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

来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表疾病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医生仅根据症状、体征、血清学检查很难准确早期诊断,甚至可造成误诊。泪液检测相对于血液检测更能反映眼表局部病情,且具有无创性、诊断准确性高、诊断速度快的特点。泪液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基因芯片等现代检验技术,检测泪液中的病原和免疫组分,包括微生物核酸、泪液抗体(IgM、IgG、IgE、IgA、抗核抗体等)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泪液检测提供了眼表局部病原体感染和免疫反应信息。目前国内外大量泪液检测研究显示,不仅眼表疾病,葡萄膜炎、眼底疾病、甲状腺相关眼病,甚至糖尿病、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全身疾病,泪液成分都有一定规律性变化。此外,通过对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成分的研究对研究疾病成因、生化及免疫过程、疾病治疗等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泪液采集、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临床意义、各个疾病泪液特点方面,阐述眼表泪液检测的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50例ⅢA/N2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风险回归模型确定淋巴结转移率最佳截断值,依此截断值分为高淋巴结转移率组和低淋巴结转移率组。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危险因素,用Kaplan-Meier法
期刊
目的评价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并头臂血管转流术治疗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胸降主动脉病变的近期效果,总结复合手术治疗该类疾病的初始经验。方法2009年4月至2014年8月,45例累及远端主动脉弓的胸降主动脉病变患者接受了复合手术,其中20例实施了腋-腋动脉转流,25例实施了腋-腋-颈动脉转流。截至2015年8月,所有患者随访14~77个月,平均(38.0± 17.1)个月;评估术后30天内以及随访期间死亡比
期刊
期刊
病史摘要患儿6 d前出现皮肤黄染。4 d前出现发热,热峰39.5 ℃。1 d来心率快,血压增高,气促,精神差,哺乳差,外院治疗效差,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症状体征患者生后出现皮肤黄染,住院期间发热,后出现心率快、血压高、气促。体格检查:体温38.1 ℃,脉搏206次/min,呼吸66次/min,血压110/66 mmHg(1 mmHg=0.133 kPa)。反应差,全身皮肤发花、中度黄染
我国是肝胆疾病大国,但在肝胆疾病大数据领域却发展滞后,目前尚无全国层面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标准,且行业内缺乏肝胆疾病的规范化标注专家共识。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全国肝胆专家制定首个《肝胆疾病标准数据规范》团体标准。笔者团队就标准编制背景、主要内容及建立临床意义等对《肝胆疾病标准数据规范》3项标准(标准号分别为T/CMDA 001-2020、T/CMDA 002-2020
病史摘要患者女性,68岁,因"双眼干涩2年,左眼疼痛伴视力下降4 d"为主诉入院。约2年前出现双眼干涩、伴口干,无眼红、眼痛,诊断为左眼角膜穿孔,双眼边缘性角膜炎(免疫源性),双眼丝状角膜炎,双眼重度干眼。给予人工泪液等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4 d前突然出现左眼疼痛伴视力下降,遂前来就诊。既往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18年,行抗风湿治疗,类风湿病情稳定。症状体征全身检查:体形消瘦,手、足等多个小关节严重
角膜后弹力膜内皮移植术由于具有相对较低的移植排斥率以及较好的视力预后等优势,目前已成为部分发达国家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的主流手术方式,但限于手术难度较高,学习曲线较长,中国人前房偏浅,加之国内角膜内皮病变往往合并有其他较复杂的眼部疾病,目前国内尚未普遍开展这一手术。本文就角膜后弹力膜内皮移植术的手术适应证、供体植片制备(供体选择、制备技巧、植片的可视化)、关键手术技术(植片的植入、展开、固定)、术后
随着角膜屈光手术的发展,尤其是飞秒激光的应用,以及临床上角膜供体植片的欠缺,屈光手术中产生的角膜基质透镜逐渐得到眼科医生的关注。新鲜的角膜基质透镜大部分很难立即投入使用,因此对于透镜如何更好的保存与处理是眼科医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角膜基质透镜可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治疗。本文从角膜基质透镜的保存及处理,矫治远视及老视,治疗圆锥角膜、角膜溃疡、角膜营养不良、皮样瘤及复发性翼状胬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