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大解禁流通股公司
一朝蛇咬的心理畏惧本就很难在弱市时消退,何况2009年大小非解禁可不是“小蛇”,而是 “巨蟒”。
6918亿股,这恐怕是2009年中国A股市场最为敏感的一个数字。
尽管让投资者们足够倒霉的鼠年已经被撕下了日历,但无论是机构投资者也好,散户也好,谁心里都明白,接下来的牛年,股市要想牛气冲天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说宏观经济环境向淡是A股“有恙”的外部动因,那么大小非的问题则是市场肌体本身的“内分泌失调”。
被称为中国资本市场“股改攻坚年”的2007年,高涨的行情很好地掩盖了“大小非”的问题,而到了跌入冰川的2008年,虽然总体解禁规模与上年相当,但“大小非”却成了贻害市场的“元凶”之一。
一朝蛇咬的心理畏惧本就很难在弱市时消退,何况2009年大小非解禁可不是“小蛇”,而是 “巨蟒”。全年解禁6918亿股,相比2008年的1420亿股放大了近5倍,这个数字甚至还高出截止2008年12月底市场流通股总数的6793亿股。
按照当前的市场平均价格换算成市值,中国A股市场在2009年末的流通市值将重新接近8万亿的水平,但如果按照沪指的历史峰值时相应的A股平均价格20.16元来计算,倘若要回到6124点的高点,两市流通市值则会达到27.6万亿。
巨大的市值落差似乎也意味着资金推动型特征明显的A股市场在2009年的每一次上升行情,都会对大小非是否会减持的问题充满忧虑。
究竟解禁股会不会再次伤害到已经伤痕累累的投资者?大小非的减持会不会将这个已经“跌无可跌”的市场再次砸出一个大底?牛年“暴肥”了近一倍的A股市场又靠什么动能来迎接全流通?
有多少大小非可以减持
在不同投资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上,对股票价格合不合理的判断也是完全不同的。
“说大小非解禁是市场所担忧的问题之一,这是对的,但市场最为担忧的问题还是在经济基本面上。”东北证券金融与产业研究所沈正阳认为,市场运行的规律重在基本面、资金面,而大小非只是影响资金面的一个因素。
单从1195家上市公司解禁股大约3.5万亿的流通市值总量上看,这的确将严峻地考验资金面对市场的支持力度。但与很多分析人士观点有所不同的是,沈正阳认为对经济基本面最敏感的不是普通投资者,而是大小非。敏感的结果自然就是减持,减持就会形成市场抛售压力,“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不过,从解禁股的结构上来看,工商银行(601398.SH)、中国银行(601988.SH)、中国石化(600028.SH)三只超级大盘股的解禁流通股就达到了4644亿股,占2009年解禁股总数的67%。若去除这三家公司,实际上就只剩不到2300亿股解禁流通。按照当前股价计算,大约为1.5万亿人民币的市值,规模还不算太过夸张。
如果从这三家公司解禁相对应的时间分布上看,中国银行是在7月解禁,工商银行和中国石化则在10月解禁。剔除这两个月份,剩下十个月的时间平均每月解禁的流通股市值差不多是1000亿过点。
“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石化三家公司,在目前中央汇金公司增持的背景下,我们假定是不减持的。虽然不能说他们就永远不减持,但就现在的市场点位实在是很难看出它们有什么减持的动机。”在沈正阳看来,解禁所造成的影响只在于引而不发,对市场心理的震慑,而非实质性的减持行为。
解禁并不意味着大小非就必然减持。根据2008年解禁流通股数据表明,去年前11个月,大小非共减持279亿股,占解禁股份的22.52%。其中大非的减持率为10.56%左右,小非则为44.38%左右。
如果观测2008年9至11月大小非当月减持数量与当月解禁数量的关系,会发现大非在去年10月和11月减持数量占当月解禁数量的比例远低于大非平均解禁速率10.56%,而9月大非减持速率要高于10.56%;同理对于小非,去年9月和11月,小非的减持速率均大于平均值44.38%,而10月小非减持速率则相对较小,为24.69%。
根据去年9至11月这三个月A股“N”型走势的同期大小非减持速率与平均速率的对比,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非在沪指1729点(10月指数收盘价)之下、大非在沪指1871点(11月指数收盘价)之下减持动力明显不强。
事实上,无论大非还是小非都是参与市场的投资主体。“倘若我们从投资者行为的角度去考虑,他们对于减持同样会有合理不合理的这个判断标准。”沈正阳所说的这个判断标准主要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是持有公司股票的价值是否合理,二是股票资产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相对于其它资产是否高估还是低估。
“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始终是最有效的定价方式,虽然并不能说明它内在价值,也不可能长期处于均衡的状态,但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被用来套利的。而在不同投资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上,对它合不合理的判断也是完全不同的。”
