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受影响,两者的碰撞使得全新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诞生。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展开对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从其定义、特征着手,探究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意义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希望可以对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数据应用俨然深入各个领域、行业中,不管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都和网络数据息息相关。而高校学生群体是大数据时代数量最多的一个网民群体,网络渗透进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交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加强校园网建设,令网络成为思政教育发展、主流价值观宣传的重要阵地,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大大拓宽了教育空间,同时也要重视通过大数据技术加大网络管理力度,遏制各类负面信息的传播,紧握网络思政教育主动权。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含义和特征
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1994年起,我国逐渐接入互联网,国内不少大学借此契机创建了自己的校园网。发展至今,互联网应用越发深入和全面,大学和外界的信息交流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为大学生学习和信息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有很多不良信息、思潮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1]。
在这一情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诞生了。相关专家表示,有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可分作两类,一类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就是在网络数据化环境下,传统思想教育自观念、内容、机制到方式等的创新和变革。另一类是在网络基础上的思想教育,即将网络当作思政教育的全新阵地,采用网络化的方式和手段对思想教育进行加强和改良。
近几年,我国大部分专家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较为狭义,理论界也先后给出诸多含义界定,综合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传播学原理思想宣传理论特征,运用计算机网络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秉持和延续传统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等,在计算机网络载体下施行有目的、有规划的实践课程,旨在提高相关群体的思想品德水平。
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首先是交互特征。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学生的地位较为被动,只能接受老师的灌输和填鸭,没有自主选择权,但是网络化教育环境下,师生是平等互动的,所有的交流都是探讨式的。学生能够自由自主地获得信息和知识,并对这些信息和知识进行自我消化、研究,反馈给老师,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网络的开放化特征使得师生能够自由讨论、平等交流,大大缩短和改善了师生距离、关系,一改往日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死板枯燥,令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受到引导、鼓舞,获得思想的升华[2]。
其次是针对性特征。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一方面能够了解学校的实时发展动态,一方面也能知晓国家的政经实况乃至于全世界各国的发展动向。在校园网的阵地上,学生们能够对当前的时事热点以及校内发生的各类事件进行自由探讨,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体现真实的自我思想状态。而且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也能透过网络环境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并及时将有关信息传达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网络实现最大化结合,借助網络渠道实现对资料信息的广泛性、针对性搜集,有利于发觉问题核心症结,并实行到位的措施,加大思政教育力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3]。
最后是时效性特征。能够第一时间精准地发觉学生思想中的不足之处,这对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唯有及时察觉问题,方能及时实行措施,充分发挥教育的时效性。在开放、快捷的网络化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只要紧密关注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不需要依据传统方法模式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展开集中教育,而是借助于网络随时随地发布相关教育信息,获得学生反馈,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第一时间纠正学生不良思想,规避不良思想观念的萌芽和发展。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首先,实现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空间渠道的拓展,对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思政教育网络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网络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它的教育模式是借助于制作、宣传和把控网络信息,实现对大学生正确观念思想的引导和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颠覆了传统填鸭被动式思政教育方法,在网络全天候支持下,通过高科技手段,把思政教育教材、有关政策信息进行公开,提供给学生学习、探讨和反馈的空间,增强师生互动交流。
其次,促使思政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网络是宝藏,蕴含着海量数据信息,而这些信息资源使得思政教育内容更为全面和完善,学生也能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想要的信息。另外,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获得了新的教学方式,把思政教育内容成果通过网络进行数字化展示,促使信息更新上传速度加快,内容也因此更全面完善[4],这些都是传统思政教育无法做到的。
最后,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自学、自省能力,促使思政教育目标更快更好实现。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模式产生重大变化,一改往日灌输教育,大学生求新求变的需求也得到满足,所有信息和知识的获取、研究都出自学生的自觉,这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自我学习成长,锻炼了学生思维模式的发展,提升了自身素养。网络的应用与发展令现代化信息交流互动更为快捷便利,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自学、自省空间,使之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在互动交流中有所领悟,从而推动思政素养的提高。
3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3.1 不良思潮信息的传播 以往的教育模式是通过管理手段对学生所能获取到的信息加以筛选和过滤,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和干净度。但如今网络环境下,想要对信息源、信息加以筛选过滤难度是非常大的,各类信息涌现出来,其中不乏各种错误信息虚假信息、情色非法信息等,这些负面信息和不良思潮会对很多主观甄别能力差的学生造成困扰和诱惑,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互联网极大地推动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不过其中也夹杂着一些新的霸权意识形态,他们妄图通过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信念来制造意识形态的侵袭。比如诋毁社会主义、共产党等内容和信息的传播,这对思想观念未完全建立或者不够坚定的学生群体而言是不小的冲击,很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严重西化。此外,一些色情信息、非法信息以及对政府工作的抱怨信息等,在网上不断发酵,如果不加以管控,不及时对学生思想进行疏导,必然会造成社会矛盾的加剧,甚至会发生危及社会稳定的事件。
