大众,不随波逐流,最后菲利普把握自己,从而使自己获得生活的尊严。《最漫长的旅程》中几乎被传统摧残得像一个木讷的“植物人”里基最终也得以“唤醒”,而唤醒他的虽然和意大利文化没有直接联系,但同样是源于自由人文精神的汲养。
随着福斯特创作的日益成熟,他开始通过文人形象塑造把自由人文精神放置在更为宏大的主题背景下,期冀通过人文自由精神去感化改变现代社会,比如在《霍华德别墅》中女性文人玛格丽特就通过与工商界代表亨利的婚姻来唤醒挽救这个被工业化腐蚀的人类社会,而在最后一部大作《印度之行》中则通过菲尔丁这一文人形象把人文自由精神传输到矛盾重重的印度。从菲尔丁与印度当地民众的愉悦交往可以感受到,只要用心去交流就可以平等和谐生存。菲尔丁的存在让世人看到了人文自由精神完全可以作为连接东西方世界的一个桥梁。在小说的最后,福斯特没有让完美共存发展的愿望实现,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将来,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
总的来说,文人形象的塑造是福斯特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与其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而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对文人形象的多元化塑造展现现代社会中人类精神荒芜而又不放弃“拯救”的状况。福斯特在小说中借助意大利文化熏陶、跨界联姻等形式来实现“连接”尽管显得有一定局限性,但却是他突破传统束缚、追求心灵自由的勇敢尝试。他的小说作品大多创作于20世纪初期,福斯特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的小说几乎都反映了他“联结”的思想和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语
参考文献
[1]薛琳璐.福斯特的小说创作理论与实践——以《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9).
[2]曹献方,曹思思.长篇小说《霍华兹别墅》的象征艺术应用[J].语文建设,2014(24).
[3]陈亚斐,周佩珩.论福斯特对本质主义话语的颠覆策略——以《霍华德庄园》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2(06).
[4]赵卉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女性意识探析[J].语文建设,2015(11).
[5]谢春丽.从历史编年体元小说视角解读《福楼拜的鹦鹉》[J].语文建设,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