解禁股也有机会
如果不改变未来新股IPO的方式,仍然只有小部分股份上市流通,那么大小非就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问题。
“让社保基金通过某种制度性手段来接手大小非既能有效缓解大小非减持难题, 又能把社保基金做大做强。”这番话是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在2009年1月6日的评论。此前,李稻葵曾提出“用社保基金来解决大小非难题”的政策建议,据说已经提交了相关部门。
李稻葵此言一出,立刻招徕一片质疑声。有人说,以社保基金现有的5000多亿资金规模是不可能解决大小非的问题,更有甚者认为社保基金不但不会接盘大小非,反倒会期待大小非在减持之后,资金可以部分用于充实社保基金,或者政府将国有股直接划转给社保基金持有。
实际上,关于如何解决大小非减持之困,在2008年就曾引发过数次业界大讨论。在去年5月初,市场上甚至还出现了“奥运期间股市将叫停一切'‘大小非’解禁”、“即日起,大小非可能无法通过二级市场直接减持了,而必须通过大宗交易”的传言。
而在政府政策方面,2008年先有大宗交易规则的出台,后有在大小非解禁和减持中引入“二次发售”的政策思路,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两者均未能缓解大小非对市场带来的冲击和心理影响。固然在目前的点位上,大小非真正减持还未见得对市场形成多大冲击,但巨量解禁流通股如何在一定的时期内消化,仍然是投资者2009年对政策面非常关注的一项内容。
不过,沈正阳认为无论是“截流”也好,还是通过其它资金引入的“疏导”也好,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大小非的问题。
“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当然愿意国家出钱来接盘大小非,但对于国家来说,也要在国家的资产负债表上核算一下,到底是去支持三农,救济实业解决就业,还是提振股市,哪个更划算一些。”
沈正阳评论认为,即便是要推平准基金或者社保基金,亦或是变更大小非解禁之前的条约,可能对股市的效用也不会太大。“这倒不是说它实施了股市不涨,而是说等一系列的措施要经过很长的决策流程出台,大小非都已经解禁完了。”
那么大小非问题的根源究竟如何解决呢?沈正阳的观点是“从源头开始控制”,即改革新股发行方式。实际上,在2009年的解禁流通股份中,股改大小非只有2193亿股,剩下的4639亿股则都是新老划断后IPO新增的大小非。
“如果在未来新股IPO上能够对于非流通股有一些动作,改变现在只有小部分上市流通,然后再逐渐受到解禁天花板压制的现状,或许会有一定的效果,否则等新股发行重新开启时,大小非就又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问题了。”
对于市场当前存量巨大的解禁流通股,沈正阳倒是乐观的建议投资者应当把大小非问题“看作是一个机会。”因为,在一些大规模解禁之后,反而能够更快地使这个股票回归合理的价格,甚至出现超跌,如此就等于向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套利机会。
观察近期的相关行情,其实已有这样的端倪。例如,2008年12月24日,海通证券(600837.SH)在公布限售流通股上市后,股价却筑底7.16元成功,一路收阳,其后的两周交易日涨幅竟然达到30%。其间,有传闻称,QFII与海通证券大小非频繁接触,希望以市价9折大宗交易接货。类似的情形近期也出现在刚刚解禁的中国太保(601601.SH)的股价走势上。
回顾历史行情,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市场就流行过几次炒作以飞乐音响(600651.SH)为代表的“全流通”概念股;而在上市公司股改时期,也曾出现过炒作“已股改板块”的行情。或许,2009年已经的全流通上市公司在机缘适宜的市况下,也能形成板块效应来带动市场人气。
谁来扛起全流通
想要形成一轮大牛市乃至是创新高的大牛市,必须寻找到新的更大的资金推手出现才能形成。
来自东北证券金融与产业研究所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全球58个主要国家及地区的证券化比率平均为65%左右。在欧美等成熟市场,这个比值相对较高,美国大约为80%左右;新兴市场,诸如东欧的乌克兰、波兰之类的国家,在经过一轮牛市后,现在回到了30%上下的较低水平。
证券化比率在目前的中国不到50%。“包括还没有解禁的股票,A股的总市值也就12万亿左右,相对于我们25万亿的GDP以及今后年8%左右的增长来说,应该说合理估值是偏低的。”沈正阳认为,对应相对合理的65%的证券化率,A股的合理价值区间应该在沪指2300点到2700点间。
就当前1900点的指数来看,30%左右的涨幅似乎还是一种奢望。2009年,A股市场全流通上市公司将从58家一跃增加至400多家,而到2010年,这个数字则将可能覆盖整个市场。全流通时代的骤至眼前,恐怕是股市迟迟未能回到“合理”区间的芥蒂。
难道市场还没有做好迎接全流通的准备?
