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早期波德里亚著作的文本入手,分析波德里亚《消费社会》里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批判理论,在此基础上,试图去理解波德里亚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关联。最后,以马克思的视角对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内容加以分析和批判,对当前我国大学生消费文化引导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消费理论;物;消费;生产;符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253-02
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理解是从生产力出发的,将焦点集中于生产,而波德里亚却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消费。波德里亚受结构主义的影响也很深,他把消费物品和广告系统看作一种正在形成的意义符码,我们在消费物品的同时,也在消费符号。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波德里亚则是一个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他指控马克思主义没有和资本主义理论家们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家们彻底决裂,而依旧停留在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上,并且他主张要做马克思还没有做到的事情。尽管如此,波德里亚的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是明显的,只不过他更换了论题。
一、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消费导致对符号进行积极的操纵
波德里亚认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的扩张,尤其是福特主义被广泛接受以后,建构新的市场、通过媒体培养消费者就成为极为必要的事情。这表明了人们控制和操纵消费的机会大大地增加了。波德里亚继承了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尔以及列斐伏尔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商品逻辑和工具理性导致了文化的高雅和价值屈从于市场逻辑,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接受。
波德里亚认为,当代社会是一个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而非一个以生产为核心的社会。随着社会加速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日益丰盛甚至过度积累,从而使消费变得富有实际意义。因为只有消费才能推动生产的继续,所以,甚至于浪费也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义务。“消费社会需要商品来存在,但更确切地说,需要摧毁它们。破坏仍是唯一代替生产的根本办法:消费只是两者的中间阶段。消费中有个较大的倾向,就是在破坏中超越、变化。它的意义就在于此。”[1]
(二)消费是真正理解社会的根本途径
波德里亚置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决定其他经济关系的理论于不顾,认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就是消费占据了核心地位,因此,我们要批判资本主义,就必须分析资本主义的消费结构。在消费中,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因为消费就如同一个学校,并不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消费中存在着不平等,就像人与人之间在教育水平、智力等方面的差别一样,一部分人能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水平,而另一部分人则不能。所以,在消费中我们可见一个社会的等级与秩序,通过消费,我们可以分析社会结构。消费就像语言,是一种意义或符号意义的秩序。“消费系統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2]
(三)消费是新生产力的象征
消费不是一个混乱的过程,人们在消费面前并非是完全自由的。“它是一种主动的集体行为,是一种约束、一种道德、一种制度。它完全是一种价值体系,具备这个概念所必需的集团一体化及社会控制功能。”[1]73他认为,消费社会是可以进行培训的社会,它是一种与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相适应的社会。首先是工业体系已经对大众进行了社会化并使他们成为生产力,使他们成为消费力。关于消费的一切意识形态都在使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社会,一切当今的媒体都在把人们强制性纳入到今天的消费体系中。“消费者的需求与满足都是生产力”,正是因为消费成为新生产力,所以全部媒体都设法将人的欲望、享乐、需求等解放出来。
(四)消费社会的符码化表现为大众传媒的兴起
大众传播即是一种信息的传播,但是这种信息的传播“造成了某一类非常具有强制性的信息:信息消费之信息,即对世界进行剪辑、戏剧化和曲解的信息以及把消息当成商品一样进行赋值的信息、对符号的内容进行颂扬的信息”。特别是广告,是当代最突出的大众媒介,广告的传播功能并非由物出发,而是由自身出发所传播的信息。它和物品的生产者是同谋,广告导演虚构了物品,广告商是神奇的操纵者,广告具有劝导和神化商品消费的功能。而对消费者来说,则是乐意上当受骗,“与其说它们是源于广告诱导的愿望,不如说是源于我们被诱导的愿望”。广告是既不真也不假的,它只是一种预言性的话语,既不让人去理解,也不让人去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它仅仅是一种符号。
二、波德里亚与马克思主义
波德里亚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激烈批判,包括马克思的劳动、生产、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生产方式理论等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等,也都在波德里亚的批判之列。波德里亚完全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对消费进行了分析,他试图将符号学纳入到批判理论中。他是一个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家,那么他与马克思主义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
(一)批判的角度
波德里亚不愿意接受他法兰克福学派的老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观点,也不愿意接受列维—施特劳斯、拉康和巴尔特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而是坚持批判地运用符号学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问题进行分析。他认为,在高级资本主义社会里,消费是一种新的意义结构,消费的逻辑根本不是个体占用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逻辑,而是通过符号而获得编码和秩序即权力的逻辑。
(二)批判的目标
波德里亚使用上述方法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改变符号学,使得其形式主义和非历史性服从于文化批判理论的需要;二是改变马克思主义,使得其生产主义可以服从文化批判的需要,其结果是形成了符号——批判理论。波德里亚在其《物体系》和《消费社会》二书中的思想便是想建立这种理论,他认为这种理论优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波德里亚分析说,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来源于需求,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么资本主义社会就应当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生产与消费无限循环的过程,可是实际上并非这样。他认为,马克思的分析忽视了社会的变化对于生产的影响,没有考虑到意义的交换,把意义作为一种非物质的生产而排除在了商品交换之外。现代传播媒介的产生,使这种消费成为现实。产品本身没有意义,而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产生,使这种消费成为现实。产品本身没有意义,而由于广告的作用,它在消费时便带上了一连串的符号意义。 (三)逻辑论证
波德里亚还认为,马克思有关生产和交换关系的分析是暗中和资本主义相通的。他分析了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的生产和交换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思想,在第一阶段,也就是在资本主义之前,生产是为了满足生产者的需要,只有剩余的物品才拿来交换。在第二阶段,也就是传统资本主义阶段,所有的工业产品都被用于交换。在第三阶段,也就是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不仅所有的工业产品,还有品德、爱、知识、意识等都被用于交换。第一、二阶段是基本的,而第三阶段是资本主义腐败的产物。波德里亚认为,第三阶段的交换是符号意义上的交换,这是无法用马克思生产的概念解释清楚的。因此,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开始就比政治经济学批判更为激进,是一种新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当然,我们说波德里亚是一个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因为他仍然是从经济即资本攫取利润的角度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
