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证明中国磁山遗址为世界黍粟种植起源地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aizj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近日从在河北省武安市举办的中华磁山文化节上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考古课题组,通过对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新石器遗址内出土的粮食灰化样品进行科学鉴定后认为,磁山遗址不仅是世界粟的发祥地,也是黍的起源地,中国黄河流域黍的栽培历史有可能追溯至约一万年前。
  磁山新石器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磁山村,发现于1972年,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76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在磁山遗址进行三个阶段的考古发掘,共发掘灰坑468个,发现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有粮食堆积,层厚为0.1米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度在2米以上,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中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极为罕见。专家估计,这些粮食的重量有5万多公斤。
  农业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考古遗址中腐朽灰化的粮食的鉴定方法,对于东亚地区旱作农业起源的历史,特别是对中国武安磁山新石器遗址为世界粟(也叫谷子,小米)起源地这一观点,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课题组通过对现代粟、黍(也叫糜子、稷子、大黄米)及野生植物小穗颖片、内外稃片不同部位、不同细胞层的植硅体分析,明确了区分鉴定粟、黍植硅体的5种鉴定标准。
  利用上述新方法,通过对磁山遗址5个窖穴46个灰化样品和磁山博物馆藏的1个灰化样品进行植硅体的系统分析和不同实验室9个碳14年代学测定,发现这些窖穴样品中的粮食中,早期农作物是黍,其年代距今约10 000—8 700年前,粟则在距今约8 700—7 500年期间少量出现。磁山遗址黍、粟的出土,提供了磁山遗址黍、粟出土年代为目前已知最早的证据。
  吕厚远说,研究表明,在中国北方半干旱区,在全新世早期黍已经成为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暗示了黍可能是在这一地区独立起源的。正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繁荣一样,小麦和大麦向肥沃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平原的传播,孕育了灿烂的西亚史前文化;黍和粟类作物起源以及向肥沃的黄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的传播,不仅为史前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且为中华文明进入更高级的阶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河北省武安市磁山遗址博物馆的资料还显示,磁山遗址中与大量黍、粟一块儿出土的,还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约6 000余种,这些发现都为寻找种国更早的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另据了解,作为黍、粟的发源地,如今的武安市所产小米品质优良,色泽金黄,入口甘甜糯香,极富营养,有“中国小米之乡”的美誉。“十一五”期间,武安市并把小米产业列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10大产业之一。2010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28号公告,批准对武安小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来源:新华网)
其他文献
人们普遍认为一颗体积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导致恐龙从地球上消失,但根据美国科学家的新研究发现,在陨石撞击灾难发生前,绝大多数恐龙就已经死于规模巨大的德干地盾火山喷发。德干
针对电流互感器主要二次参数的选择和校验,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和实例。测量用电流互感器可根据公式计算出应选择的容量。保护用电流互感器应在二次负荷及二次感应电动势两方
摘要:在通信信号处理领域中盲源分离技术占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盲源分离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能够有效的分离信号与干扰,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干比,实现抗干扰通信。因此,在无线数字通信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作者简要分析了无线数字通信中的盲源分离技术。  关键词:无线数字通信技术 盲源分离 小波变换  前 言  虽然目前公众媒体将无线通信炒的很热,但这个领域从1897年马可尼成功演示无线电波开始,已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和居民日常生活对电力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如何保障电网的正常运行和用电安全成了当前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近年来,我国为满足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相续增建了很多发电厂,而发电站的大量兴建及数量的不断增多,在变电运行管理中自热而然衍生出了许多的问题。本文就关于变电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希望这些分析能为以后变电运行管理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