“与其说是全流通使中国股市将产生巨大变化,不如把命题换作:当市场规模跟GDP相匹配的时候,我们的股市该怎么发展。”沈正阳认为中国股市近20年成长史的不同阶段,可以为我们迎接全流通时代带来一些启示。
考察1990年以来A股发展的历史,每一轮牛市的诞生总伴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变迁。
1993年前后“M头”行情中,主要的推动力是个人主力,即“散大户”,那时市场规模在3000亿左右;而推升2001年2245点牛市的是各类庄家,主要以券商和民营资本主导,公募基金规模还很有限,此时对应的市场规模为5万亿总市值、1.7万亿的流通市值;等到2007年6124点辉煌之时,总市值达到33万亿、流通市值为9万多亿,如此巨大的规模已经不是券商和私募们可以匹配的了,恰恰是大量储蓄资金涌入股市,公墓基金一天募集300亿的疯狂之时。
因此,我们理性的看待未来股市,在全流通背景下,想要形成一轮大牛市乃至是创新高的大牛市,必须寻找到新的更大的资金推手出现才能形成。
储蓄资金借道基金直接入市助推新一轮牛市,中短期内是难以看到了,但很可能央企背景的金融寡头,或者平准资金,或者银行资金借道融资融券入场,亦或者金融自由化推动下外资入场,将会可能成为新的资金推手。
否则难以承载全流通时代十几万亿乃至二三十万亿的流通市值。“目前来看虽有融资融券、并购贷款等创新出现,但是离真正的大资金入场相去甚远,投资者依然需要理性看待未来股指的高点。”
一朝蛇咬的心理畏惧本就很难在弱市时消退,何况2009年大小非解禁可不是“小蛇”,而是 “巨蟒”。
6918亿股,这恐怕是2009年中国A股市场最为敏感的一个数字。
尽管让投资者们足够倒霉的鼠年已经被撕下了日历,但无论是机构投资者也好,散户也好,谁心里都明白,接下来的牛年,股市要想牛气冲天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说宏观经济环境向淡是A股“有恙”的外部动因,那么大小非的问题则是市场肌体本身的“内分泌失调”。
被称为中国资本市场“股改攻坚年”的2007年,高涨的行情很好地掩盖了“大小非”的问题,而到了跌入冰川的2008年,虽然总体解禁规模与上年相当,但“大小非”却成了贻害市场的“元凶”之一。
一朝蛇咬的心理畏惧本就很难在弱市时消退,何况2009年大小非解禁可不是“小蛇”,而是 “巨蟒”。全年解禁6918亿股,相比2008年的1420亿股放大了近5倍,这个数字甚至还高出截止2008年12月底市场流通股总数的6793亿股。
按照当前的市场平均价格换算成市值,中国A股市场在2009年末的流通市值将重新接近8万亿的水平,但如果按照沪指的历史峰值时相应的A股平均价格20.16元来计算,倘若要回到6124点的高点,两市流通市值则会达到27.6万亿。
巨大的市值落差似乎也意味着资金推动型特征明显的A股市场在2009年的每一次上升行情,都会对大小非是否会减持的问题充满忧虑。
究竟解禁股会不会再次伤害到已经伤痕累累的投资者?大小非的减持会不会将这个已经“跌无可跌”的市场再次砸出一个大底?牛年“暴肥”了近一倍的A股市场又靠什么动能来迎接全流通?
