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课堂教学中好的导言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必将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如何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浓烈学习情趣,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是每位生物教师不得不认真思索的问题。生物课堂导言设计在每一节课中的无穷魅力和其重要性。
关键词:生物教学 导言设计 探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好的导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新知识与旧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可以起到诱发思维,先声夺人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的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置疑导入法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设出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这样设疑导入:同学们想一想公共汽车如果没有油会怎么样?“不能开动”“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呢?”“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一设问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实验导入法
生命科学是一门强调实验、强调实践的学科,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又缺乏有效的模型等教具,凭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思维能力无法直接加以理解。此时,采用实验来导入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实践出真知。上课伊始,教师巧设实验,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中引发兴趣、活跃思维,自觉地去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采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两点:(1)实验设计要巧妙、新颖、有针对性、有趣味性。(2)教师要抓住学生迫切的解惑心理,擅于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来提问和启发,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三、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惊讶、质疑、迷惑和矛盾,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通常就是他积极思维的起点。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中学生在认知结构上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初步的感知、思维能力,但周围的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在教学中如果能精心构思、巧布悬念,往往可以在巧妙提出学习任务的同时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进而促使学生进入深思、穷究的状态。所以,这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出发,恰当适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出现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
例如,导入“光合作用”一节时,可先出示范·海耳蒙特实验装置图,然后介绍该实验,着重说明实验前后整个装置的重量变化,最后提问:柳树增加的重量大大超过土壤减少的重量,这说明什么?只有土壤、水使柳树增重吗?水等物质又是通过什么过程使柳树增重呢?或者课前准备好带五角星等图案的几张叶片,上课时先出示叶片,然后介绍实验方法,最后提问:叶片上为什么会留下这些图案呢?从而进入课题。
四、典故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仍占中学生思维的主导地位,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特别是一些科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故事很容易引发他们浓厚的兴趣,进而启迪思维。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存在着大量的动人故事,如科学家的趣闻轶事、某些公式原理的发现过程及一些发明创造的诞生、人与动物的和平共处等。教学时顺应学生这种心理特征,从中选取一些故事片段,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介绍,不仅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又可以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但要注意选用的典故需有关联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例如,在讲授“内分泌调节”时,可通过法布尔的故事进行导入:“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在1904年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森林包围的黑屋子里,他把一只雌天蚕蛾扣在纱笼里,尽管风狂雨骤,当天晚上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前来交尾。第二天晚上,他在雌蛾周围撒满樟脑丸和汽油,结果也没影响雄蛾前来寻找雌蛾。是什么原因使得雄蛾能够风雨无阻地前来寻找雌蛾呢?原来是昆虫分泌的一种激素发挥了巨大威力。”什么是激素?它为什么能在昆虫交尾中起这么大的作用?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思维,引起了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再如,在讲授“神经调节”时,可通过巴甫洛夫在狗身上建立条件反射的故事导入,也可通过“望梅止渴”、“惊弓之鸟”、“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典故导入。
五、诗词、谜语导入法
我国的传统文化长河中有为数众多的优秀诗词和谜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它们导入新课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拨动纵横交错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取得独特的导入效果。
例如,讲授“扁形动物——血吸虫”时,可先展示毛泽东的《送瘟神》一诗,然后设问:诗中的“瘟神”是指什么生物?人们为什么用这个词来称呼它们?从而导入课题。再如,讲授“植物的感应性”时,先投影谜语:“高高绿骨儿,圆圆金黄脸,最爱向太阳,盈盈笑不停。”接着让学生进行猜测反映的是哪种植物、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此时,学生们个个都兴奋起来,群情激昂,纷纷举手发表意见,于是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总之,导言,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言,能勾闪着有神的目光,引舞着灵巧的手足,萦振着颤动的耳膜,叩响了智慧的音符,激起了情感的浪花。
