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心理教师作为一个新兴的特殊教育群体,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品质,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却严重制约了心理教师的健康成长。本文论述了心理教师需要具备的特质及成长现状,并简单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心理教师成长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心理教师特质成长
心理教师指的是那些受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业训练,在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场合中为儿童青少年及教师、家长提供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心理教师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群体正在不断地壮大。尤其是近些年来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学业压力和成长烦恼,使青少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然而一个新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走向完善,面对我国目前尚不成熟的师资队伍,本文重点探讨心理教师应该具备的特质以及现实状况对心理教师健康成长的制约。
一、心理教师应该具备的特质
与普通教师相比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对心理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可以说,作为心理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技能,而且更需要个人特质的配合。心理教师本身具备的特质常常是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国内外许多专家的研究不谋而合,他们将心理教师所应具备的个人特质概括为:
1、自我形象健康积极,这是心理教师最重要的人格特质。自我认识、自我接纳不但是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更可以增进学校心理教师的自我力量,使其在辅导过程中注入全面而丰盛的人性资源。这一观点是港台学者林孟平提出的。
2、美国学者巴登与贝奈特认为,一个学校心理学家必须具备对不同种类人的认同、包容、真诚、积极的态度,这样他才能在即使缺少鼓励,努力但毫无结果以及遭遇挫折的时候,仍然勇于尝试并持之以恒。
3、台湾学者徐世琛等人所做的客观性调查显示,心理教师需要具备的重要特质应包括:真诚、尊重、同理心、情绪稳定、值得信任、敏感性、关怀、对人感兴趣等。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教师所从事的一项非常复杂的“育心”工作,只有在面对自己、认识自己、增进自觉、不断自省、努力积极面对生命、合理处理个人情绪、对自己的价值取向、个人需要、生活态度、性格特征等都有相当的认识和处理途径的基础上,才能具有积极面对他人生命的态度,才能帮助儿童青少年改变与成长。
二、心理教师的成长现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心理教师具备不断完善的高素质,然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却严重制约了心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造成广大心理教师的个人特质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心理教师面临身份的尴尬。大多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不是名正言顺的“心理教师”。即使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由于中小学没有心理教师的正式编制,身份不明确,行政从属关系不明确,教着心理课,还要兼顾其他事务性工作。评职称困难,评优、评先轮不到,收入低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心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使心理教师很难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自卑感,导致一些心理教师改行,造成心理教师流失。
心理教师面临各方误解。一些学校领导认为只要开设了心理课,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就是重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心理教师做的许多工作短时间内看不到显著的成效,很多学校领导对心理教师的工作缺乏准确地评价。学校的其他教师认为心理课就是搞搞活动,咨询辅导就是聊聊天,觉得心理教师很轻松。也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师自己的事,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应该由心理教师负责解决,解决不了就是心理教师的责任。学生家长更多的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很多家长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教师的工作毫不理解,更谈不上支持。而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心理课,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更多的停留在活动的趣味性上,而缺乏深刻地体验和感悟,使心理教师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心理教师面临着缺少沟通和培训机会的困境。在很多学校里,心理教师是“光杆司令”,横向缺乏与教研组同事进行交流切磋的机会,纵向没有师徒传承的学习机会,日常工作完全靠自己摸索。在开课、培训、交流方面,机会也少之又少。很多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的新型理论和技术培训都是由社会机构组织的,心理教师要参加这样的培训,从费用到时间都得不到学校的支持。这些情况往往造成心理教师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影响心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个人职业的发展。
三、心理教师的健康成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心理教师必须具有许多个人特质,以扮演好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辅导者、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指导员、家庭成长顾问等多重角色。然而,现实中心理教师面临的尴尬和误解,严重地制约了心理教师很多特质的培养和发展。要解决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要靠心理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将理论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文化底蕴和性格特點相结合,形成自己的心理教育风格;还要学会使用心育理论,完善自己的心理,重构人际关系;发现自己,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
一方面,学校领导要更新观念。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教学工作也能正常进行,但学校领导者应该看到,心理教师也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只不过不那么引人瞩目而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智力因素固然重要,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另一方面,要完善心理教师的培训和评价体系。心理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培训。由于目前不少心理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向而来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影响到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强培训和完善评价体系,将进一步提升心理教育的质量。
此外,要有家长的积极配合与理解。有些家长对心理教育存在偏见,以为孩子只是学习不努力,不存在心理问题 。因此,心理常识的普及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让广大的市民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常识,为全社会营造一个开放自主的社会心理环境。
