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山塘高产养鱼技术,包括提高山塘质量、避开秋旱、培肥水质、合理混养、加强日常管理、鱼病防治等方面的内容,以为山塘养鱼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山塘;高产;养鱼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2-0297-01
1提高山塘质量
对浅水塘要通过挖深、加高、培厚塘埂、彻底清除树根和杂草,使水深达到2 m以上;对漏水塘,要查明原因,及时堵塞漏洞,夯实池塘斜坡和坝脚,达到保水保肥的要求;要配套修筑进排水设施,满足灌排水需要;高产山塘的水面面积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一般以0.2~0.3 hm2为宜。
2避开秋旱影响
2.1提早投放大规格鱼种,缩短养殖周期
应在每年11—12月提早放养鱼种,放养规格为0.75 kg/尾以上。这样不仅可提高成活率,增加产量,而且能赢得时间,使在旱情严重的10月能将达到上市规格的成鱼轮捕上市,减少鱼塘压力,避开秋旱影响。
2.2轮捕轮放
轮捕轮放就是分期捕鱼和适当补放鱼种,即“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捕大补小”[1]。这种生产方式能提高水体及饵料利用率,有利于鱼类生长及鱼类均衡上市,促进资金周转,是池塘养鱼中效益较好、应用最普遍的一种生产方式。具体做法:每次捕鱼后及时补放鱼种,捕多少尾补多少尾,保持适当的放养密度,以利于小规格鱼类生长,确保成鱼在翌年秋旱前达到上市规格。
3勤施肥,培肥水质
通过施肥增加水体浮游生物量,为滤食性鱼类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同时根据水质、天气、水温灵活增减[2]。追肥要避开暴雨天气,以免肥水随洪水流失而浪费。施肥实行浅水施肥,施经发酵后的蔗渣滤泥及有机粪肥,既作饵料,又可肥水。鱼池的水通常需要保持“肥、活、嫩、爽”的状态,透明度保持在25~40 cm,pH值在7.0~8.5。
4因塘制宜,多品种合理混养
鱼种放养应根据山塘自然条件和饵料来源情况,结合预期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确定,一般水、草丰富,饵料较充分的山塘,草、鳊鱼占60%,鲢、鳙鱼占30%,鲤、鲫鱼占10%;若保水性好,肥源广的塘口,可适当增加肥水鱼的放养比例;鱼种规格及放养量:草鱼20~25 cm,鲢、鳙鱼16 cm以上,总放养量一般为6 000~7 500尾/hm2;还可在6月投放草、鲢、鳙夏花鱼种1.50万~2.25万尾/hm2,培育来年鱼种。
目前养殖的食用鱼,其栖息生活的水层不同,鲢、鳙鱼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而鲤、鲫鱼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将这些鱼类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就能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充分发挥渔业生产潜力。
养鱼使用的饵料,既有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各种水旱草,还有人工投喂的谷物饲料和动物性饵料[3]。这些饵料主要为草、鲤鱼所摄食,碎屑及颗粒较小的饵料又可被团头鲂、鲫鱼以及多种幼鱼所摄食,而鱼类粪便又可培养大量浮游生物,供鲢、鳙鱼摄食。因此,混养池饵料的利用率较高。
常规养殖鱼类多数都具有共生互利的作用。如草、鲂、鲤等吃剩的残饵和排泄的粪便,可以培养大量浮游生物,使水质变肥。而鲢、鳙鱼则以浮游生物为食,不仅可以控制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数量,改善水质条件,还可促进草、鲂、鲤鱼的生长。而鲤、鲫等不仅可充分利用池中的饵料,而且通过它们的觅食活动,翻动底泥和搅动水层,可起到增加溶氧的作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和营养盐类的循环作用。
由此可见,多种鱼、多种规格的鱼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饵料,而且病害少、产量高,从而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经济收入。
5加强日常管理
一是经常巡塘,观察池塘中鱼群动态。每天早、中、晚巡塘,黎明前观察鱼类有无浮头现象,及浮头的程度;日间可结合投饵和测水温等工作,检查鱼活动和吃食情况。在高温季节,天气突变时,鱼类易发生严重浮头,还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及时制止严重浮头,防止泛池。二是除草去污,保持水質清新和池塘环境卫生,及时防除病害[4],可在放鱼前7~10 d用生石灰进行全塘消毒。三是根据天气、水温、季节、水质、鱼类生长和吃食情况,确定投饵量,及时做好防病工作。四是注意市场行情,及时安排出塘,实施轮捕轮放。
6鱼病的防治技术
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具体鱼病防治方法:一是在鱼种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进行鱼种消毒;二是在鱼病多发季节,定期在鱼种聚集区泼洒生石灰、挂药袋(篓)等方法预防鱼病发生。5—10月主要预防草鱼肠炎、赤皮、烂鳃,做到15 d投喂1次强氯精药饵,每次按鱼体重,100 kg用强氯精60 g投喂,每次连续投喂3 d。
7参考文献
[1] 兰祖荣.山塘养鱼高产技术试验[J].内陆水产1999.(11):17.
[2] 梁振雄.山塘规范化养鱼高产技术操作规程[J].中国水产,1994(7):22-23.
[3] 茹立超.山塘养鱼高产技术措施[J].科学养鱼,1995(2):14-15.
[4] 官天福.小(二)型山塘水库鱼禽综合高效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6(4):38.