3.2 道德感的缺失
网络社会中的道德是指慎独、自律。但是因为很多学生家长对网络了解不多,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发挥监管职责,导致学生以个体面貌进入网络世界时,受到各方面网络信息的冲击,其中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会出现网络道德观念下滑、法治理念薄弱的问题。网络环境的开放化、隐蔽性使得网络信息溯源难度加大。很多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自我行为管理不当,在网络中肆意发表不实言论,对公共信息造成破坏,影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施。
3.3 网络成瘾现象
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网络世界不可自拔,有的深陷网络虚拟环境,对实际生活、学习和社交失去兴趣,长此以往性格也变得孤僻不合群。有的和网络接触时间较久,形成对网络的极度依赖,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电子设备,这种状况也是各类心理问题滋生的温床,严重阻碍学生逻辑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群体的网瘾通常会有以下表现:上网时间较长,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体验感舒适愉悦,现实社交失落不满,比较宅,甚少参与社交活动、发展人际关系,通过网络逃避现实问题,不认为网络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4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4.1 贴合数据时代特征,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内容
首先,理论方面的创新。思政教育理论创新指的是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对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展开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对思政教育本质、主客体、规律变化等进行预判,对传统优秀的教育模式和经验进行升华。展开理论创新需做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核心思想为指导。高校担负着为国培养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责任,必须深入研究党的各项思想规定、精神实质,坚持在“三个代表”理论指导下,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理论[5]。
其次,内容方面的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是一个既稳定又充满变化和发展的体系。在大数据时代,要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适时更新,如加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教育、“四信”教育、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网络法规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内容,并加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消解网络西方思潮的影响。
4.2 开发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首先,将单向教育转为双向沟通。网络化思政教育要实现教育人员和被教育对象的平等沟通,遵循网络的交互性,维持平等民主的对话和沟通。抛弃以往唯我独尊的教育模式,提倡自主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正创建和谐、良好的环境,消除逆反、抵触心理,提高思政教育效率。
其次,摒弃灌输教育模式,施行灌输和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主客体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自主交流,真实沟通,从而令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而这种情况下的教育必然不能采取强制灌输手段,而是要适度引导,耐心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深入。
再次,推动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化发展。当前高校学生对精神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教学模式也要更为灵活,如开辟第二课堂、组织趣味化的思想性活动,把科学理论、严肃的思想融入活动中,寓教于乐。
最后,应用和研发全新的思政教育软件,加强线上线下联动。高校可以針对当前教育中的难重点,联系时事热门事件,开发一批集教育、趣味、实用为一体的思政教育软件,通过趣味化网络语言,生动化网络页面呈现,将其传达给学生。同时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结合,如日常教导学生建立网络道德观,令其意识到在网络环境中也要遵守法律、自我约束,而对网络上学生阐述的观点、问题,线下予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形成联动效应,优势互补,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生命力。
4.3 顺应网络思政教育要求,打造高素养高水平教育团队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离不开优秀人才团队,所以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高校要培养和选拔一批高素养人才,建立思政教育精英团队。具体来说,要拥有下述素质:其一,高思想道德素质。网络是无国界的,面对虚拟网络中的各种意识形态冲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以超强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对,坚定立场和信仰,抵挡不良思潮的侵袭,唯有自身立场坚定方能帮助学生抵抗诱惑,做出正确的思想判断。其二,优秀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要能及时察觉和发现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这就需要教育人员具备高超的信息搜集、处理、分析能力。其三,扎实的思政教育业务素养。很多老师对于计算机、大数据等新平台、新技术了解不多,如此是无法顺利展开网络思政教育的。所以老师们要不断精进自我,学习各种网络技术,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学校也要给予适当的培训和提升机会,建立一支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又能够掌握网络技术和维护运营的高优教师队伍。
5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全新的契机和考验,如何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水平,是每位思政教育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意识到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负面影响前提下,高校要实行各方面举措,不断提高网络思政教育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为祖国未来培育更多信仰坚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敬新.新时代网络育人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7):66-67.
[2] 吴婧钰,张欢.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推进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中),2021(05):34-36.
[3] 顾蓓妍.大数据时代技工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应对策略探讨[J].职业,2021(09):86-87.
[4] 张萍.融媒思政: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的新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10):50-52.
[5] 张志雄.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5):5-6.