参考资料:
王琰.心理教师 孤独的守望者[N]
王宏方.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是怎样的人
徐琳.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学校中的定位之我见
【关键词】 心理教师特质成长
心理教师指的是那些受过心理学与教育学专业训练,在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场合中为儿童青少年及教师、家长提供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心理教师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群体正在不断地壮大。尤其是近些年来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学业压力和成长烦恼,使青少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需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然而一个新事物的发展总是从不完善走向完善,面对我国目前尚不成熟的师资队伍,本文重点探讨心理教师应该具备的特质以及现实状况对心理教师健康成长的制约。
一、心理教师应该具备的特质
与普通教师相比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对心理教师有较高的要求。可以说,作为心理教师,不但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技能,而且更需要个人特质的配合。心理教师本身具备的特质常常是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国内外许多专家的研究不谋而合,他们将心理教师所应具备的个人特质概括为:
1、自我形象健康积极,这是心理教师最重要的人格特质。自我认识、自我接纳不但是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更可以增进学校心理教师的自我力量,使其在辅导过程中注入全面而丰盛的人性资源。这一观点是港台学者林孟平提出的。
2、美国学者巴登与贝奈特认为,一个学校心理学家必须具备对不同种类人的认同、包容、真诚、积极的态度,这样他才能在即使缺少鼓励,努力但毫无结果以及遭遇挫折的时候,仍然勇于尝试并持之以恒。
3、台湾学者徐世琛等人所做的客观性调查显示,心理教师需要具备的重要特质应包括:真诚、尊重、同理心、情绪稳定、值得信任、敏感性、关怀、对人感兴趣等。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教师所从事的一项非常复杂的“育心”工作,只有在面对自己、认识自己、增进自觉、不断自省、努力积极面对生命、合理处理个人情绪、对自己的价值取向、个人需要、生活态度、性格特征等都有相当的认识和处理途径的基础上,才能具有积极面对他人生命的态度,才能帮助儿童青少年改变与成长。
二、心理教师的成长现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心理教师具备不断完善的高素质,然而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却严重制约了心理教师的素质提高,造成广大心理教师的个人特质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心理教师面临身份的尴尬。大多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都不是名正言顺的“心理教师”。即使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教师,由于中小学没有心理教师的正式编制,身份不明确,行政从属关系不明确,教着心理课,还要兼顾其他事务性工作。评职称困难,评优、评先轮不到,收入低于其他学科的教师,这些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心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使心理教师很难保持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产生自卑感,导致一些心理教师改行,造成心理教师流失。
心理教师面临各方误解。一些学校领导认为只要开设了心理课,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就是重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心理教师做的许多工作短时间内看不到显著的成效,很多学校领导对心理教师的工作缺乏准确地评价。学校的其他教师认为心理课就是搞搞活动,咨询辅导就是聊聊天,觉得心理教师很轻松。也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师自己的事,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应该由心理教师负责解决,解决不了就是心理教师的责任。学生家长更多的关心的是学生的分数,很多家长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教师的工作毫不理解,更谈不上支持。而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心理课,但他们并不是真正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更多的停留在活动的趣味性上,而缺乏深刻地体验和感悟,使心理教师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心理教师面临着缺少沟通和培训机会的困境。在很多学校里,心理教师是“光杆司令”,横向缺乏与教研组同事进行交流切磋的机会,纵向没有师徒传承的学习机会,日常工作完全靠自己摸索。在开课、培训、交流方面,机会也少之又少。很多心理辅导和咨询方面的新型理论和技术培训都是由社会机构组织的,心理教师要参加这样的培训,从费用到时间都得不到学校的支持。这些情况往往造成心理教师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影响心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个人职业的发展。
三、心理教师的健康成长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心理教师必须具有许多个人特质,以扮演好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辅导者、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的指导员、家庭成长顾问等多重角色。然而,现实中心理教师面临的尴尬和误解,严重地制约了心理教师很多特质的培养和发展。要解决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要靠心理教师自身的不断努力,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将理论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文化底蕴和性格特點相结合,形成自己的心理教育风格;还要学会使用心育理论,完善自己的心理,重构人际关系;发现自己,努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性。
一方面,学校领导要更新观念。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教学工作也能正常进行,但学校领导者应该看到,心理教师也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只不过不那么引人瞩目而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智力因素固然重要,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视。
另一方面,要完善心理教师的培训和评价体系。心理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必须加强自身的专业培训。由于目前不少心理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向而来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影响到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加强培训和完善评价体系,将进一步提升心理教育的质量。
此外,要有家长的积极配合与理解。有些家长对心理教育存在偏见,以为孩子只是学习不努力,不存在心理问题 。因此,心理常识的普及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让广大的市民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常识,为全社会营造一个开放自主的社会心理环境。
参考资料:
王琰.心理教师 孤独的守望者[N]
王宏方.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是怎样的人
徐琳.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学校中的定位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