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分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实行班内分层教学,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即不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施教方法,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下面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对学生分层
在刚接手新的班级时,根据上一学年期末考试成绩把班内学生按知识程度的低、中、高初步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需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B组学生成绩中等,通过课堂教学能达到教材基本要求,C组学生为能独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了解任何一个人,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了解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域,因材施教,最终缩小优差生之间的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根据不同形式的测试、课堂上的表现等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向高一层次发展的机会和动力,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大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
二、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1.备课:把握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梯度。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使A组学生能掌握本节课基本知识,B组学生能够掌握中等难度的知识,C组学生能够掌握较难知识。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定义时,教学内容可设计三个层次:(1)引入一次函数的定义,举例并理解满足怎样的条件时一次函数又称为正比例函数;(2)运用定义,充分理解,举例说明当函数中的自变量指数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 时,函数是一次函数;(3)定义拓展,当函数中的和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 时,函数是一次函数。
2.上课:上课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即针对A组学生教师扶一把;知识的应用,针对B组学生教师指导一下;知识的拓展,针对C组学生教师点拨一下即可。在时间安排上,确保A、B两组学生的需求,一般25至30分钟,保证A、B组学生听懂、吃透。知识的拓展,一般5分钟左右,使C组学生学有余味。通过多层次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而达到较高要求,使课堂教学的参与达到最大化,有效性达到最优化。
3.作业及评估:每节课后根据本节内容知识设计几组题,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由浅入深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小题,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提升,形成一个知识链。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求A组学生完成低档题时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在完成中档题时争取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考查时,每份试卷基础分为70分,中等题为20分,高等题为10分,对于A组学生满分为70分,B组学生满分为90分,C组学生满分为100分,最后得分折换成总分为100分。再结合学生平时作业以及课堂表现对学生重新调整组别,使每一位学生都明确自己最近的发展目标。
三、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师应当使学生在不懂的东西面前出现疑问,让他们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探索中发展能力。“班内分层教学”中,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即时调控。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不再主要靠听,而是动手动脑解题,即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见到有些学生学习很轻松,课后作业做得又快又好,且学习成绩很好,但有些学生学得很辛苦,几乎放弃了所有课余时间在努力学习,但成绩还是不理想。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形成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智力问题,学得辛苦的学生智商并不低,而且在某些方面比成绩好的学生反应还要快,只是这些学生上课时大部分不能专心听讲,由于没有领会课上的知识,导致课后化了不少的时间都完成不了作业,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好。长期下去有部分学生就会形成“我比别人笨”这种心理,慢慢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首先,确立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状态确立合理的目标,科学调节学习的强度,科学分配学习的时间,培养学习的兴趣,绝不仅仅是跟在教师的指挥棒后亦步亦趋,从而在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错,但必须改正,切不可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说一些伤学生自信心的话,如“你怎么这么笨呀”,“已经讲了多少遍了,这么简单的题目还不会做”,“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看别人学得多好,你在学什么”等等之类的话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还会令这些学生感到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在分层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能解决的题组,至少让每位学生都能意识到我和别人一样也能做,而且也能做好。解题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及时加以改正,少批评,多鼓励。让学生在心灵上能愉快地接受学习,从而自主有效地投入学习,慢慢地进入良性循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喜欢,越学成绩越好。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班内分层教学中,把一节课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学。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揮。
3.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指导
分层教学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次题组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关系。A组学生在解决低档题材时,B、C组学生虽然没做,但A组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的方法以及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对于中档题,是要求大部分同学掌握的层次,是A、B、C组学生联系的桥梁,C组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拿出答案也不是十分轻松了,此时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在解决高档题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状况适当地进行调整,使B组学生够得着,C组学生学有余味,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分层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实行班内分层教学,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即不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施教方法,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下面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对学生分层
在刚接手新的班级时,根据上一学年期末考试成绩把班内学生按知识程度的低、中、高初步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需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B组学生成绩中等,通过课堂教学能达到教材基本要求,C组学生为能独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了解任何一个人,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了解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域,因材施教,最终缩小优差生之间的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根据不同形式的测试、课堂上的表现等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向高一层次发展的机会和动力,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大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
二、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1.备课:把握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梯度。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使A组学生能掌握本节课基本知识,B组学生能够掌握中等难度的知识,C组学生能够掌握较难知识。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定义时,教学内容可设计三个层次:(1)引入一次函数的定义,举例并理解满足怎样的条件时一次函数又称为正比例函数;(2)运用定义,充分理解,举例说明当函数中的自变量指数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 时,函数是一次函数;(3)定义拓展,当函数中的和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 时,函数是一次函数。
2.上课:上课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即针对A组学生教师扶一把;知识的应用,针对B组学生教师指导一下;知识的拓展,针对C组学生教师点拨一下即可。在时间安排上,确保A、B两组学生的需求,一般25至30分钟,保证A、B组学生听懂、吃透。知识的拓展,一般5分钟左右,使C组学生学有余味。通过多层次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而达到较高要求,使课堂教学的参与达到最大化,有效性达到最优化。
3.作业及评估:每节课后根据本节内容知识设计几组题,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由浅入深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小题,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提升,形成一个知识链。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求A组学生完成低档题时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在完成中档题时争取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考查时,每份试卷基础分为70分,中等题为20分,高等题为10分,对于A组学生满分为70分,B组学生满分为90分,C组学生满分为100分,最后得分折换成总分为100分。再结合学生平时作业以及课堂表现对学生重新调整组别,使每一位学生都明确自己最近的发展目标。
三、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师应当使学生在不懂的东西面前出现疑问,让他们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探索中发展能力。“班内分层教学”中,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即时调控。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不再主要靠听,而是动手动脑解题,即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见到有些学生学习很轻松,课后作业做得又快又好,且学习成绩很好,但有些学生学得很辛苦,几乎放弃了所有课余时间在努力学习,但成绩还是不理想。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形成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智力问题,学得辛苦的学生智商并不低,而且在某些方面比成绩好的学生反应还要快,只是这些学生上课时大部分不能专心听讲,由于没有领会课上的知识,导致课后化了不少的时间都完成不了作业,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好。长期下去有部分学生就会形成“我比别人笨”这种心理,慢慢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首先,确立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状态确立合理的目标,科学调节学习的强度,科学分配学习的时间,培养学习的兴趣,绝不仅仅是跟在教师的指挥棒后亦步亦趋,从而在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错,但必须改正,切不可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说一些伤学生自信心的话,如“你怎么这么笨呀”,“已经讲了多少遍了,这么简单的题目还不会做”,“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看别人学得多好,你在学什么”等等之类的话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还会令这些学生感到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在分层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能解决的题组,至少让每位学生都能意识到我和别人一样也能做,而且也能做好。解题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及时加以改正,少批评,多鼓励。让学生在心灵上能愉快地接受学习,从而自主有效地投入学习,慢慢地进入良性循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喜欢,越学成绩越好。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班内分层教学中,把一节课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学。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揮。
3.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指导
分层教学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次题组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关系。A组学生在解决低档题材时,B、C组学生虽然没做,但A组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的方法以及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对于中档题,是要求大部分同学掌握的层次,是A、B、C组学生联系的桥梁,C组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拿出答案也不是十分轻松了,此时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在解决高档题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状况适当地进行调整,使B组学生够得着,C组学生学有余味,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