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近虑与远忧

来源 :新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l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2年全国省区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座谈会上,大家围绕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最新情况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不少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建议 第一,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在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政策上狠下功夫。针对增速下滑的情况和稳增长的需要,近期国务院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支持力度,电力、水利、城市交通、高铁等基础设施投资进度有所加快,进一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支持民营经济和小微型、中小型企业发展等。关键是抓好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对于下一步的政策选择,大家提出了一些积极的政策建议。比如有同志谈到,要再看一看,要沉住气。要着急,但不能太着急。既不要急着踩刹车,也不要忙着加油门。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过快地、过早地采取大的动作,恐怕不一定有利。一定要沉得住气、铆足劲,寻找能够正确把握经济脉搏、探索经济发展新的时机和新的着眼点。 第二,要尽快做好相关政策工具准备和预案,防止经济运行出现突发性情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前,中国整体经济社会的情况确实既有近虑也有远忧。国研中心最近在研究,究竟我们的经济速度、经济运行的底线,即经济发展速度的临界点在哪里?也就是经济下滑到什么程度,才应做相应政策调整,即如何牢牢保住经济运行的基本底线。此外,还要做好各类经济风险防范应对准备;做好在公共项目、投资的重点领域、重大装备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准备;并做好相关舆论引导工作。 第三,要着力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真正体现差异化。宏观政策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各地在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政策需求方面的差异。不能“一刀切”,又必须“切一刀”,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对执政能力和宏观政策艺术性的考验。 第四,一些具体的政策建议。比如采取措施支持光伏产业、重大装备产业的发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重视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操作风险,加强监管;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扶贫工作的投入,提高西部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以及加大对县级以及中心镇建设的支持等。 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一、对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增速放缓的认识。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看,我国潜在增长率在放慢。贯彻落实“十二五”主题、主线,也要求我们适当放慢经济增长速度。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合理界限到底在哪里?如何处理好稳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系,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已经不可能持续,增速转缓将是一个长期必然的趋势。当然,也要防止突然出现大幅度降低的情况。国内资源以及内外部的各种制约因素都已无法支持原来那种依靠大投资、大出口、大进大出来保持高速发展的模式。 不仅经济发展的要素不能支撑高速度,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也不允许我们只追求高速的发展。我们认为,“十二五”确定的主题和主线,不仅在“十二五”时期要落实,还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如果能够用十年时间,真正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适应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将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因此,一方面要看到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的必然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经济速度增长转缓放慢的过程当中,如何抓住战略机遇期。在增速转缓过程中,真正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与社会稳定的关系,需要我们智库机构做更深入的研究,提出有理有据、有说服力的观点。 二、把握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及风险防范的关系。实践证明,仅靠经济增长并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后,小平同志提出“发展是硬道理”是完全正确的。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又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和西方国家比,经济还要发展,人均生活水平还要提高,但是,与这个差距相对应的是,我们的社会稳定、社会风险防范、社会管理等问题越来越上升到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前车之覆,后车可鉴,要把社会管理提升到应有的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非常紧迫。 三、各类经济开发区、创新区、工业园区同质化的问题。引进同类项目,从地区本身看有利于发展经济,但从全国范围看,并不一定能实现结构性调整。目前各地还存在大量重复建设问题。比如,对于引进项目,各地都在强调自己引进了多少,和央企对接了多少,但那些总体以万亿计、十万亿计的项目如果真的都签约、都实现,其结果可能是令人担忧的。 四、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的关系。毫无疑问,加速中国的城镇化,在一定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从中国整体的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基本情况来看,我们要研究,多快的城镇化速度对中国是合适的,并不是越快越好。现在西方很多国家走过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率水平是否适合十三亿人的中国,值得思考。 我们还要关注,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个问题不仅关系着现在,还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现在2亿~2.5亿的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并不多,这就出现了所谓的人口结构三元化,即城市人口两元化,农村人口两元化,交织在一起就是三元化。这个问题目前很突出。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没有融入城市,不能公平公正地享受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中国的城市化道路不能走南非、印度的路子,要防止贫富分化造成大面积的城市贫困人口。 五、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省区市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债务风险。债务规模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投资的效益。过去借的债搞了什么,有没有效益,有没有还款能力,财政和项目的收益能否支撑还款?这些问题值得担忧。没效益的投资,不管以什么机构作为债务方,最终都要由政府承担。一旦经济增速降低,财政收入降低,还贷压力会很大。 (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欢迎讨论