关键词:生物教学 导言设计 探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的开端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好的导言,如同桥梁。联系着新知识与旧知识;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可以起到诱发思维,先声夺人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推理判断的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置疑导入法
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或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设出探索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适度,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如在讲述“光合作用”时,这样设疑导入:同学们想一想公共汽车如果没有油会怎么样?“不能开动”“地球上没有绿色植物会怎么样呢?”“后果不堪设想”“那么绿色植物在自然界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一设问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实验导入法
生命科学是一门强调实验、强调实践的学科,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又缺乏有效的模型等教具,凭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思维能力无法直接加以理解。此时,采用实验来导入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实践出真知。上课伊始,教师巧设实验,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中引发兴趣、活跃思维,自觉地去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采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两点:(1)实验设计要巧妙、新颖、有针对性、有趣味性。(2)教师要抓住学生迫切的解惑心理,擅于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来提问和启发,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三、悬念导入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来自外界的新奇对象之间有适度不一致时,个体就会出现惊讶、质疑、迷惑和矛盾,从而激发个体去探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人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通常就是他积极思维的起点。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中学生在认知结构上虽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初步的感知、思维能力,但周围的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在教学中如果能精心构思、巧布悬念,往往可以在巧妙提出学习任务的同时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进而促使学生进入深思、穷究的状态。所以,这也是有效导入新课的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须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出发,恰当适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出现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
例如,导入“光合作用”一节时,可先出示范·海耳蒙特实验装置图,然后介绍该实验,着重说明实验前后整个装置的重量变化,最后提问:柳树增加的重量大大超过土壤减少的重量,这说明什么?只有土壤、水使柳树增重吗?水等物质又是通过什么过程使柳树增重呢?或者课前准备好带五角星等图案的几张叶片,上课时先出示叶片,然后介绍实验方法,最后提问:叶片上为什么会留下这些图案呢?从而进入课题。
四、典故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仍占中学生思维的主导地位,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特别是一些科学性、哲理性很强的故事很容易引发他们浓厚的兴趣,进而启迪思维。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存在着大量的动人故事,如科学家的趣闻轶事、某些公式原理的发现过程及一些发明创造的诞生、人与动物的和平共处等。教学时顺应学生这种心理特征,从中选取一些故事片段,采用形象化的语言加以介绍,不仅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又可以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但要注意选用的典故需有关联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例如,在讲授“内分泌调节”时,可通过法布尔的故事进行导入:“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在1904年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在一所被森林包围的黑屋子里,他把一只雌天蚕蛾扣在纱笼里,尽管风狂雨骤,当天晚上还是有40多只雄蛾穿过风雨前来交尾。第二天晚上,他在雌蛾周围撒满樟脑丸和汽油,结果也没影响雄蛾前来寻找雌蛾。是什么原因使得雄蛾能够风雨无阻地前来寻找雌蛾呢?原来是昆虫分泌的一种激素发挥了巨大威力。”什么是激素?它为什么能在昆虫交尾中起这么大的作用?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展开了积极的思维,引起了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再如,在讲授“神经调节”时,可通过巴甫洛夫在狗身上建立条件反射的故事导入,也可通过“望梅止渴”、“惊弓之鸟”、“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典故导入。
五、诗词、谜语导入法
我国的传统文化长河中有为数众多的优秀诗词和谜语,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它们导入新课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学习氛围,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拨动纵横交错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取得独特的导入效果。
例如,讲授“扁形动物——血吸虫”时,可先展示毛泽东的《送瘟神》一诗,然后设问:诗中的“瘟神”是指什么生物?人们为什么用这个词来称呼它们?从而导入课题。再如,讲授“植物的感应性”时,先投影谜语:“高高绿骨儿,圆圆金黄脸,最爱向太阳,盈盈笑不停。”接着让学生进行猜测反映的是哪种植物、这是植物的什么现象,此时,学生们个个都兴奋起来,群情激昂,纷纷举手发表意见,于是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总之,导言,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渗透主题,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言,能勾闪着有神的目光,引舞着灵巧的手足,萦振着颤动的耳膜,叩响了智慧的音符,激起了情感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