三、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启示
(一)深入探析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基础
早期波德里亚的学术立场基本仍处于马克思主义阵营,其对于物的批判尤其借助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其消费社会理论看似沿着马克思的路径发展,但是其实已经滑向了符号的形而上学。早期波德里亚对于马克思的批判并未脱离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影响,而其对于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则做了非历史性的解读,当然也不可能超于马克思。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对于当前大学生消费文化引导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深刻理解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能动性或生产性的消费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学生文化消費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我们还必须意识到,大学生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能动性或生产性的消费,因为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满足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也就再生产着高端的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使消费活动与生产活动之间的界线更加模糊。大学生消费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就激发着大学生的精神生产活动,消费过程直接就成为精神生产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越是发展,也就越需要具有较高文化消费能力的国民;国民的文化消费水平越高,文化生产也就越有活力。
(三)理性引导大学生发展文化消费要处理的辩证关系
高校在教育引导大学生发展文化消费时,要教育大学生处理好几对辩证关系:发展文化消费要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历史发展功能,即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通过创新实现传承;发展文化消费也要关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结合,这样的文化产品既有鲜明的特色,又能够引起国际市场的共鸣;发展文化消费还要达成思想性与娱乐性相结合,使文化产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发展文化消费还必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这样的文化产品才能有竞争力,从而达到占领市场、服务群众的目的。当然,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让·波德里亚.生产之镜[M].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让·波德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仰海峰.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J].长白学刊,2004(3).
[5]张一兵.反波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关键词:消费理论;物;消费;生产;符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253-02
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理解是从生产力出发的,将焦点集中于生产,而波德里亚却将研究的焦点集中于消费。波德里亚受结构主义的影响也很深,他把消费物品和广告系统看作一种正在形成的意义符码,我们在消费物品的同时,也在消费符号。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波德里亚则是一个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他指控马克思主义没有和资本主义理论家们尤其是政治经济学理论家们彻底决裂,而依旧停留在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上,并且他主张要做马克思还没有做到的事情。尽管如此,波德里亚的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是明显的,只不过他更换了论题。
一、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消费导致对符号进行积极的操纵
波德里亚认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的扩张,尤其是福特主义被广泛接受以后,建构新的市场、通过媒体培养消费者就成为极为必要的事情。这表明了人们控制和操纵消费的机会大大地增加了。波德里亚继承了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尔以及列斐伏尔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商品逻辑和工具理性导致了文化的高雅和价值屈从于市场逻辑,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接受。
波德里亚认为,当代社会是一个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而非一个以生产为核心的社会。随着社会加速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日益丰盛甚至过度积累,从而使消费变得富有实际意义。因为只有消费才能推动生产的继续,所以,甚至于浪费也变成了日常生活的义务。“消费社会需要商品来存在,但更确切地说,需要摧毁它们。破坏仍是唯一代替生产的根本办法:消费只是两者的中间阶段。消费中有个较大的倾向,就是在破坏中超越、变化。它的意义就在于此。”[1]
(二)消费是真正理解社会的根本途径
波德里亚置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决定其他经济关系的理论于不顾,认为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就是消费占据了核心地位,因此,我们要批判资本主义,就必须分析资本主义的消费结构。在消费中,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因为消费就如同一个学校,并不是人人都有上学的机会,消费中存在着不平等,就像人与人之间在教育水平、智力等方面的差别一样,一部分人能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与教育水平,而另一部分人则不能。所以,在消费中我们可见一个社会的等级与秩序,通过消费,我们可以分析社会结构。消费就像语言,是一种意义或符号意义的秩序。“消费系統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2]
(三)消费是新生产力的象征
消费不是一个混乱的过程,人们在消费面前并非是完全自由的。“它是一种主动的集体行为,是一种约束、一种道德、一种制度。它完全是一种价值体系,具备这个概念所必需的集团一体化及社会控制功能。”[1]73他认为,消费社会是可以进行培训的社会,它是一种与新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相适应的社会。首先是工业体系已经对大众进行了社会化并使他们成为生产力,使他们成为消费力。关于消费的一切意识形态都在使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社会,一切当今的媒体都在把人们强制性纳入到今天的消费体系中。“消费者的需求与满足都是生产力”,正是因为消费成为新生产力,所以全部媒体都设法将人的欲望、享乐、需求等解放出来。
(四)消费社会的符码化表现为大众传媒的兴起
大众传播即是一种信息的传播,但是这种信息的传播“造成了某一类非常具有强制性的信息:信息消费之信息,即对世界进行剪辑、戏剧化和曲解的信息以及把消息当成商品一样进行赋值的信息、对符号的内容进行颂扬的信息”。特别是广告,是当代最突出的大众媒介,广告的传播功能并非由物出发,而是由自身出发所传播的信息。它和物品的生产者是同谋,广告导演虚构了物品,广告商是神奇的操纵者,广告具有劝导和神化商品消费的功能。而对消费者来说,则是乐意上当受骗,“与其说它们是源于广告诱导的愿望,不如说是源于我们被诱导的愿望”。广告是既不真也不假的,它只是一种预言性的话语,既不让人去理解,也不让人去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它仅仅是一种符号。
二、波德里亚与马克思主义
波德里亚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激烈批判,包括马克思的劳动、生产、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生产方式理论等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如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等,也都在波德里亚的批判之列。波德里亚完全按照历史发展的逻辑对消费进行了分析,他试图将符号学纳入到批判理论中。他是一个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家,那么他与马克思主义究竟存在着何种关系?