关键词 山塘;高产;养鱼技术
中图分类号 S96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12-0297-01
1提高山塘质量
对浅水塘要通过挖深、加高、培厚塘埂、彻底清除树根和杂草,使水深达到2 m以上;对漏水塘,要查明原因,及时堵塞漏洞,夯实池塘斜坡和坝脚,达到保水保肥的要求;要配套修筑进排水设施,满足灌排水需要;高产山塘的水面面积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一般以0.2~0.3 hm2为宜。
2避开秋旱影响
2.1提早投放大规格鱼种,缩短养殖周期
应在每年11—12月提早放养鱼种,放养规格为0.75 kg/尾以上。这样不仅可提高成活率,增加产量,而且能赢得时间,使在旱情严重的10月能将达到上市规格的成鱼轮捕上市,减少鱼塘压力,避开秋旱影响。
2.2轮捕轮放
轮捕轮放就是分期捕鱼和适当补放鱼种,即“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捕大补小”[1]。这种生产方式能提高水体及饵料利用率,有利于鱼类生长及鱼类均衡上市,促进资金周转,是池塘养鱼中效益较好、应用最普遍的一种生产方式。具体做法:每次捕鱼后及时补放鱼种,捕多少尾补多少尾,保持适当的放养密度,以利于小规格鱼类生长,确保成鱼在翌年秋旱前达到上市规格。
3勤施肥,培肥水质
通过施肥增加水体浮游生物量,为滤食性鱼类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同时根据水质、天气、水温灵活增减[2]。追肥要避开暴雨天气,以免肥水随洪水流失而浪费。施肥实行浅水施肥,施经发酵后的蔗渣滤泥及有机粪肥,既作饵料,又可肥水。鱼池的水通常需要保持“肥、活、嫩、爽”的状态,透明度保持在25~40 cm,pH值在7.0~8.5。
4因塘制宜,多品种合理混养
鱼种放养应根据山塘自然条件和饵料来源情况,结合预期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确定,一般水、草丰富,饵料较充分的山塘,草、鳊鱼占60%,鲢、鳙鱼占30%,鲤、鲫鱼占10%;若保水性好,肥源广的塘口,可适当增加肥水鱼的放养比例;鱼种规格及放养量:草鱼20~25 cm,鲢、鳙鱼16 cm以上,总放养量一般为6 000~7 500尾/hm2;还可在6月投放草、鲢、鳙夏花鱼种1.50万~2.25万尾/hm2,培育来年鱼种。
目前养殖的食用鱼,其栖息生活的水层不同,鲢、鳙鱼生活在水体上层,草鱼、团头鲂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而鲤、鲫鱼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将这些鱼类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就能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充分发挥渔业生产潜力。
养鱼使用的饵料,既有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各种水旱草,还有人工投喂的谷物饲料和动物性饵料[3]。这些饵料主要为草、鲤鱼所摄食,碎屑及颗粒较小的饵料又可被团头鲂、鲫鱼以及多种幼鱼所摄食,而鱼类粪便又可培养大量浮游生物,供鲢、鳙鱼摄食。因此,混养池饵料的利用率较高。
常规养殖鱼类多数都具有共生互利的作用。如草、鲂、鲤等吃剩的残饵和排泄的粪便,可以培养大量浮游生物,使水质变肥。而鲢、鳙鱼则以浮游生物为食,不仅可以控制水体中浮游生物的数量,改善水质条件,还可促进草、鲂、鲤鱼的生长。而鲤、鲫等不仅可充分利用池中的饵料,而且通过它们的觅食活动,翻动底泥和搅动水层,可起到增加溶氧的作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和营养盐类的循环作用。
由此可见,多种鱼、多种规格的鱼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体、饵料,而且病害少、产量高,从而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经济收入。
5加强日常管理
一是经常巡塘,观察池塘中鱼群动态。每天早、中、晚巡塘,黎明前观察鱼类有无浮头现象,及浮头的程度;日间可结合投饵和测水温等工作,检查鱼活动和吃食情况。在高温季节,天气突变时,鱼类易发生严重浮头,还应在半夜前后巡塘,以及时制止严重浮头,防止泛池。二是除草去污,保持水質清新和池塘环境卫生,及时防除病害[4],可在放鱼前7~10 d用生石灰进行全塘消毒。三是根据天气、水温、季节、水质、鱼类生长和吃食情况,确定投饵量,及时做好防病工作。四是注意市场行情,及时安排出塘,实施轮捕轮放。
6鱼病的防治技术
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具体鱼病防治方法:一是在鱼种下塘前用3%~5%的食盐水进行鱼种消毒;二是在鱼病多发季节,定期在鱼种聚集区泼洒生石灰、挂药袋(篓)等方法预防鱼病发生。5—10月主要预防草鱼肠炎、赤皮、烂鳃,做到15 d投喂1次强氯精药饵,每次按鱼体重,100 kg用强氯精60 g投喂,每次连续投喂3 d。
7参考文献
[1] 兰祖荣.山塘养鱼高产技术试验[J].内陆水产1999.(11):17.
[2] 梁振雄.山塘规范化养鱼高产技术操作规程[J].中国水产,1994(7):22-23.
[3] 茹立超.山塘养鱼高产技术措施[J].科学养鱼,1995(2):14-15.
[4] 官天福.小(二)型山塘水库鱼禽综合高效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6(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