有多少大小非可以减持
在不同投资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上,对股票价格合不合理的判断也是完全不同的。
“说大小非解禁是市场所担忧的问题之一,这是对的,但市场最为担忧的问题还是在经济基本面上。”东北证券金融与产业研究所沈正阳认为,市场运行的规律重在基本面、资金面,而大小非只是影响资金面的一个因素。
单从1195家上市公司解禁股大约3.5万亿的流通市值总量上看,这的确将严峻地考验资金面对市场的支持力度。但与很多分析人士观点有所不同的是,沈正阳认为对经济基本面最敏感的不是普通投资者,而是大小非。敏感的结果自然就是减持,减持就会形成市场抛售压力,“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不过,从解禁股的结构上来看,工商银行(601398.SH)、中国银行(601988.SH)、中国石化(600028.SH)三只超级大盘股的解禁流通股就达到了4644亿股,占2009年解禁股总数的67%。若去除这三家公司,实际上就只剩不到2300亿股解禁流通。按照当前股价计算,大约为1.5万亿人民币的市值,规模还不算太过夸张。
如果从这三家公司解禁相对应的时间分布上看,中国银行是在7月解禁,工商银行和中国石化则在10月解禁。剔除这两个月份,剩下十个月的时间平均每月解禁的流通股市值差不多是1000亿过点。
“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石化三家公司,在目前中央汇金公司增持的背景下,我们假定是不减持的。虽然不能说他们就永远不减持,但就现在的市场点位实在是很难看出它们有什么减持的动机。”在沈正阳看来,解禁所造成的影响只在于引而不发,对市场心理的震慑,而非实质性的减持行为。
解禁并不意味着大小非就必然减持。根据2008年解禁流通股数据表明,去年前11个月,大小非共减持279亿股,占解禁股份的22.52%。其中大非的减持率为10.56%左右,小非则为44.38%左右。
如果观测2008年9至11月大小非当月减持数量与当月解禁数量的关系,会发现大非在去年10月和11月减持数量占当月解禁数量的比例远低于大非平均解禁速率10.56%,而9月大非减持速率要高于10.56%;同理对于小非,去年9月和11月,小非的减持速率均大于平均值44.38%,而10月小非减持速率则相对较小,为24.69%。
根据去年9至11月这三个月A股“N”型走势的同期大小非减持速率与平均速率的对比,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非在沪指1729点(10月指数收盘价)之下、大非在沪指1871点(11月指数收盘价)之下减持动力明显不强。
事实上,无论大非还是小非都是参与市场的投资主体。“倘若我们从投资者行为的角度去考虑,他们对于减持同样会有合理不合理的这个判断标准。”沈正阳所说的这个判断标准主要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是持有公司股票的价值是否合理,二是股票资产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相对于其它资产是否高估还是低估。
“证券市场上的价格始终是最有效的定价方式,虽然并不能说明它内在价值,也不可能长期处于均衡的状态,但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被用来套利的。而在不同投资主体的资产负债表上,对它合不合理的判断也是完全不同的。”
解禁股也有机会
如果不改变未来新股IPO的方式,仍然只有小部分股份上市流通,那么大小非就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问题。
“让社保基金通过某种制度性手段来接手大小非既能有效缓解大小非减持难题, 又能把社保基金做大做强。”这番话是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在2009年1月6日的评论。此前,李稻葵曾提出“用社保基金来解决大小非难题”的政策建议,据说已经提交了相关部门。
李稻葵此言一出,立刻招徕一片质疑声。有人说,以社保基金现有的5000多亿资金规模是不可能解决大小非的问题,更有甚者认为社保基金不但不会接盘大小非,反倒会期待大小非在减持之后,资金可以部分用于充实社保基金,或者政府将国有股直接划转给社保基金持有。
实际上,关于如何解决大小非减持之困,在2008年就曾引发过数次业界大讨论。在去年5月初,市场上甚至还出现了“奥运期间股市将叫停一切'‘大小非’解禁”、“即日起,大小非可能无法通过二级市场直接减持了,而必须通过大宗交易”的传言。
而在政府政策方面,2008年先有大宗交易规则的出台,后有在大小非解禁和减持中引入“二次发售”的政策思路,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两者均未能缓解大小非对市场带来的冲击和心理影响。固然在目前的点位上,大小非真正减持还未见得对市场形成多大冲击,但巨量解禁流通股如何在一定的时期内消化,仍然是投资者2009年对政策面非常关注的一项内容。