作者简介:李雨盈(1993—),女,河南舞钢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数据应用俨然深入各个领域、行业中,不管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都和网络数据息息相关。而高校学生群体是大数据时代数量最多的一个网民群体,网络渗透进他们的学习、生活、社交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加强校园网建设,令网络成为思政教育发展、主流价值观宣传的重要阵地,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大大拓宽了教育空间,同时也要重视通过大数据技术加大网络管理力度,遏制各类负面信息的传播,紧握网络思政教育主动权。
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含义和特征
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1994年起,我国逐渐接入互联网,国内不少大学借此契机创建了自己的校园网。发展至今,互联网应用越发深入和全面,大学和外界的信息交流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为大学生学习和信息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有很多不良信息、思潮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1]。
在这一情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诞生了。相关专家表示,有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可分作两类,一类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就是在网络数据化环境下,传统思想教育自观念、内容、机制到方式等的创新和变革。另一类是在网络基础上的思想教育,即将网络当作思政教育的全新阵地,采用网络化的方式和手段对思想教育进行加强和改良。
近几年,我国大部分专家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较为狭义,理论界也先后给出诸多含义界定,综合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按照传播学原理思想宣传理论特征,运用计算机网络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它秉持和延续传统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等,在计算机网络载体下施行有目的、有规划的实践课程,旨在提高相关群体的思想品德水平。
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首先是交互特征。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学生的地位较为被动,只能接受老师的灌输和填鸭,没有自主选择权,但是网络化教育环境下,师生是平等互动的,所有的交流都是探讨式的。学生能够自由自主地获得信息和知识,并对这些信息和知识进行自我消化、研究,反馈给老师,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网络的开放化特征使得师生能够自由讨论、平等交流,大大缩短和改善了师生距离、关系,一改往日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死板枯燥,令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受到引导、鼓舞,获得思想的升华[2]。
其次是针对性特征。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一方面能够了解学校的实时发展动态,一方面也能知晓国家的政经实况乃至于全世界各国的发展动向。在校园网的阵地上,学生们能够对当前的时事热点以及校内发生的各类事件进行自由探讨,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体现真实的自我思想状态。而且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也能透过网络环境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并及时将有关信息传达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网络实现最大化结合,借助網络渠道实现对资料信息的广泛性、针对性搜集,有利于发觉问题核心症结,并实行到位的措施,加大思政教育力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3]。
最后是时效性特征。能够第一时间精准地发觉学生思想中的不足之处,这对思政教育工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唯有及时察觉问题,方能及时实行措施,充分发挥教育的时效性。在开放、快捷的网络化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人员只要紧密关注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不需要依据传统方法模式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展开集中教育,而是借助于网络随时随地发布相关教育信息,获得学生反馈,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第一时间纠正学生不良思想,规避不良思想观念的萌芽和发展。
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首先,实现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空间渠道的拓展,对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思政教育网络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网络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它的教育模式是借助于制作、宣传和把控网络信息,实现对大学生正确观念思想的引导和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时效性。颠覆了传统填鸭被动式思政教育方法,在网络全天候支持下,通过高科技手段,把思政教育教材、有关政策信息进行公开,提供给学生学习、探讨和反馈的空间,增强师生互动交流。
其次,促使思政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和完善,给予学生更多的信息和知识。网络是宝藏,蕴含着海量数据信息,而这些信息资源使得思政教育内容更为全面和完善,学生也能通过网络及时获取想要的信息。另外,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得高校思政教育获得了新的教学方式,把思政教育内容成果通过网络进行数字化展示,促使信息更新上传速度加快,内容也因此更全面完善[4],这些都是传统思政教育无法做到的。
最后,提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自学、自省能力,促使思政教育目标更快更好实现。网络环境下,思政教育模式产生重大变化,一改往日灌输教育,大学生求新求变的需求也得到满足,所有信息和知识的获取、研究都出自学生的自觉,这极大地推动了学生的自我学习成长,锻炼了学生思维模式的发展,提升了自身素养。网络的应用与发展令现代化信息交流互动更为快捷便利,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自学、自省空间,使之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在互动交流中有所领悟,从而推动思政素养的提高。
3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3.1 不良思潮信息的传播 以往的教育模式是通过管理手段对学生所能获取到的信息加以筛选和过滤,确保信息的正确性和干净度。但如今网络环境下,想要对信息源、信息加以筛选过滤难度是非常大的,各类信息涌现出来,其中不乏各种错误信息虚假信息、情色非法信息等,这些负面信息和不良思潮会对很多主观甄别能力差的学生造成困扰和诱惑,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互联网极大地推动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不过其中也夹杂着一些新的霸权意识形态,他们妄图通过影响学生群体的思想信念来制造意识形态的侵袭。比如诋毁社会主义、共产党等内容和信息的传播,这对思想观念未完全建立或者不够坚定的学生群体而言是不小的冲击,很容易造成学生思想严重西化。此外,一些色情信息、非法信息以及对政府工作的抱怨信息等,在网上不断发酵,如果不加以管控,不及时对学生思想进行疏导,必然会造成社会矛盾的加剧,甚至会发生危及社会稳定的事件。
3.2 道德感的缺失