其他文献
研究企业家才能发挥的制约因素,是为了面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找出与此相匹配的社会制度中存在的与企业家才能发挥不兼容的因素,包括产权、制度、环境、文化和个人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影响企业运作和发展壮大的案例分析,为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某种有价值的批判与借鉴,以此为更好地发挥企业家才能起到指导作用。同时,也试图为改变中国目前企业家才能发挥的客观条件进行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探索。  一
期刊
当前,世界经济已由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的全球性力量尚未形成。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阶段转换和寻求新平衡的关键期。  增长阶段转换实质是增长动力转换,是原有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逐渐削弱、新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也是原有平衡被打破,需要重新寻找并建立新平衡的过程,经济运行总体比较脆弱。  完善稳增长体系  2013年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注
期刊
由国务院参事汤敏发起的《智石丛书》旨在“联结庙堂与江湖,汇聚民声和政声”,在占领政策思想高地的同时,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智慧共识凝聚有所促进。吴敬琏先生受邀担任智石总顾问并作序如下:  警惕黑天鹅  自2008年以来,为应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各国出台了种种救市方案,中国也依靠海量投资的注入,保持了很高的GDP增长率,被视为率先复苏的典范。  但是对中国而言,研判救
期刊
云计算给金融业带来一系列重要改变。  金融脱媒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依赖性减弱。长期以来,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是为投融资者提供媒介。银行以其强大的信用,实现投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间接融通。即资金富余者将钱存入银行,而需要资金者从银行贷款,银行赚取存贷差作为收益来源。  随着信息与交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云计算环境下,大大提高了客户信息的透明度,投融资者的直接融通日益成为主要的融资方式,于
期刊
随着对食品安全、健康食品的关注和追求,以及对现代化高效低能耗农业的要求,新型肥料以其区别于传统化肥的特点发展起来  近几年来,国内化肥市场一蹶不振,化肥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市场供过于求,传统化肥产业的市场份额不断受到压制。与此同时,我国化肥总量使用量大,亩均使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状也没有得到控制,由此带来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依然严重。随着国家对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安全性的重视,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肥料,
期刊
《新经济导刊》: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目前有两种主流观点:一是,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能源互联网”图景;二是,《经济学人》杂志提出的“数字化制造”核心。您认为,哪种路径更适合目前的中国?  张茉楠:以哪种产业作为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引擎,现在还不好说。这并不像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只是汽车、通信、生物技术、互联网等其中一个产业、技术,第三
期刊
如果说美国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楷模,中国则最有可能在21世纪担当这一角色。美国将其经济成功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归功于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而非沙特)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产油国,继而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旗手。然而现在,随着全球经济的衰落,美国的领导地位受到了质疑。  自2008年夏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商业界乃至普通民众一直就应该如何重启世界经济的发展进行激烈的争论。虽然各
期刊
近期,地方版产业规划密集出台,涉及投资额动辄上万亿元,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投资潮来临。据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已公布的地方投资计划涉及金额约7万亿元。  如果用黑色来代表钢铁、煤炭、水泥等过往增长的功臣,以及当下的稳增长举措,用绿色来代表新能源、新经济等新兴产业的方向,以及“十二五”时期调结构的目标,那么,“黑”与“绿”正被推向假想的水火不容的对立面。  现实情形究竟是怎么样?稳增长与调结构如何对
期刊
从中长期看,我们正处在孕育变化的时代  美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二战后的重建繁荣,这是一个小发展;二是,上世纪50~60年代的工业化,汽车、家电进入家庭。在两次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开始陷入低潮,经过长时期的滞涨,美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更大的发展。  从大的背景来说,也就在那时,美国开始推崇里根学派,进行大规模减税、削减财政开支、放松政府对企业的限制,并严格控制货币
期刊
为何“看上去很美”的节能服务业 在中国磕磕绊绊十余年, 迄今仍是一株幼苗? 让业界翘首以盼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6月29日,中央政府网站对外公布了全文,该规划此前以国发[2012]19号文件已正式印发,明确了“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 作为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节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