不过,沈正阳认为无论是“截流”也好,还是通过其它资金引入的“疏导”也好,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大小非的问题。
“对于股市投资者来说,当然愿意国家出钱来接盘大小非,但对于国家来说,也要在国家的资产负债表上核算一下,到底是去支持三农,救济实业解决就业,还是提振股市,哪个更划算一些。”
沈正阳评论认为,即便是要推平准基金或者社保基金,亦或是变更大小非解禁之前的条约,可能对股市的效用也不会太大。“这倒不是说它实施了股市不涨,而是说等一系列的措施要经过很长的决策流程出台,大小非都已经解禁完了。”
那么大小非问题的根源究竟如何解决呢?沈正阳的观点是“从源头开始控制”,即改革新股发行方式。实际上,在2009年的解禁流通股份中,股改大小非只有2193亿股,剩下的4639亿股则都是新老划断后IPO新增的大小非。
“如果在未来新股IPO上能够对于非流通股有一些动作,改变现在只有小部分上市流通,然后再逐渐受到解禁天花板压制的现状,或许会有一定的效果,否则等新股发行重新开启时,大小非就又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问题了。”
对于市场当前存量巨大的解禁流通股,沈正阳倒是乐观的建议投资者应当把大小非问题“看作是一个机会。”因为,在一些大规模解禁之后,反而能够更快地使这个股票回归合理的价格,甚至出现超跌,如此就等于向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套利机会。
观察近期的相关行情,其实已有这样的端倪。例如,2008年12月24日,海通证券(600837.SH)在公布限售流通股上市后,股价却筑底7.16元成功,一路收阳,其后的两周交易日涨幅竟然达到30%。其间,有传闻称,QFII与海通证券大小非频繁接触,希望以市价9折大宗交易接货。类似的情形近期也出现在刚刚解禁的中国太保(601601.SH)的股价走势上。
回顾历史行情,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市场就流行过几次炒作以飞乐音响(600651.SH)为代表的“全流通”概念股;而在上市公司股改时期,也曾出现过炒作“已股改板块”的行情。或许,2009年已经的全流通上市公司在机缘适宜的市况下,也能形成板块效应来带动市场人气。
谁来扛起全流通
想要形成一轮大牛市乃至是创新高的大牛市,必须寻找到新的更大的资金推手出现才能形成。
来自东北证券金融与产业研究所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0月,全球58个主要国家及地区的证券化比率平均为65%左右。在欧美等成熟市场,这个比值相对较高,美国大约为80%左右;新兴市场,诸如东欧的乌克兰、波兰之类的国家,在经过一轮牛市后,现在回到了30%上下的较低水平。
证券化比率在目前的中国不到50%。“包括还没有解禁的股票,A股的总市值也就12万亿左右,相对于我们25万亿的GDP以及今后年8%左右的增长来说,应该说合理估值是偏低的。”沈正阳认为,对应相对合理的65%的证券化率,A股的合理价值区间应该在沪指2300点到2700点间。
就当前1900点的指数来看,30%左右的涨幅似乎还是一种奢望。2009年,A股市场全流通上市公司将从58家一跃增加至400多家,而到2010年,这个数字则将可能覆盖整个市场。全流通时代的骤至眼前,恐怕是股市迟迟未能回到“合理”区间的芥蒂。
难道市场还没有做好迎接全流通的准备?
“与其说是全流通使中国股市将产生巨大变化,不如把命题换作:当市场规模跟GDP相匹配的时候,我们的股市该怎么发展。”沈正阳认为中国股市近20年成长史的不同阶段,可以为我们迎接全流通时代带来一些启示。
考察1990年以来A股发展的历史,每一轮牛市的诞生总伴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变迁。
1993年前后“M头”行情中,主要的推动力是个人主力,即“散大户”,那时市场规模在3000亿左右;而推升2001年2245点牛市的是各类庄家,主要以券商和民营资本主导,公募基金规模还很有限,此时对应的市场规模为5万亿总市值、1.7万亿的流通市值;等到2007年6124点辉煌之时,总市值达到33万亿、流通市值为9万多亿,如此巨大的规模已经不是券商和私募们可以匹配的了,恰恰是大量储蓄资金涌入股市,公墓基金一天募集300亿的疯狂之时。
因此,我们理性的看待未来股市,在全流通背景下,想要形成一轮大牛市乃至是创新高的大牛市,必须寻找到新的更大的资金推手出现才能形成。
储蓄资金借道基金直接入市助推新一轮牛市,中短期内是难以看到了,但很可能央企背景的金融寡头,或者平准资金,或者银行资金借道融资融券入场,亦或者金融自由化推动下外资入场,将会可能成为新的资金推手。
否则难以承载全流通时代十几万亿乃至二三十万亿的流通市值。“目前来看虽有融资融券、并购贷款等创新出现,但是离真正的大资金入场相去甚远,投资者依然需要理性看待未来股指的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