(一)批判的角度
波德里亚不愿意接受他法兰克福学派的老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的观点,也不愿意接受列维—施特劳斯、拉康和巴尔特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而是坚持批判地运用符号学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问题进行分析。他认为,在高级资本主义社会里,消费是一种新的意义结构,消费的逻辑根本不是个体占用商品的使用价值的逻辑,而是通过符号而获得编码和秩序即权力的逻辑。
(二)批判的目标
波德里亚使用上述方法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改变符号学,使得其形式主义和非历史性服从于文化批判理论的需要;二是改变马克思主义,使得其生产主义可以服从文化批判的需要,其结果是形成了符号——批判理论。波德里亚在其《物体系》和《消费社会》二书中的思想便是想建立这种理论,他认为这种理论优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波德里亚分析说,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商品的使用价值来源于需求,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么资本主义社会就应当成功地建构了一种生产与消费无限循环的过程,可是实际上并非这样。他认为,马克思的分析忽视了社会的变化对于生产的影响,没有考虑到意义的交换,把意义作为一种非物质的生产而排除在了商品交换之外。现代传播媒介的产生,使这种消费成为现实。产品本身没有意义,而由于现代传播媒介的产生,使这种消费成为现实。产品本身没有意义,而由于广告的作用,它在消费时便带上了一连串的符号意义。 (三)逻辑论证
波德里亚还认为,马克思有关生产和交换关系的分析是暗中和资本主义相通的。他分析了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提出的生产和交换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思想,在第一阶段,也就是在资本主义之前,生产是为了满足生产者的需要,只有剩余的物品才拿来交换。在第二阶段,也就是传统资本主义阶段,所有的工业产品都被用于交换。在第三阶段,也就是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不仅所有的工业产品,还有品德、爱、知识、意识等都被用于交换。第一、二阶段是基本的,而第三阶段是资本主义腐败的产物。波德里亚认为,第三阶段的交换是符号意义上的交换,这是无法用马克思生产的概念解释清楚的。因此,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开始就比政治经济学批判更为激进,是一种新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当然,我们说波德里亚是一个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者,主要是因为他仍然是从经济即资本攫取利润的角度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
三、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启示
(一)深入探析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基础
早期波德里亚的学术立场基本仍处于马克思主义阵营,其对于物的批判尤其借助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其消费社会理论看似沿着马克思的路径发展,但是其实已经滑向了符号的形而上学。早期波德里亚对于马克思的批判并未脱离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影响,而其对于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则做了非历史性的解读,当然也不可能超于马克思。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对于当前大学生消费文化引导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深刻理解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能动性或生产性的消费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学生文化消費的比重也将越来越大。我们还必须意识到,大学生文化消费是一种具有能动性或生产性的消费,因为文化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提高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满足了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也就再生产着高端的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大学生的文化消费使消费活动与生产活动之间的界线更加模糊。大学生消费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就激发着大学生的精神生产活动,消费过程直接就成为精神生产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越是发展,也就越需要具有较高文化消费能力的国民;国民的文化消费水平越高,文化生产也就越有活力。
(三)理性引导大学生发展文化消费要处理的辩证关系
高校在教育引导大学生发展文化消费时,要教育大学生处理好几对辩证关系:发展文化消费要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历史发展功能,即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通过创新实现传承;发展文化消费也要关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结合,这样的文化产品既有鲜明的特色,又能够引起国际市场的共鸣;发展文化消费还要达成思想性与娱乐性相结合,使文化产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发展文化消费还必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这样的文化产品才能有竞争力,从而达到占领市场、服务群众的目的。当然,我们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让·波德里亚.生产之镜[M].仰海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让·波德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仰海峰.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波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J].长白学刊,2004(3).
[5]张一兵.反波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6]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