网络社会中的道德是指慎独、自律。但是因为很多学生家长对网络了解不多,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发挥监管职责,导致学生以个体面貌进入网络世界时,受到各方面网络信息的冲击,其中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会出现网络道德观念下滑、法治理念薄弱的问题。网络环境的开放化、隐蔽性使得网络信息溯源难度加大。很多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自我行为管理不当,在网络中肆意发表不实言论,对公共信息造成破坏,影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施。
3.3 网络成瘾现象
很多学生都沉迷于网络世界不可自拔,有的深陷网络虚拟环境,对实际生活、学习和社交失去兴趣,长此以往性格也变得孤僻不合群。有的和网络接触时间较久,形成对网络的极度依赖,无论做什么都离不开电子设备,这种状况也是各类心理问题滋生的温床,严重阻碍学生逻辑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学生群体的网瘾通常会有以下表现:上网时间较长,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体验感舒适愉悦,现实社交失落不满,比较宅,甚少参与社交活动、发展人际关系,通过网络逃避现实问题,不认为网络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4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
4.1 贴合数据时代特征,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内容
首先,理论方面的创新。思政教育理论创新指的是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对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展开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对思政教育本质、主客体、规律变化等进行预判,对传统优秀的教育模式和经验进行升华。展开理论创新需做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核心思想为指导。高校担负着为国培养人才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责任,必须深入研究党的各项思想规定、精神实质,坚持在“三个代表”理论指导下,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理论[5]。
其次,内容方面的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是一个既稳定又充满变化和发展的体系。在大数据时代,要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适时更新,如加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教育、“四信”教育、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网络法规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内容,并加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消解网络西方思潮的影响。
4.2 开发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首先,将单向教育转为双向沟通。网络化思政教育要实现教育人员和被教育对象的平等沟通,遵循网络的交互性,维持平等民主的对话和沟通。抛弃以往唯我独尊的教育模式,提倡自主互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正创建和谐、良好的环境,消除逆反、抵触心理,提高思政教育效率。
其次,摒弃灌输教育模式,施行灌输和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大数据时代,思政教育主客体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中自主交流,真实沟通,从而令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而这种情况下的教育必然不能采取强制灌输手段,而是要适度引导,耐心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的深入。
再次,推动教学模式的灵活多样化发展。当前高校学生对精神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教学模式也要更为灵活,如开辟第二课堂、组织趣味化的思想性活动,把科学理论、严肃的思想融入活动中,寓教于乐。
最后,应用和研发全新的思政教育软件,加强线上线下联动。高校可以針对当前教育中的难重点,联系时事热门事件,开发一批集教育、趣味、实用为一体的思政教育软件,通过趣味化网络语言,生动化网络页面呈现,将其传达给学生。同时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结合,如日常教导学生建立网络道德观,令其意识到在网络环境中也要遵守法律、自我约束,而对网络上学生阐述的观点、问题,线下予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形成联动效应,优势互补,提高网络思政教育的生命力。
4.3 顺应网络思政教育要求,打造高素养高水平教育团队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离不开优秀人才团队,所以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高校要培养和选拔一批高素养人才,建立思政教育精英团队。具体来说,要拥有下述素质:其一,高思想道德素质。网络是无国界的,面对虚拟网络中的各种意识形态冲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以超强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对,坚定立场和信仰,抵挡不良思潮的侵袭,唯有自身立场坚定方能帮助学生抵抗诱惑,做出正确的思想判断。其二,优秀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者要能及时察觉和发现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变化,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这就需要教育人员具备高超的信息搜集、处理、分析能力。其三,扎实的思政教育业务素养。很多老师对于计算机、大数据等新平台、新技术了解不多,如此是无法顺利展开网络思政教育的。所以老师们要不断精进自我,学习各种网络技术,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学校也要给予适当的培训和提升机会,建立一支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又能够掌握网络技术和维护运营的高优教师队伍。
5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全新的契机和考验,如何提高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水平,是每位思政教育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意识到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负面影响前提下,高校要实行各方面举措,不断提高网络思政教育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为祖国未来培育更多信仰坚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敬新.新时代网络育人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17):66-67.
[2] 吴婧钰,张欢.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推进对策探析[J].科教文汇(中),2021(05):34-36.
[3] 顾蓓妍.大数据时代技工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应对策略探讨[J].职业,2021(09):86-87.
[4] 张萍.融媒思政: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的新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10):50-52.
[5] 张志雄.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5):5-6.
作者简介:李雨盈(1993—),女,河南舞钢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